敦煌莫高窟时哪个朝代开始修建的
敦煌莫高窟始建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历代都有修建,到唐代武则天时,已有一千多个洞窟。
前秦符坚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有沙门乐尊者行至此处,见鸣沙山上金光万道,状有千佛,于是萌发开凿之心,后历建不断,遂成佛门圣地,号为敦煌莫高窟,俗称千佛洞。
莫高窟虽然在漫长的岁月中受到大自然的侵袭和人为的破坏,至今保留有从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个朝代的洞492 个,壁画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彩塑像两千身,是世界现存佛教艺术最伟大的宝库。
若把壁画排列,能伸展3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长、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一个画廊。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敦煌艺术极感兴趣,不断进行研究,形成了一个专门学科"敦煌学"。
扩展资料
绵延1680米长的莫高窟,其第一窟建于公元366年。一位叫乐尊的僧人云游到鸣沙山东麓脚下,此时,太阳西下,夕阳照射在对面的三危山上,他举目观看,忽然间看见山顶上金光万道,仿佛有千万尊佛在金光中闪烁,又好像香音神在金光中飘舞。
一心修行的乐尊被这奇妙的佛光影景象感动了,他认为这就是佛光显现,此地是佛祖的圣地。于是乐尊顶礼膜拜,决心在这里拜佛修行,便请来工匠,在悬崖峭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此后法良禅师等又继续在此建洞修禅,称为“漠高窟”,意为“沙漠的高处”。
后世因“漠”与“莫”通用,便改称为“莫高窟”。北魏、西魏和北周时,统治者崇信佛教,石窟建造得到王公贵族们的支持,发展较快。隋唐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莫高窟更是兴盛,在武则天时有洞窟千余个。
安史之乱后,敦煌先后由吐蕃和归义军占领,但造像活动未受太大影响。北宋、西夏和元代,莫高窟渐趋衰落,仅以重修前朝窟室为主,新建极少。元朝以后,随着丝绸之路的废弃,莫高窟也停止了兴建并逐渐湮没于世人的视野中。
直到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后,这里才重新为人注意。近代,人们通常称其为“千佛洞”。莫高窟在元代以后已很少为人所知,几百年里基本保存了原貌。道士王圆箓发现藏经洞后曾经多次通报清政府,但都被忽视,更曾上书慈禧太后,可惜当时政局混乱,结果毫无回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敦煌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始建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历代都有修建,到唐代武则天时,已有一千多个洞窟。
前秦符坚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有沙门乐尊者行至此处,见鸣沙山上金光万道,状有千佛,于是萌发开凿之心,后历建不断,遂成佛门圣地,号为敦煌莫高窟,俗称千佛洞。
莫高窟虽然在漫长的岁月中受到大自然的侵袭和人为的破坏,至今保留有从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个朝代的洞492个,壁画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彩塑像两千身,是世界现存佛教艺术最伟大的宝库。
若把壁画排列,能伸展3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长、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一个画廊。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敦煌艺术极感兴趣,不断进行研究,形成了一个专门学科"敦煌学"。
莫高窟特色和形成原因
特点:风格多样,千姿百态莫高窟前后历时多年,保留下来的彩塑多尊,皆出自历代能工巧匠之手。
形成原因:敦煌莫高窟虽经历千年,但地处沙漠干旱气候区,年蒸发量是降雨量的千陪,尤其建在远离人口密集的沙漠腹地,这样自然和人为的损毁条件少了许多。
莫高窟与山西大同云岗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合称为中国四大石窟。
2013-06-05
2013-06-05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