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回答
2013-06-05
展开全部
三峡�8�5
基本知识�8�6
�8�9 文学常识
《三峡》选自《水经注疏》。三峡,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作者郦道元(466或472—527),字善长,范阳涿(Zhuō)县(现在属河北)人,北魏地理学家。好学博览,留心水道等地理现象,撰《水经注》。其书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文言词语�8�9
【通假字】
[阙]通“缺”,空缺。
【一词多义】
[绝]①沿溯阻绝[断,断绝] ②绝巘多生怪柏[极] ③哀转久绝[停止;消失]
【词类活用】
①乘奔御风[飞奔的马] ②素湍绿潭[急流的水] ③回清倒影[清波]
【常见短语】
[略无]毫无。略,几乎。 [自非]如果不是。自,如果。 [亭午]正午,中午。亭,正当。 [夜分]半夜。[荣]茂盛。[峻]高而陡峭。 [良多]很多。良,很。 [属(zhǔ)引]连续不断。属,连续。引,延长。
【其他词语】
[嶂(zhàng)] 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曦(xī)]日光。这里指太阳。[襄(xiāng)]
上。 [沿]顺流而下。 [溯(sù)]逆流而上。 [或]有时。 [宣]传达。 [虽]即使。 [御]驾,乘。 [疾]快。 [素]白色。[回]回旋。[巘(yǎn)] 险峻的山崖或山峰。[漱(shù)]冲刷。 [旦]早晨。 [肃]寂静。 [哀]悲哀。 [转(zhuǎn)]婉转。 [沾]沾湿。 [三]表示概数。
理解探究�8�6
整体把握�8�9
《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激发人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笔底。写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写水则分不同季节分别着墨。在文章的节奏上,也是动静相生,摇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结构提纲�8�9
总特点:山高岭连,中间狭窄。(侧重写山:连绵不断,遮天蔽日。)
分特点:(1)夏:水涨流速,交通断绝。(2)春冬:水退潭清,风景秀丽。(3)秋:水枯气寒,猿鸣凄凉。(侧重写水:四季不同,风景各异。)
�8�9 问题探究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8�5
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第一段总写了三峡怎样的特点?�8�5
(1)峡长(七百里)岭连(连山,略无缺处)(3)山高峡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第一段中三峡的山具有怎样的特点?�8�5
山高岭连,岸伟峡险(或连绵不断,遮天蔽日)。
�8�5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一特定环境下的情景综合表现了三峡怎样的特点?
山的“连”“高”“窄”。
第一段作者采用了什么写法表现三峡的特点?�8�5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三峡的夏水有何特点?�8�5
(1)水涨(襄陵,沿溯阻绝)(2)流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写“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作用是什么?这是什么写法?你由此想到了李白的哪首诗?�8�5
作用:烘托夏天的水涨流急,也突出了三峡夹江对峙、狭窄险要的特点。写法:侧面描写。想到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8�5 第三段作者是抓住三峡的那些典型景物描写的?表现了三峡怎样的季节特点?
抓住了碧水、怪木、飞瀑来写的。表现了春冬三峡的风光秀丽。
�8�5 总括春冬之景的四个字是什么?
清荣峻茂。
“良多趣味”表现在何处?�8�5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第四段写什么季节的景色?作者是从哪一角度写景的?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8�5
秋季。听觉。表现了幽静、寂寥、凄异的特点。
�8�5 “渔者歌”有什么作用?
说明猿声凄凉、悲哀,从侧面渲染了秋天萧瑟、肃杀的气氛。也暗含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8�5 作者为什么先写夏水?又为什么先写山,后写水?
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先写“夏水”。为写水势,先写山势,这既能揭示水急的原因,又能使急流和峻岭相互映衬,能形成一幅险峻壮奇的图画。
分别概括三峡夏、春冬、秋三段时间三峡景物的美点。�8�5
①奔放美 ②清悠美 ③凄婉美
第一段和后三段是什么关系?�8�5
总分关系。
本文在语言运用方面有怎样的特点和作用?试作简析。�8�5
本文多用四字句式,又兼用散句,使文章读起来收放有致,很有节奏感。语言精练,表现力强,充满生气。
文中提到了巫峡,另两峡是什么?�8�5
瞿塘峡、西陵峡。
记承天寺夜游�8�5
基础知识�8�6
文学常识�8�9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作者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
文言词语�8�9
[解]除去,脱,。 [户]门。[欣然]喜悦的样子。 [念]考虑、想到。[遂]于是,就。[寝]睡觉。[相与]共同,一起。 [中庭]院里。[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交横]交错。 [盖]原来(是)。[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耳]罢了。
理解探究�8�6
整体把握�8�9
这篇小品文通过写“月”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通过写“闲”,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将“月”“闲”融为一体,深沈含蓄,精美传神。
结构提纲�8�9
欲睡——(月入)——起行——(念)——寻友——漫步——抒意(少闲)
↓ ↓ ↓ ↓
兴奋喜悦 转忧、孤寂 宽慰、乐极 难言之情
问题探究�8�9
1.“月色入户”表现了怎样的情味?
运用拟人,似乎月亮也懂得作者寂寞无聊,悄悄进门与他为伴。
2.“欣然起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寂寞寒夜中难得的喜悦与兴奋。
3.从“念无与为乐者”中揣摩作者的心情。
作者可能想:与谁一同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宵?在这谪居的寂寞中,谁能与我同赏明月?透出忧愁孤寂的心情。
4.表明“念“的结果的句子是什么?
遂只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5.为什么不假思索地去“寻张怀民”?
同是被贬之人,也是知心朋友。
6.作者“解衣欲睡,欣然起行”,“怀民亦未寝”,从这里可以看出什么?
二人心有灵犀。
7.“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分别比喻什么?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
“积水空明”比喻月光。表现了月光的皎洁、透明。
“藻荇交横”比喻月影。表现了月影斑驳,摇曳多姿。也表现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全句渲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8.本文描写了哪些景物?目的是什么?
虚景:清澈的水,水中的植物;实景:竹柏之影。衬托了月下庭院的幽静、淡雅和赏月者的恬静、悠闲。
9.写景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清静、舒适、愉悦。
10.想像一下作者与张怀民散步是什么心情。
悠闲自得、无忧无虑。
11.“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样微妙复杂的感情?(文尾通过“闲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怎样理解“闲人”的含义?)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寻求解脱的旷达……各种难言之情尽在其中。
12.结尾惋惜无人赏月,暗示了什么?
世人大多热中名利,为俗务所累。
13.文中紧扣“闲”字组织文章,“闲人”是点睛之笔,,“闲”表现在何处?(摘引文中句回答)
“解衣欲睡”,见“月色入户”则“欣然起行”;与“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很仔细。这些都说明是“闲人”。
拓展延伸�8�6
1.根据本文创作一副对联。
例:月色懂人心潜窗入户,谪人共婵娟遣忧逐愁
2.从文中可见当时作者思想怎样?你从中能得到什么启发?
苏轼被贬,心情忧郁。但是,他仍然有进取之心,他月夜游寺正是消释抑郁的具体行为。在政治漩涡中损伤了的心灵只有在清凉的无所挂碍的月夜中才得以恢复,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的寄托。作者不是沉溺于感情的深渊中,而是寻求解脱,使这篇散文显得潇洒、隽雅。
本文启发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不能一味消沉,要以良好的心态去调节自己,树立进取之心,从而迎来希望的曙光,走上光明的前途。
答谢中书书�8�5
基础知识�8�6
文学常识�8�9
本文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6�1全梁文》。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Mò)陵(今江苏南京)人。有《陶隐居集》。
文言词语�8�9
【共】一起。【谈】谈论,欣赏。【交辉】交相辉映。【四时】四季。【歇】消散。【颓】坠落。【沉鳞】潜在水中的鱼。鳞,借代鱼。【竞跃】争相跳跃。竞,争着。【欲界】指人间。【仙都】指仙境。【复】再。【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
理解探究�8�6
整体把握�8�9
文章以感慨发端,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具体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仰视俯视、平远高远的视角,动静结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
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本文写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
问题探究�8�9
1.作者描写景物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观察角度:由仰而俯;景物形象:由显而微;景物状态:由静而动;时间交代:由朝而夕。使山川景物和谐、完整、统一。
2.“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
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
3.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什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4.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什么?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
5.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什么?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6.“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7.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8.分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8�6 “歇”“颓”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感情和行为,有过程,激发人的想像,充满生命气息。“鳞”字是用借代,避俗,增加了语言表现力,文学色彩浓厚。
9.本文是在是一篇美文。试分析美在何处。
(1)意境美。风光绮丽,融入感情,形成优美的意境。①山水相映之美。②色彩配合之美。③晨昏变化之美。④动静相衬之美。
(2)结构美。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以“美”点明全文中心。中间部分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首尾呼应,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文中的写景部分,仰视再俯瞰,复平看,最后又分“晓”与“夕来写,次第井然。
(3)语言美。言简意赅,多用对称四字句,配以长句收束;修饰词语使颜色、声音、动作的状态表露无遗。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
基本知识�8�6
�8�9 文学常识
《三峡》选自《水经注疏》。三峡,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作者郦道元(466或472—527),字善长,范阳涿(Zhuō)县(现在属河北)人,北魏地理学家。好学博览,留心水道等地理现象,撰《水经注》。其书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文言词语�8�9
【通假字】
[阙]通“缺”,空缺。
【一词多义】
[绝]①沿溯阻绝[断,断绝] ②绝巘多生怪柏[极] ③哀转久绝[停止;消失]
【词类活用】
①乘奔御风[飞奔的马] ②素湍绿潭[急流的水] ③回清倒影[清波]
【常见短语】
[略无]毫无。略,几乎。 [自非]如果不是。自,如果。 [亭午]正午,中午。亭,正当。 [夜分]半夜。[荣]茂盛。[峻]高而陡峭。 [良多]很多。良,很。 [属(zhǔ)引]连续不断。属,连续。引,延长。
【其他词语】
[嶂(zhàng)] 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曦(xī)]日光。这里指太阳。[襄(xiāng)]
上。 [沿]顺流而下。 [溯(sù)]逆流而上。 [或]有时。 [宣]传达。 [虽]即使。 [御]驾,乘。 [疾]快。 [素]白色。[回]回旋。[巘(yǎn)] 险峻的山崖或山峰。[漱(shù)]冲刷。 [旦]早晨。 [肃]寂静。 [哀]悲哀。 [转(zhuǎn)]婉转。 [沾]沾湿。 [三]表示概数。
理解探究�8�6
整体把握�8�9
《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激发人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笔底。写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写水则分不同季节分别着墨。在文章的节奏上,也是动静相生,摇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结构提纲�8�9
总特点:山高岭连,中间狭窄。(侧重写山:连绵不断,遮天蔽日。)
分特点:(1)夏:水涨流速,交通断绝。(2)春冬:水退潭清,风景秀丽。(3)秋:水枯气寒,猿鸣凄凉。(侧重写水:四季不同,风景各异。)
�8�9 问题探究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8�5
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第一段总写了三峡怎样的特点?�8�5
(1)峡长(七百里)岭连(连山,略无缺处)(3)山高峡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第一段中三峡的山具有怎样的特点?�8�5
山高岭连,岸伟峡险(或连绵不断,遮天蔽日)。
�8�5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一特定环境下的情景综合表现了三峡怎样的特点?
山的“连”“高”“窄”。
第一段作者采用了什么写法表现三峡的特点?�8�5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三峡的夏水有何特点?�8�5
(1)水涨(襄陵,沿溯阻绝)(2)流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写“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作用是什么?这是什么写法?你由此想到了李白的哪首诗?�8�5
作用:烘托夏天的水涨流急,也突出了三峡夹江对峙、狭窄险要的特点。写法:侧面描写。想到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8�5 第三段作者是抓住三峡的那些典型景物描写的?表现了三峡怎样的季节特点?
抓住了碧水、怪木、飞瀑来写的。表现了春冬三峡的风光秀丽。
�8�5 总括春冬之景的四个字是什么?
清荣峻茂。
“良多趣味”表现在何处?�8�5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第四段写什么季节的景色?作者是从哪一角度写景的?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8�5
秋季。听觉。表现了幽静、寂寥、凄异的特点。
�8�5 “渔者歌”有什么作用?
说明猿声凄凉、悲哀,从侧面渲染了秋天萧瑟、肃杀的气氛。也暗含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8�5 作者为什么先写夏水?又为什么先写山,后写水?
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先写“夏水”。为写水势,先写山势,这既能揭示水急的原因,又能使急流和峻岭相互映衬,能形成一幅险峻壮奇的图画。
分别概括三峡夏、春冬、秋三段时间三峡景物的美点。�8�5
①奔放美 ②清悠美 ③凄婉美
第一段和后三段是什么关系?�8�5
总分关系。
本文在语言运用方面有怎样的特点和作用?试作简析。�8�5
本文多用四字句式,又兼用散句,使文章读起来收放有致,很有节奏感。语言精练,表现力强,充满生气。
文中提到了巫峡,另两峡是什么?�8�5
瞿塘峡、西陵峡。
记承天寺夜游�8�5
基础知识�8�6
文学常识�8�9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作者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
文言词语�8�9
[解]除去,脱,。 [户]门。[欣然]喜悦的样子。 [念]考虑、想到。[遂]于是,就。[寝]睡觉。[相与]共同,一起。 [中庭]院里。[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交横]交错。 [盖]原来(是)。[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耳]罢了。
理解探究�8�6
整体把握�8�9
这篇小品文通过写“月”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通过写“闲”,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将“月”“闲”融为一体,深沈含蓄,精美传神。
结构提纲�8�9
欲睡——(月入)——起行——(念)——寻友——漫步——抒意(少闲)
↓ ↓ ↓ ↓
兴奋喜悦 转忧、孤寂 宽慰、乐极 难言之情
问题探究�8�9
1.“月色入户”表现了怎样的情味?
运用拟人,似乎月亮也懂得作者寂寞无聊,悄悄进门与他为伴。
2.“欣然起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寂寞寒夜中难得的喜悦与兴奋。
3.从“念无与为乐者”中揣摩作者的心情。
作者可能想:与谁一同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宵?在这谪居的寂寞中,谁能与我同赏明月?透出忧愁孤寂的心情。
4.表明“念“的结果的句子是什么?
遂只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5.为什么不假思索地去“寻张怀民”?
同是被贬之人,也是知心朋友。
6.作者“解衣欲睡,欣然起行”,“怀民亦未寝”,从这里可以看出什么?
二人心有灵犀。
7.“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分别比喻什么?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
“积水空明”比喻月光。表现了月光的皎洁、透明。
“藻荇交横”比喻月影。表现了月影斑驳,摇曳多姿。也表现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全句渲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8.本文描写了哪些景物?目的是什么?
虚景:清澈的水,水中的植物;实景:竹柏之影。衬托了月下庭院的幽静、淡雅和赏月者的恬静、悠闲。
9.写景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清静、舒适、愉悦。
10.想像一下作者与张怀民散步是什么心情。
悠闲自得、无忧无虑。
11.“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样微妙复杂的感情?(文尾通过“闲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怎样理解“闲人”的含义?)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寻求解脱的旷达……各种难言之情尽在其中。
12.结尾惋惜无人赏月,暗示了什么?
世人大多热中名利,为俗务所累。
13.文中紧扣“闲”字组织文章,“闲人”是点睛之笔,,“闲”表现在何处?(摘引文中句回答)
“解衣欲睡”,见“月色入户”则“欣然起行”;与“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很仔细。这些都说明是“闲人”。
拓展延伸�8�6
1.根据本文创作一副对联。
例:月色懂人心潜窗入户,谪人共婵娟遣忧逐愁
2.从文中可见当时作者思想怎样?你从中能得到什么启发?
苏轼被贬,心情忧郁。但是,他仍然有进取之心,他月夜游寺正是消释抑郁的具体行为。在政治漩涡中损伤了的心灵只有在清凉的无所挂碍的月夜中才得以恢复,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的寄托。作者不是沉溺于感情的深渊中,而是寻求解脱,使这篇散文显得潇洒、隽雅。
本文启发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不能一味消沉,要以良好的心态去调节自己,树立进取之心,从而迎来希望的曙光,走上光明的前途。
答谢中书书�8�5
基础知识�8�6
文学常识�8�9
本文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6�1全梁文》。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Mò)陵(今江苏南京)人。有《陶隐居集》。
文言词语�8�9
【共】一起。【谈】谈论,欣赏。【交辉】交相辉映。【四时】四季。【歇】消散。【颓】坠落。【沉鳞】潜在水中的鱼。鳞,借代鱼。【竞跃】争相跳跃。竞,争着。【欲界】指人间。【仙都】指仙境。【复】再。【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
理解探究�8�6
整体把握�8�9
文章以感慨发端,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具体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仰视俯视、平远高远的视角,动静结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
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本文写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
问题探究�8�9
1.作者描写景物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观察角度:由仰而俯;景物形象:由显而微;景物状态:由静而动;时间交代:由朝而夕。使山川景物和谐、完整、统一。
2.“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
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
3.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什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4.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什么?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
5.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什么?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6.“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7.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8.分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8�6 “歇”“颓”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感情和行为,有过程,激发人的想像,充满生命气息。“鳞”字是用借代,避俗,增加了语言表现力,文学色彩浓厚。
9.本文是在是一篇美文。试分析美在何处。
(1)意境美。风光绮丽,融入感情,形成优美的意境。①山水相映之美。②色彩配合之美。③晨昏变化之美。④动静相衬之美。
(2)结构美。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以“美”点明全文中心。中间部分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首尾呼应,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文中的写景部分,仰视再俯瞰,复平看,最后又分“晓”与“夕来写,次第井然。
(3)语言美。言简意赅,多用对称四字句,配以长句收束;修饰词语使颜色、声音、动作的状态表露无遗。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