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何理解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 ? 请通过案例说明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策略。
2013-06-06
展开全部
一、为什么要让孩子亲近数据?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叫统计?统计学又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不列颠百科全书对统计学的定义是这样的:统计学是关于收集和分析数据的科学和艺术。
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知道,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数据。那么数据跟我们代数中的数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在小学阶段,有一个非常大的部分就是关于数和数的运算,它研究的对象是数,而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数据。数与数据一字之差,它们的区别主要有两点:第一、数据是有实际背景的,我们知道,对于数的学习可以没有实际背景,可以单纯地讨论三加二等于二加三,但统计它所处理的数都是有实际背景的。第二、数据是对一堆数的提取信息,所以它往往关注是一堆数,因此有人开玩笑说:代数的学习或者说算术的学习强调是对数的感觉,而统计的学习强调是对一堆数的感觉。
统计是研究数据的,怎样研究数据呢?从定义中看,就是收集和分析数据。我们知道统计处理数据的一般过程是:首先要有个问题,有了问题后就要收集数据,收集数据完了以后就要整理它,最终要去分析它。在这个过程中,收集、分析数据非常重要。
定义中还提到统计是科学和艺术。说统计学是一门科学,这个我们可以理解,因为数学本身就是一门科学,那么为什么说它是一门艺术呢?艺术与科学之间有什么联系与区别?这里引用东北师范大学史宁中校长的话,他说:科学如果我们承认了同样的前提,承认了同样的规则,我们的结论一定是一样的。比如,如果我们承认1加1等于2,承认了假发一定的规律,无论什么人都能导出3加2等于5。但艺术不一样,对于同一首歌,由于大家的背景不一样,大家的出发点不一样,可能同一首歌你听出来的东西是不一样的。统计也是如此,同样一堆数据,由于你的目的不同,你对实际背景的感悟不同,你的结论不一定完全一样的。
统计学是研究数据的,它是用来收集、分析数据的,它是一门科学,同时又是一门艺术。它的核心词就是:数据分析观念。
什么是数据分析观念呢?《课程标准》中是这样描述的:认识到统计对决策的作用,能从统计的角度思考与数据有关的问题;通过收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作出合理的决策;能对数据的来源、收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由数据得到的结论进行合理的质疑。
从上面可以看到,在小学阶段对学生来说数据分析观念是非常重要的,具体来说,数据分析观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数据的意识。当你遇到一个问题的时候你能想到用数据帮你解决问题。比如:班里要组织联欢会需要买些水果,买什么样的水果呢?可能一年级的孩子没有数据意识,以自我为中心,有的孩子会说买苹果,因为我喜欢吃苹果,有的孩子会说买梨,因为我喜欢吃梨,他们没有一个统计的数据意识,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家在一起讨论,发现你喜欢吃苹果,我喜欢吃梨,这样一来,要使买的水果得到很多的人喜欢,那我们必须要去收集数据,于是我们可以统计班上喜欢吃苹果的有多少人,喜欢吃梨的有多少人,喜欢吃橘子的有多少,最后发现可能喜欢吃苹果的人最多,于是就多买点苹果。这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的一种数据意识,是小学阶段统计学的最核心的问题,也就是我们不期望学生掌握多少种方法,但是他要有这样的想法,遇到这样的问题能想到去调查、能想到用数据说话,这一点非常重要。这就是数据分析观念的第一点:数据意识。
(2)数据分析观念的第二点:体会到数据中是蕴含着信息的,能从中更可能多的提取信息,而这些信息能为我们解决问题,提供一种决策。
(3)数据分析观念的第三点:我们需要根据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举个例子:有两名选手,一名选手跳远一次比一次跳得好,成绩呈增长趋势;另一名选手他的成绩不是增长趋势,是波动的,有时候好,有时候坏,但这名选手的最高值非常高。老师给学生提问了,如果你是教练员,会选择哪名选手参加比赛?其实这里就牵扯了一个背景,要根据背景来选择合适的方法。我们知道在国际比赛中,跳远是以一次最好成绩记成绩的,六次比赛中,你有一次成绩最高,你就可能得冠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不再要求这名选手是不是很稳定,关键是根据背景来选择合适的方法。
二、如何要让孩子亲近数据?
总的来说,数据分析观念就是让学生体会到数据是蕴含信息的,信息是可以被人提取的,最终信息是为人们服务的,所以我们应该从小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那如何要让孩子亲近数据?也就是说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呢,专家们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好的策略:
(1)设计好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体会到需要收集数据。
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们把统计往往等同于数的运算,所以没有强调背景,只是给你一堆数,比如说:给你5个数,让你算出这5个数的平均数,学生就奇怪了,我为什么要求这5个数的平均数呢,求这5个数的平均数有什么好的作用?而我们现在的教学要设置一个情境让学生感觉到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我收集数据。
(2)如果没有好的问题情境,或者说你设置的情境是个很平常的情境,在数据收集完了以可以讨论,收集的这些数据能帮助我们做什么,让学生体会分析数据的作用。
我们看一个案例:组织学生调查班级同学的身高情况,这是个很平常的情境。老师在同学把数据调查出来进行了分析以后问同学:看到这些身高的数据,想一想它们能帮助我们解决什么问题?有三个很有代表性的回答,生1:我可以了解到我们班同学的身高情况。我可以知道我自己的身高在班内处于什么情况。生2:我们班有8岁的有9岁的,我今年8岁,看到9岁同学的身高我可以先预测一下我到9岁时的身高大概多高。生3:学校可以根据我们班的身高情况确定我们课桌椅的高度。
这个案例跟刚才的案例不同,它也有情境,但它这个情境非常重视数据分析以后让学生讨论,我们收集的数据到底能帮我们解决什么问题,这也是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的策略之一。
(3)策略三:收集和积累统计应用的例子。
我们还可以鼓励学生自觉积累统计应用的例子,不管是教材中的例子也好,还是生活中的例子,使学生能看到统计能帮人们做不少事情。
(4)策略四:开展实践活动。
统计意识的培养,绝对不能仅仅靠课堂教学。因为它跟实际生活联系太紧密了,课堂教学中往往很难完全的展示一个统计的过程,所以我们可以适当的开展一些实践活动,将课内外结合起来。
如:统计家里一周扔几个塑料袋;统计放学后户外活动时间;统计一年级同学掉牙情况;统计最爱收看的电视节目等,开展这样的一些实践活动倒不一定非得要最后得出一个多么正确的结论,而是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意识到了原来统计能够帮助我们来决策。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叫统计?统计学又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不列颠百科全书对统计学的定义是这样的:统计学是关于收集和分析数据的科学和艺术。
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知道,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数据。那么数据跟我们代数中的数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在小学阶段,有一个非常大的部分就是关于数和数的运算,它研究的对象是数,而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数据。数与数据一字之差,它们的区别主要有两点:第一、数据是有实际背景的,我们知道,对于数的学习可以没有实际背景,可以单纯地讨论三加二等于二加三,但统计它所处理的数都是有实际背景的。第二、数据是对一堆数的提取信息,所以它往往关注是一堆数,因此有人开玩笑说:代数的学习或者说算术的学习强调是对数的感觉,而统计的学习强调是对一堆数的感觉。
统计是研究数据的,怎样研究数据呢?从定义中看,就是收集和分析数据。我们知道统计处理数据的一般过程是:首先要有个问题,有了问题后就要收集数据,收集数据完了以后就要整理它,最终要去分析它。在这个过程中,收集、分析数据非常重要。
定义中还提到统计是科学和艺术。说统计学是一门科学,这个我们可以理解,因为数学本身就是一门科学,那么为什么说它是一门艺术呢?艺术与科学之间有什么联系与区别?这里引用东北师范大学史宁中校长的话,他说:科学如果我们承认了同样的前提,承认了同样的规则,我们的结论一定是一样的。比如,如果我们承认1加1等于2,承认了假发一定的规律,无论什么人都能导出3加2等于5。但艺术不一样,对于同一首歌,由于大家的背景不一样,大家的出发点不一样,可能同一首歌你听出来的东西是不一样的。统计也是如此,同样一堆数据,由于你的目的不同,你对实际背景的感悟不同,你的结论不一定完全一样的。
统计学是研究数据的,它是用来收集、分析数据的,它是一门科学,同时又是一门艺术。它的核心词就是:数据分析观念。
什么是数据分析观念呢?《课程标准》中是这样描述的:认识到统计对决策的作用,能从统计的角度思考与数据有关的问题;通过收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作出合理的决策;能对数据的来源、收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由数据得到的结论进行合理的质疑。
从上面可以看到,在小学阶段对学生来说数据分析观念是非常重要的,具体来说,数据分析观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数据的意识。当你遇到一个问题的时候你能想到用数据帮你解决问题。比如:班里要组织联欢会需要买些水果,买什么样的水果呢?可能一年级的孩子没有数据意识,以自我为中心,有的孩子会说买苹果,因为我喜欢吃苹果,有的孩子会说买梨,因为我喜欢吃梨,他们没有一个统计的数据意识,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家在一起讨论,发现你喜欢吃苹果,我喜欢吃梨,这样一来,要使买的水果得到很多的人喜欢,那我们必须要去收集数据,于是我们可以统计班上喜欢吃苹果的有多少人,喜欢吃梨的有多少人,喜欢吃橘子的有多少,最后发现可能喜欢吃苹果的人最多,于是就多买点苹果。这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的一种数据意识,是小学阶段统计学的最核心的问题,也就是我们不期望学生掌握多少种方法,但是他要有这样的想法,遇到这样的问题能想到去调查、能想到用数据说话,这一点非常重要。这就是数据分析观念的第一点:数据意识。
(2)数据分析观念的第二点:体会到数据中是蕴含着信息的,能从中更可能多的提取信息,而这些信息能为我们解决问题,提供一种决策。
(3)数据分析观念的第三点:我们需要根据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举个例子:有两名选手,一名选手跳远一次比一次跳得好,成绩呈增长趋势;另一名选手他的成绩不是增长趋势,是波动的,有时候好,有时候坏,但这名选手的最高值非常高。老师给学生提问了,如果你是教练员,会选择哪名选手参加比赛?其实这里就牵扯了一个背景,要根据背景来选择合适的方法。我们知道在国际比赛中,跳远是以一次最好成绩记成绩的,六次比赛中,你有一次成绩最高,你就可能得冠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不再要求这名选手是不是很稳定,关键是根据背景来选择合适的方法。
二、如何要让孩子亲近数据?
总的来说,数据分析观念就是让学生体会到数据是蕴含信息的,信息是可以被人提取的,最终信息是为人们服务的,所以我们应该从小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那如何要让孩子亲近数据?也就是说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呢,专家们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好的策略:
(1)设计好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体会到需要收集数据。
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们把统计往往等同于数的运算,所以没有强调背景,只是给你一堆数,比如说:给你5个数,让你算出这5个数的平均数,学生就奇怪了,我为什么要求这5个数的平均数呢,求这5个数的平均数有什么好的作用?而我们现在的教学要设置一个情境让学生感觉到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我收集数据。
(2)如果没有好的问题情境,或者说你设置的情境是个很平常的情境,在数据收集完了以可以讨论,收集的这些数据能帮助我们做什么,让学生体会分析数据的作用。
我们看一个案例:组织学生调查班级同学的身高情况,这是个很平常的情境。老师在同学把数据调查出来进行了分析以后问同学:看到这些身高的数据,想一想它们能帮助我们解决什么问题?有三个很有代表性的回答,生1:我可以了解到我们班同学的身高情况。我可以知道我自己的身高在班内处于什么情况。生2:我们班有8岁的有9岁的,我今年8岁,看到9岁同学的身高我可以先预测一下我到9岁时的身高大概多高。生3:学校可以根据我们班的身高情况确定我们课桌椅的高度。
这个案例跟刚才的案例不同,它也有情境,但它这个情境非常重视数据分析以后让学生讨论,我们收集的数据到底能帮我们解决什么问题,这也是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的策略之一。
(3)策略三:收集和积累统计应用的例子。
我们还可以鼓励学生自觉积累统计应用的例子,不管是教材中的例子也好,还是生活中的例子,使学生能看到统计能帮人们做不少事情。
(4)策略四:开展实践活动。
统计意识的培养,绝对不能仅仅靠课堂教学。因为它跟实际生活联系太紧密了,课堂教学中往往很难完全的展示一个统计的过程,所以我们可以适当的开展一些实践活动,将课内外结合起来。
如:统计家里一周扔几个塑料袋;统计放学后户外活动时间;统计一年级同学掉牙情况;统计最爱收看的电视节目等,开展这样的一些实践活动倒不一定非得要最后得出一个多么正确的结论,而是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意识到了原来统计能够帮助我们来决策。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