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了为何不了,生生为何无生的意思

这句话的字面意思和寓意是什么?!... 这句话的字面意思和寓意是什么?! 展开
上官清心
2020-04-05 · 这世上有种事叫渡劫,无论是仙还是人都有自
上官清心
采纳数:0 获赞数:364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见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慧生于觉;觉生于自在,生生还是无生,是鸡足山金顶寺文殊院里的对联。


鸡足山位于云南宾川县西北隅,距大理市100公里,距昆明400公里,是我国的佛教名山,与四大佛教名山峨眉、五台、九华、普陀齐名,鸡足山海拔最高的寺是金顶寺,位于鸡足山主峰天柱峰顶。


一、上联

任何事都不要放在心上,做过就过去不要有什么放不下,但凡想做的事一旦想到,就立刻着手去做,不要等待或者犹疑,因为事情做完了念头就会平息,就能够将它放下不再牵挂,有似心理学讲的“蔡戈尼克效应”。


二、下联

智慧来源于觉悟而觉悟又来源于自在,自在就是上联说的一切放下之后的“了”,当然也包括如赤子般天然的好知之心,生生还是无生是佛家里面讲的“空/有不二”、“生/灭不二”相同意思另一解说,即无生无灭生命处于不断的轮回之中,死亡伴随生命的始终,“生”终究要到达到最后的“死亡。





三、上下联结合

上联讲“舍”了,下联讲“得”生,其实了有未了生有无生,也就是说舍和得其实是一回事,而且多舍多得不舍不得,而我们大多数人可能正相反,更多的是“舍不得”和“不舍得”,该拿起的没有拿起,该放下的没有放下,说白了就是四个字,“过于执著”。


这句话告诉人们要轻松自在,真正做到能放下,并且对那些“不了”的烦恼也能顺其自然不被困扰,过去的事没必要再惦记,事情要认真做并做好,有了成绩和进步不要计较得失,人的聪明才智来自于通透觉悟,而觉悟认识则来自对人生的真实体会,有了这样的认识便能面对所有事情。


扩展资料

《老子》言“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第7章),《庄子·大宗师》言“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可对比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序言中的表述:现象是生成与毁灭的运动,但生成毁灭的运动自身却并不生成毁灭,它是自在地存在着的,并构成着现实和真理的生命运动”)生生之旨尽矣。


实已指向作为佛法根本见地的“无生”论所谓“无生”,非死亡枯寂,而意味着生命本身即为幻象,众生因无明妄想而执著因缘假和者为实有,但自性实本无生灭,即《中论》所言:“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na svato nâpi parato na dvābhyā¡ nâpy ahetuta¡ | utpannā jātu vidyante bhāva¡ kvacana kecana)。


一切事物现象于因缘和合中,既非由自我所生,也非由他者所生,也非由自己和他者共同所生,也非无因而生,故知究竟无生,故而生命,如同世间法之种种,不过假名偶合,实非恒常不易之实体。


大乘佛法体悟诸法皆空,亦不废世间假名(《中论》:“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也自不否定世俗意义上的生命,缘起法在解释世间生灭现象时亦与“生生”之旨不相违悖,大乘佛法能顺利流播于中国而大兴盛,其核心正在“生生”与“无生”于究竟义上之精妙相契。

匿名用户
2013-06-06
展开全部
再谈了,始议生

成都文殊院大殿前有一名联:

见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
慧生于觉觉生于自在生生还是无生

这使我想起去年曾以《法趣精,了义 深》为题写的一篇短文,那是对西蜀宝光寺一联而发,此联是∶

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联中的四个“了”字就使我思绪万千,而文殊院这一联有五个“了”字,初读时真叫人不知如何得“了”。那一联谈的“天下事”,法界宽广,横劈宇宙,纵贯古今,而这一联专指人的行为,“见”,“做”,“放”都是普通人的普通事,既然“天下事”已了,普通事还有什么不能了呢?仔细一思量,又觉得“天下事”容易了,普通事反而更难了。记得禅史公案中有一则故事:坦山和尚与一个小和尚正在赶路,遇一小河,河畔有个年轻漂亮的女子正愁过不了河,坦山就把那个女子抱了过去。走了半天,小和尚向坦山说,出家人不近女色,你为什么还去抱那女子?坦山答道,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还抱着她吗?坦山“见”,“做”,“放”之后,当下即“了”,无求无虑,无牵无挂,小和尚却“抱”了半天还不“放”。我们普通人办事,不也是前思后想,东顾西盼吗?一点小事了不掉,往往变成一个沉重包袱,越背越重。大千世界,无穷色相,依缘而生,缘去则了。我们用凡眼观世界。总觉得了犹未了,有时事情本来已了,内心却不愿了,心有执着,堕入烦恼。若要成佛,不仅要了,更要了了,即连了也了断,方能得大自在。何谓自在?人们如果能认识本心,“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心经》), 自性清净,得到解脱,即是自在。自在有三:一是在任何环境中不为声色所诱的随处自在,二是在异类中不同流合污的随类自在,三是在任何时候都不执着自我而追求觉性的尊贵自在。凡人若得自在,就是已经觉悟,若已觉悟,即得智慧。佛教所谓的智慧,又叫般若,梵文“prajna”的音译,全称“般若波罗密”,意为“智度”,亦通过智慧到达涅槃之彼岸。这不是通常人们理解的认识和驾驭客观世界的智力和能力,而是对虚幻不实的世俗世界彻底否定,超越世俗认识,把握真如。既然一切事物或现象都是“此有固彼有,此生故彼生“(《杂阿含经》卷十二),故说“慧生于觉,觉生于自在”,那么,为什么“还是无生”呢?《大智度论》序言一开头就谓“夫,万有本于生生而生,生者无生,变化兆于物始而始,始者无始。然则无生无始物之性也”,龙树也谓“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这里,“生”和“无生”是否矛盾呢?生,是指事物的产生和形成。佛教认为,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即事物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互相作用,因而互为因果,由于有“缘”,所以能“生”(起),“此于诸法能起名生”(《俱舍论》卷五),缘起说是佛教一切理论的基石。但佛教还得回答一个更重要的问题;世间的生灭现象是真 实的吗?回答是否定的。从空间上看,虽然 事物在空间上排成因果之链,但任何事物都没有独立的实体,都没有真正的自性,因缘和合而生的事物已不是原来的事物,即事物本身就不真实,是人的妄见分别的产物,只是一些假借的概念(假名)而己。从时间上看,因前有因,果后有果,遍于过去、现在、将来,无始无终。由于一切现象都是非真实的存在,没有实有自性,所以是无生,或不生。任何事物都有空性,“非有,非无,非亦有亦无,非非有非无”,虽“缘起”,却“性空”,证得“缘起性空”,即证得涅槃,见“实相”,得“真如”。《仁王经》中谓“一切法性真实空,不来不去,无生无灭,同真际, 等法性”;亦此义。 无生,又称无生法,达到对无生的认识,即得无生忍(忍——对真理的认可),“无生忍法者,于无生灭诸法实相中信受,通达,无碍,不退,是名无生忍”(《大智度论》),证得无生忍法,智慧显现,了差别,了善恶,了凡圣,了真假,了是非,直到了生死,整个宇宙都在一望之中而无对立,心灵达到绝对的静穆,绝对的安祥,绝对的自由。回想人世问,由于种种恩怨不能了,带来处处烦恼,引出样样是非,夺走多少良辰美景,误了多少灿烂前程。不明了了,难舍生生,都由贪、嗔、痴而起,到头来贤哲悲吟,硬汉垂头,无赖傻乐,盗贼承欢,谱成了人间辛酸的历史。读此佳联;顿觉一席清凉,愿众生到此,“莫慌忙磕了头去”,也谈“了”,也议“生”,重新品尝世味,也许其中的酸甜苦辣,使大家都能悟出点什么。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2013-06-06
展开全部
明明已经结束的为何却没完没了,这一世又一世的延续为何总了无生趣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2013-06-06
展开全部
执着放不下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1条折叠回答
收起 更多回答(2)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