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学生历史课堂上的问题意识

 我来答
查水表dd
2016-12-03 · TA获得超过3709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585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15万
展开全部
一切创新都始于问题的发现,而发现问题又源于强烈的问题意识。人类历史上许多发明与创新,往往是问题的寻求者促成的。就像很多人都看到过从树上掉下来的成熟果子,但只有牛顿思考这么一个问题:苹果为什么会往下掉?并因此创立了万有引力定律。历史是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十分必要,也是大有可为的。笔者就此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加强历史知识的学习
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涵摄百家,博采众长,是学生产生问题意识的前提。郭沫若之所以能够推翻陈见,为武则天和曹操翻案,首先得益于他博大精深的历史知识。因此,我们要教育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尊重研究成果,汲取营养,努力学习课内外知识,牢固掌握课内知识,进而广泛的博览群书,拓宽知识层面,丰富文化涵养,才能够厚积而薄发,形成敏捷的思维,产生自己真知灼见,从而质疑问难。
二、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
学生问题意识种子的产生,来自于他们旺盛的求知欲,活跃的思想,对新生事物的强烈好奇心理。然而,这颗种子能否萌芽,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教师应当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细心对待学生的问题,挖掘他们的可贵之处,保护他们的积极性,为问题意识的种子生长提供充足的阳光、水分、适宜的土壤,使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首先,要给每个学生以平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学生没有主动参与,就不能有独立的见解;只有与学生平等交流,尊重学生独立的认识和感受,才能使学生的思维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其次,尊重学生的差异。学生的个性差异不仅表现在智商的差异,还表现在独特的精神世界和兴趣特长。我们不能用一个标准去评价、衡量和塑造学生,要构建多元化的评价机制,让学生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得到充分发挥的阐述。
再次,激励学生求异求新。教学过程中,必须促使学生努力寻求独特认识和感受。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其实在我们的教学中也是何尝不是如此。因此,在教学时应让学生主动积极的进行思维,从而得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三、开发训练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就是突破常规定型模式,超越传统理论框架,敢于在既定理论和观点方面进行质疑,把思路指向新的角度与新的领域。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关键在于消除学生思维定势的干扰,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首先,应该教育学生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不盲从,敢于向权威挑战。孟子曾经说过“尽信书不如无书”,宋代著名学者程颐也曾讲过“学者要会疑”;由此我们说不迷信、不盲目、敢质疑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前提。例如在学习西安事变的内容时我让学生讨论:蒋介石杀了成千上万共产党人,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还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有位平时阅读面较广的学生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不一定是最好的方式,它放走了最反动的蒋介石,牺牲了最义气的张学良和杨虎城。这些话虽有点偏颇,但其勇于思考、敢于怀疑、不唯书、不唯众的精神却难能可贵,作为老师的我们要做的关键事情是疏导。对此,我在小结中分析杀蒋对抗日不利,放蒋介石有利于国共两党由兵戎相见走向联合抗日,张学良送蒋介石不仅是讲义气,体现了他拥蒋抗日、一致对外的爱国情怀等等。由于小结紧扣基本史实和同学们的发言,分析的入情入理,使全班学生心悦诚服。这样的讨论,即突出了教材重点,又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进行了思想教育,可谓一举三得。
其次,教师要创设求异思维的环境,为学生提供发散性思维的机会。例如在学习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火烧圆明园的有关知识后,我就让学生讨论:圆明园要不要重新建造?为什么把废墟重建,那不是国耻吗?这个富有多元性的问题立即让同学们的思维活跃了起来,赞成的同学回答到:重建展示了中国人重新崛起的荣耀,展示中国优秀的建筑艺术……反对的学生陈词说:留着废墟可以让我们铭记耻辱的历史,可以揭露侵略者的嘴脸……甚至还有学生建议把新的圆明园建造在毁灭的圆明园旁,让“金碧辉煌 ”与“残垣断壁”来印证那段历史等等。学生们的看法正谬姑且不论,单从他们认真读书、大胆质疑的精神来说,就值得肯定,长此以往,学生的批判性能力就会得到培养和提高。
再次,教师可引导学生的竞争机制,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在世界古代史教学中,我布置了这样的一个问题让学生在课堂讨论: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之比较,正方的观点是“西方文明不如西方文明”,反方的观点是“东方文明不如西方文明”;在世界现代史教学中,我设计的题目是:战争与和平谁是历史的主流,正方的观点是“和平是历史的主流”,反方的观点是“战争是历史的主题流”。这种讨论具有竞争机制,适合学生的特点,他们为了驳倒对方,翻阅了很多书,讨论场面不仅十分热烈,趣味盎然,往往是时间已到,很多人仍然言犹未了,大大的促进了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四、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
1、创设问题情境,点燃思维火花。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教材中某些现象和历史事件的“矛盾关系”设疑发问,唤起学生兴趣并产生积极探求问题答案的心理,从而控制和调整学生的思维方式,由浅入深地揭示事物间的必然联系。例如在学习秦汉王朝时,我设计了这样三个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第一、秦始皇为巩固统一,汉武帝为巩固统一分别采取什么措施?学生粗略的讨论就有了答案。第二、“焚书坑儒”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什么异同点,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后也做了回答。第三、汉武帝为什么能成功,秦始皇却失败了?这个问题激起了学生的深思与探究,从而更深层次进行讨论。三个问题由浅入深,不断深化,拓宽了学生的知识境界。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一个巧妙的问题,就能使学生产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培养和强化。
2、营造合作氛围,实现思维交锋。
课堂教学应当是一个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边合作的活动过程。营造课堂合作氛围,既是课堂教学本身的客观要求,也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策略。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教师应尽考虑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学习心理的需求;在教学活动中,多留给学生一块相当充裕的活动天地,把问题留给学生讨论。例如在讲授《洋务运动》时我把学生分成两组,分别以“洋务运动的作用主要是积极的”和“洋务运动的作用主要是消极的”为题进行讨论,讨论结束后,我把学生两反面的答案分别进行提炼后,在进行相关问题的讨论,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感到有趣,更能激发他们参与的积极性。
新课程改革最重要的是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培养创新精神应始于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教师只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能欣喜地听到学生创新之花慢慢绽开的声音。
请采纳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