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不的成语。
2016-11-11 ·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关注
展开全部
不随以止 不跟随别人而半途停止。
不安其室
不安于室
不安于位 指不喜欢自己的职业,不安心工作。
出处:《鲁迅书信集·致郑振铎》:“此公在厦门趋奉校长,颜膝可怜,适异己去后,而校长又薄其为人,终于不安于位,殊可笑也。”
不按君臣 中医处方,以君臣相配为原则。君是主药,臣是辅药。不按君臣,就是违反药理,胡乱用药。引申为使用毒药的隐语。
出处:《水浒传》第一一一回:“解宝身边取出不按君臣的药头,张人眼慢,放在酒壶里。”
不拔一毛 比喻非常吝啬。同“一毛不拔”。
出处:宋·秦观《浩气传》:“为己者至于不拔一毛,兼爱者至于摩顶放踵。”
不拔之志 比喻意志坚决,不可动摇。
出处:《南史·沈约传》:“执不拔之志,高卧东南。”
不白之冤 白:搞清楚。没有得到辩白或洗刷的冤屈。
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四十二回:“咺之逃,非贪生怕死,实欲为太叔伸不白之冤耳!”
不败之地 原意是指善于打仗的就有取胜的把握,不会落到挫败的境地。后泛指办事有成功的充分把握。
出处:《孙子·军形》:“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不卑不亢 卑:低、自卑;亢:高傲。指对人有恰当的分寸,既不低声下气,也不傲慢自大。
出处:明·朱之瑜《答小宅生顺书十九首》:“圣贤自有中正之道,不亢不卑,不骄不诌,何得如此也!”
不辟斧钺 斧钺:古代的兵器。不躲避斧钺之类的兵器。形容将士英勇无畏,或烈士忠义不屈。
出处:《汉书·赵充国传》:“不敢避斧钺之诛。”
不避斧钺 斧钺:古代的兵器。不躲避斧钺之类的兵器。形容将士英勇无畏,或烈士忠义不屈。
出处:《汉书·赵充国传》:“愚臣伏计孰甚,不敢避斧钺之诛,昧死陈愚,唯陛下省察。”
不避艰险 不畏惧艰难险阻。
出处:《三国志·蜀志·关羽传》:“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
不避水火 指不畏凶险。
出处:《水浒传》第五八回:“贤弟心中有何危厄不决之难,但请尽说不妨,便当不避水火,力为解救,与汝相助。”
不避汤火 指不畏凶险。
出处:《史记·货殖列传》:“壮士在军,攻城先登,陷阵却敌,斩将搴旗,前蒙矢石,不避汤火之难者,为重赏使也。”
不便水土 不能适应移居地方的气候和饮食习惯。同“不服水土”。
不辨菽麦 菽:豆子。分不清哪是豆子,哪是麦子。形容愚笨无知。后形容缺乏实际生产知识。
出处:《左传·成公十八年》:“周子有兄而无慧,不能辨菽麦,故不可立。”
不辨菽粟 分不清哪是豆子,哪是小米。形容愚笨无知。后形容缺乏实际生产知识。
出处:清·龚自珍《农宗》:“婢妾之养不备,则不世;祠祭弗如式,不世;不辨菽粟,亦不世。”
不辨真伪 辨:分辨。伪:虚假。无法辨别真的和假的。
出处:三国·魏·曹植《当墙欲高行》:“馋言三至,慈母不亲;愤愤俗差别,不辨真伪。”
不辩菽麦 分不清哪是豆子,哪是麦子。形容愚笨无知。后形容缺乏实际生产知识。
出处:晋·葛洪《抱朴子·穷达》:“庸俗之夫,暗于别物,不分朱紫,不辩菽麦。”
不步人脚 不跟着别人的脚步走。比喻不因循守旧。
出处:明·李贽《又与从吾》:“苏长公片言只字与金玉同声,虽千古未见其比,则以其胸中绝无俗气,下笔不作寻常语,不步人脚故耳。”
不测之祸 测:揣度,预测。无法揣测的祸患。多指牢狱或杀身之祸。
出处:《三国志·魏志·陆凯传》:“何以专为佞邪,秽尘天听?宜自改厉。不然,方见卿有不测之祸矣。”
不测之忧 指意外的祸患。
出处:宋·苏轼《田表圣奏议叙》:“自太平兴国以来,至于咸平,可谓天下大治,千载一时矣。而田公之言常若有不测之忧近在朝夕者,何哉?”
不测之罪 指大罪,死罪。
出处:战国·乐毅《报燕惠王书》:“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义之所不敢出也。”
不茶不饭 不思饮食。形容心事重重。
出处:元·关汉卿《救风尘》第三折:“害的我不茶不饭,只是思想着你。”
不差毫发 毫、发:都是古代的长度名,十毫为发,十发为厘,形容细微。形容一点儿也不差。
出处:唐·张说《进浑仪表》:“令仪半在地上,半在地下,晦朔弦望,不差毫发。”《朱子语类》卷十六:“自慊,正与自欺相对,不差毫发。”
不差毫厘 不差一毫一厘。
出处:宋·李昉《太平广记》一百五十八郑引《玉堂闲话·许生》:“显晦之事,不差毫厘矣。”
不差累黍 累黍:是古代两种很小的重量单位,形容数量极小。形容丝毫不差。
出处:《汉书·律历志上》:“权经重者不失黍累。”
不差上下 不分高下,差不多。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80回:“一般是鲜花嫩柳,与众姊妹不差上下。”
不臣之心 不臣:不守臣子的本分,封建社会中不忠君。意指不忠君的思想。后也指犯上作乱的野心。
出处:《三国志·魏书·二公孙陶四张传》:“是时术阴有不臣之心,不利国家有长主,外托公义以答拒之。”《晋书·周处传》:“闻敦有不臣之心,访恒切齿。敦虽怀逆谋,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
不成器 器:指人的度量、才干。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物。多用以指人气质平庸,不能有所成就,没有什么出息。有时也指不学好,自甘堕落。
出处:《礼记·学记》:“玉不琢,不成器。”
不成三瓦 比喻不能要求齐全。
出处:《史记·龟策列传》:“物安可全乎?天尚不全。故室为屋,不成三瓦而陈之。”
不成体统 体统:格局,规矩。指言行没有规矩,不成样子。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三回:“刻印不及,以锥画之,全不成体统。”
不逞之徒 不逞:不得志,不如意;徒:人(含贬义)。因心怀不满而闹事捣乱的人。
出处:《左传·襄公十年》:“故五族聚群不逞之人,因公子之徒以作乱。”
不吃烟火食 烟火食:熟食。道教以为仙人可以不吃熟食。旧时用来称赞诗文立意高超,言词清丽,不同一般。
出处:宋·阮阅《诗话总龟前集》卷九引《直方诗话》:“文潜先与李公择辈来予家作长句。后再同东坡来,坡读其诗,叹息云:‘此不是吃烟火食人道底言语。’”
不吃羊肉空惹一身膻 羊肉没吃上,反倒沾了一身羊膻气。比喻干了某事没捞到好处,反坏了名声惹来了麻烦。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七回:“弄得不吃羊肉空惹一身膻,那是要坏名气的。”
不痴不聋 人不傻,耳朵也不聋。常与“不成姑公”连用,意为不故作痴呆,不装聋作哑,就不能当阿婆阿公。形容长辈要宽宏大量。
出处:汉·刘熙《释名》卷二:“不瘖不聋,不成姑公。”
不齿于人 齿:象牙齿一样排列。不能列于人类。指被人看不起。
出处:宋·沈括《梦溪笔谈·杂志》:“以为士人不齿,放弃终身。”
不耻下问 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出处:《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不耻最后 因为跑到最后而感到可耻。比喻凡是只要坚持到底,就能达到目的。
出处:《韩非子·喻老》:“夫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不啻天渊 不啻:无异于。渊:深潭。无异于从云天之上到深潭之底。比喻差别极大。
出处:清·李渔《闲情偶寄·宾白第四》:“吴有吴音,越有越语,相去不啻天渊。”
不偢不倸 ①犹不理不睬。②指一切事情都不注意。
出处:明·苏复之《金印记·周氏回家》:“妇婿功名不遂回来,一家不偢不倸。”
不瞅不睬 不看也不答理。形容待人态度冷淡。
出处:明·苏复之《金印记·周氏回家》:“女婿功名不遂回来,一家不偢不倸。”
不出所料 事由变化,在预料之中。形容原先预料的准确。
出处:清·曾朴《孽海花》第十回:“见你不在,我就猜着到这里来了,所以一直赶来,果然不出所料。”
不揣冒昧 揣:估量,考虑。用于没有慎重考虑就轻率行事的客气话。
出处:晋·郭璞《〈尔雅〉序》:“璞不揆梼昧,少而勿焉。”
不辞而别 辞:告辞;别:离别。没有告辞就离开了。或悄悄溜走了。
出处:元·郑德辉《王粲登楼》第一折:“报老爷得知,王粲不辞而别去了。”
不辞劳苦 辞:推托;劳苦:劳累辛苦。不逃避劳累辛苦。形容人不怕吃苦,毅力强。
出处:唐·牛肃《纪闻·吴保安》:“今日之事,请不辞劳苦。”
不次之迁 次:顺序,等第;迁:官位升迁。比喻超出常规的提升官级。
出处:《汉书·东方朔传》:“武帝初即位,征天下举方正贤良文学材力之士,待以不次之位。”
不次之位 次:顺序,等第。旧指对于有才干的人不拘等级授予重要职位。
出处:《汉书·东方朔传》:“武帝初即位,征天下举方正贤良文学材力之士,待以不次之位。”
不存不济 指支持不住,受不住。
出处: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七:“不存不济,香肌瘦损,教俺萦方寸。”
词不达意 词:言词;意:意思。指词句不能确切地表达出意思和感情。
出处:《仪礼·聘礼》:“辞多则史,少则不达,辞苟足以达义之至也。”宋·惠洪《高安城隍庙记》:“盖五百年而书功烈者,辞不达意,余尝叹息之。”
华不再扬 已开过的花,在一年里不会再开。比喻时间过去了不再回来。
出处:晋·陆机《短歌行》:“时无重至,华不再扬。”
计不旋踵 计:计议,打算;旋踵:旋转脚跟。脚跟还未转过来,计议就定了下来。形容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拿定主意。也比喻行动迅速,毫不犹豫。
出处:汉·司马相如《喻巴蜀檄》:“夫边郡之士……触白刃,早流矢,议不反顾,计不旋踵,人怀怒心,如报私仇。”
今不如昔 昔:往昔,过去。现在不如过去。多用于表示对世事的不满情绪。
出处:宋·吴曾《能改斋温录·冷斋不读书》:“作诗曰:‘老色日上面,欢悰日去心,今既不如昔,后当不如今。’”
密不通风 密:严密。形容包围紧密或防卫严密,连风也透不进去。
出处:元·纪君祥《赵氏孤儿》第二折:“这两家做下敌头重,但要访的孤儿有影踪,必然把太平庄上兵围拥,铁桶般密不通风。”
迫不得已 被逼得没有办法,不得不这样。
出处:《汉书·王莽传上》:“为皇帝定立妃后,有司上名,公女为首,公深辞让,迫不得已然后受诏。”(清·梁启超《意大利建国三杰传·结论》) 吾之言爱国也,得毋为名乎,得毋为利乎,是毋为事势~乎。
少不更事 少:年轻;更:经历。年纪轻,没有经历过什么事情。指经验不多。
出处:《隋书·李雄传》:“吾儿既少,更事未多。”
食不甘味 甘味:感到味道好。吃东西都觉得没有味道。形容心里有事,吃东西也不香。
出处:《战国策·齐策五》:“秦王恐之,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眼不见,心不烦 比喻只要没有看见或不在眼前,也就不会为这操心或烦恼。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九回:“任凭你们两个冤家闹上天去,我‘眼不见,心不烦’也就罢了。”
仰不愧天 抬头仰望,对天无愧。指没有做过坏事,问心无愧。
出处:《孟子·尽心上》:“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愚不可及 愚:傻,笨,及:比得上。愚蠢得别人比不上。形容极其愚笨。
出处:《论语·公冶长》:“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玉不琢,不成器 琢:雕。玉石不经雕琢,成不了器物。比喻人不受教育、不学习就不能有成就。
出处:《礼记·学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坐不垂堂 垂堂:近屋檐处。不坐在堂边外面,怕掉到台阶下。比喻不在有危险的地方停留。
出处:《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家累千金,坐不垂堂。”
爱不忍释 释:放下。对所喜欢的物品,爱得拿在手里久久不肯放下。
出处:南朝·梁·萧统《陶渊明集序》:“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
爱不释手 释:放下。喜爱得舍不得放手。
出处:南朝·梁·萧统《陶渊明集序》:“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
安不忘危 在安全的时候不忘记危难。意思是时刻谨慎小心,提高警惕。
出处:《周易·系辞下》:“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礼,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鞍不离马,甲不离身 甲:铠甲,古人打仗时穿的护身衣。马不卸鞍,人不解甲。处于高度警惕状态。
出处:唐《敦煌变文集·卷一·汉将王陵变》:“鞍不离马背,甲不离将身。”
鞍不离马背,甲不离将身 甲:铠甲。马不卸鞍,人不解甲。处于高度警惕状态。
出处:《敦煌变文集·卷一·汉将王陵变》:“鞍不离马背,甲不离将身。”
敖不可长 敖:通“傲”,傲慢。傲慢之心不可以滋长。
出处:西汉·戴圣《礼记·曲礼上》:“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傲不可长 傲慢之心不可以滋长。
出处:《礼记·曲礼上》:“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百不当一 当:抵挡。一百个抵挡不住一个。
出处:汉·荀悦《汉纪·文帝纪下》:“平易相远,山谷幽涧,仰高临下,此弓弩之地也,短兵百不当一。”
百不获一 一百个里面也得不到一个。形容人或物的难得或所得极少。
出处:清·李绿园《歧路灯》第一百五回:“人品自会端正,文移自会清顺,晓畅,然着实是百不获一的。”
百不失一 一百次中无一次失误。表示射箭或打枪命中率高,或做事有充分把握。
出处:汉·王充《论衡·须颂》:“从门应庭,听堂室之言,什而失九,如升堂窥室,百不失一。”
百不为多,一不为少 指难得的好人或好东西。
出处:《南史·任昉传》:“褚彦回尝谓遥曰:‘闻卿有令子,相为喜之。所谓百不为多,一不为少。’由是闻声藉甚。”
百不一存 一百个里面没有留下一个。表示丧失殆尽。
出处:北周·宇文逌《〈庾信集〉序》:“昔在阳都,有集十四卷,值太清罹乱,百不一存。”《南史·蔡廓传附蔡兴宗》:“时士庶危惧,衣冠咸欲远徙,后皆流离外难,百不一存。”
百不一贷 犹言无一宽免。
出处:《新唐书·酷吏传·来俊臣》:“后信之,诏于丽景门别置狱,敕俊臣等颛按事,百不一贷。”
百不一遇 一百次中遇不到一次。形容极其难得。
出处:汉·荀悦《汉纪·哀帝纪下》:“言立策成,终无咎悔,若此之事,百不一遇,其知之所见,万不及一也。”
败不旋踵 形容很快就遭到失败。旋踵,转动一下脚后跟。
出处:唐·卢照邻《三国论》:“然而丧师失律,败不旋踵,奔波谦瓒之间,羁旅袁曹之手,岂拙于用武,将遇非常敌乎?”
抱不平 遇见不公平的事,挺身而出,帮助弱小的一方。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45回:“气的我只有替平儿打抱不平。”
卑不足道 指卑微藐小,不值得一谈。
出处:见“卑卑不足道”。
悲不自胜 胜:能承受。悲伤得自己不能承受。形容极度悲伤。
出处:汉·荀悦《汉纪·平帝纪》:“太后因号泣而言,左右莫不垂涕,舜百万不自胜。”北周·庾信《哀江南赋序》:“《燕歌》远别,悲不自胜。”
逼不得已 指迫不得已。
出处:《云笈七签》卷八五:“[程伟]欲从求方,终不可得,云伟骨未应得之,逼不得已,妻尸解而去。”
必不得已 必然不能得止。指形势使得非如此不可。表示无可奈何的意思。
出处:《论语·颜渊》:“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必不挠北 挠北:败北,作战失败。必定不会失败。
出处:《吕氏春秋·忠廉》:“若此人也,有势则必不自私矣;处官则必不为污矣;将众则必不挠北矣。”
鞭不及腹 及:到。原意是鞭子虽长,也不能打马肚子。比喻相隔太远,力量达不到。
出处:《左传·宣公十五年》:“虽鞭之长,不及马腹。”
兵不接刃 作战时兵器没接触。指战事顺利,未经交锋或激战而取得胜利。
出处:《吕氏春秋·怀宠》:“兵不接刃,而民服若化。”
兵不污刃 犹兵不血刃。形容未经战斗就轻易取得了胜利。
出处:唐·韩愈《论捕贼行赏表》:“威德所加,兵不污刃,收魏博等六州。”
兵不雪刃 兵器上没有沾上血。形容未经战斗就轻易取得了胜利。
出处:《荀子·议兵》:“故近者亲其善,远方慕其德,兵不血刃,远迩来服。”
兵不血刃 兵:武器;刃:刀剑等的锋利部分。兵器上没有沾上血。形容未经战斗就轻易取得了胜利。
出处:《荀子·议兵》:“故近者亲其善,远方慕其德,兵不血刃,远迩来服。”
兵不厌权 作战时尽可能地用假象迷惑敌人以取得胜利。同“兵不厌诈”。
出处:《后汉书·虞诩传》:“今其众新盛,难与争锋,兵不厌权,愿宽假辔策,勿令有所拘阂而已。”
兵不厌诈 厌:嫌恶;诈:欺骗。作战时尽可能地用假象迷惑敌人以取得胜利。
出处:《韩非子·难一》:“臣闻之,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
兵不由将 比喻下级不服从上级的指挥。
不安其室
不安于室
不安于位 指不喜欢自己的职业,不安心工作。
出处:《鲁迅书信集·致郑振铎》:“此公在厦门趋奉校长,颜膝可怜,适异己去后,而校长又薄其为人,终于不安于位,殊可笑也。”
不按君臣 中医处方,以君臣相配为原则。君是主药,臣是辅药。不按君臣,就是违反药理,胡乱用药。引申为使用毒药的隐语。
出处:《水浒传》第一一一回:“解宝身边取出不按君臣的药头,张人眼慢,放在酒壶里。”
不拔一毛 比喻非常吝啬。同“一毛不拔”。
出处:宋·秦观《浩气传》:“为己者至于不拔一毛,兼爱者至于摩顶放踵。”
不拔之志 比喻意志坚决,不可动摇。
出处:《南史·沈约传》:“执不拔之志,高卧东南。”
不白之冤 白:搞清楚。没有得到辩白或洗刷的冤屈。
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四十二回:“咺之逃,非贪生怕死,实欲为太叔伸不白之冤耳!”
不败之地 原意是指善于打仗的就有取胜的把握,不会落到挫败的境地。后泛指办事有成功的充分把握。
出处:《孙子·军形》:“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不卑不亢 卑:低、自卑;亢:高傲。指对人有恰当的分寸,既不低声下气,也不傲慢自大。
出处:明·朱之瑜《答小宅生顺书十九首》:“圣贤自有中正之道,不亢不卑,不骄不诌,何得如此也!”
不辟斧钺 斧钺:古代的兵器。不躲避斧钺之类的兵器。形容将士英勇无畏,或烈士忠义不屈。
出处:《汉书·赵充国传》:“不敢避斧钺之诛。”
不避斧钺 斧钺:古代的兵器。不躲避斧钺之类的兵器。形容将士英勇无畏,或烈士忠义不屈。
出处:《汉书·赵充国传》:“愚臣伏计孰甚,不敢避斧钺之诛,昧死陈愚,唯陛下省察。”
不避艰险 不畏惧艰难险阻。
出处:《三国志·蜀志·关羽传》:“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
不避水火 指不畏凶险。
出处:《水浒传》第五八回:“贤弟心中有何危厄不决之难,但请尽说不妨,便当不避水火,力为解救,与汝相助。”
不避汤火 指不畏凶险。
出处:《史记·货殖列传》:“壮士在军,攻城先登,陷阵却敌,斩将搴旗,前蒙矢石,不避汤火之难者,为重赏使也。”
不便水土 不能适应移居地方的气候和饮食习惯。同“不服水土”。
不辨菽麦 菽:豆子。分不清哪是豆子,哪是麦子。形容愚笨无知。后形容缺乏实际生产知识。
出处:《左传·成公十八年》:“周子有兄而无慧,不能辨菽麦,故不可立。”
不辨菽粟 分不清哪是豆子,哪是小米。形容愚笨无知。后形容缺乏实际生产知识。
出处:清·龚自珍《农宗》:“婢妾之养不备,则不世;祠祭弗如式,不世;不辨菽粟,亦不世。”
不辨真伪 辨:分辨。伪:虚假。无法辨别真的和假的。
出处:三国·魏·曹植《当墙欲高行》:“馋言三至,慈母不亲;愤愤俗差别,不辨真伪。”
不辩菽麦 分不清哪是豆子,哪是麦子。形容愚笨无知。后形容缺乏实际生产知识。
出处:晋·葛洪《抱朴子·穷达》:“庸俗之夫,暗于别物,不分朱紫,不辩菽麦。”
不步人脚 不跟着别人的脚步走。比喻不因循守旧。
出处:明·李贽《又与从吾》:“苏长公片言只字与金玉同声,虽千古未见其比,则以其胸中绝无俗气,下笔不作寻常语,不步人脚故耳。”
不测之祸 测:揣度,预测。无法揣测的祸患。多指牢狱或杀身之祸。
出处:《三国志·魏志·陆凯传》:“何以专为佞邪,秽尘天听?宜自改厉。不然,方见卿有不测之祸矣。”
不测之忧 指意外的祸患。
出处:宋·苏轼《田表圣奏议叙》:“自太平兴国以来,至于咸平,可谓天下大治,千载一时矣。而田公之言常若有不测之忧近在朝夕者,何哉?”
不测之罪 指大罪,死罪。
出处:战国·乐毅《报燕惠王书》:“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义之所不敢出也。”
不茶不饭 不思饮食。形容心事重重。
出处:元·关汉卿《救风尘》第三折:“害的我不茶不饭,只是思想着你。”
不差毫发 毫、发:都是古代的长度名,十毫为发,十发为厘,形容细微。形容一点儿也不差。
出处:唐·张说《进浑仪表》:“令仪半在地上,半在地下,晦朔弦望,不差毫发。”《朱子语类》卷十六:“自慊,正与自欺相对,不差毫发。”
不差毫厘 不差一毫一厘。
出处:宋·李昉《太平广记》一百五十八郑引《玉堂闲话·许生》:“显晦之事,不差毫厘矣。”
不差累黍 累黍:是古代两种很小的重量单位,形容数量极小。形容丝毫不差。
出处:《汉书·律历志上》:“权经重者不失黍累。”
不差上下 不分高下,差不多。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80回:“一般是鲜花嫩柳,与众姊妹不差上下。”
不臣之心 不臣:不守臣子的本分,封建社会中不忠君。意指不忠君的思想。后也指犯上作乱的野心。
出处:《三国志·魏书·二公孙陶四张传》:“是时术阴有不臣之心,不利国家有长主,外托公义以答拒之。”《晋书·周处传》:“闻敦有不臣之心,访恒切齿。敦虽怀逆谋,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
不成器 器:指人的度量、才干。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物。多用以指人气质平庸,不能有所成就,没有什么出息。有时也指不学好,自甘堕落。
出处:《礼记·学记》:“玉不琢,不成器。”
不成三瓦 比喻不能要求齐全。
出处:《史记·龟策列传》:“物安可全乎?天尚不全。故室为屋,不成三瓦而陈之。”
不成体统 体统:格局,规矩。指言行没有规矩,不成样子。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三回:“刻印不及,以锥画之,全不成体统。”
不逞之徒 不逞:不得志,不如意;徒:人(含贬义)。因心怀不满而闹事捣乱的人。
出处:《左传·襄公十年》:“故五族聚群不逞之人,因公子之徒以作乱。”
不吃烟火食 烟火食:熟食。道教以为仙人可以不吃熟食。旧时用来称赞诗文立意高超,言词清丽,不同一般。
出处:宋·阮阅《诗话总龟前集》卷九引《直方诗话》:“文潜先与李公择辈来予家作长句。后再同东坡来,坡读其诗,叹息云:‘此不是吃烟火食人道底言语。’”
不吃羊肉空惹一身膻 羊肉没吃上,反倒沾了一身羊膻气。比喻干了某事没捞到好处,反坏了名声惹来了麻烦。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七回:“弄得不吃羊肉空惹一身膻,那是要坏名气的。”
不痴不聋 人不傻,耳朵也不聋。常与“不成姑公”连用,意为不故作痴呆,不装聋作哑,就不能当阿婆阿公。形容长辈要宽宏大量。
出处:汉·刘熙《释名》卷二:“不瘖不聋,不成姑公。”
不齿于人 齿:象牙齿一样排列。不能列于人类。指被人看不起。
出处:宋·沈括《梦溪笔谈·杂志》:“以为士人不齿,放弃终身。”
不耻下问 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出处:《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不耻最后 因为跑到最后而感到可耻。比喻凡是只要坚持到底,就能达到目的。
出处:《韩非子·喻老》:“夫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不啻天渊 不啻:无异于。渊:深潭。无异于从云天之上到深潭之底。比喻差别极大。
出处:清·李渔《闲情偶寄·宾白第四》:“吴有吴音,越有越语,相去不啻天渊。”
不偢不倸 ①犹不理不睬。②指一切事情都不注意。
出处:明·苏复之《金印记·周氏回家》:“妇婿功名不遂回来,一家不偢不倸。”
不瞅不睬 不看也不答理。形容待人态度冷淡。
出处:明·苏复之《金印记·周氏回家》:“女婿功名不遂回来,一家不偢不倸。”
不出所料 事由变化,在预料之中。形容原先预料的准确。
出处:清·曾朴《孽海花》第十回:“见你不在,我就猜着到这里来了,所以一直赶来,果然不出所料。”
不揣冒昧 揣:估量,考虑。用于没有慎重考虑就轻率行事的客气话。
出处:晋·郭璞《〈尔雅〉序》:“璞不揆梼昧,少而勿焉。”
不辞而别 辞:告辞;别:离别。没有告辞就离开了。或悄悄溜走了。
出处:元·郑德辉《王粲登楼》第一折:“报老爷得知,王粲不辞而别去了。”
不辞劳苦 辞:推托;劳苦:劳累辛苦。不逃避劳累辛苦。形容人不怕吃苦,毅力强。
出处:唐·牛肃《纪闻·吴保安》:“今日之事,请不辞劳苦。”
不次之迁 次:顺序,等第;迁:官位升迁。比喻超出常规的提升官级。
出处:《汉书·东方朔传》:“武帝初即位,征天下举方正贤良文学材力之士,待以不次之位。”
不次之位 次:顺序,等第。旧指对于有才干的人不拘等级授予重要职位。
出处:《汉书·东方朔传》:“武帝初即位,征天下举方正贤良文学材力之士,待以不次之位。”
不存不济 指支持不住,受不住。
出处: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七:“不存不济,香肌瘦损,教俺萦方寸。”
词不达意 词:言词;意:意思。指词句不能确切地表达出意思和感情。
出处:《仪礼·聘礼》:“辞多则史,少则不达,辞苟足以达义之至也。”宋·惠洪《高安城隍庙记》:“盖五百年而书功烈者,辞不达意,余尝叹息之。”
华不再扬 已开过的花,在一年里不会再开。比喻时间过去了不再回来。
出处:晋·陆机《短歌行》:“时无重至,华不再扬。”
计不旋踵 计:计议,打算;旋踵:旋转脚跟。脚跟还未转过来,计议就定了下来。形容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拿定主意。也比喻行动迅速,毫不犹豫。
出处:汉·司马相如《喻巴蜀檄》:“夫边郡之士……触白刃,早流矢,议不反顾,计不旋踵,人怀怒心,如报私仇。”
今不如昔 昔:往昔,过去。现在不如过去。多用于表示对世事的不满情绪。
出处:宋·吴曾《能改斋温录·冷斋不读书》:“作诗曰:‘老色日上面,欢悰日去心,今既不如昔,后当不如今。’”
密不通风 密:严密。形容包围紧密或防卫严密,连风也透不进去。
出处:元·纪君祥《赵氏孤儿》第二折:“这两家做下敌头重,但要访的孤儿有影踪,必然把太平庄上兵围拥,铁桶般密不通风。”
迫不得已 被逼得没有办法,不得不这样。
出处:《汉书·王莽传上》:“为皇帝定立妃后,有司上名,公女为首,公深辞让,迫不得已然后受诏。”(清·梁启超《意大利建国三杰传·结论》) 吾之言爱国也,得毋为名乎,得毋为利乎,是毋为事势~乎。
少不更事 少:年轻;更:经历。年纪轻,没有经历过什么事情。指经验不多。
出处:《隋书·李雄传》:“吾儿既少,更事未多。”
食不甘味 甘味:感到味道好。吃东西都觉得没有味道。形容心里有事,吃东西也不香。
出处:《战国策·齐策五》:“秦王恐之,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眼不见,心不烦 比喻只要没有看见或不在眼前,也就不会为这操心或烦恼。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九回:“任凭你们两个冤家闹上天去,我‘眼不见,心不烦’也就罢了。”
仰不愧天 抬头仰望,对天无愧。指没有做过坏事,问心无愧。
出处:《孟子·尽心上》:“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愚不可及 愚:傻,笨,及:比得上。愚蠢得别人比不上。形容极其愚笨。
出处:《论语·公冶长》:“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玉不琢,不成器 琢:雕。玉石不经雕琢,成不了器物。比喻人不受教育、不学习就不能有成就。
出处:《礼记·学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坐不垂堂 垂堂:近屋檐处。不坐在堂边外面,怕掉到台阶下。比喻不在有危险的地方停留。
出处:《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家累千金,坐不垂堂。”
爱不忍释 释:放下。对所喜欢的物品,爱得拿在手里久久不肯放下。
出处:南朝·梁·萧统《陶渊明集序》:“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
爱不释手 释:放下。喜爱得舍不得放手。
出处:南朝·梁·萧统《陶渊明集序》:“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
安不忘危 在安全的时候不忘记危难。意思是时刻谨慎小心,提高警惕。
出处:《周易·系辞下》:“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礼,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鞍不离马,甲不离身 甲:铠甲,古人打仗时穿的护身衣。马不卸鞍,人不解甲。处于高度警惕状态。
出处:唐《敦煌变文集·卷一·汉将王陵变》:“鞍不离马背,甲不离将身。”
鞍不离马背,甲不离将身 甲:铠甲。马不卸鞍,人不解甲。处于高度警惕状态。
出处:《敦煌变文集·卷一·汉将王陵变》:“鞍不离马背,甲不离将身。”
敖不可长 敖:通“傲”,傲慢。傲慢之心不可以滋长。
出处:西汉·戴圣《礼记·曲礼上》:“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傲不可长 傲慢之心不可以滋长。
出处:《礼记·曲礼上》:“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百不当一 当:抵挡。一百个抵挡不住一个。
出处:汉·荀悦《汉纪·文帝纪下》:“平易相远,山谷幽涧,仰高临下,此弓弩之地也,短兵百不当一。”
百不获一 一百个里面也得不到一个。形容人或物的难得或所得极少。
出处:清·李绿园《歧路灯》第一百五回:“人品自会端正,文移自会清顺,晓畅,然着实是百不获一的。”
百不失一 一百次中无一次失误。表示射箭或打枪命中率高,或做事有充分把握。
出处:汉·王充《论衡·须颂》:“从门应庭,听堂室之言,什而失九,如升堂窥室,百不失一。”
百不为多,一不为少 指难得的好人或好东西。
出处:《南史·任昉传》:“褚彦回尝谓遥曰:‘闻卿有令子,相为喜之。所谓百不为多,一不为少。’由是闻声藉甚。”
百不一存 一百个里面没有留下一个。表示丧失殆尽。
出处:北周·宇文逌《〈庾信集〉序》:“昔在阳都,有集十四卷,值太清罹乱,百不一存。”《南史·蔡廓传附蔡兴宗》:“时士庶危惧,衣冠咸欲远徙,后皆流离外难,百不一存。”
百不一贷 犹言无一宽免。
出处:《新唐书·酷吏传·来俊臣》:“后信之,诏于丽景门别置狱,敕俊臣等颛按事,百不一贷。”
百不一遇 一百次中遇不到一次。形容极其难得。
出处:汉·荀悦《汉纪·哀帝纪下》:“言立策成,终无咎悔,若此之事,百不一遇,其知之所见,万不及一也。”
败不旋踵 形容很快就遭到失败。旋踵,转动一下脚后跟。
出处:唐·卢照邻《三国论》:“然而丧师失律,败不旋踵,奔波谦瓒之间,羁旅袁曹之手,岂拙于用武,将遇非常敌乎?”
抱不平 遇见不公平的事,挺身而出,帮助弱小的一方。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45回:“气的我只有替平儿打抱不平。”
卑不足道 指卑微藐小,不值得一谈。
出处:见“卑卑不足道”。
悲不自胜 胜:能承受。悲伤得自己不能承受。形容极度悲伤。
出处:汉·荀悦《汉纪·平帝纪》:“太后因号泣而言,左右莫不垂涕,舜百万不自胜。”北周·庾信《哀江南赋序》:“《燕歌》远别,悲不自胜。”
逼不得已 指迫不得已。
出处:《云笈七签》卷八五:“[程伟]欲从求方,终不可得,云伟骨未应得之,逼不得已,妻尸解而去。”
必不得已 必然不能得止。指形势使得非如此不可。表示无可奈何的意思。
出处:《论语·颜渊》:“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必不挠北 挠北:败北,作战失败。必定不会失败。
出处:《吕氏春秋·忠廉》:“若此人也,有势则必不自私矣;处官则必不为污矣;将众则必不挠北矣。”
鞭不及腹 及:到。原意是鞭子虽长,也不能打马肚子。比喻相隔太远,力量达不到。
出处:《左传·宣公十五年》:“虽鞭之长,不及马腹。”
兵不接刃 作战时兵器没接触。指战事顺利,未经交锋或激战而取得胜利。
出处:《吕氏春秋·怀宠》:“兵不接刃,而民服若化。”
兵不污刃 犹兵不血刃。形容未经战斗就轻易取得了胜利。
出处:唐·韩愈《论捕贼行赏表》:“威德所加,兵不污刃,收魏博等六州。”
兵不雪刃 兵器上没有沾上血。形容未经战斗就轻易取得了胜利。
出处:《荀子·议兵》:“故近者亲其善,远方慕其德,兵不血刃,远迩来服。”
兵不血刃 兵:武器;刃:刀剑等的锋利部分。兵器上没有沾上血。形容未经战斗就轻易取得了胜利。
出处:《荀子·议兵》:“故近者亲其善,远方慕其德,兵不血刃,远迩来服。”
兵不厌权 作战时尽可能地用假象迷惑敌人以取得胜利。同“兵不厌诈”。
出处:《后汉书·虞诩传》:“今其众新盛,难与争锋,兵不厌权,愿宽假辔策,勿令有所拘阂而已。”
兵不厌诈 厌:嫌恶;诈:欺骗。作战时尽可能地用假象迷惑敌人以取得胜利。
出处:《韩非子·难一》:“臣闻之,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
兵不由将 比喻下级不服从上级的指挥。
展开全部
按兵不动 按:止住。使军队暂不行动。现也比喻暂不开展工作。
按捺不住 按捺:压抑,忍耐。心里急燥,克制不住。
暗室不欺 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不做见不得人的事。
傲不可长 傲慢之心不可以滋长。
傲慢不逊 逊:谦逊。态度高傲自大,对人不讲谦让。
八九不离十 指与实际情况很接近。
把持不定 没有明确的主见,游移反复。
按捺不住 按捺:压抑,忍耐。心里急燥,克制不住。
暗室不欺 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不做见不得人的事。
傲不可长 傲慢之心不可以滋长。
傲慢不逊 逊:谦逊。态度高傲自大,对人不讲谦让。
八九不离十 指与实际情况很接近。
把持不定 没有明确的主见,游移反复。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6-11-11
展开全部
爱不释手、
拟于不伦、
不得其所、
歪不横楞、
横行不法、
终日不倦、
昼夜不舍、
裹足不进、
俭不中礼、
不干不净、
不值一笑、
临难不屈、
毫不犹豫、
兵不污刃、
未为不可、
游荡不覊、
成事不说、
按甲不动、
淡而不厌、
岁比不登、
盖不由己、
目不苟视、
贵不召骄、
良莠不分、
不次之位、
风景不殊、
不卜可知、
不当不正、
曲不离口、
豪放不羁
拟于不伦、
不得其所、
歪不横楞、
横行不法、
终日不倦、
昼夜不舍、
裹足不进、
俭不中礼、
不干不净、
不值一笑、
临难不屈、
毫不犹豫、
兵不污刃、
未为不可、
游荡不覊、
成事不说、
按甲不动、
淡而不厌、
岁比不登、
盖不由己、
目不苟视、
贵不召骄、
良莠不分、
不次之位、
风景不殊、
不卜可知、
不当不正、
曲不离口、
豪放不羁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不拘一格、不可一世、不言而喻、不耻下问、不可思议、不假思索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