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世界上任何一个陌生人和你的距离不会超过六个人
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5
展开全部
因为现在的通讯科技非常发达,尤其是电脑。我们用电子邮件就可以认识世界了。因为不可预知,所以陌生。就是缘分吧,是偶然的相识。人们总喜欢在这样那样的偶然里挑出自己的幸运,然后堂而皇之的认为是理所应当的,显得自己很了不起。其实只是为了宽慰自己不平衡的心态,认为自己也不是那么渺小和无关紧要。人呀,虚伪!下面是科技新闻!六度分离”理论 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根据这个理论,你和世界上的任何一个人之间都能相识,不管对方在哪个国家,属哪类人种,是哪种肤色。 只需最多通过6个人就能将彼此毫不相关的两个人以某种方式联系到一起?听起来像天方夜谭,但科学家近期的确证实了这种称为“六度分离”的奇妙理论。这个星球上的所有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是可以通过个人的关系网以特殊的方式联系起来。 微软证实陌生人其实不陌生 我们可以举例来解释“六度分离”理论:A和B曾在舞会上共舞一曲,B曾是C的室友,C又从D那借过一辆自行车,以此类推,最终第一个人A就和最后一个人以这种方式联系到了一起。也就是说,通过个人的关系网,任何两个素不相识的人中间其实最多只隔着6个人,只用6个人就可以将两个陌生人联系在一起,这就是“六度分离”理论的基础。 据英国媒体4日报道,微软公司的研究人员为证实这种理论的可行性而专门开展实验,他们随意挑选了2006年的某一月,记录下当月所有通过微软网络发送短信的用户地址,分析了300多亿条地址信息,最终统计得出,多达78%的用户仅仅通过发送平均6.6条短信,或者说通过6.6步,就可以和一个陌生人建立起联系。 按照这种理论,每个人都可以利用自己的关系网与完全陌生的人搭上关系,甚至像麦当娜、英国女王和萨达姆这样的名人从某种意上来说都是我们的“熟人”。 当微软公司的研究员埃里克·哈维茨通过电子信息验证“六度分离”理论后,他被结果震惊了。虽然之前“六度分离”曾引起公众的关注,不过人们一直都把它当作坊间传说。 而微软公司的科学研究表明,虽然世界上人越来越多,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却越来越先进。“(电子信息验证)结果告诉我们,人类社会可能存在一种永恒不变的社交关联性,”埃里克说,“人们一直都怀疑人与人之间是否真的很密切,但是通过大量的数据信息,我们发现‘六度分离’绝对不仅仅只是传说。” 找对6个人陌生人都是老熟人 “六度分离”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1929年,匈牙利作家考林西在他的短篇小说《枷锁》中就写到,两个陌生人最多通过5个人就能建立起联系。但理论的提出和成形,还得归功于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兰姆,米尔格兰姆通过一个著名的试验,最终系统地提出并证实了“六度分离”理论。 1967年,当时是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的米尔格兰姆随便招募了300多名志愿者,请他们邮寄一个信函,目的地是米尔格兰姆指定的一位住在波士顿的股票经纪人。由于几乎可以肯定信函不会直接寄到目的地,米尔格兰姆就让志愿者把信函发送给他们认为最有可能与目标建立联系的亲友,并要求每一个转寄信函的人都回发一个信件给米尔格兰姆本人。出人意料的是,有60多封信最终到达了目标股票经纪人手中,并且这些信函经过的中间人的数目平均只有5个,也就是说,陌生人之间建立联系的最远距离是6个人。 1967年5月,米尔格兰姆在《今日心理学》杂志上发表了实验结果,并提出了著名的“六度分离”理论,表示虽然世界很大,但是如果将每个人的人际关系网考虑进去,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其实很短。 米尔格兰姆的试验进行后,“六度分离”理论震撼了整个世界,更激发了艺术家们创作的热情。1990年,戏剧《6度分离》诞生;1993年,同名电影上映。 当时,该片的主角不无感慨地说:“‘六度分离’的确将我们和其他人牢牢地联系在一起。管他总统,还是渔夫,都一样。人们如此亲密无间,这让我倍感兴奋。只需要找对6个人,人人都可以是熟人。我不是一无所依,你也不是,地球上的每个人至少都有6个人可以依靠。” 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教授瓦兹说,你和世界上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其实只隔了六个人,换言之,人际六层间隔理论在网路上获得证明,平均只要透过六个人,我们便可与世上任何人联系。
瓦兹的「小小世界研究计画」结论刊登於本周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这项研究要求参与者使用电子邮件去找到十八个陌生人中任何一人,结果发现这些人利用亲朋好友的人际关系,平均只要透过五到七个中间人转寄,就可以找到要找的陌生人。瓦兹说:「网路只是工具,这件事证明的,其实是社会网路。」
这种人与人之间只隔六个中间人的概念最早出现於一九六七年,美国心理学家米尔格兰在「今日心理学」杂志上写了一篇「小小世界」理论。他说内布拉斯加州和堪萨斯州的志愿实验人员可以利用朋友和生意接触找到在麻州的陌生人。米尔格兰创造了一个名词「六层间隔」论,这个名词现在已在英语文化中大行其道。
有来自一百六十六个国家的六万一千多人参加实验,他们被要求找十八个人中的一个,这十八个人包括一名爱沙尼亚的档案管理员、一名挪威陆军的兽医、一名印度科技顾问和一名澳洲警察。
参加实验的人被要求「透过比自己『接近』寻找对象的朋友传递一个电子邮件讯息」。他们一共直接或间接发出两万四千多封电子邮件,平均透过五到七次转寄,就可以把邮件传到要找的人。
瓦兹的「小小世界研究计画」结论刊登於本周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这项研究要求参与者使用电子邮件去找到十八个陌生人中任何一人,结果发现这些人利用亲朋好友的人际关系,平均只要透过五到七个中间人转寄,就可以找到要找的陌生人。瓦兹说:「网路只是工具,这件事证明的,其实是社会网路。」
这种人与人之间只隔六个中间人的概念最早出现於一九六七年,美国心理学家米尔格兰在「今日心理学」杂志上写了一篇「小小世界」理论。他说内布拉斯加州和堪萨斯州的志愿实验人员可以利用朋友和生意接触找到在麻州的陌生人。米尔格兰创造了一个名词「六层间隔」论,这个名词现在已在英语文化中大行其道。
有来自一百六十六个国家的六万一千多人参加实验,他们被要求找十八个人中的一个,这十八个人包括一名爱沙尼亚的档案管理员、一名挪威陆军的兽医、一名印度科技顾问和一名澳洲警察。
参加实验的人被要求「透过比自己『接近』寻找对象的朋友传递一个电子邮件讯息」。他们一共直接或间接发出两万四千多封电子邮件,平均透过五到七次转寄,就可以把邮件传到要找的人。
2013-06-08
展开全部
说的是只要通过六个人,你就能认识到任何一个你想要认识的人。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