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只有清朝做到了摊丁入亩。

 我来答
不曾明了
高粉答主

2017-05-31 · 繁杂信息太多,你要学会辨别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8万
采纳率:86%
帮助的人:7367万
展开全部
清政权建立之初, 战火仍在燃烧,百姓死伤流亡甚多。明末天启三年, 全国在籍人口尚有五千多万人, 而到清顺治八年, 却只剩下三千余万人。明万历年间, 在册耕地为八十多万顷, 而到清顺治八年, 则只剩下五十多万顷了。山河残破, 经济凋蔽。且阶级矛盾十分严重, 国内大小起义暴动数十起。清朝统治者为了招抚流亡,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 缓和阶级矛盾, 稳定社会秩序, 巩固政权, 毅然抛弃了关外的赋役制度, 看中了明朝曾经小试过的“ 摊丁入亩” 制度。
清初, 明代原有的户部税役册簿大量地毁于兵火, 清政府便以仅存的《万历条鞭册》为依据,进行赋役的征发。在其征发的过程中, 清朝统治者逐渐体会到了《万历条鞭册》中某些“ 摊丁入亩” 措施的合理性, 加之在康熙后期, 国内土地兼并严重, “ 一邑之中, 有田者十一, 无田者十九”。土地兼并又造成大量的人口流动, 不少人丁聚而复逃,“ 丁额缺, 丁银失, 财政徭役以丁, 稽查为难, 定税以亩,检核为易”。他们主张, “ 丈地计赋, 丁随田定”, 即实行“ 摊丁入亩” , 以期通过采用赋役合一的办法来消除前弊。土地确实是完整的、稳定的, 而人口却是变动的, 因此, 按田定役或摊丁入亩的制度就比按人丁定役的里甲制度要稳妥和适用。清朝也是顺应晚明的这种趋势, 即本着明朝役法改革的精神,更为广泛地推行“ 摊丁入亩” , 以用田编役之法逐渐代替了里甲编审制度。清康熙年间,“ 丁随粮派” 或以田摊役的地区, 在全国全面颁行了摊丁入亩之制, 饬令各省奉行。这样,将丁役银负担从人口方面全面转向土地方面, 以减轻贫民疾苦, 稳定社会秩序、稳定财政收入的役法改革就势在必行了。
胡斯鹅黄834a7
高粉答主

2017-05-31 · 说的都是干货,快来关注
知道顶级答主
回答量:6万
采纳率:63%
帮助的人:2.9亿
展开全部
因为只有到了清朝,皇权才达到真正的高度集中,底下的人不敢有阻碍,不然就是咔嚓!有些做法才能无阻碍地推行下去。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Tiku22333
2020-02-26 · VX同号
Tiku22333
采纳数:2796 获赞数:203502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摊丁入亩,又称作摊丁入地、地丁合一,中国封建社会后期赋役制度的一次重要改革,是清朝政府将历代相沿的丁银并入田赋征收的一种赋税制度,标志着中国实行两千多年人头税(丁税)的废除。
是康熙皇帝“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政策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雍正时期开始实行。
这一制度的实行,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经济负担,促进了人口增长。劳动者有了较大的人生自由,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赋税规则的简化减少了官府打马虎眼任意加税的可能。
摊丁入亩的实施,直接导致中国人口的爆炸性增长。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stone0768
2018-09-27 · TA获得超过1.1万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308
采纳率:0%
帮助的人:474万
展开全部
摊丁入亩并非清朝独创,按田地的质量与数量为标准征税,和永不加赋的结合,将每个地区的丁税按康熙50年的数额固定下来不再变动,并摊到该地应收的田税上。这本身并没有改变什么,只是减少了百姓人头税的负担。
真正割除千年积弊的是“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几千年来官僚士绅但凡有官身、功名的人都不缴税、不服徭役,所以古人愿意削尖了脑袋读书考科举博功名,比如一家四兄弟其中有一个有功名,他们就把名下土地全集中到这个兄弟名下就全家不用纳田税了;同样的一个村一个氏族的人把土地寄存到乡绅名下就能逃避税收;平民需要承担税收和徭役,这必然造成土地兼并,自耕农越来越少,赋税来源也就越来越少。如明代自耕农拥有的土地只占天下的一半,却要承担全部赋税,身上的财政负担太重,面对盘剥,只能把土地卖了,做官僚的的佃户,实在不济的只能典身为奴,而家奴连人头税都不用承担;雍正的士绅一体当差纳粮是废除士绅特权,釜底抽薪之举。
按理说任何一个封建朝代这都是不可能执行的,这动摇的是官僚和读书人的根本利益,但是为什么只有清朝能办而且是雍正时期能办?
第一,是其少数民族入主的特殊性。清朝的军事力量有满、蒙八旗、汉军绿营组成;政治上不仅有汉族地主官僚,还有满人八旗贵族。其他朝代改革让官僚去革官僚的命自然是不会成功的,清朝不同之处就在于,得罪汉人官僚的事情可以让八旗贵族去干,得罪八旗贵族的事情可以让汉人官僚去干……谁敢对抗就用相应的军事力量去弹压……这是清代雍正税收改革能这么深层次触动千年积弊根源的最大原因。
然后时间问题,不早也不晚,少数民族入主要取得汉族官僚的认可才可能巩固政权,必然要接手汉人千年来的官僚体系与文化,要主动汉化,问题就在于汉化的速度上和程度上,辽金等朝代都是汉化过速、太彻底导致其民族特性和这种政治军事上的平衡迅速消失,彻底糜烂;而元代则是汉化不彻底、过于开放多元化得不到汉族士大夫支持。而清朝一方面彻底接受汉族官僚与汉文化;另一方面保持住了其民族军事文化和贵族当官的独特性,形成了政治与军事力量对比的平衡。
另外如果过早改革,政权就不稳,汉族士大夫会造反发难,八旗贵族的势力也过大……如果过晚改革则汉化程度太深,其贵族官僚与汉族官僚就会同质化,彻底糜烂。
雍正改革是偶然性的,但是时机却是正是时候,也正因为雍正改革,得罪了笔杆子,所以雍正几乎成了古来第一暴君的代名词,被掌握话语权的官僚和夺嫡失败者编排的龌龊不堪……
但乾隆继位之后雍正新政大部分被废除,保留下来也就“摊丁入亩”、“火耗归公”这种不痛不痒,并不触及官僚根本利益的措施,这是乾隆性格决定的也是封建王朝的本质决定的,皇帝必须与士大夫共天下,否则必然会被反噬,乾隆不愿意得罪士大夫也是情理之中,本质原因是当时中国并没有这么一股新兴的势力来撼动千年以来士大夫官僚阶级的政治垄断,所以在评价雍正时用的最多的词是承上启下,康熙一生办的大事多花钱也多,雍正最大的功绩是解决了康熙花钱多留下的国库空虚问题。
士大夫、宗室不纳税是中国封建王朝最终都会衰弱的根源,历代有识之士都心知肚明,王安石、张居正都试图改革但都不敢触及根本,比如张居正,张用前代提出的“一条鞭”例,简化税收制度,试图避免税收上地方上的舞弊现象,比如他自己,他的家产土地在清查之后应该免税70两,而地方官的账目上他名下土地应该免税的总额是300多两……显然这是有人把土地假借他的名下逃税,所以张居正新政目的在于追这种逃税,也没有触及特权本身。
而明朝所谓清流比如海瑞则是把矛头指向明朝另一弊端,明宗室、藩王,明宗室世袭罔替,亲王长子继承亲王、诸子封郡王,越来越多,不许他们自食其力,又赐给他们大量赐田。这种积弊不除,亡国只是迟早的事情。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2条折叠回答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