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州四大文物是什么啊
1个回答
2013-06-11
展开全部
韦州四大文物亟待保护
同心县韦州镇的四大文物久负盛名,它们是康济寺塔、韦州古城墙、喇嘛教塔和明王陵。8月1日,伴着淅淅沥沥的小雨,记者慕名来到同心县韦州镇参观这些历史古迹,然而,所见所闻着实让记者心痛不已。
文物在哭泣
当日下午4时许,记者驱车来到位于同心县韦州镇东南隅的康济寺塔。古塔正面的围墙不知什么时候已经坍塌,铁门也不知踪影。塔的正门处,但见荒草丛生,粪便杂物随处可见,一股股异味扑鼻而来。塔身正前方驮碑的神龟和青蛙被砸得面目全非,不经人介绍,很难看出是何物。神龟和青蛙背上的石碑摇摇欲坠,碑文模糊不清,上面被人刻满了“张某某”等字样。塔座上的部分大理石已被人砸碎搬走,散落于地表上的绿琉璃瓦、花纹砖等残片遗物俯首即是。不远处,一户人家已将砖瓦房盖在塔院内,古塔似乎成了尴尬的看客。塔檐转角千疮百孔,一条条长短不一的裂缝半张着口子。记者正感叹之余,忽见一人骑摩托车从塔门长驱直入,直达塔身后门处停下“方便”之后,又骑摩托车扬长而去。对此,旁边的一位回族妇女告诉记者,康济寺塔已经很久没人管护了,正面砖墙已被风刮倒达4个月之久,而且这里早就成了垃圾场和露天厕所。
迎着绵绵细雨,记者又来到韦州古城墙。昔日长571米、宽540米的古城墙如今已成断壁残垣。爬上古城墙,记者看到,依墙建着数不清的民房。基宽10米、顶宽4米呈梯形的城墙,已成为当地群众建造房屋的天然“依托”,居民在城墙里挖洞或作为居所,或作为牲畜圈,或作为杂草屋。虽然城墙下孕育了无数的生灵,然而,很少有人想到古城墙正在走向末日。
位于韦州镇西南隅的喇嘛教塔也是一片狼藉。在围塔而建的一座半敞着口的院子里,记者目睹了这座塔如今的“容貌”:塔身已裂开一条长60多厘米的口子,给人一种摇摇欲坠的感觉。塔旁边砖色不一的居民围墙引起记者的注意,经仔细查看发现,红色的砖是当地砖厂生产的,而青色的砖则为喇嘛教塔底座的砖。据看塔人马相会说:“塔基的砖块被搬掉很多,小铁门也被人偷走。吸毒的、无事闲荡的不时来这里滋事。”
随后,记者又赶到位于罗山东麓的明王陵。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幅更加破败的景象:墓里有几根白骨散落在地,雨水遍地横流。抬眼望去,满目只见荒草,再也找不见一丝王陵神秘的影子。
文物保护,何时理直气也壮
古代文明的瑰宝,在现代人手中变得毫无价值。被日本游人赞誉为“丝绸之路神秘王国一盏明灯”的康济寺塔,为何得不到有效保护?对此,记者走访了同心县政协副主席、文物管理所所长马振福。
据马所长介绍,康济寺塔自1985年重修后,因塔离县城文物管理所较远,他们便与居住在塔附近的当地居民马金玉签了一份长达20年的协议,将康济寺塔交由他管理。合同要求马金玉看管好塔体不受破坏,严禁私人进出。起初几年,管理效果较好。但后来,马金玉面对进塔的乡亲,碍于面子,慢慢放松了管理。另外,当地许多吸毒贩毒人员往往选择到塔内吸食交易,面对这些“亡命徒”,马金玉也毫无办法。2001年,马振福曾带人去查看过康济寺塔一次,但始终没有找到管护员马金玉。与之同病相怜的明王陵也没有摆脱厄运。1987年,为兴修水利,韦州镇周新庄子村农民挖墓拆砖,将村西南(陵区最北端)1公里处的庆靖王朱旃墓拆毁,里面的珍贵文物被盗一空。此后,位于罗山东麓的明王陵墓区也处于无人管护中。
对于这四大文物的现状,政务缠身的马振福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马所长说,1997年,根据国家文物建档立卡要求,他到自治区有关厅局申请了立卡费用。这笔费用划拨给县教育文化体育局后,他随即申请划拨这笔文物建档费用,但教育文化体育局没有划拨,而是挪作它用。马所长介绍,由于缺乏资金,管理保护到不了位,宣传也滞后,再加上本地居民文物保护意识太低,都给文物保护带来极大障碍。马所长告诉记者,近几年来,作为保护全县文物的管理所,同心文管所办公经费少得可怜,有时竟连瓶墨水也买不起。这几年,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呆在文物管理所的工作人员也一心想跳槽,而自己到县政协工作后要面对一系列繁杂的事务性工作,全县文物保护这块工作只能搁置一旁。
尾声:把根留住
采访结束时,马振福意味深长地谈到一个观点:一些外国研究西夏历史方面的专家,对韦州镇境内现存的文物极其重视,经常打电话询问情况。他说,韦州镇旅游业开发潜力大,镇区古八景中有历经沧桑的老城区,有庄严肃穆、民族气息浓郁的韦州清真大寺,有高耸入云的康济寺塔和遥相呼应的实心喇嘛塔,有具有传奇色彩的青龙山下马趵井等。如果烽火墩、康济寺塔、喇嘛教塔、明王陵等文化古迹得到保护和开发,韦州镇将是一个蕴涵无限生机的旅游胜地,会给当地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
在文明社会,人们不能将现实与历史隔开。文物,是文明的再现;文物,是历史的见证。保护文物,保护文明,才能留住我们的根。我们期待韦州文物在政府和群众的高度重视下,迎来“世纪春天”。
背景资料:
●康济寺塔座落于同心县韦州镇古城东南隅,是一座八角形密檐式十三层空心砖塔,始建年代不详。塔高42.7米,塔体由塔身、刹座、相轮宝顶三部分组成,属自治区重点保护文物。塔原为九层,先后经过兵焚凌毁,塔座断裂,塔檐糟朽,塔刹坍毁。洪武二十四年以后增建为十三层,但嘉靖四十年被震毁,今塔是万历九年重建。1985年,在加固和修复康济寺塔过程中,新发现西夏文墨书题记,“乾隆三十一年重修”题记,泥塑罗汉23尊,佛教道教造像27尊,佛教和道教经卷15种29册,藏文、汉文咒语条36条,佛像拓片2幅,《金刚经》以及《陀罗尼经》。
●韦州古城墙位于韦州镇南1公里处。古城墙平面近似方形,残高10米,基宽10米,顶宽4米。韦州古城墙附近常发现“开元通宝”钱币和西夏时期的三足瓷炉、青砖等文物。1966年,韦州古城墙被列为全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韦州明王陵位于韦州镇西三公里处的罗山东麓。墓区北起周新庄,南至陶庄,东邻张家后庄,西达罗山东坡,面积约30多平方公里,原有墓圪塔72座。1984年6月文物普查时发现墓冢34座,其中大部分遭到程度不同的破坏,多是早年被盗和近年挖砖所毁。陵园布局皆为坐西向东,位置多选择在小山水沟交汇处洼地上,陵台二沟环绕,象征“二龙戏珠”。墓室由甬道、前室、中室、后室和左右耳室6部分组成,全部使用磨光青色长条转砌筑。配室为券顶,前、中、后室为穹窿顶。
●韦州喇嘛教塔矗立在韦州古城西北隅。塔高约15米,塔基为单层八角形须弥座。塔身上下垂直成圆柱形,覆钵体与塔基间施莲瓣纹一周。塔身之上,砖砌逐级收分成八边形十三层密檐实心体,冠为“十三天”相轮。塔体外围以砖,内为土筑,外表原来通体抹白灰,故有“白塔”之称,因年久风化,白灰已脱落。塔体西南中上设一小龛,称“眼光门”,原为放置佛像、佛经的地方。
同心县韦州镇的四大文物久负盛名,它们是康济寺塔、韦州古城墙、喇嘛教塔和明王陵。8月1日,伴着淅淅沥沥的小雨,记者慕名来到同心县韦州镇参观这些历史古迹,然而,所见所闻着实让记者心痛不已。
文物在哭泣
当日下午4时许,记者驱车来到位于同心县韦州镇东南隅的康济寺塔。古塔正面的围墙不知什么时候已经坍塌,铁门也不知踪影。塔的正门处,但见荒草丛生,粪便杂物随处可见,一股股异味扑鼻而来。塔身正前方驮碑的神龟和青蛙被砸得面目全非,不经人介绍,很难看出是何物。神龟和青蛙背上的石碑摇摇欲坠,碑文模糊不清,上面被人刻满了“张某某”等字样。塔座上的部分大理石已被人砸碎搬走,散落于地表上的绿琉璃瓦、花纹砖等残片遗物俯首即是。不远处,一户人家已将砖瓦房盖在塔院内,古塔似乎成了尴尬的看客。塔檐转角千疮百孔,一条条长短不一的裂缝半张着口子。记者正感叹之余,忽见一人骑摩托车从塔门长驱直入,直达塔身后门处停下“方便”之后,又骑摩托车扬长而去。对此,旁边的一位回族妇女告诉记者,康济寺塔已经很久没人管护了,正面砖墙已被风刮倒达4个月之久,而且这里早就成了垃圾场和露天厕所。
迎着绵绵细雨,记者又来到韦州古城墙。昔日长571米、宽540米的古城墙如今已成断壁残垣。爬上古城墙,记者看到,依墙建着数不清的民房。基宽10米、顶宽4米呈梯形的城墙,已成为当地群众建造房屋的天然“依托”,居民在城墙里挖洞或作为居所,或作为牲畜圈,或作为杂草屋。虽然城墙下孕育了无数的生灵,然而,很少有人想到古城墙正在走向末日。
位于韦州镇西南隅的喇嘛教塔也是一片狼藉。在围塔而建的一座半敞着口的院子里,记者目睹了这座塔如今的“容貌”:塔身已裂开一条长60多厘米的口子,给人一种摇摇欲坠的感觉。塔旁边砖色不一的居民围墙引起记者的注意,经仔细查看发现,红色的砖是当地砖厂生产的,而青色的砖则为喇嘛教塔底座的砖。据看塔人马相会说:“塔基的砖块被搬掉很多,小铁门也被人偷走。吸毒的、无事闲荡的不时来这里滋事。”
随后,记者又赶到位于罗山东麓的明王陵。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幅更加破败的景象:墓里有几根白骨散落在地,雨水遍地横流。抬眼望去,满目只见荒草,再也找不见一丝王陵神秘的影子。
文物保护,何时理直气也壮
古代文明的瑰宝,在现代人手中变得毫无价值。被日本游人赞誉为“丝绸之路神秘王国一盏明灯”的康济寺塔,为何得不到有效保护?对此,记者走访了同心县政协副主席、文物管理所所长马振福。
据马所长介绍,康济寺塔自1985年重修后,因塔离县城文物管理所较远,他们便与居住在塔附近的当地居民马金玉签了一份长达20年的协议,将康济寺塔交由他管理。合同要求马金玉看管好塔体不受破坏,严禁私人进出。起初几年,管理效果较好。但后来,马金玉面对进塔的乡亲,碍于面子,慢慢放松了管理。另外,当地许多吸毒贩毒人员往往选择到塔内吸食交易,面对这些“亡命徒”,马金玉也毫无办法。2001年,马振福曾带人去查看过康济寺塔一次,但始终没有找到管护员马金玉。与之同病相怜的明王陵也没有摆脱厄运。1987年,为兴修水利,韦州镇周新庄子村农民挖墓拆砖,将村西南(陵区最北端)1公里处的庆靖王朱旃墓拆毁,里面的珍贵文物被盗一空。此后,位于罗山东麓的明王陵墓区也处于无人管护中。
对于这四大文物的现状,政务缠身的马振福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马所长说,1997年,根据国家文物建档立卡要求,他到自治区有关厅局申请了立卡费用。这笔费用划拨给县教育文化体育局后,他随即申请划拨这笔文物建档费用,但教育文化体育局没有划拨,而是挪作它用。马所长介绍,由于缺乏资金,管理保护到不了位,宣传也滞后,再加上本地居民文物保护意识太低,都给文物保护带来极大障碍。马所长告诉记者,近几年来,作为保护全县文物的管理所,同心文管所办公经费少得可怜,有时竟连瓶墨水也买不起。这几年,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呆在文物管理所的工作人员也一心想跳槽,而自己到县政协工作后要面对一系列繁杂的事务性工作,全县文物保护这块工作只能搁置一旁。
尾声:把根留住
采访结束时,马振福意味深长地谈到一个观点:一些外国研究西夏历史方面的专家,对韦州镇境内现存的文物极其重视,经常打电话询问情况。他说,韦州镇旅游业开发潜力大,镇区古八景中有历经沧桑的老城区,有庄严肃穆、民族气息浓郁的韦州清真大寺,有高耸入云的康济寺塔和遥相呼应的实心喇嘛塔,有具有传奇色彩的青龙山下马趵井等。如果烽火墩、康济寺塔、喇嘛教塔、明王陵等文化古迹得到保护和开发,韦州镇将是一个蕴涵无限生机的旅游胜地,会给当地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
在文明社会,人们不能将现实与历史隔开。文物,是文明的再现;文物,是历史的见证。保护文物,保护文明,才能留住我们的根。我们期待韦州文物在政府和群众的高度重视下,迎来“世纪春天”。
背景资料:
●康济寺塔座落于同心县韦州镇古城东南隅,是一座八角形密檐式十三层空心砖塔,始建年代不详。塔高42.7米,塔体由塔身、刹座、相轮宝顶三部分组成,属自治区重点保护文物。塔原为九层,先后经过兵焚凌毁,塔座断裂,塔檐糟朽,塔刹坍毁。洪武二十四年以后增建为十三层,但嘉靖四十年被震毁,今塔是万历九年重建。1985年,在加固和修复康济寺塔过程中,新发现西夏文墨书题记,“乾隆三十一年重修”题记,泥塑罗汉23尊,佛教道教造像27尊,佛教和道教经卷15种29册,藏文、汉文咒语条36条,佛像拓片2幅,《金刚经》以及《陀罗尼经》。
●韦州古城墙位于韦州镇南1公里处。古城墙平面近似方形,残高10米,基宽10米,顶宽4米。韦州古城墙附近常发现“开元通宝”钱币和西夏时期的三足瓷炉、青砖等文物。1966年,韦州古城墙被列为全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韦州明王陵位于韦州镇西三公里处的罗山东麓。墓区北起周新庄,南至陶庄,东邻张家后庄,西达罗山东坡,面积约30多平方公里,原有墓圪塔72座。1984年6月文物普查时发现墓冢34座,其中大部分遭到程度不同的破坏,多是早年被盗和近年挖砖所毁。陵园布局皆为坐西向东,位置多选择在小山水沟交汇处洼地上,陵台二沟环绕,象征“二龙戏珠”。墓室由甬道、前室、中室、后室和左右耳室6部分组成,全部使用磨光青色长条转砌筑。配室为券顶,前、中、后室为穹窿顶。
●韦州喇嘛教塔矗立在韦州古城西北隅。塔高约15米,塔基为单层八角形须弥座。塔身上下垂直成圆柱形,覆钵体与塔基间施莲瓣纹一周。塔身之上,砖砌逐级收分成八边形十三层密檐实心体,冠为“十三天”相轮。塔体外围以砖,内为土筑,外表原来通体抹白灰,故有“白塔”之称,因年久风化,白灰已脱落。塔体西南中上设一小龛,称“眼光门”,原为放置佛像、佛经的地方。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