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 语文课程标准 》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其中把“自主”学习放在了首位,说明了自主学习应是学生学习语文最主要的方式。自主学习不同于自学。自学是没有老师指导,自己独立学习,而自主学习是教育机构(学校)提供多种学习媒体,由学习者自主选择适合其本人的教育资源以获取知识。自主学习有赖于教、学双方的良性互动,需要教师经常组织、启发、点拨、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只有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逐步培养起来。
一、激发兴趣,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语文产生浓厚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和富有创造性地去学习。
1.成功导入新课,诱发学习兴趣。
成功的导入,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带着一种渴望、一种探索的心理期待着新课的开始。在《幸福是什么》的教学中,我首先举了几个“幸福”的例子:(1)小明帮助残疾老人挑水,他很幸福。(2)小时每天上学放学都有车接送,他很幸福。(3)小英有好吃的、好玩的,还有漂亮的衣服,她很幸福。(4)小红每天晚上服侍生病的妈妈后,才去做作业,她很幸福。然后要求学生回答哪些情况是真正的幸福。学生各抒己见,气氛热烈。此时,我便抓住学生有浓厚兴趣的时机引导说:“幸福是什么?怎样才算真正的幸福?请大家看课文体会它的含义。”这样的导入,让学生带着疑问看课文,他们总想解开“幸福”之谜,因而就把学生的心紧紧地吸引到了课堂上。
2.创设情境,增强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要激发学习兴趣。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而后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因此课堂中需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和形式上的生动性的情境,使他们被吸引着,情不自禁地进入情境,投入到要学的内容之中。如我在教《海底世界》时,就设计了“海龟爷爷漫游海底世界”这一情节,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课始,播放多媒体课件,显出海底的画面,然后导入新课,提出问题:同学们,你到过海底吗?你知道海底有些什么吗?现在请同学们穿上潜水衣,戴上潜水镜,跟着导游海龟爷爷去漫游海底世界,好吗?总结全文时,请同学们各自向海龟爷爷汇报自己漫游海底世界的感受。这是一个新奇的教学设计,符合儿童的好奇心和新奇感。这样教学,以境诱人,以情感人,情境交融,形象生动。
3.开展学习竞赛,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争强好胜,最喜欢比个输赢。语文课上,根据教材的特点,开展小型的学习竞赛,也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鲸》这一课,课文3--7小节从种类、生活习性方面向我们介绍了有关鲸的知识。教学该部分时,请同学们自学课文3--7小节,以六人小组为一个单位,开展知识竞赛,比一比,看哪一组学得好。先进行必答题。(必答题题目围绕书本知识,较简单)每个小组都认真地投入,学习兴趣很浓。必答题部分各个小组回答得准确、流利。接着再进行抢答题。该部分,配以多媒体课件演示,如:1看鲸吃食的录像,请你辨认鲸的种类。2、根据水柱的不同的样子辨认鲸的种类。3、用笔画出鲸睡觉时的样子等。同学们兴致极高,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而且知识掌握正确。这种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课堂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放手自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独立性。
语文自主学习的独立性,主要指学生善于自学,独立思考,具有认识的独立性,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逐步减少对教师的依赖,最终达到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目的。其路径是引导学生主动探求,把大量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在阅读实践中体验和感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要通过下列四种形式来体现:1.读书:课堂上安排较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读书。以学生个人的朗读、默读、浏览为主。并要求学生读书时,圈点、划、批, 不断实践,逐步养成读书动笔的习惯,鼓励学生读书后提出问题,检查读书的效果。2.思考:学生读书时,读思结合,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针对问题,对文章的词、句、段、篇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 理解内容和积累语言,这正是学生通过自己思维, 达到思有所悟的境界。3.议论:学生通过读书思考,对课文有了一定的理解后,再通过议论,让学生交流、改进,再尝试,再读书,从而积极主动获取新知,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吸取。4.质疑:善于提出自己的问题,让同学共同解决,在合作中进一步学习。
三、相机引导,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语文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主要指学生能主动地阅读、观察、思考, 改变过去呆坐静听、 被动接受的做法。 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要在学生阅读时, 做好激发、引导、点拨、小结的工作。
1.激发:老师在上课之初,向学生提出明确阅读任务,结合理解课题,激发学生学深入阅读的学习热情。在阅读环境上,创造一种与课文思想感情相协调的课堂气氛,并把学生带入文章的意境里,让学生置身于文章之中,学习语言、感受形象、体会感情,让学生一直保持旺盛的求知状态。
2.引导:指导学生自主读书,老师要有明确的合理思路,精心设计学习步骤,提示科学实用的学习方法,为学生指明道路。并在学生求知兴趣最高的时机,提出最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又是学生经过努力才能答得出来的,有利于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
3.点拨:在学生自主读书时,会遇到成人意料之外的障碍,老师相机点拨。对学生理解不正确或不透彻的地方及有争论的问题,给予指点,使学生明确认识;对学生百思不得其解的地方,老师进行必要的讲解和说明,在学生山穷水尽疑无路之时,老师点拨,使其柳暗花明又一春。
4.小结:在学生讨论时,老师抓住时机进行小结,小结包括学习一个段落后小结和学习全文后总结。学生能小结的可以引导学生小结,小结内容要简明扼要。
一、激发兴趣,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语文产生浓厚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和富有创造性地去学习。
1.成功导入新课,诱发学习兴趣。
成功的导入,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带着一种渴望、一种探索的心理期待着新课的开始。在《幸福是什么》的教学中,我首先举了几个“幸福”的例子:(1)小明帮助残疾老人挑水,他很幸福。(2)小时每天上学放学都有车接送,他很幸福。(3)小英有好吃的、好玩的,还有漂亮的衣服,她很幸福。(4)小红每天晚上服侍生病的妈妈后,才去做作业,她很幸福。然后要求学生回答哪些情况是真正的幸福。学生各抒己见,气氛热烈。此时,我便抓住学生有浓厚兴趣的时机引导说:“幸福是什么?怎样才算真正的幸福?请大家看课文体会它的含义。”这样的导入,让学生带着疑问看课文,他们总想解开“幸福”之谜,因而就把学生的心紧紧地吸引到了课堂上。
2.创设情境,增强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要激发学习兴趣。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而后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因此课堂中需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和形式上的生动性的情境,使他们被吸引着,情不自禁地进入情境,投入到要学的内容之中。如我在教《海底世界》时,就设计了“海龟爷爷漫游海底世界”这一情节,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课始,播放多媒体课件,显出海底的画面,然后导入新课,提出问题:同学们,你到过海底吗?你知道海底有些什么吗?现在请同学们穿上潜水衣,戴上潜水镜,跟着导游海龟爷爷去漫游海底世界,好吗?总结全文时,请同学们各自向海龟爷爷汇报自己漫游海底世界的感受。这是一个新奇的教学设计,符合儿童的好奇心和新奇感。这样教学,以境诱人,以情感人,情境交融,形象生动。
3.开展学习竞赛,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争强好胜,最喜欢比个输赢。语文课上,根据教材的特点,开展小型的学习竞赛,也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鲸》这一课,课文3--7小节从种类、生活习性方面向我们介绍了有关鲸的知识。教学该部分时,请同学们自学课文3--7小节,以六人小组为一个单位,开展知识竞赛,比一比,看哪一组学得好。先进行必答题。(必答题题目围绕书本知识,较简单)每个小组都认真地投入,学习兴趣很浓。必答题部分各个小组回答得准确、流利。接着再进行抢答题。该部分,配以多媒体课件演示,如:1看鲸吃食的录像,请你辨认鲸的种类。2、根据水柱的不同的样子辨认鲸的种类。3、用笔画出鲸睡觉时的样子等。同学们兴致极高,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而且知识掌握正确。这种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课堂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放手自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独立性。
语文自主学习的独立性,主要指学生善于自学,独立思考,具有认识的独立性,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逐步减少对教师的依赖,最终达到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目的。其路径是引导学生主动探求,把大量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在阅读实践中体验和感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要通过下列四种形式来体现:1.读书:课堂上安排较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读书。以学生个人的朗读、默读、浏览为主。并要求学生读书时,圈点、划、批, 不断实践,逐步养成读书动笔的习惯,鼓励学生读书后提出问题,检查读书的效果。2.思考:学生读书时,读思结合,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针对问题,对文章的词、句、段、篇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 理解内容和积累语言,这正是学生通过自己思维, 达到思有所悟的境界。3.议论:学生通过读书思考,对课文有了一定的理解后,再通过议论,让学生交流、改进,再尝试,再读书,从而积极主动获取新知,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吸取。4.质疑:善于提出自己的问题,让同学共同解决,在合作中进一步学习。
三、相机引导,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语文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主要指学生能主动地阅读、观察、思考, 改变过去呆坐静听、 被动接受的做法。 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要在学生阅读时, 做好激发、引导、点拨、小结的工作。
1.激发:老师在上课之初,向学生提出明确阅读任务,结合理解课题,激发学生学深入阅读的学习热情。在阅读环境上,创造一种与课文思想感情相协调的课堂气氛,并把学生带入文章的意境里,让学生置身于文章之中,学习语言、感受形象、体会感情,让学生一直保持旺盛的求知状态。
2.引导:指导学生自主读书,老师要有明确的合理思路,精心设计学习步骤,提示科学实用的学习方法,为学生指明道路。并在学生求知兴趣最高的时机,提出最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又是学生经过努力才能答得出来的,有利于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
3.点拨:在学生自主读书时,会遇到成人意料之外的障碍,老师相机点拨。对学生理解不正确或不透彻的地方及有争论的问题,给予指点,使学生明确认识;对学生百思不得其解的地方,老师进行必要的讲解和说明,在学生山穷水尽疑无路之时,老师点拨,使其柳暗花明又一春。
4.小结:在学生讨论时,老师抓住时机进行小结,小结包括学习一个段落后小结和学习全文后总结。学生能小结的可以引导学生小结,小结内容要简明扼要。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