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都是洛阳,西都是长安,也就是现在的西安。
经过魏晋南北朝的三百年乱世,隋唐与武周,先后营造了久经战乱破坏之后的新长安与新洛阳,并且先后正式定都在长安与洛阳,比如隋炀帝、武则天就曾正式以洛阳为帝都。
唐朝除过尊崇洛阳为神都、尊崇长安为上京的时期,往往直接给长安、洛阳上个“西京”、“东京”的名号,也就是东都和西都。
唐末五代的战乱导致长安与洛阳的一同衰落,加上开封占据大运河漕运的便利,导致宋金二代往往以开封作为黄河流域的统治核心。
随着宋金战争与蒙元南下,黄河流域在几番拉锯苦斗中进一步衰落,长安与洛阳乃至开封的政治地位也便只得拱手让给北京与南京,经济地位则彻底让给了南方的长江流域。
扩展资料:
隋唐以前的洛阳和西安的历史地位
西周以宗周丰镐为统治关中平原、陇山东西乃至汾河下游的核心,并且将大量畿内诸侯分封在这片区域,强大的王师也驻扎在此处,周室宗庙也在岐山、丰镐有所设置,构成了西周统治的核心力量与信仰核心。
西周又在周公东征前后营造了成周洛邑,供周王室凭借“殷八师”的武装力量控制关东诸侯,并且为关东诸侯的朝觐天子、缴纳贡赋提供一个更方便、更短途的场合。
秦与西汉始终没有把洛阳设置为东都,但西汉中后期便由儒生掀起了一波迁都洛阳的舆论势头,洛阳被视为天下之中,符合儒生心中的理想国都。
这一思潮最终影响了王莽所建立的新朝,王莽再度抬高洛阳地位,以洛阳为“新室东都”,并一度准备迎合儒生迁都洛阳,奈何王莽施政过于理想,无法解决西汉末年的社会矛盾,这才作罢。
刘秀建立东汉之时,一方面考虑到当时尚未稳定控制西部地区的形势,一方面也考虑到儒生对于洛阳的推崇,也便干脆把帝都定在了洛阳,并以长安为西汉帝都、帝陵所在,而尊为“西京”,并保留“京兆”设置。
曹魏政权继承了东汉的帝都以及东汉对于陪都的设置,并且在东汉三都的基础上有所拓展,把与曹操霸业相关的许昌、邺城都算了进来,外加一个曹魏帝乡——谯,构成了曹魏五都(洛阳、长安、谯、许昌、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长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洛阳
推荐于2016-03-30 · 知道合伙人游戏行家
周朝地名:
周武王都镐﹐至成王时别营洛邑为东都﹐因称镐京为西都。《诗.小大雅谱》:"小雅大雅者周室居西都丰镐之时诗也。"。
新朝地名:
新莽始建国四年(公元12年)建洛阳为东都﹐改常安(新莽改长安为常安)为西都。
西汉地名:
西汉定都长安,东汉定都洛阳,古人就以东西两都称呼东汉和西汉.
东汉地名:
东汉都洛阳﹐因称西汉旧都长安为西都。汉班固《西都赋》:" 汉之西都在于雍州实惟长安。"
隋朝地名:
隋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迁都洛阳改洛阳为东都,大兴就被称为西都
唐朝地名:
唐显庆二年(657年)以洛阳为东都﹐因称长安为西都。
唐朝凤翔:
唐宝应元年(762年)以凤翔府为西都﹐不久罢。
后梁地名:
五代梁开平元年(907年)建都开封府﹐号东都﹐改唐东都河南府为西都。
后唐地名:
五代后唐同光元年(923年)﹐复以京兆府为西都﹐至晋天福三年(938年)罢。
南唐地名:
五代吴都江都府﹐至南唐改都江宁府﹐因称江都府为东都﹐江宁府为西都。宋陆游《南唐书.烈祖纪》:"以建康为西都广陵为东都。"
吴越地名:
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偏安东南,建西都于杭州。当时的杭州称西府,又被称为西都,州治在钱塘,辖钱塘、钱江、余杭、安国、于潜、唐山、富阳、新城八县。
北宋地名:
北宋以洛阳为西京﹐也被时人称为西都﹐故称洛阳为西,宋梅尧臣《闻欧阳永叔谪夷陵》诗:"共在西都日居常慷慨言。"
推荐于2017-11-25
2013-06-12
2013-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