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6
展开全部
过去的学者总会告诉学生要做学问先做人,现在的学者也有说这种话的,但总的来看,说这种话的人少了,这样的声音微弱了。因此,现在的学生似乎很少去思考为学与为人之间的关系了。看看今天并非罕见的学术失范和失德,便可知在人们的心里,为学与为人的关系越来越淡远了。对于这样的现状,我们是有情绪的,但是否也应有思考呢?我们需要思考的主要问题是,为学与为人真的有什么关系吗?
要说内涵,为学和为人是两条平行线。为学是认识的问题,为人是人生的问题。为学,在于求真知、悟道理;为人在于求和谐、通关系。尽管为学与为人都会牵动人的脑力,但两者的发生和追求是不搭界的。可是为什么历来的严谨的学者都要把为学和为人起来呢?这其中必有道理。在思考这一问题时,我很自然地想到了我的两位老师的两句话:越是有成绩的时候,越要夹着尾巴做人;人有多高,学问就会有多高。
“越是有成绩的时候,越要夹着尾巴做人”,是我的第一位导师丁裕超先生讲给我的,时间是1994年。这是我硕士研究生毕业五年后因有事去太原,跟他讲了我毕业后的工作情况,当时已经84岁的先生很认真地说了这句话。说实话,我对于先生的这句话多少年来始终持保留态度,总觉得老先生不过是讲了一个为人处世的道理,也就是要我低调做人、高调做事而已。现在想来,却多了一层理解。我想丁先生讲这句话的意图恐怕就是我所揣度的意思,但这句话也的确隐含着为学与为人的关系。这种关系有一个基础,即为学并不是发生在真空里的孤立事件。在过去,民风古朴,为学者,板凳要坐十年冷,老先生还要告诉我“夹着尾巴”,必然是他深知江湖险恶。如今,全民学术,权与学、钱与学正度蜜月,一个人若不会“做人”,学问恐怕更加难成。从这个角度看,为人对于为学是具有生态学价值的。
“人有多高,学问就会有多高”,是我的第二位导师胡德海先生讲给我的,时间是2003年。胡先生是一流的学问家,就为学而言,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察其原因,有人说他是“善于独立思考,敢于坚持真理”,“顶天立地做人 继往开来创业”,这其中恰巧包含了“善于”、“创业”的认识的一面,也包含了“敢于”、“顶天立地”的人生的一面。不过这样的概括有点太概括了。胡先生为人真诚,对学问对人生始终坦诚相对。其言行均能发自本心,无论环境怎样的变化,都力求不说违心的话、不作违心的事;他尊重事实,尊重规律,尊重人情人性,他一生淡泊名利,丰富而曲折的人生和心路,造就了他豁达、宽厚、仁静及视名利如浮云草芥的高尚情操。
胡先生的学问和情操至少让我们看到了为学与为人的现象上的联系,我们看到了“人有多高,学问就会有多高的”真实事件。那么,就实质来说,做人的境界和学问的境界有什么联系吗?如果有,是一种怎样的联系呢?要回答这些问题,关键取决于我们对“做人”进行怎样的理解。如果把做人狭隘地看作是为人处世,那做人就是一个人的生存问题,与为学的关系是极为浅表的。仔细地思考,做人,应是涉及到理想、信念、准则、毅力、心态等内容的,而这些做人的要素无不与一个学者为学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没有理想的人,不会为学问献身,他们即使误入学界,也可能会仅仅为了生计做些事情;没有信念和准则的人,不可能坚持真理和追求真知;没有毅力的人,再好的理想也不可能最终实现;没有好的心态的人,将无法抵制学问之外的种种诱惑。这样,我们就很好理解“人有多高,学问就会有多高”了。
现在,我教我的学生做学问时,又把我的两位老师的话讲给了我的学生,因为我相信为学与为人虽然不属于一个范畴,却是无法分开的。
要说内涵,为学和为人是两条平行线。为学是认识的问题,为人是人生的问题。为学,在于求真知、悟道理;为人在于求和谐、通关系。尽管为学与为人都会牵动人的脑力,但两者的发生和追求是不搭界的。可是为什么历来的严谨的学者都要把为学和为人起来呢?这其中必有道理。在思考这一问题时,我很自然地想到了我的两位老师的两句话:越是有成绩的时候,越要夹着尾巴做人;人有多高,学问就会有多高。
“越是有成绩的时候,越要夹着尾巴做人”,是我的第一位导师丁裕超先生讲给我的,时间是1994年。这是我硕士研究生毕业五年后因有事去太原,跟他讲了我毕业后的工作情况,当时已经84岁的先生很认真地说了这句话。说实话,我对于先生的这句话多少年来始终持保留态度,总觉得老先生不过是讲了一个为人处世的道理,也就是要我低调做人、高调做事而已。现在想来,却多了一层理解。我想丁先生讲这句话的意图恐怕就是我所揣度的意思,但这句话也的确隐含着为学与为人的关系。这种关系有一个基础,即为学并不是发生在真空里的孤立事件。在过去,民风古朴,为学者,板凳要坐十年冷,老先生还要告诉我“夹着尾巴”,必然是他深知江湖险恶。如今,全民学术,权与学、钱与学正度蜜月,一个人若不会“做人”,学问恐怕更加难成。从这个角度看,为人对于为学是具有生态学价值的。
“人有多高,学问就会有多高”,是我的第二位导师胡德海先生讲给我的,时间是2003年。胡先生是一流的学问家,就为学而言,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察其原因,有人说他是“善于独立思考,敢于坚持真理”,“顶天立地做人 继往开来创业”,这其中恰巧包含了“善于”、“创业”的认识的一面,也包含了“敢于”、“顶天立地”的人生的一面。不过这样的概括有点太概括了。胡先生为人真诚,对学问对人生始终坦诚相对。其言行均能发自本心,无论环境怎样的变化,都力求不说违心的话、不作违心的事;他尊重事实,尊重规律,尊重人情人性,他一生淡泊名利,丰富而曲折的人生和心路,造就了他豁达、宽厚、仁静及视名利如浮云草芥的高尚情操。
胡先生的学问和情操至少让我们看到了为学与为人的现象上的联系,我们看到了“人有多高,学问就会有多高的”真实事件。那么,就实质来说,做人的境界和学问的境界有什么联系吗?如果有,是一种怎样的联系呢?要回答这些问题,关键取决于我们对“做人”进行怎样的理解。如果把做人狭隘地看作是为人处世,那做人就是一个人的生存问题,与为学的关系是极为浅表的。仔细地思考,做人,应是涉及到理想、信念、准则、毅力、心态等内容的,而这些做人的要素无不与一个学者为学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没有理想的人,不会为学问献身,他们即使误入学界,也可能会仅仅为了生计做些事情;没有信念和准则的人,不可能坚持真理和追求真知;没有毅力的人,再好的理想也不可能最终实现;没有好的心态的人,将无法抵制学问之外的种种诱惑。这样,我们就很好理解“人有多高,学问就会有多高”了。
现在,我教我的学生做学问时,又把我的两位老师的话讲给了我的学生,因为我相信为学与为人虽然不属于一个范畴,却是无法分开的。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