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音乐书上的歌曲?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九年级)教材介绍?
九年级教材延续了初中阶段教材的一贯做法,在体例上与七、八年级保持一致,没有大的变化。从宏观上看,两册教科书的十二个单元在主题构思上与前四册相比,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所创新。由于九年级是初中学段的最后一年,因此教材对初中学段所学习的各项内容进行了完善、归纳和总结,从而使全部的初中各册教材联缀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下面,我们对教材各单元编写意图作简要介绍。
(一)九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月亮颂
古今中外的音乐创作中,以月亮为题的不同体裁的音乐作品数量众多。这些作品通常借景抒情、寄托遐思。本单元所选的歌曲《月之故乡》《弯弯的月亮》《月夜》等均属于此类作品。其中,《月之故乡》的主题意义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它倾诉了海峡两岸人民渴望团圆的共同心声。《弯弯的月亮》是近几年传唱的流行歌曲,旋律抒情流畅、节奏自由舒展。《月夜》是德国古典艺术歌曲,它体现了诗歌、旋律、伴奏三位一体的艺术特征。三者同为抒情歌曲,但风格各异。《二泉映月》《月儿高》《花好月圆》是以器乐形式呈现的“月亮”题材的佳作。
《二泉映月》原为二胡独奏,后被改编成多种表演形式,如二胡与乐队、弦乐合奏、无伴奏合唱、小提琴与琵琶二重奏等。本单元所选的是吴祖强改编的弦乐合奏,教科书上选摘了合奏谱谱例,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有关总谱的常识。《月儿高》是琵琶独奏曲,《花好月圆》是一首民乐合奏,二者在音乐情绪上又各有侧重。
第二单元 说唱天地
这个单元与八年级下册《梨园撷英》相类似,通过选取较有代表性的作品、配以清晰的表演剧照、辅以简明的文字解说来展示有代表性的说唱曲种的基本面貌,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上能以较好的方式领略同为民族音乐文化瑰宝的说唱艺术的魅力。
说唱艺术是说、唱、表三位一体的艺术,它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与语言紧密结合,表演者在简单乐器的伴奏下或叙事或代言,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本单元通过引导学生欣赏有代表性的唱段,使他们了解京韵大鼓、单弦、评弹、清音等几种有影响的说唱艺术形式。教科书上以知识板的方式提供了较多的文字解说,让学生通过自己阅读并结合所听音响、所看画面来加以体会。教材上不提倡在教学中过高要求学生,以此来打消部分地区师生的疑虑。我国各地区、各民族有着丰富的民间说唱艺术资源,师生在实施教学活动时,可以广泛发掘、利用本地区、本民族优秀的文化宝藏来拓展本套教材在面向全国广大范围时由于篇幅上的限制所带来的局限,最大限度地用好教材、用活教材。
本单元课后的“音乐活动”设计了边击鼓边演唱《重整河山待后生》的“说唱”练习活动,还设计了两条练习来帮助学生关注特色乐器和地方方言,回顾与总结课堂教学内容。
第三单元 西洋乐话
本套教科书的特色之一是打破了以欧洲专业音乐体系为核心的选材模式,增加中外民族民间音乐、中外近现代创作音乐、中外近现代通俗音乐及轻音乐等。但本教科书并不是简单地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在本单元中,按照历史年代以集中学习的方式介绍了从巴赫到斯特拉文斯基三百多年间欧洲专业音乐创作体系中有代表性的作家和作品。
在巴赫的《G弦上的咏叹调》一曲中,安排了让学生写作“乐曲说明”的练习,旨在培养学生在感受音乐的同时以文字的方式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在《哈利路亚》中,重点让学生感知巴洛克音乐的风格;在《惊愕交响曲》和《欢快的农民集会》中,重点帮助学生体会古典交响乐作品的调性转换特点以及代表性作曲家的个人创作风格;在《G大调弦乐小夜曲》后所设立的练习,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和弦的概念,虽然教科书中并没有明确提及,但结合听赏音乐,学生很容易掌握传统和声学中的主——属关系;在舒伯特的《音乐瞬间》中有许多装饰音,本曲是让学生感知装饰音在表达音乐情感时所起的作用;在聆听柴可夫斯基《胡桃夹子》中的《进行曲》后设立了一个让学生复习乐器音色的小练习;在《斯拉夫舞曲》中通过让学生背唱主旋律来掌握唱准辅助音的基本感觉;在《透过林间树叶的钟声》及《俄罗斯舞曲》中又分别让学生感受全音阶的印象派音乐及粗犷的近现代音乐作品的音响特征……从上面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出,每一首作品的选择都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本单元所选择的这些作品,既帮助学生系统了解欧洲音乐的发展脉络,又将以前被师生视为难点的音乐基础理论知识通过鲜明的作品予以解释,降低了学习的难度,为师生的教学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这一单元与七年级下册中的《华夏古韵》自成体系又互相呼应,简明地展示了中外古代音乐发展的基本概况。
第四单元 神州大地(5)——海滨音诗
本单元所选的四首音乐作品《鼓浪屿之波》《西沙,可爱的家乡》《大海啊,故乡》《海滨音诗》展示了我国绵延万里的海疆给作曲家们带来的创作感悟。这些音乐作品均以抒情为主,主题上各有侧重。其中三首歌曲都是通过第一人称倾诉的方式抒发感情。《鼓浪屿之波》和第一单元的《月之故乡》在主题上接近,表达了对台湾的诚挚思念,反映了海峡两岸人民期待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西沙,可爱的家乡》热情赞颂了祖国南海美丽的西沙群岛;《大海啊,故乡》音调亲切自然、娓娓道来,乐句间流淌着深情。小提琴独奏《海滨音诗》虽然创作于1962年,但在音乐形象的塑造和音乐情感的表达上依旧充满魅力,是当今初中学生较为适合的欣赏材料。此外,从创作的背景上看,不同作品所表现的大海又暗含着地理位置上的差异,有助于学生将音乐与地理学科之间进行有机地关联、综合。
第五单元 环球之旅(5)——北美掠影
这一单元展示的是北美音乐文化圈中几个有代表性的民族民间音乐,涉及加拿大、美国、格陵兰等国家和地区。在总体设计上保持了前四个“环球之旅”单元的风格,侧重于提供有鲜明地域特点的材料供师生浏览。通过第二部分的作品介绍,我们可以较为真切地感受到这些作品所产生的背景及其独特魅力。
第六单元 冬之旅
本单元是“四季”主题的最后一章。结合冬季的季节性特征,提供给学生唱歌、欣赏及音乐综合表演的曲目。其中黄自的《踏雪寻梅》采用了二部合唱形式,帮助学生积累演唱多声部音乐作品的经验。
(二)九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光辉的历程
本单元的选材限定在军旅歌曲范畴。部队题材歌曲广泛传唱于社会是我国音乐文化生活中一个独特的现象,这在世界其他各国并不多见。
本单元从演唱军歌开始,将学生带回到烽烟滚滚的革命斗争年代。以《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十送红军》《四渡赤水》《游击队歌》《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英雄赞歌》《再见吧,妈妈》《当兵的人》等为代表的军旅歌曲浓缩了人民军队的发展历程,也反映了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通过演唱与欣赏这些歌曲,结合《中国近现代历史》有关知识,有助于学生提高对音乐社会功能的理解。
第二单元 歌剧之夜
这个单元在设计和编写过程中颇费周折。原因之一是因为中外歌剧艺术可供选择的材料异常丰富,难以取舍;其二是因为从初中到高中到大学的欣赏教学均涉及此项内容。因此,编者力求在选材上选择那些学生既似曾相识又不甚了解的作品作为欣赏曲目,而并不追求歌剧艺术理论层面的完整性。在具体目标的定位上仅将此项内容作为给学生一把打开“歌剧之夜”大门的钥匙来考虑。从心理学的实验研究成果来看,“似曾相识又不甚了解”的材料往往最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猎人合唱》《威廉·退尔序曲》《今夜无人入睡》等相对学生而言均属“似曾相识”的作品。《小草》并不是我国民族歌剧中的“大作”,却比较适于开展学生的创编活动。因此,这样的编排是从学生认知的角度而不是从专业音乐的角度进行的。在教学时教师应有所侧重。
第三单元 边寨飞歌
本单元以西南少数民族的民歌及民间音乐为主要材料,既让学生了解这些能歌善舞民族音乐上的风格特点,也强调让学生通过音乐认识与之相关的民族文化,领略民族风情。
本单元中突出的一点是选材上较为宽泛。既强调经典性的传统作品,也突出新颖性的新作品。《赶摆路上》和《母女夜话》的入选能使教材得以保持新鲜感。
《母女夜话》后的乐曲说明承递了自本套教科书九年级上册以来的做法,意在鼓励处于求知阶段的学生能够由感性逐渐过渡到理性,从理性的分析上去深入探索作品的社会意义,为将来进一步深入学习音乐打下基础。
第四单元 神州大地(6)——希望的田野
本单元以“土地——平原——田野”主题结束了自七年级上册以来每册必备的“神州大地”系列专题。其中《中国的土地》《希望的田野上》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优秀之作。《江南好》《在田野上》是民族风格浓郁的器乐作品。器乐学习“学吹竖笛”中选择的《我们的田野》是帮助学生进一步表现有关田野主题的作品的实践活动。
第五单元 环球之旅(6)——拉丁美洲风情
本单元是“环球之旅”的最后一站,至此,本套教科书有人类居住的六大洲民族民间音乐巡礼告一段落。在总计六个单元的“环球之旅”中,向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异域音乐风情,以此向学生展现世界多元音乐文化的风貌,培养学生对世界各地有代表性的音乐文化的认同与尊重。同时,这些材料亦可以促使学生结合地理学、人类学等相关内容全面理解和认识作为人文学科重要分支的音乐艺术所蕴藏的巨大文化价值。
第六单元 乘着歌声的翅膀
初中学段并不是学生接受学校教育的最后一站。因此,本单元我们摒弃了以“毕业歌”为题的编排方式,将学生三年音乐学习的成果转化为进一步接受教育的新起点,鼓励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乘着歌声的翅膀”自由翱翔。
本单元选材时考虑更多的是音乐与人的关系问题,以及音乐艺术自身的规律和特点。《乘着歌声的翅膀》《致音乐》《回声》以及中国歌曲《歌声与微笑》《同一首歌》均以“音乐给人类带来了什么”为中心,以美的旋律感染学生,使其在内心深处建立起对美好音乐艺术的真挚情感。
课后的“音乐擂台”“毕业音乐会”呼应了七年级上册教科书中的同类音乐活动项目,帮助学生回顾三年的音乐学习过程,鼓励学生将三年积累起来的对音乐及音乐课的情感转化为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九年级教材延续了初中阶段教材的一贯做法,在体例上与七、八年级保持一致,没有大的变化。从宏观上看,两册教科书的十二个单元在主题构思上与前四册相比,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所创新。由于九年级是初中学段的最后一年,因此教材对初中学段所学习的各项内容进行了完善、归纳和总结,从而使全部的初中各册教材联缀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下面,我们对教材各单元编写意图作简要介绍。
(一)九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月亮颂
古今中外的音乐创作中,以月亮为题的不同体裁的音乐作品数量众多。这些作品通常借景抒情、寄托遐思。本单元所选的歌曲《月之故乡》《弯弯的月亮》《月夜》等均属于此类作品。其中,《月之故乡》的主题意义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它倾诉了海峡两岸人民渴望团圆的共同心声。《弯弯的月亮》是近几年传唱的流行歌曲,旋律抒情流畅、节奏自由舒展。《月夜》是德国古典艺术歌曲,它体现了诗歌、旋律、伴奏三位一体的艺术特征。三者同为抒情歌曲,但风格各异。《二泉映月》《月儿高》《花好月圆》是以器乐形式呈现的“月亮”题材的佳作。
《二泉映月》原为二胡独奏,后被改编成多种表演形式,如二胡与乐队、弦乐合奏、无伴奏合唱、小提琴与琵琶二重奏等。本单元所选的是吴祖强改编的弦乐合奏,教科书上选摘了合奏谱谱例,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有关总谱的常识。《月儿高》是琵琶独奏曲,《花好月圆》是一首民乐合奏,二者在音乐情绪上又各有侧重。
第二单元 说唱天地
这个单元与八年级下册《梨园撷英》相类似,通过选取较有代表性的作品、配以清晰的表演剧照、辅以简明的文字解说来展示有代表性的说唱曲种的基本面貌,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上能以较好的方式领略同为民族音乐文化瑰宝的说唱艺术的魅力。
说唱艺术是说、唱、表三位一体的艺术,它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与语言紧密结合,表演者在简单乐器的伴奏下或叙事或代言,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本单元通过引导学生欣赏有代表性的唱段,使他们了解京韵大鼓、单弦、评弹、清音等几种有影响的说唱艺术形式。教科书上以知识板的方式提供了较多的文字解说,让学生通过自己阅读并结合所听音响、所看画面来加以体会。教材上不提倡在教学中过高要求学生,以此来打消部分地区师生的疑虑。我国各地区、各民族有着丰富的民间说唱艺术资源,师生在实施教学活动时,可以广泛发掘、利用本地区、本民族优秀的文化宝藏来拓展本套教材在面向全国广大范围时由于篇幅上的限制所带来的局限,最大限度地用好教材、用活教材。
本单元课后的“音乐活动”设计了边击鼓边演唱《重整河山待后生》的“说唱”练习活动,还设计了两条练习来帮助学生关注特色乐器和地方方言,回顾与总结课堂教学内容。
第三单元 西洋乐话
本套教科书的特色之一是打破了以欧洲专业音乐体系为核心的选材模式,增加中外民族民间音乐、中外近现代创作音乐、中外近现代通俗音乐及轻音乐等。但本教科书并不是简单地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在本单元中,按照历史年代以集中学习的方式介绍了从巴赫到斯特拉文斯基三百多年间欧洲专业音乐创作体系中有代表性的作家和作品。
在巴赫的《G弦上的咏叹调》一曲中,安排了让学生写作“乐曲说明”的练习,旨在培养学生在感受音乐的同时以文字的方式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在《哈利路亚》中,重点让学生感知巴洛克音乐的风格;在《惊愕交响曲》和《欢快的农民集会》中,重点帮助学生体会古典交响乐作品的调性转换特点以及代表性作曲家的个人创作风格;在《G大调弦乐小夜曲》后所设立的练习,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和弦的概念,虽然教科书中并没有明确提及,但结合听赏音乐,学生很容易掌握传统和声学中的主——属关系;在舒伯特的《音乐瞬间》中有许多装饰音,本曲是让学生感知装饰音在表达音乐情感时所起的作用;在聆听柴可夫斯基《胡桃夹子》中的《进行曲》后设立了一个让学生复习乐器音色的小练习;在《斯拉夫舞曲》中通过让学生背唱主旋律来掌握唱准辅助音的基本感觉;在《透过林间树叶的钟声》及《俄罗斯舞曲》中又分别让学生感受全音阶的印象派音乐及粗犷的近现代音乐作品的音响特征……从上面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出,每一首作品的选择都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本单元所选择的这些作品,既帮助学生系统了解欧洲音乐的发展脉络,又将以前被师生视为难点的音乐基础理论知识通过鲜明的作品予以解释,降低了学习的难度,为师生的教学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这一单元与七年级下册中的《华夏古韵》自成体系又互相呼应,简明地展示了中外古代音乐发展的基本概况。
第四单元 神州大地(5)——海滨音诗
本单元所选的四首音乐作品《鼓浪屿之波》《西沙,可爱的家乡》《大海啊,故乡》《海滨音诗》展示了我国绵延万里的海疆给作曲家们带来的创作感悟。这些音乐作品均以抒情为主,主题上各有侧重。其中三首歌曲都是通过第一人称倾诉的方式抒发感情。《鼓浪屿之波》和第一单元的《月之故乡》在主题上接近,表达了对台湾的诚挚思念,反映了海峡两岸人民期待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西沙,可爱的家乡》热情赞颂了祖国南海美丽的西沙群岛;《大海啊,故乡》音调亲切自然、娓娓道来,乐句间流淌着深情。小提琴独奏《海滨音诗》虽然创作于1962年,但在音乐形象的塑造和音乐情感的表达上依旧充满魅力,是当今初中学生较为适合的欣赏材料。此外,从创作的背景上看,不同作品所表现的大海又暗含着地理位置上的差异,有助于学生将音乐与地理学科之间进行有机地关联、综合。
第五单元 环球之旅(5)——北美掠影
这一单元展示的是北美音乐文化圈中几个有代表性的民族民间音乐,涉及加拿大、美国、格陵兰等国家和地区。在总体设计上保持了前四个“环球之旅”单元的风格,侧重于提供有鲜明地域特点的材料供师生浏览。通过第二部分的作品介绍,我们可以较为真切地感受到这些作品所产生的背景及其独特魅力。
第六单元 冬之旅
本单元是“四季”主题的最后一章。结合冬季的季节性特征,提供给学生唱歌、欣赏及音乐综合表演的曲目。其中黄自的《踏雪寻梅》采用了二部合唱形式,帮助学生积累演唱多声部音乐作品的经验。
(二)九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光辉的历程
本单元的选材限定在军旅歌曲范畴。部队题材歌曲广泛传唱于社会是我国音乐文化生活中一个独特的现象,这在世界其他各国并不多见。
本单元从演唱军歌开始,将学生带回到烽烟滚滚的革命斗争年代。以《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十送红军》《四渡赤水》《游击队歌》《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英雄赞歌》《再见吧,妈妈》《当兵的人》等为代表的军旅歌曲浓缩了人民军队的发展历程,也反映了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通过演唱与欣赏这些歌曲,结合《中国近现代历史》有关知识,有助于学生提高对音乐社会功能的理解。
第二单元 歌剧之夜
这个单元在设计和编写过程中颇费周折。原因之一是因为中外歌剧艺术可供选择的材料异常丰富,难以取舍;其二是因为从初中到高中到大学的欣赏教学均涉及此项内容。因此,编者力求在选材上选择那些学生既似曾相识又不甚了解的作品作为欣赏曲目,而并不追求歌剧艺术理论层面的完整性。在具体目标的定位上仅将此项内容作为给学生一把打开“歌剧之夜”大门的钥匙来考虑。从心理学的实验研究成果来看,“似曾相识又不甚了解”的材料往往最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猎人合唱》《威廉·退尔序曲》《今夜无人入睡》等相对学生而言均属“似曾相识”的作品。《小草》并不是我国民族歌剧中的“大作”,却比较适于开展学生的创编活动。因此,这样的编排是从学生认知的角度而不是从专业音乐的角度进行的。在教学时教师应有所侧重。
第三单元 边寨飞歌
本单元以西南少数民族的民歌及民间音乐为主要材料,既让学生了解这些能歌善舞民族音乐上的风格特点,也强调让学生通过音乐认识与之相关的民族文化,领略民族风情。
本单元中突出的一点是选材上较为宽泛。既强调经典性的传统作品,也突出新颖性的新作品。《赶摆路上》和《母女夜话》的入选能使教材得以保持新鲜感。
《母女夜话》后的乐曲说明承递了自本套教科书九年级上册以来的做法,意在鼓励处于求知阶段的学生能够由感性逐渐过渡到理性,从理性的分析上去深入探索作品的社会意义,为将来进一步深入学习音乐打下基础。
第四单元 神州大地(6)——希望的田野
本单元以“土地——平原——田野”主题结束了自七年级上册以来每册必备的“神州大地”系列专题。其中《中国的土地》《希望的田野上》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优秀之作。《江南好》《在田野上》是民族风格浓郁的器乐作品。器乐学习“学吹竖笛”中选择的《我们的田野》是帮助学生进一步表现有关田野主题的作品的实践活动。
第五单元 环球之旅(6)——拉丁美洲风情
本单元是“环球之旅”的最后一站,至此,本套教科书有人类居住的六大洲民族民间音乐巡礼告一段落。在总计六个单元的“环球之旅”中,向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异域音乐风情,以此向学生展现世界多元音乐文化的风貌,培养学生对世界各地有代表性的音乐文化的认同与尊重。同时,这些材料亦可以促使学生结合地理学、人类学等相关内容全面理解和认识作为人文学科重要分支的音乐艺术所蕴藏的巨大文化价值。
第六单元 乘着歌声的翅膀
初中学段并不是学生接受学校教育的最后一站。因此,本单元我们摒弃了以“毕业歌”为题的编排方式,将学生三年音乐学习的成果转化为进一步接受教育的新起点,鼓励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乘着歌声的翅膀”自由翱翔。
本单元选材时考虑更多的是音乐与人的关系问题,以及音乐艺术自身的规律和特点。《乘着歌声的翅膀》《致音乐》《回声》以及中国歌曲《歌声与微笑》《同一首歌》均以“音乐给人类带来了什么”为中心,以美的旋律感染学生,使其在内心深处建立起对美好音乐艺术的真挚情感。
课后的“音乐擂台”“毕业音乐会”呼应了七年级上册教科书中的同类音乐活动项目,帮助学生回顾三年的音乐学习过程,鼓励学生将三年积累起来的对音乐及音乐课的情感转化为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