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老师事件后老师还敢管教学生吗?

 我来答
丫梨说
高粉答主

2018-06-19 · 知天下事,作百家人!
丫梨说
采纳数:14780 获赞数:74570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高考刚结束,四川乐至一位高三班主任就被学生家长带的人暴打了一顿。学生家长也是老师,打人者中有乐至县住建局党委委员、房屋征收局副局长。起因不复杂,学生上课迟到、谈恋爱、玩手机,影响其他同学。老师多次管教效果不佳,直至让学生回家自学。家长可能因此有怨气,觉得欺负了自家小孩,几次跟老师“约酒”不成,终演化成一场“寻衅滋事”,打人者被拘留十五天,各罚款1000元。

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打老师”突破了底线,“教你三年,换来一顿毒打”,尊师重教的传统到哪里去了?老师以后还敢管教学生吗?在“封建社会”,一位叫爱新觉罗·奕纬的同学,因为说自己当了皇上要杀掉劝告自己好好读书的老师,被该同学的父亲,道光皇帝,一脚踢死了。真的踢死了。天地君亲师,在被很多现代人瞧不上的中国传统社会,父母给我们肉身,老师则引导我们发现自己的精神生命。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不是虚言。即使是皇上本身,听老师讲课,也要恭恭敬敬,哪怕觉得讲得并不怎么好,多半还会“赏赐礼送”。

今日我们主张“以学生为中心”,是说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激发学生主动求知和做事的欲望,绝非要削弱老师和家长的权威,而是要将这种权威,建立在更懂如何做老师和做家长的基础之上。恰如教育家陶行知的老师杜威所说:“方法的问题最后可以归结为儿童的能力和兴趣发展的顺序问题”,一个有权威的教育者,应该能将学生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中解放出来,变为有内在动力的追求,从一种与日常生活无关的“为将来做预备”的抽象学习中解放出来,变为在“做中学”的“教育即生活”,将学生的身心成长,放入当下的生活经验中。一旦学习过程与生命经验最大程度地相关,学生就不会考完即撕书,自嘲“知识最渊博的时候是高考前”。

这种“以学生为中心”,显然不是说老师不能管教学生,更不是说家长把小孩当皇帝一样供着,放纵“熊孩子”胡来。恰恰是要深入到“熊孩子”背后,去对症施药。比如,高中生恋爱了,是勒令叫家长甚至通报全校好呢,还是反思中小学性别教育的缺失,真正去理解青春期自然的情感,以尊重的态度导之以正更好?小孩被老师严厉管教了,家长是先自我反省家庭教育的不足,理解甚至感激老师的管教,去和老师面对面地商讨出一个更好的教育方式呢,还是“约酒”不成就带人暴打?

以杜威“教育即生活”的态度看,我们目前的很多教育现场,与生活的距离仍然相隔遥远。以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态度看,这场“打老师”事件,教育场中的几方都是输家。打完老师后,家长会觉得自己理亏吗?那位目睹自家亲人朋友暴打老师的舒同学,是出了一口恶气,还是从此留下一个更深的阴影?被打的老师,是继续像以前一样管教学生,还是从此不再叫学生“回家自学”呢?

的确要保障老师管教的基本权利,但是,我们更要看到比管教权利缺失更基本的教育问题。对媒体和教育研究者来说,沿着这些“毒树之果”,深入地剖析教育存在的弊端,给出甚至实践更好的方案,也是一堂很关键的课程。在教育的链条中,没有人是旁观者。

来源:南方周末

名卷无名
2019-06-13 · 致力于绵阳中小学名校冲刺培训课程研究。
名卷无名
采纳数:775 获赞数:17187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20年后打老师案迎开庭,事件背后的原因需深思

任何教学都具有教育性,教学活动既是传习文化知识的过程,又是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人际关系不仅是一种教学的手段,而且是一种教学的目的。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对学生具有道德示范的作用。

教育家赞科夫曾说: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学生!相反,如果学生在师生人际关系中见到的是自私、圆滑、冷漠、怀疑,他们就会以为世界是冷酷无情的,从而得到仇恨、势利、自私等道德经验。

在影片《夏洛特的烦恼》中,也将师生矛盾搬上银幕。其中有一段关于学生殴打教师的情节,最后以打人的学生向全校师生作检讨了结事件。

无疑《夏洛特的烦恼》是一部青春喜剧电影,很多细节都做了艺术处理。然而现实生活中有师生矛盾吗?答案是肯定的。在低年级学段,学生处于相对弱势一方,尤其是差生,很多时候会受到老师的“批评教育”。

而这种“批评教育”有时会因为应用不当而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伤害。在影片《夏洛特的烦恼》中有体现师生矛盾的情节,影片《放牛班的春天》中也有关于师生矛盾的叙述。

在《放牛班的春天》中的那些问题学生其实内心本善,他们也会对关心自己的老师表达自己感激的心情,只是因为缺少关心和指导从而养成的坏习惯难以改正罢了。而幸运的是,他们遇到了一位音乐老师马修,面对马修的无私的关心和爱护,这些学生渐渐地被感化,从而逐渐改正了自身的一些坏习惯,迎来了属于他们的春天。

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国内,都有类似的“师生矛盾”。而无不以老师“压制”学生,对学生使用武力管教。而有时管教愈严,其叛逆心越强。

一档真人秀节目《变形记》,在镜头下的“城里孩子”个个都是“狠角色”,在交换角色几天后,便体会到生活的不易并痛改前非。而教育真的就是这么简单地角色互换就可以改变一切?也许答案不一定,但是却也告诉我们一个思路——换位思考。

前几年,一位脾气“暴躁”的小学生在网络刷屏。在视频中,他声称宁愿被校长罚站一天他也要“尊严”。原来因为他头部受伤或生疮,被剃去头发。而他的同学嘲笑他剃成了光头,他感觉自己的尊严受到了挑战,于是向同学抡起了拳头。虽事出有因,但还是被校长叫过去教育了一番。而在面对校长耐心的说教,他显然并不服气,声称自己宁肯被罚站一天也要自己的“尊严”。

尊严需要自己守护,同时,别人的尊严请不要踩踏。

每个人都有尊严,而所谓尊严,它是一个人做人做事的一个最后底线。只要不触碰这根底线,万事皆可商量。而触碰底线后就没有商量回旋的余地,只能奋起反抗。

我们立足在这个社会,钱财外物皆可抛,尊严不能抛;柴米油盐皆可无,信念不能无;大鱼大肉皆可少,骨气不能少;工作薪水皆可丢,志气不能丢。别人可以给你面子,但是尊严却要自己来守卫!

再次回头看学生20年后打老师案,无疑男主是不幸的。二十年前的不幸是遇到了一位严厉的老师并在同学们面前丢了“面子”,二十年后的不幸是打了曾经打过自己的老师而在社会中丢了“面子”。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帐号已注销
高粉答主

2019-09-03 · 说的都是干货,快来关注
知道答主
回答量:281
采纳率:50%
帮助的人:17.5万
展开全部
这老师有病吧!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