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的“宝贝”,德国士兵棺材,这款坦克歼击车有多坑?
时间进入到1944年后,江河日下的纳粹德国,已然无力阻挡盟苏双方的多路并进。即便拥有成批的“黑豹”、“虎王”等新式坦克,德军对于战局也是无力回天了。也就是这样的情况下,为了阻挡住凶猛的坦克铁流,德国专家们开始将目光转移到了一些轻型载具身上,试图给这些渺小、脆皮的步兵/火炮牵引车装上强力的反坦克炮,以求它们能够给予来袭的敌人迎头痛击。而本文所要介绍的RSO火炮牵引车,就是这些不幸的“棺材”中的一员。
▲由奥地利斯泰尔(Steyr)公司基于自身研发的‘斯泰尔1500A轻型卡车’所升级的RSO(Raupenschlepper Ost,往往称呼为东线拖车),是一款没有任何防御能力的军用牵引车辆。
▲德军在1941年发起“巴巴罗萨”攻势后,受制于苏联的烂泥地,苦于没有一款能够协助重型火炮转移、机动的全履带车辆,这也是为何RSO会诞生的原因。
注:RSO还另有使用柴油引擎的/03型,但生产数量并不多。而01/02型所使用的皆为汽油机。
然而,德国有限的资源和产能并不能保证生产足够的坦克。为此,德国设计师决定,将原先用于牵引用途的RSO,改造成装备一门75毫米Pak40的“坦克歼击车”,将它部署到第一线,去消灭那些来犯的装甲铁流。1943年夏,搭载了Pak40/4型反坦克炮,可360°全向射击的RSO模型被送到了希特勒的眼下。对于这位战争狂人来说,这个“集聚机动、火力与低造价于一身”的坦克歼击车,完全就是个宝贝!在他的眼中,将RSO-75部署去东线,一定能使它扬名立万。对此,希特勒很快批准,将RSO-75纳入到了最高生产序列当中。同年10月1日,RSO-75的首辆原型车展示在了希特勒的面前。据斯泰尔公司宣称,“月产400辆该型坦克歼击车根本不是问题!”
▲原版的RSO炮兵牵引车彩绘。
▲搭载一门Pak40/4反坦克炮,车体漆上碎布迷彩样式的RSO-75坦克歼击车。
▲伏击迷彩样式的RSO-75坦克歼击车。
▲带有顶篷的RSO-75坦克歼击车
▲呈敞篷样式的RSO-75坦克歼击车,可见原本安置在车体两旁的篷子已经不见,而两边为了使炮组成员拥有更宽大的战斗平台,木板也已经完全放下。除了正面那一面5-10毫米突出的装甲板外,无论是空袭还是炮击,甚至步兵一次冲锋,都能彻底报销掉这款‘坦克歼击车’。
然而,随着盟军加大对德国本土空袭的频率,加之资源配给有限,“月产400辆”的大话很快就变成了吹破的牛皮。至1943-1944年,真正下线的RSO-75坦克歼击车不过才80-90辆。1944年1月,中央集团军群首度接收了这些坦克歼击车,并移交给当时的第1装甲歼击旅使用(该部的RSO-75与第13装甲歼击高炮连混编,下属2个排与1个步兵侦查排)而在北方集团军群中,也有它们的身影(第751、752装甲歼击营)。而在一个RSO坦克歼击车排中,下属有3辆RSO-75坦克歼击车,1辆补给车,1辆桶车(专为排长所用)与1辆Sd.Kfz.2半履带摩托(Kettenkrad)。实战中,RSO-75所暴露出的问题可谓是一言难尽:发动机噪声过大、时速过慢、在夏季时引擎容易过热造成机械故障,以至于因为起火而损失的RSO比战损的还要多!在实战中,就这么个不稳定的小车一旦上战场,完全就是给苏军“送人头”!
▲原本是为了牵引火炮才诞生的RSO,却在战末时摇身一变,成了“没有装甲保护的坦克歼击车”。德军官兵们也在私底下将其称之为“摇摇晃晃的东线棺材”(Rollender Sarg Ost)。
▲现陈列于德国明斯特(Munster)坦克博物馆中的两辆RSO-75。其重量因装配了75毫米的Pak40/4而增至5.2吨,车组增至4人(车长、驾驶员、炮手、装填手),然而时速却降至了17公里/时!根本是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