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个回答
2013-06-15
展开全部
持续高温干旱是由综合因素造成的
198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的张强研究员,现在是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影响评估室主任。他认为,今年我国重庆、四川等地出现极端高温干旱天气的原因,首先是在全球气候变暖这个大的气候背景影响下发生的,也就是大家经常说的气候的全球变化引起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今年西太平洋海温比往年高了0.5℃,使强对流天气活跃,副热带高气压的位置较往年偏北、偏西,尤其是进入8月以来,副高脊线每日均维持在27°N以北,而8月多年平均副高脊线位置为26°N,同时西太平洋副高位置也比常年略偏西。副高的这种形态,不利于将南方的暖湿气流带到西南地区东部。另一方面,受大陆高压稳定控制,川东、重庆上空盛行下沉气流,对流活动受到抑制,致使该地区降水偏少,气温偏高,旱情严重。这种气候状况长期控制了我国长江中游地区,导致伏天高温天气出现时间较长,对重庆、四川等地区影响十分突出。
第二,去冬今春,青藏高原降雪较常年偏少两成左右,热状况偏强。作为冷源的青藏高原积雪减少,造成高原热力作用显著,输出水汽较少,高原高度场偏高。从张强研究员展示给记者的“冬季青藏高原积雪日数与我国夏季降水的相关对比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点。
第三,今年北方冷空气较弱。冷空气比较平稳,没有南下降到重庆周围地区,而是平移到我国东部,从而造成北京、黄淮地带今年雨水丰沛。
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不容忽视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影响评估室的高级工程师高歌刚刚从受旱地区重庆回来。她在介绍了当地现场的一些情况后指出,重庆地区是我国四大火炉之一,历来就有“十年九旱”的说法,与今年程度相仿的极端高温干旱天气往年也有,在历史上也有高温纪录。比如1992年、1994年都有超过40℃的纪录。只是今年就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间来说是50年来最严重的。
她也认为大的气候环境影响是这次灾害的主要原因,同时还补充强调了一点,“近几年重庆市的城市化建设比较快,导致了城市热效应的加剧,这虽然不会对整个气候产生大的影响,但是大面积下垫面的改变,即大量生长着绿色植被的地面被混凝土代替,使太阳辐射后产生的热能无法很快被吸收、扩散,再加上重庆地处盆地这个特殊的地形,都为这次持续高温添火加油了”。高歌还指出,“重庆地区的水利设施不足,没有像都江堰这样的水利灌溉工程,遭遇持续高温,干旱的影响显得更为突出、严重”。
高温干旱天气将持续到月底
2008进入夏天以来,重庆、四川灾区人民面对的是骄阳似火、植物焦黄、土地龟裂,部分地区甚至出现吃水困难。党和政府、全国人民都在牵挂着高温热浪下的重庆、四川人民。持续的高温干旱何时才能缓解?中央气象台天气预报室副主任乔林给出的答案,让人并不乐观。
乔林首先详细介绍了一个月以来重庆、四川等地区的天气状况。统计资料显示,从7月18日到8月18日这一个月,重庆每天气温都在35℃以上,其中8月16日重庆市市区最高气温创下了今年的最高值,并破了历史纪录,达到43.0℃,超过了1953年8月19日的42.2℃。另外涪陵更是达到了43.5℃。谈到原因,乔林副主任也认为,“今年西太平洋海域水温偏高造成副热带高气压偏强偏西,同时北方冷空气较弱,引起的降水量减少蒸发量增加,是造成这次大规模高温干旱的主要原因”。
对重庆、四川这些地区今后一段时间的天气情况,乔林说:“中央气象台的预报是,在未来4天,西藏东部、川西高原以及四川盆地西部、云南大部将有阵雨或雷阵雨天气,局部旱情可得以缓和。但四川盆地东部、重庆大部地区的高温干旱仍将持续。到8月21日以后,有可能在四川盆地东部、重庆大部地区出现降水增多的趋势,可使包括四川盆地和重庆在内的旱情部分缓和。”乔林强调是缓和,不是缓解。“要一直到9月份,随着副热带高气压的减弱,冷空气增强、活跃之后,四川盆地、重庆地区的降雨才会进一步增加,旱情才会得到缓解。”
根据中央气象台的预报,重庆、四川等地的高温干旱天气还将持续一段时间。在持续高温干旱天气的情况下,抗旱减灾工作不能松劲,还要继续努力。乔林特别提醒说,要积极做好防暑降温,注意避免高温干旱对人体造成的不良影响,同时因为高温环境下细菌更易繁殖,所以要特别注意饮用水源的卫生。
198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的张强研究员,现在是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影响评估室主任。他认为,今年我国重庆、四川等地出现极端高温干旱天气的原因,首先是在全球气候变暖这个大的气候背景影响下发生的,也就是大家经常说的气候的全球变化引起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今年西太平洋海温比往年高了0.5℃,使强对流天气活跃,副热带高气压的位置较往年偏北、偏西,尤其是进入8月以来,副高脊线每日均维持在27°N以北,而8月多年平均副高脊线位置为26°N,同时西太平洋副高位置也比常年略偏西。副高的这种形态,不利于将南方的暖湿气流带到西南地区东部。另一方面,受大陆高压稳定控制,川东、重庆上空盛行下沉气流,对流活动受到抑制,致使该地区降水偏少,气温偏高,旱情严重。这种气候状况长期控制了我国长江中游地区,导致伏天高温天气出现时间较长,对重庆、四川等地区影响十分突出。
第二,去冬今春,青藏高原降雪较常年偏少两成左右,热状况偏强。作为冷源的青藏高原积雪减少,造成高原热力作用显著,输出水汽较少,高原高度场偏高。从张强研究员展示给记者的“冬季青藏高原积雪日数与我国夏季降水的相关对比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点。
第三,今年北方冷空气较弱。冷空气比较平稳,没有南下降到重庆周围地区,而是平移到我国东部,从而造成北京、黄淮地带今年雨水丰沛。
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不容忽视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影响评估室的高级工程师高歌刚刚从受旱地区重庆回来。她在介绍了当地现场的一些情况后指出,重庆地区是我国四大火炉之一,历来就有“十年九旱”的说法,与今年程度相仿的极端高温干旱天气往年也有,在历史上也有高温纪录。比如1992年、1994年都有超过40℃的纪录。只是今年就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间来说是50年来最严重的。
她也认为大的气候环境影响是这次灾害的主要原因,同时还补充强调了一点,“近几年重庆市的城市化建设比较快,导致了城市热效应的加剧,这虽然不会对整个气候产生大的影响,但是大面积下垫面的改变,即大量生长着绿色植被的地面被混凝土代替,使太阳辐射后产生的热能无法很快被吸收、扩散,再加上重庆地处盆地这个特殊的地形,都为这次持续高温添火加油了”。高歌还指出,“重庆地区的水利设施不足,没有像都江堰这样的水利灌溉工程,遭遇持续高温,干旱的影响显得更为突出、严重”。
高温干旱天气将持续到月底
2008进入夏天以来,重庆、四川灾区人民面对的是骄阳似火、植物焦黄、土地龟裂,部分地区甚至出现吃水困难。党和政府、全国人民都在牵挂着高温热浪下的重庆、四川人民。持续的高温干旱何时才能缓解?中央气象台天气预报室副主任乔林给出的答案,让人并不乐观。
乔林首先详细介绍了一个月以来重庆、四川等地区的天气状况。统计资料显示,从7月18日到8月18日这一个月,重庆每天气温都在35℃以上,其中8月16日重庆市市区最高气温创下了今年的最高值,并破了历史纪录,达到43.0℃,超过了1953年8月19日的42.2℃。另外涪陵更是达到了43.5℃。谈到原因,乔林副主任也认为,“今年西太平洋海域水温偏高造成副热带高气压偏强偏西,同时北方冷空气较弱,引起的降水量减少蒸发量增加,是造成这次大规模高温干旱的主要原因”。
对重庆、四川这些地区今后一段时间的天气情况,乔林说:“中央气象台的预报是,在未来4天,西藏东部、川西高原以及四川盆地西部、云南大部将有阵雨或雷阵雨天气,局部旱情可得以缓和。但四川盆地东部、重庆大部地区的高温干旱仍将持续。到8月21日以后,有可能在四川盆地东部、重庆大部地区出现降水增多的趋势,可使包括四川盆地和重庆在内的旱情部分缓和。”乔林强调是缓和,不是缓解。“要一直到9月份,随着副热带高气压的减弱,冷空气增强、活跃之后,四川盆地、重庆地区的降雨才会进一步增加,旱情才会得到缓解。”
根据中央气象台的预报,重庆、四川等地的高温干旱天气还将持续一段时间。在持续高温干旱天气的情况下,抗旱减灾工作不能松劲,还要继续努力。乔林特别提醒说,要积极做好防暑降温,注意避免高温干旱对人体造成的不良影响,同时因为高温环境下细菌更易繁殖,所以要特别注意饮用水源的卫生。
2013-06-15
展开全部
一、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第一,降水特别少,如7-8月各地的降水比常年减少六成以上,其中在渝西甚至减少九成,这是1891年以来未出现的情况。 第二,各地的高温时间长,强度大,多数区县突破了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高值,其中綦江出现了44.5度的全市最高气温(8月15日和9月1号),这是迄今重庆测得的最高气温值。 第三,7-8月的蒸发量为历史同期最大,水分严重失衡。蒸发量比降水量多400-500毫米,这样大的差值使重庆干旱显得特别突出。 第四,今年夏季的伏旱开始早,从7月上旬就开始了,比常年提前10-15天,并且持续时间长,结束时间晚,结束时间大概在9月上旬,个别地方现在干旱还在持续。二、原因分析:1、 重庆的干旱和高温发生是有历史气候背景的,因为重庆处于亚热带,处于我国的西部地区,发生高温干旱的频率比较高,在过去历史上一些资料都是有文字记载的。2、 受太平洋副热高压空气影响。这年夏季有这样一个特点,登陆台风都先后影响了武汉、长沙、南昌等城市,位于我国西部的重庆就没有这样幸运了,登陆台风几乎没有影响重庆,因此重庆长时间在副热带高压的控制下,自然比武汉要热得多,降水要少得多。3、 应该说这年重庆的异常高温干旱,是在全球变暖背景下面由于大气环境异常造成的。主要表现为副热带高压异常偏西、偏北、偏强,且比较稳定,北方冷空气势力较弱。另外由于去冬今春青藏高原积雪面积偏少,积雪量也偏少,高原的热力作用使得青藏高压和副热带高压在盛夏时间相互作用影响重庆。三、另外据传:四川、重庆持续高温,创历史水平,引起社会关注。据香港《大公报》报道,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所博士生导师匡耀求表示,由于今年3月下旬重庆开县发生天然气泄漏,泄漏的甲烷的温室效应指数是二氧化碳的30倍,改变了水气迁移的方向,导致四川盆地自5月中旬以来持续出现干旱和高温。他说,天然气泄漏发生在春末夏初,没有强冷空气的对流,加上四川盆地地形较为封闭,空气中的甲烷难以很快稀释,使得盆地内温室效应明显增强,一升甲烷产生的温室效应相当于30升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大量甲烷泄漏进入大气层,使四川盆地的温室效应显著增强,异常强烈的温室效应很可能是四川、重庆今年出现持续高温干旱天气的重要原因。 当然,全球温室气体浓度的逐年增加和四川盆地内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水平的逐年提高也难辞其咎。2003年12月,开县也发生过天然气泄漏,但由于其后有强冷气入侵,空气中的甲烷得到较快扩散而稀释,在随后的2004年没有出现明显的高温干旱天气。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3-06-15
展开全部
由于处于四川盆地,空气对流的影响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3-06-15
展开全部
上网查啊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