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特点有哪些?
古代汉语中宾语前置的特点有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句子含有否定词“不、弗、未、非、否、无、莫”等。在这类句子中,如果作宾语的是代词,这个代词一般就放到动词谓语前面。
如两汉刘向的《邹忌讽齐王纳谏》:“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意思是:邹忌不相信自己,又询问他身边的小妾说。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在这类句子中,如果宾语是由疑问代词“安、何、谁、焉、孰、胡、奚、易”等来充当,一般来说,宾语要提到支配它的动词或介词前。
3、介词宾语前置
介词与其支配的宾语构成介宾短语,文言文中有些介宾短语的宾语被提到介词之前,形成宾语前置。这种情况根据句类不同又可分为两种小类型:一是疑问句中,介词宾语前置;二是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如:汉代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君何以知燕王?”意思是:你凭什么了解燕王的呢?
宾语前置是普遍存在于句子中的一种语法现象。
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语法现象有:
1、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
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2、省略句: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语省略;
(2)谓语省略;
(3)宾语省略;
(4)介词省略。
宾语前置特点有很多关键词。具体如下:
1、否定句中,代词作动词宾语(即"否定副词+代词+动词"式),宾语前置。
2、代词"自"作动词宾语,宾语前置。
3、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动词宾语(即"疑问代词+动词"式),宾语前置。
4、通过"之"或"是"(即"宾语+之或是+动词"式)的帮助,宾语前置。
句子成分的顺口溜
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
主干成分主谓宾,枝叶成分定状补。
定语必居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
状语有时位主前,逗号分开心有数。
基本成分主谓宾,连带成分定状补。
六者关系难分辨,心中有数析正误。
以上资料参考 百度百科—句子成分
一是动词宾语前置,分为三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二是介词宾语前置,分为三种情况:
1.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前;
2.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3.介词宾语是方位词,放在介词的前面。
供参考。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
《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3、介词宾语提前: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
《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4、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
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
惟命是听
(成语)
惟利是图
(成语)
惟马首是瞻
《冯婉贞》
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韩愈
5、普通宾语前置
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