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区地质
2020-01-15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2.5.1.1 地层
矿区主要出露三叠系上统图姆沟组第一段、第二慎粗段和第四系, 仅矿区北东角出露有三叠系上统曲嘎寺组第二段。 三叠纪地层总体走向北北西, 倾向北东, 倾角50°~70°, 与区域构造线方向基本一致。矿区地层由老至新分述如下:
(1) 曲嘎寺组第二段 (T3q2): 主要为深灰色板岩、变质砂岩夹灰岩及基性火山岩(蚀变玄武岩、蚀变玄武质凝灰岩、玄武质火山角砾岩) 及伴生的硅质岩, 分布于矿区东北角。
(2) 图姆沟组 (T3t): 图姆沟组第一段 (T3t1): 为灰、深灰色板岩、绢云板岩、变质砂岩夹灰岩、含砾绢云板岩, 局部地段底部为砾岩, 与下伏曲嘎寺组呈假整合接触, 分布于矿区外围, 出露范围小。 图姆沟组第二段 (T3t2): 是春都矿区出露的主要地层, 大面积分布于矿区中-东部。其中, 下部 (T3t2-1) 分布于矿区之外, 据外围地质路线观察和已有资料, 为灰绿伍枣-灰色块状安山岩、安山质凝灰岩, 厚810.32m; 中部 (T3t2-2) 为灰-深灰色板岩、变质长石石英砂岩、蚀变安山岩、角岩, 厚644.06m; 上部 (T3t2-3)为灰色变质细-中粒长石石英砂岩夹深灰色板岩、透镜状结晶灰岩、凝灰质砂岩, 厚427.38m。 图姆沟组第二段 (T3t2) 与下伏图姆沟组第一段呈整合接触。 图姆沟组第二段(尤其是中上部) 为印支期闪长玢岩的主要侵入层位 (图2.20)。 受岩浆侵入作用影响,岩层与岩体接触部位发生较强热变质和蚀变, 砂质板岩角岩化、硅化明显, 凝灰质砂岩中的绢云母化、绿泥石化明显。
(3) 第四系 (Q): 有洪积腔孝拆、冲积、冰积、残坡积粘土、砂土、砾石堆积等。 堆积体成分复杂, 有变砂岩、板岩、石英闪长玢岩、二长斑岩、花岗闪长斑岩等碎块或砾石, 大小不等, 呈棱角-浑圆状, 砾间有不同比例的粘土或砂充填。厚0~33.30m, 分布于缓坡带、坡顶、草甸洼地及河谷。
2.5.1.2 构造
(1) 褶皱: 矿区位于红山复式背斜西翼次级褶皱则曼宗向斜的东翼, 总体为一单斜构造。矿区由西向东出露三叠系上统图姆沟组第二段 (T3t2)、第一段 (T3t1), 总体走向北北西, 倾向北东, 倾角50°~70°, 与区域构造线方向基本一致。 受岩浆作用的影响,区内出露的岩层产状紊乱, 变化较大。
(2) 断层: 矿区位于区域性断层——格咱河断层东侧。 因区内地表覆盖厚, 目前仅发现具一定规模的F2断层。F2断层主要沿春都河展布, 向东延伸至热绒—普朗一带。 断层总体走向北东, 倾向及倾角不清, 破碎带宽20~300m。 断层穿过三叠系上统图姆沟组、曲嘎寺组、尼汝组等地层, 并切错闪长玢岩体。在0线附近的春都河两侧造成图姆沟组与闪长玢岩呈断层接触, 沿断层还有温泉分布。 据矿区钻孔岩心观察, 春都河南侧的ZK0203孔和ZK0401孔分别在孔深44m和365.5m处揭露到该断层破碎带, 形成厚4~10m的碎裂闪长玢岩带, 按破碎带埋深变化计算和推断, 断层倾向南东, 倾角约55°, 又据ZK0203孔中出现破碎带断层上盘为破碎钾化带, 下盘为破碎硅化-绿泥石化带的反向蚀变分带现象, 所以推测该断层总体为南东盘抬升的右行压扭性断层, 为成岩后断层。
图2.20 春都斑岩铜矿区地质简图(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昆明勘察设计研究院, 2010, 略作修改)1—图姆沟组第二段二层 (T3t2-2); 2—图姆沟组第二段三层 (T3t2-3); 3—闪长玢岩;4—花岗闪长斑岩;5—铜矿体; 6—铜矿化点; 7—地质界线; 8—断层及编号; 9—勘探线及编号; 10—见矿钻孔;11—未见矿钻孔; 12—河流
(3) 节理: 受多期构造活动的影响, 岩体内及其围岩中发育密集的节理裂隙。 据野外调查统计, 主要发育3组节理, 产状分别为115°∠65°、0°∠90°、230°∠45°, 节理多构成相互交错的网状裂隙系统 (图版Ⅱ-3)。节理裂隙宽一般小于2mm, 少数在 5mm以上, 个别可达10mm, 延伸多数在0.1~2.0m之间, 少数大于2m。 裂隙中常有石英-碳酸盐脉或含硫化物石英-碳酸盐脉充填。一般情况下, 早期的石英脉颜色深暗, 成分较复杂, 含黄铜矿、黄铁矿等硫化物, 是细脉浸染状矿化的标志。 晚期的石英脉为白色, 成分简单, 无明显的黄铁矿化, 局部可见方铅矿。可见, 岩体中密集节理组成的裂隙带, 尤其是北西向裂隙带, 是有利的成矿构造部位。
2.5.1.3 岩浆岩
矿区岩浆岩发育, 以侵入岩为主, 火山岩次之。 春都复式岩体侵入于图姆沟组第二段板岩、砂岩中, 岩体呈岩株、岩枝或岩脉产出, 岩体长1400m, 宽500~700m, 面积约0.8km2, 呈北西向展布。前人一直认为春都复式岩体岩性主要为石英闪长玢岩和石英二长斑岩, 但通过野外观察、室内鉴定结果及化学分析数据分析, 岩性主要为闪长玢岩和花岗闪长斑岩, 但花岗闪长斑岩数量非常有限, 空间范围小, 规模不大, 或者花岗闪长斑岩侵入更深。其中与矿化关系最为密切的是花岗闪长斑岩, 春都复式岩体与矿区的火成岩为同源岩浆不同产出形式的产物。
闪长玢岩是矿区广泛出露的印支期浅成侵入岩 (图版Ⅱ-2), 岩体西与安山岩接触,东与角岩化板岩、砂岩接触 (图版Ⅱ-1), 南、北均延出矿区范围外, 岩体呈岩株状产出, 总体沿北北西向展布, 倾向北东, 倾角为50°~70°。
花岗闪长斑岩分布于矿区中部春都河0线附近, 有矿化花岗闪长斑岩出露, 但露头点少而小 (图2.20)。据地表露头和钻孔岩心系统编录研究, 花岗闪长斑岩主要呈小岩枝或岩脉侵入于闪长玢岩体中。 钻孔岩心中, 可见花岗闪长斑岩中存在闪长玢岩捕虏体, 后者有蚀变边, 还可见花岗闪长斑岩脉穿入闪长玢岩中, 并造成玢岩硅化褪色等现象 (图版Ⅱ-4)。
综上所述, 矿区主要浅成侵入体为复式岩体, 主体为闪长玢岩体, 不仅分布范围广,而且产出深度超过1000m, 如CDZK0703闪长玢岩产出深度已达1300m。 花岗闪长斑岩体主要呈小岩枝、岩脉等侵入于早期的闪长玢岩内部, 目前揭露的规模均很小, 推测花岗闪长斑岩的主岩体埋藏较深, 多未出露和揭露。
地表调查和岩心的矿化蚀变研究表明, 一般情况下, 花岗闪长斑岩岩体分布的地段,硅化—钾化强烈, 铜矿化强, 矿体主要分布于花岗闪长斑岩中以及靠近花岗闪长斑岩的闪长玢岩中, 远离则矿化微弱 (图2.21~图2.24)。 说明花岗闪长斑岩的空间分布控制了铜矿体的空间形态, 与铜矿化的成因关系密切。 由此判断, 花岗闪长斑岩为矿区的主要成矿母岩。 花岗闪长斑岩岩浆向上侵入到闪长玢岩体中, 其后期的含矿热液灌入闪长玢岩和花岗闪长斑岩体顶部的裂隙系统中, 一方面造成岩体广泛发生热液蚀变, 另一方面, 通过充填交代等作用形成细脉浸染状铜矿体。
春都矿区斑岩体主要岩石类型为闪长玢岩, 其次为花岗闪长斑岩, 还有少量的石英闪长玢岩。 其主要岩石类型的岩相学特征如下:
(1) 闪长玢岩: 是矿区广泛出露的印支期浅成侵入岩, 总体沿北西向展布, 呈岩株状产出。 斑状结构, 斑晶成分为斜长石和角闪石, 有少量的石英、正长石, 基质为微粒-细粒的斜长石 (图版Ⅲ-1), 块状构造。 副矿物中见少量呈柱状或六边形的磷灰石和浑圆状的锆石。斑晶斜长石可见钠长石聚片双晶和卡钠复合双晶, 用⊥(010) 晶带的最大消光角法测得 , 为An31~37,为中长石, 部分样品中可见斜长石的环带结构, 非常明显。 大部分斜长石已强绢云母化、钠黝帘石化或被正长石交代呈云雾状。角闪石可见一组完全解理的纵切面和两组解理的横切面, 解理夹角为52°~53.6°,Ng∧c =14.5°~20°, 大部分已绿泥石化、绿帘石化、碳酸盐化或形成角闪石的残骸, 但蚀变不彻底, 同时析出磁铁矿。 这类岩体为先期侵位的成矿前侵入体。
图2.21 春都矿区A-B纵剖面图
(2) 花岗闪长斑岩: 出露于春都河0线附近, 露头点少而小, 呈小岩枝或岩脉侵入于闪长玢岩体中。斑状结构, 斑晶成分为斜长石、黑云母、石英和少量的正长石, 基质为微粒-细粒的斜长石 (图版Ⅲ-2), 块状构造。斑晶斜长石可见钠长石聚片双晶和卡钠复合双晶, 用垂直 (010) 晶带的最大消光角法测得
迪庆春都斑岩铜矿床成岩成矿模式研究
, 为An27~28,为更长石。斜长石大部分已强绢云母化、绢云母化。 黑云母呈片状, 可见一组极完全解理, 多色性明显。部分黑云母已白云母化, 同时析出磁铁矿。石英熔蚀现象明显, 正长石可见卡氏双晶。 为主要的成矿期侵入体, 一般位于复式岩体的中心部位, 分布有限, 为矿区的主要成矿母岩。矿区钻孔岩心中, 可见安山质火山角砾岩, 该类岩石与斑 (玢) 岩在物质组成和结构构造上有显著区别, 岩石由角砾和胶结物组成, 角砾中有闪长玢岩角砾、角岩角砾等,呈不规则状, 粒径为3~5mm, 含量为30%; 含斜长石、正长石等晶屑, 呈不规则的棱角状, 大小不一, 粒径1~2mm, 斜长石被碳酸盐交代; 闪长玢岩角砾中的斑晶为斜长石和角闪石, 基质为斜长石, 角闪石绿泥石化, 同时析出磁铁矿, 保留其外形, 斜长石具有钠长石聚片双晶 (图版Ⅲ-4), 后期的碳酸盐化交代斑晶和基质; 胶结物为火山尘。
图2.22 ZK0002综合柱状图
图2.23 ZK0003综合柱状图
图2.24 ZK0703综合柱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