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习俗?
元宵节最早起源于汉代,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舞狮,吃元宵,猜灯谜,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下面我就详细介绍5个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吧。
1、舞狮
舞狮子,又称“太平乐”。一般由三人完成,一人充当狮头,一人充当狮身和后脚,另一人引狮,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象征是祈福和吉祥到来。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现狮子的温驯,有抖毛、打滚等动作;武狮表现狮子的凶猛,有腾跃、蹬高、滚彩球等动作。
2、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中国由来已久的习俗。它的做法成分风味各异,但是吃元宵代表的意义却相同:代表着和和美美,日子越过越红火。俗语有句话叫和气生财,家庭的和睦以及家人的团圆对于一个完整的家庭来讲很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元宵节一定要和家人吃“元宵”。汤圆,又名“汤团”、“元宵”。如今,北方叫元宵,南方称汤圆。无论是汤圆还是元宵,品的都是“香香甜甜”,图的都是“团团圆圆”。这天别忘了吃汤圆哦!
3、放烟花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辛弃疾的这句词写的就是元宵节灿烂的烟花,。放烟花是中国民间古老的节日民俗活动。以火药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起初,是专供贵族豪富争雄斗奢的消遣品,到了明、清,烟火制作技术有了新的发展,逐渐成为节日的礼品。俗话说,烟花乱星辰,岁岁祈平安。如今每逢元宵节以及其它重大活动,都要施放烟花助兴。
4、闹花灯
闹花灯是元宵节传统习俗活动的一项最重要的内容,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以后,历代元宵节闹花灯之风盛行,一直延传于后世至今。元宵节又称为“灯节”。到时官府和民间均悬挂各种形状、制作精美的彩灯来营造喜庆的氛围,尤其是沿街民居和商铺所挂花灯更是争奇斗胜、流光溢彩,引来众多游人驻足观看。
5、猜灯谜
猜灯谜又称打灯谜,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每逢农历正月十五,传统民间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回应的人众多,而后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
以上就是我所了解的元宵节习俗了,小伙伴们你们还知道哪些呢?
元宵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在民间过了这一天,这新年也就算是彻底的过去了,而传统佳节我国民间往往都会有很多的习俗,其中关于元宵节的习俗也为数不少,下面整理几个有关于元宵节的传统习俗。
一、吃元宵、吃汤圆
元宵节,要吃元宵或者汤圆,寓意团团圆圆、平平安安、和和睦睦。元宵和汤圆都是用一种糯米粉做成的圆形食品,在中国由来已久。在元宵节这一天,不管有钱没钱,居家还是在单位,都要吃上一些元宵或者汤圆,也有祈求团圆平安的意愿。
二、送孩儿灯
简称“送灯”,也称“送花灯”等,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这一习俗许多地方都有,陕西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宫灯一对、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三、走百病
元宵节走百病的这一习俗又叫做散百步、游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驱邪祈健康的活动。走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风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进行。妇女们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摸钉求子,认为这样能祛病驱疫、在未来的生活之中,也能够健康长寿。所以人们一般都会在正月十五这一天之中选择这一风俗进行并且都希望自己新的一年之中可以诸事顺利。
四、米满缸
米满缸是北方地区的习俗,俗话说“十五米缸不见底,见底一年穷到底”,所以这一天一大早就要把米缸的底给盖上,当然了米装得越多越好,意思是家有余粮,来年好光景,日子越过越好。
在古代农耕技术没有那么发达的时候,农民都是靠天吃饭,也经常会遇到收成不好、吃不饱饭的情况。在元宵节这一天将家里的米缸全部装满,也是希望新的一年能够衣食无忧,能够有一个好的收成。
五、赏花灯
元宵节又称为“灯节”,在这天最重要的活动就是赏花灯了,赏花灯又叫闹花灯。元宵节赏灯的活动起源于汉代,而汉代汉文帝十分信奉佛教,细心的朋友们会发现,佛教有正月十五点灯敬佛的传统。汉文帝曾定下规矩,正月十五这天全国上下都要点灯敬佛,不断流传演变之后,元宵节观灯裳花灯的习俗就逐渐形成了。正月十五这天赏花灯,也寓意为期盼能够获得宗教神明的庇佑及保护。祈求心灵上的一丝慰藉与安宁,是一个很有意义以及宗教信仰的民俗风情。
我们中国的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元宵节这一天的习俗在全国各地是不同的,但都得过,热闹喜庆,祈福安康,日子顺利顺遂,家人团圆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