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个回答
展开全部
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
散文阅读答题技巧 : 一、散文知识储备
(一)、明确概念
何为散文?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二)、理解特点:
形散:1、 取材自由:写人,记事,绘景,状物
2、表现手法灵活多样:象征、衬托、对比、
3、表达方式不拘一格:往往以抒情为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炉。
神聚:主题集中鲜明
(三)、散文的分类
(1)抒情散文(2)记叙散文(3)议论散文
(四)、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
象征 衬托 对比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咏物寄情 寓理于事 融情于事 先抑后扬
以小见大
(五)、散文的线索
散文线索就是文章结构的红线。
抓住线索,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
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
找线索的方法:
一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
二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
三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六)、散文的主题
散文的主题归根结底就是作者对自然、社会或人生的感悟,把握住了作者融会在文章内容中的主观感受,就能挖掘出文章的深刻意义。
(七)、散文的语言 (1)质朴、自然(2) 生动、形象(3)深刻、隽永
二、考点及常见题型分析
(一)、整体感知
考点1.写什么(文章的主要内容)
考点2.为什么写(写作意图,即 文章要表达的情、理、观点)
考点3.怎么写(作者的行文思路,先写什---再写什么---后写什么)
例1:2006年资阳市中考题《一位母亲与家长会》第1题:
本文以 为线索,通过对母亲四次参加孩子家长会的描写,勾勒出孩子的成长历程,塑造了一个 的母亲形象,歌颂了母爱的伟大。
(二)辨析句子所运用的修辞及作用
1.比喻:生动、形象
2.拟人:人格化、生动化、形象化
3.排比:增强语言气势
4.反问:加强语气
5.反复:强调
6.对比:突出其中一个。
7.对偶:句式整齐 结构统一
8.夸张:极力的表现。
(三)理解词语的语境义及作用
方法指导: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切忌“断章取义”。联系上下文,推知其语境义。
例如:《一位母亲与家长会》第2题,当儿子接到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时,母亲“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花”,问:句中“悲喜交加”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四)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
有深层含义的句子往往使用了某种修辞或写作手法,故意将句子的真实含义隐藏,就好像为它遮上了一层面纱。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就应先看清它所借用的“隐身”术,有的放矢地去分析。
例如:《给我未来孩子的信》中第3题:“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这些高尚的情趣会支撑你的一生,使你在最严酷的冬天也不会忘记玫瑰的芳香。’这句话的实际意思什么?”
(五)理解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
一般应两方面去分析:
1.内容上,应从句子表现的句意和与主题的关系上分析考虑。 2.结构上,应从总领全文、承上启下、前后照应、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点题、总结上文等作用的角度去分析。
(六)仿写句子
例如:《给我未来孩子的信》第4题的仿写句子:
你的心要如溪水般柔软,你的眼波要像春天一样妩媚。
答题指导:
一仿句式结构:你的 要如 般 ,你的 要像 一样 。
二仿修辞手法:比喻,还应注意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点;
三仿语法:填写的尽量是名词、名词、形容词;
四仿语意的内容和范围:应表达出与上下文和谐的句意,即希望孩子(你)对待他人要关爱、应珍惜与别人的交往与感情。
参考答案:你的话要如春风般温暖,你的笑容要像阳光一样灿烂。
(七)、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方法:1、必须用第一人称; 2、须在整体感知基础上,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例如:
《一位母亲与家长会》第4题:他边哭边说:“妈妈,我一直都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是您……”请发挥想象把孩子未说的话补写出来。
(八)、自拟题目并作答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方式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探讨疑难问题。”
此类题目要求着眼于全段,从内容、结构、写法、语言入手命题,作答并要求正确。
方法指导:
如:1、问一个句子的修辞及其作用;
2、仿、续写句子;
3、理解重点语句在文中的作用及深层含义;
4、概括段意;
5、谈谈读完本段后的感受等。
6、请在第几段自选两处作批注。
注意:
抄试卷上原题、模仿试卷上原题出题者不得分或得低分;
答案过于简单或题目本身质量不高者,均得分较低;
答案不正确者,不给分。本题根据拟题质量的高低给分。
(九)、重要的作家作品和文化常识。
例1:有这样一题:“第四段中‘在某一个金戈铁马之夜’一句,人们会不由得想起宋代一位著名诗人的名句。请写出诗人的姓名和诗句。
例2、文章结尾“山谷里有一声长叫,大概是一只鸟被月光惊飞了。”意味深长,请你写出一句与此意境或写法相似的古诗文。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十)、感悟拓展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作出评价。”
例1、《一位母亲与家长会》第5题:你赞成文中老师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吗?如赞成,请简述理由;如不赞成,请为文中的老师提一条建议。
例2、《给我未来孩子的信》最后一题这样问:“读了这篇文章,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简要说一说。”
方法指导:
启示应从原文中引出来;
评价应表明态度及说明支撑的理由。
特别注意是否让举例或结合实际,把题目中所要求的全部答出来。
如果真的想提高 请认真的看完 希望对你有帮助,加油
散文阅读答题技巧 : 一、散文知识储备
(一)、明确概念
何为散文?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二)、理解特点:
形散:1、 取材自由:写人,记事,绘景,状物
2、表现手法灵活多样:象征、衬托、对比、
3、表达方式不拘一格:往往以抒情为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炉。
神聚:主题集中鲜明
(三)、散文的分类
(1)抒情散文(2)记叙散文(3)议论散文
(四)、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
象征 衬托 对比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咏物寄情 寓理于事 融情于事 先抑后扬
以小见大
(五)、散文的线索
散文线索就是文章结构的红线。
抓住线索,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
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
找线索的方法:
一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
二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
三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六)、散文的主题
散文的主题归根结底就是作者对自然、社会或人生的感悟,把握住了作者融会在文章内容中的主观感受,就能挖掘出文章的深刻意义。
(七)、散文的语言 (1)质朴、自然(2) 生动、形象(3)深刻、隽永
二、考点及常见题型分析
(一)、整体感知
考点1.写什么(文章的主要内容)
考点2.为什么写(写作意图,即 文章要表达的情、理、观点)
考点3.怎么写(作者的行文思路,先写什---再写什么---后写什么)
例1:2006年资阳市中考题《一位母亲与家长会》第1题:
本文以 为线索,通过对母亲四次参加孩子家长会的描写,勾勒出孩子的成长历程,塑造了一个 的母亲形象,歌颂了母爱的伟大。
(二)辨析句子所运用的修辞及作用
1.比喻:生动、形象
2.拟人:人格化、生动化、形象化
3.排比:增强语言气势
4.反问:加强语气
5.反复:强调
6.对比:突出其中一个。
7.对偶:句式整齐 结构统一
8.夸张:极力的表现。
(三)理解词语的语境义及作用
方法指导: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切忌“断章取义”。联系上下文,推知其语境义。
例如:《一位母亲与家长会》第2题,当儿子接到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时,母亲“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花”,问:句中“悲喜交加”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四)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
有深层含义的句子往往使用了某种修辞或写作手法,故意将句子的真实含义隐藏,就好像为它遮上了一层面纱。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就应先看清它所借用的“隐身”术,有的放矢地去分析。
例如:《给我未来孩子的信》中第3题:“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这些高尚的情趣会支撑你的一生,使你在最严酷的冬天也不会忘记玫瑰的芳香。’这句话的实际意思什么?”
(五)理解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
一般应两方面去分析:
1.内容上,应从句子表现的句意和与主题的关系上分析考虑。 2.结构上,应从总领全文、承上启下、前后照应、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点题、总结上文等作用的角度去分析。
(六)仿写句子
例如:《给我未来孩子的信》第4题的仿写句子:
你的心要如溪水般柔软,你的眼波要像春天一样妩媚。
答题指导:
一仿句式结构:你的 要如 般 ,你的 要像 一样 。
二仿修辞手法:比喻,还应注意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点;
三仿语法:填写的尽量是名词、名词、形容词;
四仿语意的内容和范围:应表达出与上下文和谐的句意,即希望孩子(你)对待他人要关爱、应珍惜与别人的交往与感情。
参考答案:你的话要如春风般温暖,你的笑容要像阳光一样灿烂。
(七)、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方法:1、必须用第一人称; 2、须在整体感知基础上,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例如:
《一位母亲与家长会》第4题:他边哭边说:“妈妈,我一直都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是您……”请发挥想象把孩子未说的话补写出来。
(八)、自拟题目并作答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方式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探讨疑难问题。”
此类题目要求着眼于全段,从内容、结构、写法、语言入手命题,作答并要求正确。
方法指导:
如:1、问一个句子的修辞及其作用;
2、仿、续写句子;
3、理解重点语句在文中的作用及深层含义;
4、概括段意;
5、谈谈读完本段后的感受等。
6、请在第几段自选两处作批注。
注意:
抄试卷上原题、模仿试卷上原题出题者不得分或得低分;
答案过于简单或题目本身质量不高者,均得分较低;
答案不正确者,不给分。本题根据拟题质量的高低给分。
(九)、重要的作家作品和文化常识。
例1:有这样一题:“第四段中‘在某一个金戈铁马之夜’一句,人们会不由得想起宋代一位著名诗人的名句。请写出诗人的姓名和诗句。
例2、文章结尾“山谷里有一声长叫,大概是一只鸟被月光惊飞了。”意味深长,请你写出一句与此意境或写法相似的古诗文。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十)、感悟拓展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作出评价。”
例1、《一位母亲与家长会》第5题:你赞成文中老师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吗?如赞成,请简述理由;如不赞成,请为文中的老师提一条建议。
例2、《给我未来孩子的信》最后一题这样问:“读了这篇文章,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简要说一说。”
方法指导:
启示应从原文中引出来;
评价应表明态度及说明支撑的理由。
特别注意是否让举例或结合实际,把题目中所要求的全部答出来。
如果真的想提高 请认真的看完 希望对你有帮助,加油
展开全部
十、答题技巧提醒
1、高考对表达技巧题的考查多是主观题,需要组织文字准确的表述。表述可采用三段式:技巧、内容、效果。也就是运用了什么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效果。
2、多角度:条分缕析。有些文段所显示的表达技巧不只一个,所起的作用(效果)也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尽的,而且高考题已取消了字数的限制,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完全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条分缕析,答得更全面更详尽一些。特别是在答赋分较高的概括性题目时,一定要设①②③等序号回答,这样清晰明白,显示了答题的深度和广度,也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
3、用术语:
一要熟记一些使用频率较高的表达技巧的名称,如动静相衬、以小见大、虚实结合、欲扬先抑、托物言志、承上启下、卒章显志、直抒胸臆、烘托渲染、对比、象征、反衬等等;
二要了解一些常用技巧的作用,比如比喻的作用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排比的作用是节奏鲜明,增强气势,便于抒情;第一人称真实,第二人称亲切,第三人称客观;
三要了解一些常用程式,如体现了什么,强调了什么,强化了什么,营造了什么,表现了什么,还有深化了主题,点明了题旨等等
【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常见题型的基本答法
第一种 开头对下文的作用或对全文的作用。
1.交待时间.地点.背景或奠定全文基调。
2.通过烘托.铺垫引出下文。
3.描述某场景.现象为后文的议论.抒情做依托.张本或与之照应。
4.与下文作对比.反衬,使后面的内容更突出。
5.引发读者好奇心,吸引读者兴趣,激发读者阅读下文的欲望。
第二种 为什么要写(或详写)这些内容
1.为什么要写(或详写)这些内容,实际是是问选材与中心的关系。很显然,写这些内容是表现.证明.突出.强调主旨的。如果是问为什么详写,其基本思路是详写可以把主旨表现得更具体.更形象.更充分.更全面。
2.可以从结构的角度来思考,即写这部分是为了与前面(可能是开头)或者后面(可能是结尾)形成照应.衬托.对比等。
第三种 “由……说开去”的文章是怎样说开去的?
1.一般是由……引出话题。
2.再用某某事例说明该话题的含义。
3.做深层开拓或联想。
4.议论.反思.辩证看待。
第四种 使用第一人称(或第二.第三人称)的好处(或效果)是什么?
1.第一人称,好处是便于叙述故事.充当线索,便于心理描写.抒发情感等;
2.第二人称,拉近和读者的距离,便于抒发情感,显得亲切。
3.第三人称,拉开和读者的距离,这样便于议论,因为议论是要冷静的,所以抒情时常用“你”.议论时常用“他”。
第五种 对文意的选材与写法做鉴赏评析
1.常用的术语是“以小见大”,即从小的普通的事件中来反映大的道理,比如写母亲在我出门时的一句叮咛来反映母亲对自己的关爱。
2.新颖.别致.视角独特。即素材本身不新鲜,但审视材料的角度与众不同。
3.层层深入,逐层递进。
4.以物喻人,意味深长。
5.以……为线索,将……贯穿起来,思路清晰,材料集中。
6.前后对比,主旨鲜明。
第六种 修辞手法运用的好处
1.最常用的是比喻,比喻可以把抽象的说具体,把深奥的说通俗,把枯燥的说生动;其次是排比,它可以营造声势,可以用简短的篇幅内表达出大量的内容,还可以营造形式与声调上的美感。
2.再说对比与衬托,目的是为了使某物或某种特点更突出.更鲜明。通常写甲物时可能要先写乙物,其目的就是为了从侧面与甲物作对比,从侧面更好地突出它。
3.考试中,还会从更灵活的角度来考查,比如从句式的变换角度来考查,为什么要用这样的句式来,其实还是为了表意或形式美的需要,这样表达可能是从近及远,由现象到本质,为突出强调,为了前后对应协调。再比如从词的活用来考查,如诗歌中的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做动词用,有何妙处?一般来讲,在讲词的妙处时,都有形象生动这样的说法,的确是这样,在这里,“红”还把静止的状态写活了,写出了过程与动态感。
第七种 对人物形象做鉴赏评析
分析人物形象时,要先做定性分析,即这是哪一类人的代表,然后再说他身上具体的特点,特点可以分条分要点罗列,这叫定量分析。同时要注意的是,人物形象往往是立体的.复杂的.多侧面的,也就是他不是单纯的好人或坏人,在好人身上会有缺点,在坏人身上会有优点。还有一点是对立与统一,爱与恨的统一,伟大与渺小的统一等等。
第八种 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方面对某文段赏析
常见答题格式是:用……手法,从……角度,对……作了描写,表达了……,使文章的……更……。作答时,一定要结合文章的相关内容。
第九种 本来是A,作者却说成B的情况。
1.是从主旨的角度考虑,是为了强调突出作者的某种情感。
2.是从表达效果考虑,是为了增加幽默或其它效果。
3.是在某种特定背景下的特殊表达。
第十种 问某句话在整篇文章中的作用。
1.如果这句话在文章的末尾,可从内容角度考虑,深化了中心,揭示整篇文章的主旨,或照应了开头。
2.如果这句话在文章的中间,可从结构的角度来思考,承上启下,由前面的……过渡到对……的描写或论述。
3.如果这句话在文章的开头,可从结构的角度来思考,统领下文。也可能是内容方面的,奠定全文基调等
1、高考对表达技巧题的考查多是主观题,需要组织文字准确的表述。表述可采用三段式:技巧、内容、效果。也就是运用了什么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效果。
2、多角度:条分缕析。有些文段所显示的表达技巧不只一个,所起的作用(效果)也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尽的,而且高考题已取消了字数的限制,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完全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条分缕析,答得更全面更详尽一些。特别是在答赋分较高的概括性题目时,一定要设①②③等序号回答,这样清晰明白,显示了答题的深度和广度,也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
3、用术语:
一要熟记一些使用频率较高的表达技巧的名称,如动静相衬、以小见大、虚实结合、欲扬先抑、托物言志、承上启下、卒章显志、直抒胸臆、烘托渲染、对比、象征、反衬等等;
二要了解一些常用技巧的作用,比如比喻的作用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排比的作用是节奏鲜明,增强气势,便于抒情;第一人称真实,第二人称亲切,第三人称客观;
三要了解一些常用程式,如体现了什么,强调了什么,强化了什么,营造了什么,表现了什么,还有深化了主题,点明了题旨等等
【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常见题型的基本答法
第一种 开头对下文的作用或对全文的作用。
1.交待时间.地点.背景或奠定全文基调。
2.通过烘托.铺垫引出下文。
3.描述某场景.现象为后文的议论.抒情做依托.张本或与之照应。
4.与下文作对比.反衬,使后面的内容更突出。
5.引发读者好奇心,吸引读者兴趣,激发读者阅读下文的欲望。
第二种 为什么要写(或详写)这些内容
1.为什么要写(或详写)这些内容,实际是是问选材与中心的关系。很显然,写这些内容是表现.证明.突出.强调主旨的。如果是问为什么详写,其基本思路是详写可以把主旨表现得更具体.更形象.更充分.更全面。
2.可以从结构的角度来思考,即写这部分是为了与前面(可能是开头)或者后面(可能是结尾)形成照应.衬托.对比等。
第三种 “由……说开去”的文章是怎样说开去的?
1.一般是由……引出话题。
2.再用某某事例说明该话题的含义。
3.做深层开拓或联想。
4.议论.反思.辩证看待。
第四种 使用第一人称(或第二.第三人称)的好处(或效果)是什么?
1.第一人称,好处是便于叙述故事.充当线索,便于心理描写.抒发情感等;
2.第二人称,拉近和读者的距离,便于抒发情感,显得亲切。
3.第三人称,拉开和读者的距离,这样便于议论,因为议论是要冷静的,所以抒情时常用“你”.议论时常用“他”。
第五种 对文意的选材与写法做鉴赏评析
1.常用的术语是“以小见大”,即从小的普通的事件中来反映大的道理,比如写母亲在我出门时的一句叮咛来反映母亲对自己的关爱。
2.新颖.别致.视角独特。即素材本身不新鲜,但审视材料的角度与众不同。
3.层层深入,逐层递进。
4.以物喻人,意味深长。
5.以……为线索,将……贯穿起来,思路清晰,材料集中。
6.前后对比,主旨鲜明。
第六种 修辞手法运用的好处
1.最常用的是比喻,比喻可以把抽象的说具体,把深奥的说通俗,把枯燥的说生动;其次是排比,它可以营造声势,可以用简短的篇幅内表达出大量的内容,还可以营造形式与声调上的美感。
2.再说对比与衬托,目的是为了使某物或某种特点更突出.更鲜明。通常写甲物时可能要先写乙物,其目的就是为了从侧面与甲物作对比,从侧面更好地突出它。
3.考试中,还会从更灵活的角度来考查,比如从句式的变换角度来考查,为什么要用这样的句式来,其实还是为了表意或形式美的需要,这样表达可能是从近及远,由现象到本质,为突出强调,为了前后对应协调。再比如从词的活用来考查,如诗歌中的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做动词用,有何妙处?一般来讲,在讲词的妙处时,都有形象生动这样的说法,的确是这样,在这里,“红”还把静止的状态写活了,写出了过程与动态感。
第七种 对人物形象做鉴赏评析
分析人物形象时,要先做定性分析,即这是哪一类人的代表,然后再说他身上具体的特点,特点可以分条分要点罗列,这叫定量分析。同时要注意的是,人物形象往往是立体的.复杂的.多侧面的,也就是他不是单纯的好人或坏人,在好人身上会有缺点,在坏人身上会有优点。还有一点是对立与统一,爱与恨的统一,伟大与渺小的统一等等。
第八种 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方面对某文段赏析
常见答题格式是:用……手法,从……角度,对……作了描写,表达了……,使文章的……更……。作答时,一定要结合文章的相关内容。
第九种 本来是A,作者却说成B的情况。
1.是从主旨的角度考虑,是为了强调突出作者的某种情感。
2.是从表达效果考虑,是为了增加幽默或其它效果。
3.是在某种特定背景下的特殊表达。
第十种 问某句话在整篇文章中的作用。
1.如果这句话在文章的末尾,可从内容角度考虑,深化了中心,揭示整篇文章的主旨,或照应了开头。
2.如果这句话在文章的中间,可从结构的角度来思考,承上启下,由前面的……过渡到对……的描写或论述。
3.如果这句话在文章的开头,可从结构的角度来思考,统领下文。也可能是内容方面的,奠定全文基调等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