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变化,3000字的作文
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5
展开全部
新农村与我家乡的变化
暑期实践是学校教育向课堂外的一种延伸,是人生至关重要的历程,回首那段日子,碰过壁,受过累,艰苦的生活是以前从未经历过的,再辛苦再累吃的只是素菜洗的只是冷水澡,一包五角钱的豆奶已经是一种享受了。但那种快乐却是从未体验过的,他时刻提醒我们现在社会非常需要我们这些大学生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为人民生活水平的整体提高,为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尽自己应尽的一份力,做出自己应做的一份贡献!
作为农村区域发展大二的一名学生,而今的我也已经保研,可以说要建设怎样的新农村、如何来建设新农村,是我必须思考的问题。说起新农村,我不得不提起我走过、深入调研了解过的村庄,有的实现了农民的搬迁上楼人均产值也很高可是农民的再发展问题困难重重;有些表面看起来朴素内部却形成了一条可持续的产业环;有些正在蓬勃发展;有些却还是处于最原始甚至连吃饭问题都没解决的状态。这样一种最广大农民生活的村庄现状,正反映出了中国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即贫富差距日益扩大、二元结构日趋凸显。作为在新农村建设中站在排头兵位置、村庄建设的十大名村,其经济实力不可小视,但是在这次在做滕头村规划的时候,我不禁要问这样一个问题:这样一种已有的村庄发展模式是否正确?是否真是中国新农村未来建设的整体框架?中国的新农村建设是否有走形式主义的危险?
生态是腾头村的最大的优势,可是该村的土地规划以及社会治理等一些细节又似乎在告诉我其实在腾头的发展过程中,优势并没有好好发挥、劣势却处处凸显。细看十大名村,没有一个村不是有自己的支柱的产业,工业之路是每个村都始终在坚持的。虽然现代社会已经有绿色工业、后工业社会等等的主流化,可是我们不得不看到,工业毕竟是一个能耗型产业,它是不可能也绝对不可以代替农业生产的。如果在这样一种市场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各个村都搞支柱工业,鄙弃掉原始的农业优势,即使劳动力转移能解决所有农民的生计问题,可是我们美好的农村环境、鸟语花香的田园生活又岂不是以后都成了稀缺品?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十大名村搞土地集约化,实现农民搬迁上楼,拆掉那些原本可以居住的农民住房,追求村庄的统一整齐化,却忽视了多样化的发展,近乎盲目追求那种形式主义的方式也实在堪忧。当然,我并不是在说十大名村的发展模式不对,因为他们抓住了时代的发展机遇,现在拥有了一定的村集体经济基础,追求村庄的外观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但是现在中国的农村又有几个有这样的经济实力?又有几个村庄能套用这种模式呢?
我们通常说马列主义的中国化,在这里我也想简单谈谈十大名村发展理念的普及化。我们应当要寻找一种能适合现在一些落后贫穷农村发展的对策。欧洲,由于欧共体的出现和扩大,越来越显现出融合的大趋势,而且这种趋势也是必然的、不能逆转的。分析欧洲,很容易看到,整个欧洲的社会状况、气候、土地等等都跟中国有神似之处。再拿欧洲其中一个发达国家德国来举例,现在德国的农村,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种建设的城市化,而是呈现出外在朴素、内部软硬件建设全面发展的现象。也就是说农村的建设是完全在尊重已有环境的基础上,以不改变既有资源,着重于如何进一步保护、高效利用已有空间的理念下面开展的。德国,一个在世界大战中重创了的国家,发展的速度是如此的惊人,其中的建设思路是否很有待探询?现在的中国要发展到发达国家现有水平,至少还要有50年的道路要走,50年不长,可是却不能以50年的资源为代价,实现短期繁荣和增长。中国的新农村建设也不同于韩国,而是更应该像欧洲一样,重视真正实力,也就是实质的提高,避免单纯的表面形式主义是必须克服的问题。防微杜渐,保证新农村建设不是一个口号,而是一个时代发展的正确方向。
中国的建设,是我们这一代人所要继续背负的责任;“三农”,也是我们这一代人所要面临的问题。在文章的最后,我还是想感谢这次东阳之行,感谢提供这次机会的中国村社促进协会,感谢这次比赛前后给我关心、鼓励的师长和朋友们!虽然这次比赛,在辩论上存在着那么些遗憾,可是我也从复旦大学、人民大学、华南农业大学这些学校的老师和选手中学到了很多东西,为自己更方面的发展进一步做了准备。衷心希望友谊长存,更希望这次会议能给中国村镇的建设带来进一步深远的影响。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已经结束了,但社会实践给我们带来的巨大影响却远没有结束。使我们走出校园,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上了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到社会的大课堂上去经受风雨,见识世面,增长才干。十天的社会实践虽然比较辛苦。是庆幸?还是依恋?回想起来,才发觉,原来乏味中充满着希望,苦涩中流露出甘甜。通过这次实践每位队员都成熟了,能更全面的看待问题,使自身经验更丰富,能力更卓越,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得以体现。我想,美好不仅仅是回忆,更重要的是给我们以启迪和无穷的前进动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新时期“三农”工作的行动纲领和工作目标,也是一个关系全局的战略举措。这不仅是沿海发达地区的重大历史任务,更是中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一、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与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二、坚持生态优先,推进我的家乡--东阳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1.加强环境保护立法和管理。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加强完善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以法律手段控制环境污染,强化对耕地、水资源、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的监控,约束资源利用的短期行为,为生产绿色、无污染农产品提供良好的发展条件,为农村居民提供山川秀丽的人居环境。2.以生态产业化作为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根据区域农村资源特点,通过综合利用现代农业技术,调整生态链条中的农业结构,对人们从事生态建设中零星的、分散的经济活动进行优化组合,将建设“生态家园”和“区域生态产业”结合起来,培植具有比较优势的生态产业,大力发展生态富民农业产业群、产业带、产业区和产业基地,充分发挥生态农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经济支撑作用。3.生态移民和补贴维护生态制度创新。在有些生态极度脆弱的农村地区,如果不发展经济,财政收入、农民收入就无法解决;如果要发展经济,就得破土垦荒或开发利用当地自然资源,无形中就会破坏生态环境。因此,这些地方的新农村建设要换一种角度去考虑,引入“不发展就是发展”的新理念,沿两种思路展开:一种是继续推行生态移民。我国近些年开展的生态移民,对缓解贫困、改善生态环境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我认为,在自然环境极度恶劣、不适宜人类居住、生活的地区,应继续推进生态移民,通过向区外迁移农村人口,杜绝人类在生态脆弱区的开发经营性活动,采取大面积的封禁治理与保护等措施牞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利用自然生态的自我恢复能力来从整体上保护这些地区生态环境,这是最便捷、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但是生态移民成本高,农民改行择业空间狭小,移民安置难度也大,有时候还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必须加强科学论证和工作协调。另一种是补贴维护生态制度创新。要合理确定生态恢复和自然保护区,科学规划区内村落分布,引导居民相对集中,围绕居民点建设一定面积的高效基本农田,在解决好群众的生产、生活等问题的前提下,减少大面积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与此同时,各级政府应通过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有计划地补贴居民日常生活开支,引导居民从事维护和保护生态环境区工作。另外,国家和地方政府可通过多方筹集资金,尝试设立“生态维护奖励基金”,对维护生态环境做出重大贡献的村镇和个人予以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以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维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
暑期实践是学校教育向课堂外的一种延伸,是人生至关重要的历程,回首那段日子,碰过壁,受过累,艰苦的生活是以前从未经历过的,再辛苦再累吃的只是素菜洗的只是冷水澡,一包五角钱的豆奶已经是一种享受了。但那种快乐却是从未体验过的,他时刻提醒我们现在社会非常需要我们这些大学生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为人民生活水平的整体提高,为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尽自己应尽的一份力,做出自己应做的一份贡献!
作为农村区域发展大二的一名学生,而今的我也已经保研,可以说要建设怎样的新农村、如何来建设新农村,是我必须思考的问题。说起新农村,我不得不提起我走过、深入调研了解过的村庄,有的实现了农民的搬迁上楼人均产值也很高可是农民的再发展问题困难重重;有些表面看起来朴素内部却形成了一条可持续的产业环;有些正在蓬勃发展;有些却还是处于最原始甚至连吃饭问题都没解决的状态。这样一种最广大农民生活的村庄现状,正反映出了中国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即贫富差距日益扩大、二元结构日趋凸显。作为在新农村建设中站在排头兵位置、村庄建设的十大名村,其经济实力不可小视,但是在这次在做滕头村规划的时候,我不禁要问这样一个问题:这样一种已有的村庄发展模式是否正确?是否真是中国新农村未来建设的整体框架?中国的新农村建设是否有走形式主义的危险?
生态是腾头村的最大的优势,可是该村的土地规划以及社会治理等一些细节又似乎在告诉我其实在腾头的发展过程中,优势并没有好好发挥、劣势却处处凸显。细看十大名村,没有一个村不是有自己的支柱的产业,工业之路是每个村都始终在坚持的。虽然现代社会已经有绿色工业、后工业社会等等的主流化,可是我们不得不看到,工业毕竟是一个能耗型产业,它是不可能也绝对不可以代替农业生产的。如果在这样一种市场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各个村都搞支柱工业,鄙弃掉原始的农业优势,即使劳动力转移能解决所有农民的生计问题,可是我们美好的农村环境、鸟语花香的田园生活又岂不是以后都成了稀缺品?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十大名村搞土地集约化,实现农民搬迁上楼,拆掉那些原本可以居住的农民住房,追求村庄的统一整齐化,却忽视了多样化的发展,近乎盲目追求那种形式主义的方式也实在堪忧。当然,我并不是在说十大名村的发展模式不对,因为他们抓住了时代的发展机遇,现在拥有了一定的村集体经济基础,追求村庄的外观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但是现在中国的农村又有几个有这样的经济实力?又有几个村庄能套用这种模式呢?
我们通常说马列主义的中国化,在这里我也想简单谈谈十大名村发展理念的普及化。我们应当要寻找一种能适合现在一些落后贫穷农村发展的对策。欧洲,由于欧共体的出现和扩大,越来越显现出融合的大趋势,而且这种趋势也是必然的、不能逆转的。分析欧洲,很容易看到,整个欧洲的社会状况、气候、土地等等都跟中国有神似之处。再拿欧洲其中一个发达国家德国来举例,现在德国的农村,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种建设的城市化,而是呈现出外在朴素、内部软硬件建设全面发展的现象。也就是说农村的建设是完全在尊重已有环境的基础上,以不改变既有资源,着重于如何进一步保护、高效利用已有空间的理念下面开展的。德国,一个在世界大战中重创了的国家,发展的速度是如此的惊人,其中的建设思路是否很有待探询?现在的中国要发展到发达国家现有水平,至少还要有50年的道路要走,50年不长,可是却不能以50年的资源为代价,实现短期繁荣和增长。中国的新农村建设也不同于韩国,而是更应该像欧洲一样,重视真正实力,也就是实质的提高,避免单纯的表面形式主义是必须克服的问题。防微杜渐,保证新农村建设不是一个口号,而是一个时代发展的正确方向。
中国的建设,是我们这一代人所要继续背负的责任;“三农”,也是我们这一代人所要面临的问题。在文章的最后,我还是想感谢这次东阳之行,感谢提供这次机会的中国村社促进协会,感谢这次比赛前后给我关心、鼓励的师长和朋友们!虽然这次比赛,在辩论上存在着那么些遗憾,可是我也从复旦大学、人民大学、华南农业大学这些学校的老师和选手中学到了很多东西,为自己更方面的发展进一步做了准备。衷心希望友谊长存,更希望这次会议能给中国村镇的建设带来进一步深远的影响。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已经结束了,但社会实践给我们带来的巨大影响却远没有结束。使我们走出校园,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上了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到社会的大课堂上去经受风雨,见识世面,增长才干。十天的社会实践虽然比较辛苦。是庆幸?还是依恋?回想起来,才发觉,原来乏味中充满着希望,苦涩中流露出甘甜。通过这次实践每位队员都成熟了,能更全面的看待问题,使自身经验更丰富,能力更卓越,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得以体现。我想,美好不仅仅是回忆,更重要的是给我们以启迪和无穷的前进动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新时期“三农”工作的行动纲领和工作目标,也是一个关系全局的战略举措。这不仅是沿海发达地区的重大历史任务,更是中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一、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与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二、坚持生态优先,推进我的家乡--东阳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1.加强环境保护立法和管理。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加强完善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以法律手段控制环境污染,强化对耕地、水资源、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的监控,约束资源利用的短期行为,为生产绿色、无污染农产品提供良好的发展条件,为农村居民提供山川秀丽的人居环境。2.以生态产业化作为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根据区域农村资源特点,通过综合利用现代农业技术,调整生态链条中的农业结构,对人们从事生态建设中零星的、分散的经济活动进行优化组合,将建设“生态家园”和“区域生态产业”结合起来,培植具有比较优势的生态产业,大力发展生态富民农业产业群、产业带、产业区和产业基地,充分发挥生态农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经济支撑作用。3.生态移民和补贴维护生态制度创新。在有些生态极度脆弱的农村地区,如果不发展经济,财政收入、农民收入就无法解决;如果要发展经济,就得破土垦荒或开发利用当地自然资源,无形中就会破坏生态环境。因此,这些地方的新农村建设要换一种角度去考虑,引入“不发展就是发展”的新理念,沿两种思路展开:一种是继续推行生态移民。我国近些年开展的生态移民,对缓解贫困、改善生态环境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我认为,在自然环境极度恶劣、不适宜人类居住、生活的地区,应继续推进生态移民,通过向区外迁移农村人口,杜绝人类在生态脆弱区的开发经营性活动,采取大面积的封禁治理与保护等措施牞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利用自然生态的自我恢复能力来从整体上保护这些地区生态环境,这是最便捷、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但是生态移民成本高,农民改行择业空间狭小,移民安置难度也大,有时候还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必须加强科学论证和工作协调。另一种是补贴维护生态制度创新。要合理确定生态恢复和自然保护区,科学规划区内村落分布,引导居民相对集中,围绕居民点建设一定面积的高效基本农田,在解决好群众的生产、生活等问题的前提下,减少大面积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与此同时,各级政府应通过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有计划地补贴居民日常生活开支,引导居民从事维护和保护生态环境区工作。另外,国家和地方政府可通过多方筹集资金,尝试设立“生态维护奖励基金”,对维护生态环境做出重大贡献的村镇和个人予以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以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维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
2013-06-16
展开全部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走过三十年的历程,回想三十年来的改革开放发展,我回顾从自身的经历和生活情况,真是一脸无奈。那时接近解放已经一个世纪的三分之一,由于我国从一穷二白贫困线上走来,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虽然与解放前相比,生活状况的确有了很大改善,但当时生活水平还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需要。普遍物资匮乏,什么东西都供不应求,“千种商品千种票”。什么东西都要凭票供应,离开了票无法生活。那时人们只能节衣缩食,一切只能将就将就,谈不上满足二字,生活窘境,几乎大家都如此。
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从而在全国进行了真理标准大讨论,批判了“二个凡是”,人们的思想得到了不断地解放,特别是小平同志提出“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改革开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全国兴起了持续经济大发展,从而奠定了目前国家空前发展与强大。我国已跻身于世界强国行列,人民生活有了极大的改善,与改革开放前相比,真是不可同日而语。其他不说,单说我们一家发展情况,足以证明“改革开放”带来新飞跃。
从政治上讲,我在78年就评为市供销系统先进工作者,79年又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84年底在党的教育培养下,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要是在“阶级斗争为纲”年代,由于我社会关系不好,也许你再积极也无法跨进党的大门。这在当时是非常现实的问题。最可喜的是,我家小儿子吴钢在上月底批准成为一名正式共产党员,在我们家庭来讲,也算是后继有人,从而使我非常宽慰。
在文化方面,我是在日踞时代,在山阳小学肄业(五年级),解放后在实际工作中得到锻炼,只能算是相当于初中文化程度,爱人曾在解放前业余中学读过一年书,二个儿子一个女儿都是在文革中过来的初中生,错过了正规求学机会,只有小儿子仍苦苦自学,在成人教育领域中,争得本科毕业文凭,这也是改革开放的成果在我家小儿子身上体现。二个孙女.一个外孙是改革开放受益者,大孙女是三年前在上海青年干部学院毕业,现在漕泾化工区外资企业工作,外孙今年是上海理工学院本科二年级在读生,最值得庆幸是小孙女今年考取了上海复旦大学,目前我们一家沉浸在欢乐的情绪中.这也是改革开放以来丰硕成果.现在年轻人都是高学历,老人一般文化素质较低,这种现象说明社会在进步。我这个老头不甘寂寞,到奉贤老年大学学习山水绘画,还学习电脑打字.上网和玩起了数码相机。
在住房方面,30年前一家6口人局促在不到40平方旧厂房里,一家老小起居在一处诸多不便,那时做梦也想要一间房子,20年前单位自建职工宿舍,根据当时政策,我家分到一间60平方米三层楼,真是欢天喜地,但是孩子大了,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这区区60平方米又能派什么用场,再后来小孩自己想办法解决住房问题,现在三个孩子都有了自己的新房,而且都比我们二个老人房子大.设备好,这也是改革开放带来的实惠。我们这幢楼梯当时分配给8户职工,现在只有我家与低层徐家仍在原来房屋内居住,其余6户已另择新居,居住环境有了进一步改善。所以我有时去原来同事家探访,看到他们新房条件实在诱人,在心底里冒起一股酸酸醋意,小康不小康,只要看住房,多数人小康这有什么不好。我其实也不必嫉妒,我这个“藏娇金屋”也并不逊色,所处地理环境很好,银行、超市、农贸市场、医院,小区都在周围,“闹中处静“,着实是宜人居住的好地方,四层宅第,住在三楼,有二间面南房间,老夫妻二人各占一间,客厅、厨房、卫生间是小一点,但功能不少,各类电器一应俱全,电话、风扇、空调、冰箱、彩电、微波炉、液化气灶具、太阳能热水器……前年还购买了一台电脑,宽带上网,并玩起了数码相机。今年将南北阳台用铝合金窗改造了一下,通过改造,房子的采光好了,空气也比以前更流通了,人的感觉也不一样了。最近政府对我们小区实行平改坡旧房改造以及三管改造和下水道改造等,都是政府出资,小区居民却分文未付,现在居民用水更方便了,排水更畅通了,真是说不尽的称心如意。
在工资收入方面,回想起改革开放之前,工资每月只有55元,1991年1月,标准工资加企业工资合计也只有170元,92年退休之后,尤其是近几年,年年涨工资,目前每月已经接近2000元。
在医疗保障方面,国家给我们老人特别照顾,凡是门诊住院看病,病人只负担少量的支出,大头还是国家给予支付。
上述情况要不是改革开放,国家没有强大的经济支撑,人民不会如此受惠。所以,今天我们生活在太平盛世的年代,要懂得珍惜、要维护当今社会,并应懂得知恩图报。我是个普通党员,以前没有做过轰轰烈烈的大事,现在更是无法担负重任,但应根据自己的体能,在支部的领导下,积极争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这也就不辜负党和祖国的恩情。
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从而在全国进行了真理标准大讨论,批判了“二个凡是”,人们的思想得到了不断地解放,特别是小平同志提出“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改革开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全国兴起了持续经济大发展,从而奠定了目前国家空前发展与强大。我国已跻身于世界强国行列,人民生活有了极大的改善,与改革开放前相比,真是不可同日而语。其他不说,单说我们一家发展情况,足以证明“改革开放”带来新飞跃。
从政治上讲,我在78年就评为市供销系统先进工作者,79年又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84年底在党的教育培养下,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要是在“阶级斗争为纲”年代,由于我社会关系不好,也许你再积极也无法跨进党的大门。这在当时是非常现实的问题。最可喜的是,我家小儿子吴钢在上月底批准成为一名正式共产党员,在我们家庭来讲,也算是后继有人,从而使我非常宽慰。
在文化方面,我是在日踞时代,在山阳小学肄业(五年级),解放后在实际工作中得到锻炼,只能算是相当于初中文化程度,爱人曾在解放前业余中学读过一年书,二个儿子一个女儿都是在文革中过来的初中生,错过了正规求学机会,只有小儿子仍苦苦自学,在成人教育领域中,争得本科毕业文凭,这也是改革开放的成果在我家小儿子身上体现。二个孙女.一个外孙是改革开放受益者,大孙女是三年前在上海青年干部学院毕业,现在漕泾化工区外资企业工作,外孙今年是上海理工学院本科二年级在读生,最值得庆幸是小孙女今年考取了上海复旦大学,目前我们一家沉浸在欢乐的情绪中.这也是改革开放以来丰硕成果.现在年轻人都是高学历,老人一般文化素质较低,这种现象说明社会在进步。我这个老头不甘寂寞,到奉贤老年大学学习山水绘画,还学习电脑打字.上网和玩起了数码相机。
在住房方面,30年前一家6口人局促在不到40平方旧厂房里,一家老小起居在一处诸多不便,那时做梦也想要一间房子,20年前单位自建职工宿舍,根据当时政策,我家分到一间60平方米三层楼,真是欢天喜地,但是孩子大了,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这区区60平方米又能派什么用场,再后来小孩自己想办法解决住房问题,现在三个孩子都有了自己的新房,而且都比我们二个老人房子大.设备好,这也是改革开放带来的实惠。我们这幢楼梯当时分配给8户职工,现在只有我家与低层徐家仍在原来房屋内居住,其余6户已另择新居,居住环境有了进一步改善。所以我有时去原来同事家探访,看到他们新房条件实在诱人,在心底里冒起一股酸酸醋意,小康不小康,只要看住房,多数人小康这有什么不好。我其实也不必嫉妒,我这个“藏娇金屋”也并不逊色,所处地理环境很好,银行、超市、农贸市场、医院,小区都在周围,“闹中处静“,着实是宜人居住的好地方,四层宅第,住在三楼,有二间面南房间,老夫妻二人各占一间,客厅、厨房、卫生间是小一点,但功能不少,各类电器一应俱全,电话、风扇、空调、冰箱、彩电、微波炉、液化气灶具、太阳能热水器……前年还购买了一台电脑,宽带上网,并玩起了数码相机。今年将南北阳台用铝合金窗改造了一下,通过改造,房子的采光好了,空气也比以前更流通了,人的感觉也不一样了。最近政府对我们小区实行平改坡旧房改造以及三管改造和下水道改造等,都是政府出资,小区居民却分文未付,现在居民用水更方便了,排水更畅通了,真是说不尽的称心如意。
在工资收入方面,回想起改革开放之前,工资每月只有55元,1991年1月,标准工资加企业工资合计也只有170元,92年退休之后,尤其是近几年,年年涨工资,目前每月已经接近2000元。
在医疗保障方面,国家给我们老人特别照顾,凡是门诊住院看病,病人只负担少量的支出,大头还是国家给予支付。
上述情况要不是改革开放,国家没有强大的经济支撑,人民不会如此受惠。所以,今天我们生活在太平盛世的年代,要懂得珍惜、要维护当今社会,并应懂得知恩图报。我是个普通党员,以前没有做过轰轰烈烈的大事,现在更是无法担负重任,但应根据自己的体能,在支部的领导下,积极争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这也就不辜负党和祖国的恩情。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