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制和体制分别是什么意思?
“机制”指的是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和相互关系,泛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如:市场机制、竞争机制、用人机制等。
“体制”指的是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等的组织制度,如:学校体制、领导体制、政治体制等。
扩展资料
机制,各要素之间的结构关系和运行方式。
指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及其相互关系;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语出清 丘逢甲 《汕头海关歌寄伯瑶》:“西人嗜糖嗜其白,贱买赤砂改机制。”
在社会学中的内涵可以表述为“在正视事物各个部分的存在的前提下,协调各个部分之间关系以更好地发挥作用的具体运行方式。”
原指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生物学和医学通过类比借用此词,指生物机体结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以及其间发生的各种变化过程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相互关系。现已广泛应用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指其内部组织和运行变化的规律。《文汇报》1988.9.14:“ 天津市 红桥区 建立为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社区教育机制,大力提高全区劳动者及其后备军的素质。”《文汇报》1988.9.14:“购物设施堪称全市第一的 上海 华联商厦,引入竞争机制……激发了各商场搞活经营的积极性。”
参考资料机制_百度百科
机制的意思:“机制”由有机体喻指一般事物,重在事物内部各部分的机理即相互关系。泛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如:市场机制、竞争机制、用人机制等。
体制的意思:“体制”指的是有关组织形式的制度,限于上下之间有层级关系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如:领导体制、政治体制等。体制一词还有文体的格局,即体裁的含义。如诗歌的体制可分为古体、近体两大体系。
扩展资料:
体制与机制具有相互作用的关系。
一方面,体制决定着机制,也包含着机制,体制是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另一方面,一定的体制只有依赖与之相适应的运行机制才能实现。
因此,全面深化体制改革,必须建立健全相应的关键机制,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中就明确提出:建立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完善科研组织与管理机制;改革人才培养、评价和激励机制,健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建立健全科技和金融结合机制、构建统筹协调的创新治理机制,等等。
在中国,体制主要指中央集权制,即国家政策和各种法规的制定,官僚机构及军队的设置,以及各级官僚和军官的任免等,都由中央直接下令,或将权力委派给各级政府,委托各级政府为其代理区域事务管理的一种权力运作体系。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体制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机制
1、“机制”指的是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和相互关系,泛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如:市场机制、竞争机制、用人机制等。
2、“体制”指的是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等的组织制度,如:学校体制、领导体制、政治体制等。
扩展资料
概述
体制和机制的中心语和使用范围不一样:“体制”指的是有关组织形式的制度,限于上下之间有层级关系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如:领导体制、政治体制等;“机制”由有机体喻指一般事物,重在事物内部各部分的机理即相互关系。
体制是管理机构和管理规范的结合体或统一体。不同的管理机构和不同的管理规范相结合就形成了不同的体制。总之体制是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机构设置,隶属关系和权利划分等方面的具体体系和组织制度的总称。如经济体制则是指具体的组织,管理和调节国民经济运行的制度,方式,方法的总称。
在中国,体制主要指中央集权制,即国家政策和各种法规的制定,官僚机构及军队的设置,以及各级官僚和军官的任免等,都由中央直接下令,或将权力委派给各级政府,委托各级政府为其代理区域事务管理的一种权力运作体系。
另外,体制一词还有文体的格局,即体裁的含义。如诗歌的体制可分为古体、近体两大体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体制
推荐于2017-05-25
2013-06-16
由于政府、社会、各行业普遍缺乏方向的焦虑和缺乏稳定的预期,教育行业也难免陷入方向性危机的困境,这种危机的关键在于在尝到以市场方式改革教育的甜头后,没有深入彻底改革,当市场手段出现一定负面效果的时候,出现质疑市场化的倾向。我希望这绝对不是教育行业管理者的主要思路。所以,结合上次视察我提出的几个观点,以文字方式尽可能简要阐述。可能有些非专业的提法难以深入而明显地实现,但是可以从这些方面指导操作。
一、约束政府行为:作为教育行政的主要部门,约束自己行为的前提下为各种所有制的学校营造宽松自由的办学治学环境,是教委的主要责任。但从目前红头文件上看到的:规范、加强、深化、进一步整治等强化集权和强制管理的语境和意境来看,以政府行政治理为主的治学思想不断地在人治思想指导下强化,宽松、自由、温和、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治理风格不见了,缺乏约束的教育行政无处不在。导致目前,教育没有出现良性循环而缺乏继续投入,有限财政投入却没有得到更好的运用,教育资源的约束和缺乏,却没有真正通过市场竞争的方式来解决。在公平前提下的虚假竞争和竞争前提的虚假公平,不断破坏开发教育资源所依赖的市场环境。建议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为学校营造相对长久的自由、宽松的治学环境,不直接或间接干预学校的微观管理,抵制组织各级政府对教育的不当干预和部分民意误导,教育财政运用上透明公开,并善于运用各种教育基金手段解决教育资源的开发和教育环境的良性循环问题。
二、学校办学方向自主:在我们这个封建意识形态占垄断地位的国家来说,办学方向是要受意识形态的控制的,然而,这和实施市场经济所要求的透明、开放是相矛盾。如果不解决办学方向自主问题,学校和市场和社会的衔接就必然割裂,毕业即失业和企业人才短缺的矛盾将得不到解决。我的意见是:只要不培养恐怖性质的革命意识和组织,就不要干涉学校的办学方向。学校自主选择合乎市场和社会的办学方向,自主聘用各类人材,并通过长久的市场竞争来检验这样的方向。如果办学方向不能自主,中国教育将继续在没有前途的道路上积重难返,放眼未来,我们的教育还是只会培育一个个长不大的人群和人格,相反,被千篇一律的僵化教育边缘化的人群中,却没准会出现布尔波特或润之式的革命人物。
三、办学公私分明:经过多少年的教育体制改革,教育行业出现了既没有市场竞争带来的优质教育产品,又没有计划经济带来的义务教育的低廉成本,体制垄断是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乱了,民营教育几乎要死了。教育体制虽然目前还未成为广大民意声讨的怪物,但医疗改革的失败应该给教育体制改革敲响警钟。本来国有企业已是恶源之最了,作为比国企还国企的学校教育,因为国家垄断和不会由竞争形成淘汰的情况下,导致背离教育宗旨的现象千奇百怪:乱收费、乱补课、拖教师欠工资、招生收取各种回扣等,更是恶化国民的心态环境。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没有进行产权制度的改革,在大量“名校”开始办“民校”,垄断优质教育资源将逐渐被不明不白地空心化的情况下。是否考虑直接使由教师们为主创造的中小学名校(部分高校)通过改制成为校长和教师们的民校(私),放开私有教育价格管理,让他们正大光明地按市场选择来定价,并行将纳税人的财政投入逐渐而明确地退出。同时,将公共财政大部乃至全部投向提供基础教育的普通学校和边远地区学校,实行真正的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收费政府定价。只有这样,通过市场竞争带来的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将不断推进教育产品的创新和素质教育的开花结果。另一方面,宪法赋予的广大国民的基本教育权也得到根本的落实。对目前,一些公共财政投入形成的优质固定资产的部分学校,可以考虑,在落实改制成本后,将改制后的固定资产通过出售的方式组成教育基金。
四、重塑教育理想:由于树人教育的滞后性,在短期很难看到教育方向选择和竞争手段选择的正确性和正当性。所以,艺术地引导学校树立现代教育理想十分重要。由于我们缺乏宗教普世的传统,也就很难形成所谓的崇高、高尚、伟大等灵魂感招这类的精神元素,所以,树立一些现实的教育理想还是十分必要,以解决目前教育行业普遍缺乏教育理想和现实理想过于实际等这些问题,弥补市场竞争带来的缺陷和矛盾,缓解短期可能出现的机会主义问题,尽可能地避免比较严重的说一套,做一套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