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蚕茧抽丝的手工方法:
需要工具:蚕茧、大铁锅、热水、纺车、纺锤、筷子
蚕茧的手工抽丝方法(共需11步):
1、把一个盛满水的大铁锅煮沸腾,先把蚕茧放进沸水里煮。
2、然后用大网勺等工具不断搅拌热水里的蚕茧,随着水的滚动,直到蚕茧变得越来越松软。
3、锅里的水变成黄色(蚕蛹汤)时,就可以捞起来了,放在旁边干净的热水盆里。
4、在旁边干净的热水盆浸泡几分钟,注意把蚕茧压到水底,不能让蚕茧浮在水面。
5、用筷子在水中一个方向用力搅拌,就可以缠绕上水中散出来的丝头,向上提拉就可以抽出丝来。
6、抽丝过程力气不能太大,否则会把丝抽断。
7、把一把丝头挂在下图所示的收拢器上。
8、经过收拢的丝头缠绕到旁边的纺锤上。
9、另一位工人用手摇大纺车带动纺锤,把丝线都缠绕到一起。
10、纺锤上粗抽的丝线还比较散乱,还需要用小纺车再缠绕一次。
11、小心缠绕到小纺锤上的丝线如下图,蚕茧抽丝的工作就完成了。
二、蚕茧抽丝的机器方法现在由自动缫丝机完成。
自动缫丝机的工作原理与手工缫丝相同,只是用机械运动代替了手工操作(如索绪、理绪、添绪、除蛹和拾落绪茧等),并自动控制生丝纤度的缫丝方法。
自动缫丝机的结构主要由感知器、探索机构、给茧机、接绪器、干燥装置以及卷丝装置等组成:
①感知器:当发生落绪或生丝变细时,能及时测量并发出信号,要求给茧添绪。依选择被控制量的不同,感知器一般可分为定粒感知器和定纤感知器两种。定粒感知器以绪头粒数作为被控制量,而定纤感知器通常以丝条通过感知器所产生的摩擦力作为被控制量。
②探索机构:将感知器发出的信号正确、及时地传递给给茧机。一般可由给茧机直接进行探索,或由探索凸轮通过机械传动进行探索。
③给茧机:接到感知器发出要求添绪的信号后,完成给茧添绪动作。一般都是由捞茧机构从存放一定数量正绪茧的容器内捞取茧子,并把被添茧放入缫丝槽,把绪丝交给接绪器。
④索理绪机:从新、旧无绪茧茧层表面索取绪丝,再经加工整理成一茧一丝的正绪茧。索绪机上每个索绪体沿索绪槽作回转前进运动,并作往复摆动,使索绪帚与茧子摩擦而索得绪丝。
⑤捕集器和分离机:将缫丝槽内的落绪茧和蛹衬收集起来,输送到分离机上并加以区分,把落绪茧输送到索绪槽内重新索绪,把蛹衬送入蛹衬盘内。
扩展资料:
蚕茧的质量检验:
已采收的蚕茧须根据蚕茧检验标准确定蚕茧等级,按级定价。
茧质一般按下列价值标准衡量:
①丝量价值,主要指产丝量与鲜茧出丝率。
②解舒价值,包括解舒率、解舒丝长等与缫丝生产效率相关的性状。
③丝质价值,包括茧丝纤度、粗细差距和茧丝性状。
④群体价值,指同一批次蚕茧茧粒之间各种性状的均匀程度及该批蚕茧的数量。
这4项价值综合构成缫丝工业原料茧的商品价值。凡上茧率高和具有解舒好、丝长长、出丝率高等性状的蚕茧,均属优良蚕茧。另外茧色洁白、光泽正常、茧形匀整等性状也是优质茧的重要标准。
检验上述标准一般可采取干壳量检验法和缫丝检验法确定。
蚕茧干燥和贮藏 利用热能杀死鲜茧内蚕蛹并烘成干茧,同时保持茧质、防止霉变的工艺和管理过程。蚕茧干燥,俗称烘茧。
除及时杀死蚕蛹、防止羽化和茧层蒸热霉烂外,主要是除去鲜茧中的大部分水分,特别是烘干蛹体。鲜茧茧层含水率约为11%~13%,蛹体含水率约为74%~79%,以烘到15%左右为宜。过干则茧层丝胶亲水性降低,导致解舒不良。
蚕茧干燥过程分预热阶段、等速干燥阶段和减速干燥3个阶段,干燥方法一般多用烘茧灶和烘茧机。此外还有用真空干燥、红外线干燥、微波干燥和核辐射干燥等。
干燥室内热空气的温度、湿度和流速须与蚕茧干燥各阶段的工艺要求相适应。温度一般控制在110~120℃,空气流速由快到慢逐渐调整。
经烘干的蚕茧冷却后,即包装入库贮藏。茧库应建在高燥处,并具备防潮、密闭和换气等条件,以防止霉变和虫、鼠为害。
为害干茧的霉菌主要有曲霉属、青霉属和白霉属3类,多湿环境极易蔓延,导致蚕茧霉坏。
为此,库内相对湿度应控制在60%~70%范围内。茧库主要害虫有大谷盗、双皮蠹和棉红铃虫等,入库前需用药剂杀除。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_蚕茧
需要工具:蚕茧、大铁锅、热水、纺车、纺锤、筷子
蚕茧的手工抽丝方法:
1、把一个盛满水的大铁锅煮沸腾,先把蚕茧放进沸水里煮。
2、然后用大网勺等工具不断搅拌热水里的蚕茧,随着水的滚动,直到蚕茧变得越来越松软。
3、锅里的水变成黄色(蚕蛹汤)时,就可以捞起来了,放在旁边干净的热水盆里。
4、在旁边干净的热水盆浸泡几分钟,注意把蚕茧压到水底,不能让蚕茧浮在水面。
5、用筷子在水中一个方向用力搅拌,就可以缠绕上水中散出来的丝头,向上提拉就可以抽出丝来。
6、抽丝过程力气不能太大,否则会把丝抽断。
7、把一把丝头挂在下图所示的收拢器上。
8、经过收拢的丝头缠绕到旁边的纺锤上。
9、另一位工人用手摇大纺车带动纺锤,把丝线都缠绕到一起。
10、纺锤上粗抽的丝线还比较散乱,还需要用小纺车再缠绕一次。
11、小心缠绕到小纺锤上的丝线如下图,蚕茧抽丝的工作就完成了。
扩展资料:
蚕茧的经济衡量指标:
1、茧层率
指茧层重占茧重的百分比,是评定蚕茧等级的主要指标。茧层率愈高,丝量愈多。春茧的茧层率一般为22%~26%,夏秋茧为18%~23%。
2、茧丝长和茧丝重
指一粒茧能缫得的茧丝长度和重量。一般春茧茧丝长900~1500米,茧丝重0.35克~0.45克;夏秋茧茧丝长700~1200米,茧丝重0.22~0.37克。
3、解舒丝长和解舒率
均反映缫丝时茧丝从茧层离解的难易程度。解舒丝长是缫丝过程中茧丝每接头1次可连续缫取的平均丝长(米)。解舒率是解舒丝长对茧丝长的百分比。解舒好则落绪少、出丝多、质量好;解舒差则落绪多、废丝量增加、出丝率和生丝质量下降,缫丝时常因再次索绪而耗能大、成本高。
4、出丝率
指丝重占茧重的百分比,或用茧层缫丝率表示,是茧质好坏的综合指标。出丝率的高低主要决定于上茧率、茧层率和解舒率等因素。鲜茧出丝率一般为14%~16%,高的可达19%~21%。茧层缫丝率是丝重占茧层重的百分比,一般为75%~85%。
5、茧丝纤度
表示茧丝粗细的程度。单位为旦尼尔,简写作“旦”或“D”,俗称“分”或“条分”,即900米长的茧线重0.1克时为1个旦尼尔。旦尼尔数字愈大,茧丝愈粗。杂交种的茧丝平均纤度,一般春茧为2.8~3.3旦,夏秋茧2.0~2.7旦。
6、茧丝颣节
茧丝局部呈现的畸形现象,大多因吐丝中断或缫丝过程中茧丝∞字形胶着部未离解而造成。颣节多会增加缫丝和织造过程中的断头,降低质量。
7、茧层分离细纤度
又称微茸。是丝胶中的细纤维,其染色性能差,影响织物品质,是茧丝病疵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_蚕茧
2013-06-17
江苏缫丝技术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经长期生产实践,人们把蚕茧浸于热水
中,用手提拉抽出茧丝,卷于丝框以作绩丝、织绸之用,简单的手工缫丝生产逐渐
形成。
古代煮茧设备极其简陋,缫丝时先将蚕茧放在盛有水的铁锅内,锅下以薪燃之,
使茧膨润软化,溶解丝胶,尔后抽丝。锅内温度以“细泡微滚”为宜。后由简单的
铁锅煮茧演进为行灶(老虎灶)煮茧。
秦汉以后,手工缫丝已开始利用简单的丝框缠绕丝缕。隋唐时出现手摇丝车。
唐诗中有“每和烟雨掉(摇)缫车”之句,说明农村妇女常常利用阴雨天摇缫丝车。
宋代缫车又进一步完善。秦观《蚕书》上记载这种缫车的结构:在煮茧的小锅上装
一个铜钱,将茧丝穿过铜钱的眼子,使丝缕粘并在一起,然后再往上“升缫于星”
(鼓轮),过“添梯”(络绞装置),最后绕到“辘轳”(丝框)上。还出现了脚踏缫丝
车,缫丝时可以腾出两只手来进行索绪(找丝头)、添茧等操作,改二人操作为一人
操作,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元时长江南北丝车有“南缫车”与“北缫车”之分。
苏南使用的“南缫车”,改变了千百年来边煮茧、边缫丝的煮缫联合方式,将煮茧
锅“另立一旁”,并把煮好的茧盛在加有少量温水的盆内,然后进行缫丝,俗称“
冷盆”缫丝法。此法缫出的丝比热釜者“有精神,又坚韧”,可防止煮茧太熟、丝
胶脱净、丝纤维软弱无力弱点。
明代缫丝工具仍采用足踏缫丝车,但效率有所提高。《农政全书》记载:“以
一锅专煮汤,供丝头,釜二具,串盆二具,缫车二乘,五人共作一锅二釜,……二
人直釜,专打丝头,二人直盆主缫,即五人一灶可缫茧三十斤。胜于二人一车一灶
缫丝十斤也,是五人当六人之功,一灶当三缫之薪。”对制丝用水的选择也十分重
视,已找出一个"清"字要诀。如吴玉树的《东林山志》记载:“汲龙上泾水沦之,
以其水清,丝帛特肥白也。”还总结出“山水不如河水,止水不如流水”的经验。
在长期缫丝实践中,江浙一带总结出:“出水干”和“出口干”的缫丝“六字诀”。
在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卷中有具体记载:“丝美之法有六事,一曰出口干,即
结茧时用炭火烘;一曰出水干,则治丝登车时,用炭火四五两,盆盛,去车关五寸
许。运转如风时,转之火意照干,是曰出水干也。”当时在缫丝工艺上已注意运用
和掌握温湿度以保证生丝的质量,运用“出水干”技术使从缫丝锅中缫出的丝迅速
干燥,随缫随干,丝质量柔弱而坚韧,白净晶莹。
明代在缫车机构方面也有改进,在煮茧锅或缫丝盆上方设的“钱眼”( 亦称导
丝眼),已由铜钱改为竹针眼,穿丝时可由豁口进入,免去穿过钱眼的麻烦。 “竹
眼”是现代导纱钩的雏形。
清末民初前农村出现楮木制脚踏车。
回答者:知者不言 - 副总裁 十一级 11-10 11:22
推荐于2017-11-25
1、先把蚕茧放在开水里。
2、把杂丝除掉。
3、接着用筷子把蚕茧的丝头找到,用力一抽。
4、然后把蚕丝慢慢的卷在筷子上或者其他的器具上。
注意:蚕会死的,要留种。
将蚕茧抽出蚕丝的工艺概称缫丝。原始的缫丝方法,是将蚕茧浸在热盆汤中,用手抽丝,卷绕于丝筐上。盆、筐就是原始的缫丝器具。长期来,缫丝工具改进缓慢,直至清末,上海地区的缫丝,采用改进后的浙江七里缫丝车,仍无加捻装置,因此,成丝粗细不匀、断头多(不接头),与近代机织大生产的要求不相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