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个回答
2013-06-17
展开全部
1 可持续发展的丰富内涵
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个新的发展观。是应时代的变迁、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可持续发展, 是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意味着维护、合理使用并且提高自然资源基础, 这种基础支撑着生态抗压力及经济的增长。可持续发展还意味着在发展计划和政策中纳入对环境的关注与考虑, 而不代表在援助或发展资助方面的一种新形式的附加条件。可持续的3个主要特征: 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 其之间互相关联而不可分割。生态持续是基础, 经济持续是条件, 社会持续是人类共同追求的应该是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它所追求的目标是: 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 个人得到充分发展; 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 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 它特别关注的是各种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 强调对资源、环境有利的经济活动应给予鼓励, 反之则应予摒弃。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为人类世界的发展指出了一条环境与发展相结合的道路, 为环境保护与人类社会的协调发展提供了一个创新的思想模式。其实质就是把经济发展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紧密联系起来, 实现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观要求在发展中积极地解决环境问题, 既要推进人类发展, 又要促进自然和谐。主要表现在: 从以单纯经济增长为目标的发展转向经济、社会、生态的综合发展, 从以物为本位的发展转向以人为本位(发展的目的是满足人的基本需求、提高人的生活质量) 的发展, 从注重眼前利益、局部利益的发展转向长期利益、整体利益的发展, 从物质资源推动型的发展转向非物质资源或信息资源(科技与知识) 推动型的发展。
2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
所谓可持续发展战略, 是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行动计划和纲领, 是多个领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称, 它要使各方面的发展目标, 尤其是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目标相协调。1992 年6 月,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 会议提出并通过了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21世纪议程》, 并且要求各国根据本国的情况, 制定各自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计划和对策。1994 年7 月4日, 国务院批准了我国的第一个国家级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21 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 标志了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发展观念的重大革命, 标志了它是一个有利于人类健康地走向21世纪的新的发展理念和行动纲领。可持续的生态文明将会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旋律。
3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资源方面: 随着世界人口持续增长和经济发展, 人类对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和大规模的开采消耗, 导致资源基础的削弱、退化、枯竭, 淡水资源紧缺。石油等能源价格上涨, 土地资源及矿产资源掠夺性破坏严重。维护地球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 以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环境方面: 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大类。加强环境保护,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消除贫困、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
4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意义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有利于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有利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进程。有利于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 保护生态环境, 建设生态农业。
5 科学的发展观
传统的发展观, 偏重于物质财富的增长, 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简单地把GDP的增长作为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指标, 忽视人文的、资源的、环境的指标; 单纯地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索取对象, 忽视自然界首先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传统发展观的影响下, 尽管人类积累了丰富的物质财富, 但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现象屡见不鲜、越来越多, 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却往往并不能随经济增长而相应提高, 甚至出现危及未来生存的许多社会和环境问题。要解决这些历史进程中的矛盾和问题, 就必须摒弃传统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的影响, 在发展观上进行不断的科学创新。
科学的发展观要求的是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说, 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 充分考虑环境、资源和生态的承受力, 保持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 实现自然资源的持久利用, 实现社会的持久发展。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发展是促进环境保护的前提条件。从科学的发展观出发, 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环境保护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力。如果在经济发展中不考虑环境保护和资源的消耗, 一味的拼资源、拼能源、高污染, 表面上看GDP是在增长, 但实际上如果把生态成本考虑进去, 也可能是负增长或者低增长。而生态环境的透支往往是要人类加倍偿还的。所以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 极重要的一条就是要落实到加强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上来, 使我们的发展真正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也只有坚持以人为本, 用科学的发展观统一思想、统领工作, 牢牢把握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才可能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谋求经济、社会最大限度的发展, 走上一条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生态保护型的经济发展之路, 使我们国家更快、更好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我们就必须要改变传统的发展思维和模式, 努力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资源永续利用、环境不断改善和生态良性循环的协调统一, 决不能走人口增长失控、过度消耗资源、严重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的旧路。要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 预防与治理结合, 减轻资源环境压力,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向“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转变。要大力发展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工业, 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为主体的生态农业, 以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消费”和“绿色服务”为标志的生态服务业。只有这样, 才能达到经济发展的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 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适应, 建成低投入、少污染、可循环的国民经济和节约型社会, 既保证当代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又为子孙后代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真正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从根本上看, 我国还没有完全转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由于增长方式粗放, 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背后, 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 从而加剧了能源、资源短缺的压力, 致使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矛盾与形势相当突出和严峻。
如何才能不走弯路? 关键是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利用少、环境污染低、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一方面, 要研究、开发和推广新能源、新材料, 广泛采用符合域情的污染治理技术和生态破坏恢复技术, 包括投资少、效益高的废水处理技术、城市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技术、固体废物的无害处理技术等, 全力推行清洁生产。另一方面, 要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实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淘汰落后的工艺设备, 关闭、取缔污染严重的企业; 变传统工业“资源—生产—污染排放”的发展方式为“资源—生产—再生资源”的循环发展方式, 促进以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生态经济为特征的绿色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使其成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保护环境的最佳“结合点”。
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个新的发展观。是应时代的变迁、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可持续发展, 是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意味着维护、合理使用并且提高自然资源基础, 这种基础支撑着生态抗压力及经济的增长。可持续发展还意味着在发展计划和政策中纳入对环境的关注与考虑, 而不代表在援助或发展资助方面的一种新形式的附加条件。可持续的3个主要特征: 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 其之间互相关联而不可分割。生态持续是基础, 经济持续是条件, 社会持续是人类共同追求的应该是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它所追求的目标是: 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 个人得到充分发展; 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 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 它特别关注的是各种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 强调对资源、环境有利的经济活动应给予鼓励, 反之则应予摒弃。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为人类世界的发展指出了一条环境与发展相结合的道路, 为环境保护与人类社会的协调发展提供了一个创新的思想模式。其实质就是把经济发展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紧密联系起来, 实现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观要求在发展中积极地解决环境问题, 既要推进人类发展, 又要促进自然和谐。主要表现在: 从以单纯经济增长为目标的发展转向经济、社会、生态的综合发展, 从以物为本位的发展转向以人为本位(发展的目的是满足人的基本需求、提高人的生活质量) 的发展, 从注重眼前利益、局部利益的发展转向长期利益、整体利益的发展, 从物质资源推动型的发展转向非物质资源或信息资源(科技与知识) 推动型的发展。
2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
所谓可持续发展战略, 是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行动计划和纲领, 是多个领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称, 它要使各方面的发展目标, 尤其是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目标相协调。1992 年6 月,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 会议提出并通过了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21世纪议程》, 并且要求各国根据本国的情况, 制定各自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计划和对策。1994 年7 月4日, 国务院批准了我国的第一个国家级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21 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 标志了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发展观念的重大革命, 标志了它是一个有利于人类健康地走向21世纪的新的发展理念和行动纲领。可持续的生态文明将会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旋律。
3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资源方面: 随着世界人口持续增长和经济发展, 人类对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和大规模的开采消耗, 导致资源基础的削弱、退化、枯竭, 淡水资源紧缺。石油等能源价格上涨, 土地资源及矿产资源掠夺性破坏严重。维护地球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 以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环境方面: 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大类。加强环境保护,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消除贫困、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
4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意义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有利于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有利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进程。有利于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 保护生态环境, 建设生态农业。
5 科学的发展观
传统的发展观, 偏重于物质财富的增长, 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简单地把GDP的增长作为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指标, 忽视人文的、资源的、环境的指标; 单纯地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索取对象, 忽视自然界首先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传统发展观的影响下, 尽管人类积累了丰富的物质财富, 但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现象屡见不鲜、越来越多, 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却往往并不能随经济增长而相应提高, 甚至出现危及未来生存的许多社会和环境问题。要解决这些历史进程中的矛盾和问题, 就必须摒弃传统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的影响, 在发展观上进行不断的科学创新。
科学的发展观要求的是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说, 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 充分考虑环境、资源和生态的承受力, 保持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 实现自然资源的持久利用, 实现社会的持久发展。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发展是促进环境保护的前提条件。从科学的发展观出发, 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环境保护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力。如果在经济发展中不考虑环境保护和资源的消耗, 一味的拼资源、拼能源、高污染, 表面上看GDP是在增长, 但实际上如果把生态成本考虑进去, 也可能是负增长或者低增长。而生态环境的透支往往是要人类加倍偿还的。所以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 极重要的一条就是要落实到加强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上来, 使我们的发展真正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也只有坚持以人为本, 用科学的发展观统一思想、统领工作, 牢牢把握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才可能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谋求经济、社会最大限度的发展, 走上一条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生态保护型的经济发展之路, 使我们国家更快、更好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我们就必须要改变传统的发展思维和模式, 努力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资源永续利用、环境不断改善和生态良性循环的协调统一, 决不能走人口增长失控、过度消耗资源、严重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的旧路。要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 预防与治理结合, 减轻资源环境压力,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向“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转变。要大力发展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工业, 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为主体的生态农业, 以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消费”和“绿色服务”为标志的生态服务业。只有这样, 才能达到经济发展的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 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适应, 建成低投入、少污染、可循环的国民经济和节约型社会, 既保证当代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又为子孙后代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真正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从根本上看, 我国还没有完全转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由于增长方式粗放, 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背后, 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 从而加剧了能源、资源短缺的压力, 致使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矛盾与形势相当突出和严峻。
如何才能不走弯路? 关键是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利用少、环境污染低、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一方面, 要研究、开发和推广新能源、新材料, 广泛采用符合域情的污染治理技术和生态破坏恢复技术, 包括投资少、效益高的废水处理技术、城市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技术、固体废物的无害处理技术等, 全力推行清洁生产。另一方面, 要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实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淘汰落后的工艺设备, 关闭、取缔污染严重的企业; 变传统工业“资源—生产—污染排放”的发展方式为“资源—生产—再生资源”的循环发展方式, 促进以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生态经济为特征的绿色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使其成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保护环境的最佳“结合点”。
2013-06-17
展开全部
6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必须把促进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未来的持续发展统一起来, 积极地肩负起责任, 自觉地调整行为, 力求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 通过相互依赖、互惠互补, 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协调发展, 最终达到既改造自然, 又不破坏自然;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目标, 以全面长远地为人类创造良好的生存条件, 逐步提高生活质量, 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如何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需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推进3个转变。
6.1 发展观的转变
长期以来, 人们都把GDP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评价指标, 片面追求GDP增长的发展, 以GDP增长评价各国发展状况被普遍认同。在这种背景下, 相当多的人把GDP增长本身当作发展的目的和目标, 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在GDP快速增长掩盖下的某些缺陷, 如三次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不合理, 城乡、工农、东西部之间发展差距拉大, 收入分配不公等。而且为了追求GDP的快速增长, 掠夺性开采资源、污染再大的项目也要大干快上, 导致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明确阐明了生产、生活、生态之间的关系和发展的根本目的。这一目的, 就是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包括满足人的生理、心理、文化、交往等的需要。我们不能为了满足物质方面的需要而损害其他方面的需要, 不能为了GDP的增长而损害环境和健康, 削弱社会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6.2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片面追求GDP增长的发展, 一般以外延式扩大再生产为主要增长方式, 以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为主要驱动力。我国目前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三次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以及企业效益和劳动生产率提高不快的状况, 应该说与此有关。要优化结构、提高效益, 从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率“两高两低”的传统增长方式转变到与之相反的“两低两高”的增长方式, 就要在发展的动力和手段上做好文章。
6.3 人与自然关系的转变
进入新世纪,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 人类与自然之间不是谁战胜谁的问题, 而是和谐相处。面对未来发展的重重压力, 把“生态良好”纳入文明发展道路之中, 既体现了当代人的切身利益, 又关乎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 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
十六大报告要求, “树立全民环保意识, 搞好生态保护和建没”。在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的同时, 我们必须保护环境, 包括控制环境污染和改善环境质量, 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地球生态的完整性,保证以持续利用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 使发展保持在承载能力之内, 建设一个生态良好的小康社会。
7 实例
深圳作为新兴城市, 在过去20年中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奇迹。在今后的发展中, 深圳如何能实现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快速发展, 决策者们意识到: 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 坚定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很少有人知道, 如今遐迩闻名的“锦绣中华”、“中国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欢乐谷”等旅游景点曾经是深圳机场的最佳选址。在国家环保局的支持下, 深圳有关部门毅然“忍痛割爱”, 放弃了这个相对投资省、施工易的预选方案, 确定了远离市区, 有很大可持续发展空间的黄田。而黄田机场, 也因为拥有广阔的可持续发展空间而被国家定为4个重点建设的国际货运中转机场。80年代中, 当深圳的外资项目大多是“满天星斗”时, “一轮明月”就主动找上门, 希望投资数十亿美元在深圳东部沿海地区建设一个每年可提炼数百万吨石油的炼油厂。所有的可行性分析都显示这是一个对深圳经济推动极大的项目, 唯有环保部门的结论是对东部沿海的环境有一定程度的污染。决策者当即一票否决。
在深圳, “环保一票否决权”从建市之初就开始执行了。深圳明确规定: “凡对环境有影响的项目, 必须先经过环保审批, 才能办理工商登记。”从1993年起, 深圳市政府每半年就要将最新的《投资导向目录》和“环境保护限制发展项目清单”一起发布, 严格将重污染项目拒之门外。目前, 全市有污染物排放的企业只占企业总数的10% , 万元工业产值废水排放量和固体废物产生量分别只有5.4 t和0.05 t, 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997年8月, 深圳跨进了首批“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之列。
与某些“先污染, 后治理”的城市不同, 深圳一直将环保超前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融入城市的发展规划中。在深圳1995~2010年城市总体规划中, 有76%的非建筑用地被用作城市的生态用地, 以此建立起城市的环境背景—绿地生态系统。整个城市被分为9个规模不等、功能各异、配套齐全的组团, 各组团间及交通干线两侧分别设800~1000m和15~30m的绿化隔离带。这是一个横亘在老市区与新市区中间的一个宽800m、长4km的绿化带。随着特区建设的飞速发展, 当初的这片偏远之地变成寸土寸金, 不知道有多少房地产开发商打着这片地的主意, 但市领导不管谁的“条子”都不予理会, 最后, 这片土地进入人大通过的市规划国土法定图则, 以法律形式保护起来。接着, 市政府又投入巨资加以改造, 并正式取名为市中心公园。中心公园四周的楼盘纷纷打出“俯瞰中心公园”的口号, 沿中心公园的土地陡然升值, 环境与经济双赢的局面悄然浮现。
深圳人已经意识到: 只要体制、政策对头, 经济高速增长并不难, 难的是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 生态环境还保持一个良好的水平。
8 建议
可持续发展是需要几代人的持续努力才能成功的事业, 需要全民的参与, 更需要政府的引导。政府要通过对民主参与意识的启蒙与培育, 使公众通过民主渠道自觉参与到可持续发展建设中来。为保证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1) 要保障公众知情权, 定期将环境质量状况、污染和生态破坏态势, 以及政府的环境保护工作和其他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工作通报社会各界, 提高政府行政和决策方面的透明度。并建立完备的信息系统, 通过咨询机构、大众信息网络和质询制度的建立, 便于公众及时适当地获取信息资源, 依据信息参与决策与监督。
(2) 要强化政府与公众的联系, 形成政府与公众之间密切沟通与合作的纽带。政府要制定公众参与的指导原则、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 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技术和资金支持, 引导和推动公众积极参与可持续发展。
(3) 要完善公众参与的法律制度, 从立法上明确公众参与的程序、公众表达意见的处理、公众意见的效力等, 强化公众参与。此外, 还应确立和完善公众提起环境诉讼的法制制度, 实现公民依法进行环境诉讼的权利等。
必须把促进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未来的持续发展统一起来, 积极地肩负起责任, 自觉地调整行为, 力求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 通过相互依赖、互惠互补, 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协调发展, 最终达到既改造自然, 又不破坏自然;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目标, 以全面长远地为人类创造良好的生存条件, 逐步提高生活质量, 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如何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需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推进3个转变。
6.1 发展观的转变
长期以来, 人们都把GDP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评价指标, 片面追求GDP增长的发展, 以GDP增长评价各国发展状况被普遍认同。在这种背景下, 相当多的人把GDP增长本身当作发展的目的和目标, 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在GDP快速增长掩盖下的某些缺陷, 如三次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不合理, 城乡、工农、东西部之间发展差距拉大, 收入分配不公等。而且为了追求GDP的快速增长, 掠夺性开采资源、污染再大的项目也要大干快上, 导致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明确阐明了生产、生活、生态之间的关系和发展的根本目的。这一目的, 就是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包括满足人的生理、心理、文化、交往等的需要。我们不能为了满足物质方面的需要而损害其他方面的需要, 不能为了GDP的增长而损害环境和健康, 削弱社会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6.2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片面追求GDP增长的发展, 一般以外延式扩大再生产为主要增长方式, 以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为主要驱动力。我国目前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三次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以及企业效益和劳动生产率提高不快的状况, 应该说与此有关。要优化结构、提高效益, 从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率“两高两低”的传统增长方式转变到与之相反的“两低两高”的增长方式, 就要在发展的动力和手段上做好文章。
6.3 人与自然关系的转变
进入新世纪,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 人类与自然之间不是谁战胜谁的问题, 而是和谐相处。面对未来发展的重重压力, 把“生态良好”纳入文明发展道路之中, 既体现了当代人的切身利益, 又关乎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 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
十六大报告要求, “树立全民环保意识, 搞好生态保护和建没”。在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的同时, 我们必须保护环境, 包括控制环境污染和改善环境质量, 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地球生态的完整性,保证以持续利用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 使发展保持在承载能力之内, 建设一个生态良好的小康社会。
7 实例
深圳作为新兴城市, 在过去20年中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奇迹。在今后的发展中, 深圳如何能实现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快速发展, 决策者们意识到: 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 坚定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很少有人知道, 如今遐迩闻名的“锦绣中华”、“中国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欢乐谷”等旅游景点曾经是深圳机场的最佳选址。在国家环保局的支持下, 深圳有关部门毅然“忍痛割爱”, 放弃了这个相对投资省、施工易的预选方案, 确定了远离市区, 有很大可持续发展空间的黄田。而黄田机场, 也因为拥有广阔的可持续发展空间而被国家定为4个重点建设的国际货运中转机场。80年代中, 当深圳的外资项目大多是“满天星斗”时, “一轮明月”就主动找上门, 希望投资数十亿美元在深圳东部沿海地区建设一个每年可提炼数百万吨石油的炼油厂。所有的可行性分析都显示这是一个对深圳经济推动极大的项目, 唯有环保部门的结论是对东部沿海的环境有一定程度的污染。决策者当即一票否决。
在深圳, “环保一票否决权”从建市之初就开始执行了。深圳明确规定: “凡对环境有影响的项目, 必须先经过环保审批, 才能办理工商登记。”从1993年起, 深圳市政府每半年就要将最新的《投资导向目录》和“环境保护限制发展项目清单”一起发布, 严格将重污染项目拒之门外。目前, 全市有污染物排放的企业只占企业总数的10% , 万元工业产值废水排放量和固体废物产生量分别只有5.4 t和0.05 t, 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997年8月, 深圳跨进了首批“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之列。
与某些“先污染, 后治理”的城市不同, 深圳一直将环保超前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融入城市的发展规划中。在深圳1995~2010年城市总体规划中, 有76%的非建筑用地被用作城市的生态用地, 以此建立起城市的环境背景—绿地生态系统。整个城市被分为9个规模不等、功能各异、配套齐全的组团, 各组团间及交通干线两侧分别设800~1000m和15~30m的绿化隔离带。这是一个横亘在老市区与新市区中间的一个宽800m、长4km的绿化带。随着特区建设的飞速发展, 当初的这片偏远之地变成寸土寸金, 不知道有多少房地产开发商打着这片地的主意, 但市领导不管谁的“条子”都不予理会, 最后, 这片土地进入人大通过的市规划国土法定图则, 以法律形式保护起来。接着, 市政府又投入巨资加以改造, 并正式取名为市中心公园。中心公园四周的楼盘纷纷打出“俯瞰中心公园”的口号, 沿中心公园的土地陡然升值, 环境与经济双赢的局面悄然浮现。
深圳人已经意识到: 只要体制、政策对头, 经济高速增长并不难, 难的是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 生态环境还保持一个良好的水平。
8 建议
可持续发展是需要几代人的持续努力才能成功的事业, 需要全民的参与, 更需要政府的引导。政府要通过对民主参与意识的启蒙与培育, 使公众通过民主渠道自觉参与到可持续发展建设中来。为保证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1) 要保障公众知情权, 定期将环境质量状况、污染和生态破坏态势, 以及政府的环境保护工作和其他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工作通报社会各界, 提高政府行政和决策方面的透明度。并建立完备的信息系统, 通过咨询机构、大众信息网络和质询制度的建立, 便于公众及时适当地获取信息资源, 依据信息参与决策与监督。
(2) 要强化政府与公众的联系, 形成政府与公众之间密切沟通与合作的纽带。政府要制定公众参与的指导原则、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 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技术和资金支持, 引导和推动公众积极参与可持续发展。
(3) 要完善公众参与的法律制度, 从立法上明确公众参与的程序、公众表达意见的处理、公众意见的效力等, 强化公众参与。此外, 还应确立和完善公众提起环境诉讼的法制制度, 实现公民依法进行环境诉讼的权利等。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