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过年》 600字
3个回答
2014-02-14
展开全部
年味去哪了?
2014的一月份就这么过了,似乎转瞬即逝,一眨眼就迎来1月31日这特殊的日子——农历正月初一。在四下里乍响的鞭炮声中,在梦幻般的七彩焰火里,12点的钟声响起了,春节联欢晚会又一次唱响了《难忘今宵》。
于我而言,已经是第十八个年头了呢,但是,这十八年来,似乎并没有什么感觉,这是在过年。
“呀,今天是初一啊。”
“什么?明天就要上班了?年过完了?”
怎么这年过得这么快?一点感觉都没有。这是许多人在心中一遍又一遍的问过自己的话。
看着提早准备好的公文包,还有因为假期变得乱七八糟的屋子,默默叹了口气。原来春节假期已经过了啊,想想在假期之初,制定的一张假期安排表早就被揉成纸团,扔进垃圾桶了,这年呀,过了和没过真的没什么区别。
那么,我们念念叨叨的年味到底去了哪里呢?
消失在了滚滚车流之中?消失在了听音乐的耳机之畔?还是消失在了一家家因外出旅游而紧闭的防盗大门前?
似乎只余下那一丝年的味道,存留在爆竹烟花燃尽后夜空中遗留的一道烟灰痕迹里。因为只有这个时候,一道道绚丽的亮光一朵朵盛开的烟花才会在眼睛里留下痕迹,在心里唤起一声惊叹——人们总会抬起头,眨几下眼睛,然后恍然大悟般告诉自己,“过年了”。
几千年来一直不变的东西,也就只有这了吧。
千百年前,是一个传说,一个叫做年的怪兽四处流窜,机智的人们用鞭炮驱走了怪物,但是,千百年后的我们,看着满天绽放的烟火,却难以深刻感知背后的新年重重祝福与旧年辛劳的彻底释放。
“原来过年了啊。”
初一那日,踏着难得的春阳去了趟鼓楼。用一个词形容,人声鼎沸。用一个字形容,闹。
人很多,穿着各式各样的服装,基本上都是崭新的,路过小吃摊,还特别在意的拉一把袖子,担心着脏兮兮的油污沾上刚买的衣服。
有认识的朋友在网上这么和我这么说:“鼓楼太冷清,所以我一般不去那里逛街。”
看到这句话,便发现了两件事。
鼓楼,作为一个文化遗址,从看起来高尚大气的街区变成了逛街购物的场所。本以为作为迎新装饰,会在老城墙上多下写功夫,却只发现,只是在门洞两端挂了四盏灯笼,昭示着:这里在过年。
本保留很多文化底蕴的铺子,不是隐藏进了拐角巷尾,就是升至了二楼,被喧嚣嘈杂的小吃店礼品店所掩盖。虽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但浮躁的今天,急匆匆行走的人们,又有多少能闻得到那股“酒味”?
甬城这重要的文化街区应该体现出来的年味,也就不知去哪里了,寻不着,觅不到。大道两侧,有的便是那看起来花样百出,但实际上千篇一律的奶茶店,或是那价格贵到离谱东西却又不是那么上眼的纪念品,也难怪朋友们说鼓楼里更多的都是那些操着外地口音的外来人,本地的,着实不多。
记得一两年前,鼓楼的大道上还没有那些古色古香的小屋子,现在有了,一趟一趟地逛,但并不觉得有什么特别的体现,剪纸,雕刻,泥塑,灯笼摊前并没有太多人。相反,人多的却是那些看起来全然商业化的首饰铺,古装摄影铺,玩具铺。许许多多的人围聚在那里,看着那些看起来新奇的东西。
在我的意识里,说不出来年味是什么,似乎应该牵着一种浓浓的的历史气息的东西,无论什么,都该给人一种团聚,温暖的感觉。要是以视觉的角度看,归结为一种颜色,那就是中国红。如火焰燃烧般的红色,游荡在宁波城区内,印象比较深刻的却只有那张贴在玻璃橱窗上的巨大福字海报,悬挂在灯柱上的火红的灯笼,以及小区家里大门口那一幅幅印刷品春联。哦,年还留存在嗅觉里,飘散在各个角落的食物的香味,总是诱得小馋虫一次次蠢蠢欲动。虽然这一幕幕平时都有,但是过年了,更加浓郁了,从家里,或是餐厅里,一点一点地溢出来。
对于无法经历父母辈年味的我,总是怀揣一丝希望,努力去寻找来自阅读体验里的年,努力去感受这平常又平常毫无新意的城市年,期待有那么一丝惊喜,期待有那么一抹心动。倘若若实在找不到了,便去那些街角巷尾,也许还可以看到穿着大红棉袄,握着一串冰糖葫芦的小孩子,漂流在河面上的莲花河灯,以及从未听过的鞭炮声响……
当然,这依然来自于电视影像,一如我梦中的年!
2014的一月份就这么过了,似乎转瞬即逝,一眨眼就迎来1月31日这特殊的日子——农历正月初一。在四下里乍响的鞭炮声中,在梦幻般的七彩焰火里,12点的钟声响起了,春节联欢晚会又一次唱响了《难忘今宵》。
于我而言,已经是第十八个年头了呢,但是,这十八年来,似乎并没有什么感觉,这是在过年。
“呀,今天是初一啊。”
“什么?明天就要上班了?年过完了?”
怎么这年过得这么快?一点感觉都没有。这是许多人在心中一遍又一遍的问过自己的话。
看着提早准备好的公文包,还有因为假期变得乱七八糟的屋子,默默叹了口气。原来春节假期已经过了啊,想想在假期之初,制定的一张假期安排表早就被揉成纸团,扔进垃圾桶了,这年呀,过了和没过真的没什么区别。
那么,我们念念叨叨的年味到底去了哪里呢?
消失在了滚滚车流之中?消失在了听音乐的耳机之畔?还是消失在了一家家因外出旅游而紧闭的防盗大门前?
似乎只余下那一丝年的味道,存留在爆竹烟花燃尽后夜空中遗留的一道烟灰痕迹里。因为只有这个时候,一道道绚丽的亮光一朵朵盛开的烟花才会在眼睛里留下痕迹,在心里唤起一声惊叹——人们总会抬起头,眨几下眼睛,然后恍然大悟般告诉自己,“过年了”。
几千年来一直不变的东西,也就只有这了吧。
千百年前,是一个传说,一个叫做年的怪兽四处流窜,机智的人们用鞭炮驱走了怪物,但是,千百年后的我们,看着满天绽放的烟火,却难以深刻感知背后的新年重重祝福与旧年辛劳的彻底释放。
“原来过年了啊。”
初一那日,踏着难得的春阳去了趟鼓楼。用一个词形容,人声鼎沸。用一个字形容,闹。
人很多,穿着各式各样的服装,基本上都是崭新的,路过小吃摊,还特别在意的拉一把袖子,担心着脏兮兮的油污沾上刚买的衣服。
有认识的朋友在网上这么和我这么说:“鼓楼太冷清,所以我一般不去那里逛街。”
看到这句话,便发现了两件事。
鼓楼,作为一个文化遗址,从看起来高尚大气的街区变成了逛街购物的场所。本以为作为迎新装饰,会在老城墙上多下写功夫,却只发现,只是在门洞两端挂了四盏灯笼,昭示着:这里在过年。
本保留很多文化底蕴的铺子,不是隐藏进了拐角巷尾,就是升至了二楼,被喧嚣嘈杂的小吃店礼品店所掩盖。虽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但浮躁的今天,急匆匆行走的人们,又有多少能闻得到那股“酒味”?
甬城这重要的文化街区应该体现出来的年味,也就不知去哪里了,寻不着,觅不到。大道两侧,有的便是那看起来花样百出,但实际上千篇一律的奶茶店,或是那价格贵到离谱东西却又不是那么上眼的纪念品,也难怪朋友们说鼓楼里更多的都是那些操着外地口音的外来人,本地的,着实不多。
记得一两年前,鼓楼的大道上还没有那些古色古香的小屋子,现在有了,一趟一趟地逛,但并不觉得有什么特别的体现,剪纸,雕刻,泥塑,灯笼摊前并没有太多人。相反,人多的却是那些看起来全然商业化的首饰铺,古装摄影铺,玩具铺。许许多多的人围聚在那里,看着那些看起来新奇的东西。
在我的意识里,说不出来年味是什么,似乎应该牵着一种浓浓的的历史气息的东西,无论什么,都该给人一种团聚,温暖的感觉。要是以视觉的角度看,归结为一种颜色,那就是中国红。如火焰燃烧般的红色,游荡在宁波城区内,印象比较深刻的却只有那张贴在玻璃橱窗上的巨大福字海报,悬挂在灯柱上的火红的灯笼,以及小区家里大门口那一幅幅印刷品春联。哦,年还留存在嗅觉里,飘散在各个角落的食物的香味,总是诱得小馋虫一次次蠢蠢欲动。虽然这一幕幕平时都有,但是过年了,更加浓郁了,从家里,或是餐厅里,一点一点地溢出来。
对于无法经历父母辈年味的我,总是怀揣一丝希望,努力去寻找来自阅读体验里的年,努力去感受这平常又平常毫无新意的城市年,期待有那么一丝惊喜,期待有那么一抹心动。倘若若实在找不到了,便去那些街角巷尾,也许还可以看到穿着大红棉袄,握着一串冰糖葫芦的小孩子,漂流在河面上的莲花河灯,以及从未听过的鞭炮声响……
当然,这依然来自于电视影像,一如我梦中的年!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说起过年,最期待的,就是压岁钱了,每年的收入都相当可观。 过年的那天,到处都张灯结彩,洋溢着喜气洋洋的气氛。家家户户都贴上了红红的对联,人声鼎沸,烟花璀璨,映红了整个天空。 很美。 “丫头,来,过年了。叔叔给你红包。”叔叔把我招呼过去,“新的一年里,要好好读书,听父母的话,考个好中学!”叔叔笑吟吟地把手按在我的头上,轻轻地,拍了几下。 “恩,我知道了。”我捏着红包,乖乖地回应着。我明白,这红包里装着的不只是钱,也是大人们对我寄托的期望。 “好好。”叔叔朝我点点头。 望着手里的红包,我若有所思。 是啊,我怎能辜负大人们对我的一番期望?所以,我更要努力向上啊! “拿着压岁钱,好好学习,祝你在新的一年里学业有成!”抬起头,。映入眼帘的是姐姐秀气的面带微笑的脸。 “谢谢姐姐。”我重重地点点头。“我会的。” 手中的压岁钱已经有了很多,我也倍增信心。我有什么理由不求上进?我有什么理由拒绝长辈的心意? 每次拿到压岁钱,我总会在心里暗暗为自己鼓气:看吧,有这么多人都如此信任我,对我寄托了很大的期望,我就必须拿出优异的成绩来回报他们对我的关心! 加油!在新的一年里,一定要天天向上,有个新气象! 望着天空中五彩缤纷的烟花如花般绽放,我思绪万千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4-02-14
展开全部
过年了,家家户户都放鞭炮,噼里啪啦噼里啪啦,。。。。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