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武官级别及称谓
1、正一品 :领侍卫内大臣、掌卫事大臣、伊犁将军、绥远将军。
2、从一品 : 驻防将军、都统、提督。
3、正二品: 八旗护军统领、(左、右)翼前锋统领,副都统、总兵。
4、从二品 : 副将。
5、正三品 : 步军翼尉、 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骁骑参领、武备院卿、参领。 城守尉、参将。
6、从三品 : 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侍卫、 游击、下五旗参领、协领、指挥同知、宣慰使、土游击。
7、正四品 : 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土都司、兵备道、代本。
8、从四品: 城门领、包衣护军副参领、包衣骁骑副参领、包衣佐领、四品典仪。
9、正五品 :步军副尉、步军校、 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抚使司同知、千户、宣慰使司佥事。
10、从五品 : 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骁骑参领、下五旗包衣参领、 副千户、宣抚使司副使、招讨使、安抚使、长官司长官使、河营协办守备、守御所千总。
11、正六品: 兰翎侍卫、整仪尉、亲军校、护军校、前锋校、鸟枪步军校、骁骑校、委署步军校。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招讨使司副使、长官司副长官、百户、土千总、门千总、营千总。
13、正七品 : 城门吏、太仆寺马厂协领、把总、土把总、安抚使司副使。
14、从七品: 卫千总、安抚使司佥事。
15、正八品 : 外委千总。
16、从八品 : 委署亲军校、委署护军校、委署前锋校、委署鸟枪护军校、委署骁骑校。
17、正九品 : 各营兰翎长、外委把总。
18、从九品 : 太仆寺马厂委署协领、编外外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清朝官制
推荐于2017-12-16
官分九品,每品有正、从之分,共十八级;未入流者为吏。
正一品:(文)太师、太傅、太保、大学士。(武)领侍卫内大臣。
从一品:(文)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总督、各部院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左都御史。(武)将军、都统、提督。
正二品:(文)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省总督、各部院左、右侍郎。(武)副都统,总兵。 从二品:(文)各省巡抚、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各省布政使。(武)副将。
正三品:(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左副都御史、通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各省按察使。(武)参将。
从三品:(文)光禄寺卿、太仆寺卿、各省盐运使。(武)游击。
正四品:(文)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鸿胪寺卿、太仆寺少卿、各省道员。(武)都司。
从四品:(文)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内阁侍读学士、各省知府。(武)城门领。
正五品:(文)左右春坊左右庶子、光禄寺少卿、钦天监监正、六科给事中、各部院郎中、各府同知、直隶州知州。(武)守备。
从五品:(文)鸿胪寺少卿、各道监察御史、翰林院侍读、各部员外郎、各省知州。(武)守御所千总。
正六品:(文)国子监司业、内阁侍读、左右春坊左右中允、各部院主事、京府通判、京县知县、各省通判。(武)门千总、营千总。
从六品:(文)左右春坊左右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直隶州州同、州同。(武)部千总。
正七品:(文)翰林院编修、各部院七品笔帖式、顺天府学教授、训导,京县县丞、外县知县、各府学教授。(武)把总。
从七品:(文)翰林院检讨、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国子监博士、直隶州州判、州判。(武)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文)太医院御医、各部院八品笔帖式、外府经历、外县县丞、州学正、县教谕。(武)外委千总。
从八品:(文)翰林院典簿、府、州、县训导。(武)委署骁骑尉。
正九品:(文)各部院九品笔帖式、县主薄。(武)外委把总。
从九品:(文)翰林院侍诏、邢部司狱、州吏目、巡检。(武)额外外委。
未入流:(文)京、外县典史、驿丞、河泊所所官(武官未入流)。
清朝封赠官阶:
武官封赠十八阶:
正一品授建威将军,从一品授继威将军;
正二品授武显将军,从二品授武功将军;
正三品授武义都尉,从三品授武翼都尉;
正四品授昭武都尉,从四品授宣武都尉;
正五品授武德骑尉,从五品授武德佐骑尉;
正六品授武略骑尉,从六品武略佐骑尉;
正七品授武信骑尉,从七品授武信佐骑尉;
正八品授奋武校尉,从八品授奋武佐校尉;
正九品授修武校尉,从九品授修武佐校尉。
2013-06-18
2013-06-18
八旗: 参领 是旗的下一级建制。其中满洲和汉军每旗之下均有五个参领;而蒙古八旗每旗之下只有两个参领,这种规模直到清末都未有过变动。另外,满洲和汉军旗中五个参领的建制还能反应出他们各自行军时的位置。第一二三四五参领在满语中分别被称作,fere jalan(底甲喇)、jebele meiren(右翼肩)、jebele dube(右翼末)、“dashūwan meiren(左翼肩)、“dashūwan dube(左翼末)。
佐领:是参领的下一级、也是八旗的最基本建制。佐领下属的人丁数量一直在变化。最初为300人。到了康熙年间,变成了150人,后来改为100人等。另一方面,随着八旗人口的膨胀,每个参领下属的佐领数量由最初的五个逐渐增加。从各佐领的背景情况的不同,通常分为勋旧、世管、互管和公中四种
勋旧佐领 勋旧佐领原来是女真、蒙古中的部落,在首领的带领下,整个部落投奔而来的。因此,勋旧佐领管理人员的原始地位,一般都是某个部落的汗或贝勒,归附后仍由其家族继续世袭;勋旧佐领帐下人丁也基本由其部落原来下属组成。 世管佐领 世管佐领是某一个姓氏的家族长率领本家族投奔而来的。这个支系的人口将被编为一个佐领,这佐领的管理人员仍由这个家族的族长支系或世职最高一脉者世袭。世管佐领与勋旧佐领的区别在于,勋旧佐领由原女真或蒙古的部落贵族统领,他们有部落首领和部属的阶级差距;而世管佐领则由一个家族的族长率领,他们之间只有族长和族人之间的区别。还有一种较为特殊的世管佐领,被称之为“优异世管佐领”。它是由建有极大功绩的功臣统领的世管佐领。地位介乎勋旧佐领和世管佐领之间。 互管佐领 互管佐领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世管佐领的一种变体,通常用于人口不够组成世管佐领的来投家族。而这个佐领的管理人员将由几个家族轮流出任,也就是由这几个家族轮流世袭。 公中佐领 公中佐领与前三种不同,他们的管理人员由皇帝亲自安排、均不世袭。公中佐领的来源有几种,最常见的是前几种佐领人口增长后,用从他们当中拨出的人丁另立为新的公中佐领。另外还有因为换旗、世袭管领家族绝嗣、或世袭管领家族出现内讧等原因。
宗室爵位
清朝的宗室,主要指的是清显祖塔克世的后裔。他们有着自己专属的爵位。宗室爵位有世袭和降袭两种方式。爵级一共有12等,:
和硕亲王 多罗郡王 多罗贝勒 固山贝子 奉恩镇国公 奉恩辅国公 不入八分镇国公 不入八分辅国公 镇国将军(三等) 辅国将军(三等) 奉国将军(三等) 奉恩将军 普通旗人的世爵和世职早在天命年间,非宗室的正身旗人还并没有世爵世职的概念,只有总兵官、副将、参将、游击等从明朝制度中学来的官职。天聪八年(1634年),清太宗皇太极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修改,构成了清代最初的世职体系。顺治四年(1647年),清世祖参考了汉族王朝的传统爵位,设立公、侯、伯三个世爵。雍正八年(1730年),清世宗在世职的基础上添加封号。乾隆元年(1735年),乾隆帝按照汉族王朝的观念,将子、男两个世职升为世爵。于是清代的“五等世爵四等世职”制度至此正式确立如下:
公(三等) 侯(三等) 伯(三等) 子(三等) 男(三等) 轻车都尉(三等) 骑都尉 云骑尉 恩骑尉 绿营完全由汉人组成,编为标、协、营及汛。士兵为世兵制,父死则子继,由汉人统帅。绿营的官阶大致上依照明朝的制度,由高至低分别为提督(省/标)、总兵(镇)、副将(协)、参将(营)、游击、都司、守备(地方)、千总(驻点)、把总。另外从总督到总兵都有自己直属的绿营兵,称作“标”,如“督标”(总督)、“抚标”(巡抚)、“军标”(四川、新疆将军)、“提标”(提督)、“镇标”(总兵)等,大小和协相同。“标”的统领官称“中军”(地位相当于现代的卫队队长及副官长),督标中军由副将担任,抚标中军由参将担任。
新军:
按《陆军营制饷章》规定,国家常备军的编制以两镇为一军,两协为一镇(一镇官兵12512人)、两标为一协(一协官兵4038人),每标三营,每营四队。每镇还辖炮队一标(官兵1756名)、马队一标 (官兵1117名)、1个辎重营(官兵754人)、1个工程营 (官兵667人)。步、炮、工兵每队均为三排,每排三棚;马队两排,每排二棚;辎重队三排,每排三棚。常备军的编制与中国传统营制已完全不同,成为一个步、骑、炮、工、辎各兵种协同作战的单位,这是一种适合形势需要的现代化编制。建军初期,全军由一名总统(即袁世凯)统率,有左右两翼(相当于旅),每翼有一名翼长、一名统领和两名分统负责;翼下面为营,有统带官和帮统官各一名;营下面为队(相当于连),由一名领官管理;队下面为哨(相当于排),由一名哨官和两名哨长负责;最下面为棚(相当于班),有正副头目各一名。(每棚十二人)新军机关以总部为首,其下有参谋营务处、执法营务处、督操营务处、稽查营务处等。
清政府推行“新政”之后,新军改为常备军制,并因人数的增加,故以改编作镇、协、标、营、队、排、棚,各级军官改称统制﹑协统﹑标统﹑管带﹑队官﹑排长和正副目。每镇额设官兵一万二千五百一十二人,仍有步、马、炮、工程、辎重等兵种。军官大多由学习军事的留学生和国内各武备学堂的毕业生担任,士兵则采取招募制。
希望对阁下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