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BM-13型火箭炮做了哪些技术改进?
2020-06-13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1941年6月30日,沃罗涅日的“共产国际”工厂开始批量生产6M-13火箭炮。7月23日,首批批量生产的火箭炮顺利地通过了测试。从此,喀秋莎开始大规模生产并迅速装备部队。
“喀秋莎”底盘的后部,有两个手动的千斤顶。发射时,炮手要把它放下,以保证发射平台的稳定性。发射装置位于驾驶室中,由炮长操作,也可以通过电线连接,由连统一发射。
初期的6M-13一般编为独立迫击炮营或连,主要用于堵口子。堵住了就用火力支援步兵反击;堵不住则可以利用良好的机动性能撤退。
后来,苏联人在实战中发现,6M-13在泥泞路况下的越野机动性不够,便想开发一种履带式的火箭炮。但是,能够搭载132毫米火箭发射架的履带底盘只有T-34和KB。
显而易见,在当时急需坦克的战况下,炮兵是不可能获得这些底盘的。无奈,他们只好选择了过时的T-40水陆坦克底盘,安装了6M-8-2424联火箭炮发射器。
6M-8火箭弹则是由PC-8282毫米航空火箭弹改进得来。不过T-40在1941年秋已经停产,车况和数量都远不能满足要求。所以定型生产的6M-8-24是以新的T-60轻型坦克为底盘的。
6M-8-16的威力比6M-13小,射程也近些,不过它的机动性更好,火力密集度更高,适合打击近距离的敌有生力量和轻型野战工事。此外还有一些安装在斯大林CT3-5拖拉机上的6M-13和6M-8-24火箭炮。
不过,拖拉机的行驶速度实在太慢,这些笨家伙在机动作战中根本无法跟上部队,因此它们同样没有定型批量生产。这些乱糟糟的火箭炮反映出了苏联当时面临的近乎山穷水尽的境地,不惜一切代价寻找可以用的底盘。
1941年-1942年间,苏联人还搞了一种的6M-24火箭炮。但是M-24240毫米火箭弹是新开发的,不象M-8和M-13是经过长期测试才研制成功的。因此M-24存在相当多短时间内难以克服的技术问题,没有定型生产。
M-13的威力足够,因此苏联就没有接着M-24发展大口径火箭弹,而是把全部精力用在提高现有火箭炮的产量上。到了1942年,美国正式参战,大批美援物资源源不断运抵苏联。其中最珍贵的当属各种运输车辆了。
美国的通用GMC6X6卡车的性能比苏联自己的ЗNC-6卡车好的多。因此,1943年以后生产的火箭炮几乎都是以通用GMC卡车为底盘,这种型号的火箭炮改称6M-13H。
不过由于绝大部分的6M-13都是以通用GMC为底盘,所以后来6M-13H就统称为6M-13。苏军还在美国卡车底盘上生产了6M-8-3636联装6M-8-4848联装和6M-8-7272联装火箭炮。
1943年2月。苏军取得了斯大林格勒会战的伟大胜利。1531门喀秋莎在战斗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为了对付德军的坚固火力点,苏军投入了刚刚研制成功的M-31-4火箭炮。这是一种架在地上发射的火箭炮。
发射M-30300毫米火箭弹。为了减少研制难度,M-30是一种超口径火箭弹,战斗部的口径是300毫米,后部发动机的直径只有152毫米。这样就相当于减少了火箭弹发射药的药量,导致M-30的射程只有2800米。不过M-30火箭弹战斗部装药达28.9千克,比203毫米榴弹的威力还大,可以摧毁战争后期德军的坚固火力点。
1944年,出现了采用M-31-4发射架的6M-30-1212联装自行火箭炮。6M-30火箭炮在布达配斯、布拉格、科尼斯堡和柏林等城市攻坚战中发挥了巨大的威力。
苏联总共生产了2400门6M-8系列,6800门6M-13系列和1800门6M-30系列火箭炮。其中有3374门是装在卡车上的。到战争结束时,苏军已拥有7个火箭炮师,11个火箭炮旅以及38个独立火箭炮营,一大半的火箭炮都是6M-13。苏联红军的火箭炮部队已经成为整个炮兵中最具威力的部分。
2024-11-14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