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的功勋有哪些?

 我来答
匿名用户
2013-06-19
展开全部
一:宋太祖赵匡胤一生最大的贡献和成就在于重新恢复了华夏主要地区的统一,一举结束了安史之乱以来长达200年的诸侯割据和军阀战乱局面。使饱经战火之苦的民众终于有了一个和平安宁的生产生活环境,为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我国历史上有两次名副其实的大分裂,一次是南北朝,另外一次就是五代十国,作为五代十国的终结者和大宋王朝的开拓者,赵匡胤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呈前启后的重要人物。

二:文以治国,武以安邦,宋太祖奉行“文以靖国”这一理念,果断的实行“右文抑武”的基本国策,通过设立“誓牌”,尊孔崇儒,完善科举,创设殿试,知人善任,厚禄养廉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成为我国历史上最受推崇的一代文治之君,彻底扭转了唐末以来武夫专权的黑暗局面,使宋代的文化空前繁盛,以至于后人有称“宋朝是文人的乐园”的称誉,因此,宋太祖也可以称的上是五代十国野蛮政治的终结者,又是后世历朝文明政治的开拓者。

三:赵匡胤深知自己的江山来路不正,从人家孤儿寡母中强夺而来,所以深怕有朝一日,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在自己身上,于是强化巩固尚在襁褓中的赵宋王朝,加强王权就成了他的必然选择,通过采取“收起精兵,稍夺其权,制其钱谷”的三大纲领,巧妙的“杯酒释兵权”“削弱相权”“罢黜支郡”“强干弱支”“内外相维”“三年一易”“设置通判”“差遣制度”等等将军权,行政权,司法权,财政权牢牢控制。一举产平了藩镇割据武夫乱政的历史状况。所以宋朝300年的历史中从不曾发生大的内乱和地方割据,当然也有人认为这些制度为宋朝对外军事上的软弱埋下了祸患。

四:以宋太祖为首的宋初领导集团集体发奋图强,励精图治,使宋初的社会经济迅速呈现蒸蒸日上的喜人局面。宋太祖减轻徭役,赋税专收,以法治国,兴修水利,发展生产,澄清吏治,劝奖农桑,移风易俗等一系列英明决策,不仅尽快医治了200年的战争创伤,而且迅速把宋朝推向空前繁荣的局面,出现了历史上享有盛名的“建隆之治”。
匿名用户
2013-06-19
展开全部
功勋:(统一了大半个中国,
而且治国有方。宋朝的经济和文化之所
以能够达到我国历史上的又一个高峰,
与赵匡胤的治国之道有密切的关系。
他对待权臣刚柔并济,怀柔安抚,很好
的解决了天下统一后的军权问题(杯酒
释兵权)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2013-06-19
展开全部
大宋开国君主赵匡胤以其雄才伟略鹤立于历代帝王之林,为后人所景仰,凭借其文治武功流芳百世。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雪夜访普等故事尤为后人所津津乐道。历史上的赵匡胤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陈桥兵变的背后又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呢?
  陈桥兵变是赵匡胤发迹的序曲,要想弄清其真相,就要看看历史给赵匡胤留下了哪些机遇?纵观史书,陈桥兵变之所以一下子就成功地把赵匡胤推上了皇帝的宝座,背后是隐藏着许多成熟的历史条件的。
  一、赵匡胤的自身因素。
  赵匡胤幼年时就文武双全,不但书读得不错,而且习武方面也表现出了过人的天赋。公元948年,年仅21岁的赵匡胤就投奔了郭威,随着郭威南征北战,为后周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为后周功勋着著、赫赫有名的名将。而当周世宗柴荣继位后,北汉政权南侵,与周军在高平展开大战,赵匡胤亲冒矢石,在全军溃败之时,立挽狂澜,救柴荣于万马军中,由此成为后周的栋梁和周世宗的肱骨之臣,这就建立了他在后周的重要地位,为日后夺权打下了基础。
  二、历史因素。
  赵匡胤靠自身能力成了后周重要的将领,但仅凭这一点是不足以发动政变,夺取政权的。他夺取政权,是有着重多的历史机遇的。
  其一、黄袍加身的故事在赵匡胤之前已有先例。
  公元951年,还是后汉臣子的郭威就谎称辽军南犯后汉,率军北上,军至澶州时,将士将黄袍披在郭威身上,拥立郭威为帝。此时赵匡胤正在郭威军中,目睹了这一切,赵匡胤怎能心里不有所触动?可以说,是郭威给赵匡胤做出了一个最好的示范。
  其二、高平之战后,周世宗将逃跑的大将樊爱能、何徽严厉处罚,空出了官缺,并擢升赵匡胤为殿前都虞侯,并委以整顿禁军的重任。赵匡胤上任后,领导后周禁军完成了汰除老弱、调选精壮和组建殿前司三项工作,大力发展自己的势力,将自己的一批心腹安排到了各个重要部门,如赵普、罗彦环、潘美、石守信、王彦升等,为日后兵变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其三、公元959年,赵匡胤平生最怕的后周宰相王朴病死,其后几个月,柴荣也因病去世,年仅七岁的柴宗训继位。可以说,历史本身为赵匡胤扫清了皇权路上的一切障碍。而且,赵匡胤又被提升为殿前都点检,把后周的兵权揽在了自己的手中。
  其四、公元960年,契丹与北汉联合入侵后周。小皇帝柴宗训立即派赵匡胤率禁军迎敌,使赵匡胤有机会远离京都,为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提供了最为有利的契机。
  当所有条件都成熟后,赵匡胤当然不肯错过,因此才有了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一幕。
  但赵匡胤真的是被手下人强行黄袍加身,迫于无奈才夺取了后周政权的吗?其实不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当年契丹与北汉联合入侵后周之事并非事实。宋太祖登基后,史书既没有记载关于敌兵入侵的任何结果,赵匡胤黄袍加身后也并未继续北上,征辽一事就此不了了之。其原因只能有一个,即根本没有什么契丹和北汉入侵之事发生,赵匡胤只不过是在学习郭威,在背后做了手脚。
  二、兵变前,赵匡胤的心腹苗训在营中宣扬,发现红日之下又有一
日,两日共悬天上,四周黑光闪烁,经久不退,并说这是天命真龙天子出现,士兵们一传十、十似百,很快就利用迷信骗取了军中士兵的信任,赵匡胤当天子当然是“天命难违”,众命所归了。
  三、兵变前赵匡胤一反以往战前谨慎的常态,多喝了几杯酒,醉倒
在床上,似乎已经完全将军政大事忘在了脑后。试想一下,一军统帅,焉能任意胡为,赵匡胤经年带兵,难道还不明白这个道理?解释只有一个,那就是给赵光义与赵普鼓惑众位将领,拥立赵匡胤当天子留下了机会。为什么说这是赵匡胤有意安排的呢?请看兵变发起人赵光义、赵普与赵匡胤是什么关系,赵光义是赵匡胤的兄弟,赵普是赵匡胤的心腹,在赵匡胤没有直接参与的情况下,他们两人出面,不正是代表了赵匡胤的意思吗?如果赵匡胤事先不知道实情,赵光义与赵普怎么敢轻易就做出决定呢?赵匡胤还能那么巧地就喝“醉”了吗?
  四、赵匡胤在北伐前,为兵变做了充分的准备。他的所有的心腹并
未全部随军北上,而是在皇帝身边留下了一颗重要的棋子,他的心腹大将石守信仍就守在京城,为赵匡胤黄袍加身后回到京城留下了一条后路。其用意显然是要与赵匡胤里应外合,等待最后的胜利。而事实说明,赵匡胤是有远见的,他从陈桥回来后,真的就遭到了后周大将韩通的抗拒,可韩通与赵匡胤刚一对峙,就被石守信与王彦升里应外合杀掉,镇压住了抗拒赵匡胤的军队,所以,石守信留守京都是赵匡胤一手安排的。
  从以上分析看,陈桥兵变的整个过程,似乎赵匡胤都是一个被动者,是在情非得己的情况下,被拥立为帝,黄袍加身的,但仔细一想,赵匡胤在整个兵变过程的中表现,他那应付自如,有条不紊的情况看,陈桥兵变显然是有预谋的。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1条折叠回答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