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能记住以前碰到过的人吗?它的记忆力如何?
现在世面上流传着许多关于蛇报复人类的传说,比如贵州挖出巨蛇后报复开挖的工人、辽宁一位捕蛇人杀蛇无数后来皮肤出现蛇样鳞片、有小孩打蛇没打死自己却出现怪病等等,这些故事经过多年的流传,变得越来越离奇、越来越绘声绘色。再加上农村很多老人常说的“打蛇要打其七寸,否则后患无穷”这样的谚语,以至人们慢慢形成了蛇的记忆力惊人、会记住干扰其生活或者对其造成伤害的人的相貌这样的思维定势。不过,从科学的角度来分析,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蛇隶属于脊索动物门爬行纲蛇目,身体呈长条状,四脚退化,全身覆盖着鳞片,大部分为陆生种类,还有一部分为两栖、水生种类,全部为肉食性,其爬行方式主要是伸缩式、履带式、蜿蜒式三者的结合,而在不同环境、不同路面特征、不同行进目的情况下可以采用相应的不同方式,这种行进方式在动物界比较特殊,而且行进时丝丝作响,给人以惊恐的感觉。另外,让人对蛇非常害怕的原因,还有它们有的具有毒性,在世界上大约3000种蛇类中,有毒蛇大约占到1/3,达到650多种。以往人们通常根据蛇的外观来判断蛇是否有毒,比如颜色鲜艳、头部呈现三角状等,但这种判断方法不完全准确,比如金环、银环、曼巴蛇等毒蛇头部不是三角形,而是椭圆的,曼巴蛇的身体颜色也并不鲜艳,人们经常会被这种其貌不扬的蛇所迷惑,从而掉以轻心。
从蛇的栖息环境来看,由于它们大多非常喜爱潮湿的环境,因此森林、草原、山涧等地带的枯木、乱石、杂草等隐蔽处是它们理想的生活场所。由于这里人迹罕至,而且食物来源又比较丰富,往往生活着不同种类、数量众多的蛇类,所以,在我们到野外时,应尽量避免到这些偏僻之处,极有可能“打草惊蛇”。
由于蛇的视力极差,一般情况下只能辨别光线的强弱,而看不到外界环境的真实细节,因此它辨别环境和寻找食物,主要依靠的是皮肤以及舌头上的众多感受器,这些感受器对于红外线、气味以及热量比较敏感,外界一旦有风吹草动就能够被蛇所感知。当人类或者其它动物接触到它的领地后,出于本能的反应,它就会根据辨别出的气味以及从热源感知的动物大小,来选择是逃窜还是主动进攻,当蛇碰到人类之后,往往是以躲避为主,只有当感受到巨大的威胁之后,才会选择咬住或者缠绕,特别是在蛇的繁殖期,如果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那么出于条件反射,其以主动进攻的方式来维护领地、保护蛇卵的几率还是非常大的。
从蛇的大脑和神经元的大小和分布密集程度来看,蛇的智力水平在所有脊椎动物中是处于比较低级的状态的,与猫、狗等动物能够长时间记忆周围环境、以及人类的气味不同,蛇对于人类的感知,是依靠气流的扰动和热源温度的大小来判断的,当周围环境发生变化或者人类移动之后,其原有的温度和气味就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对于不同的人、不同的动物,蛇在不同时间段是根本不可能分辨出差别的,因此,蛇依靠本身固有的感受器这种固定的记忆模式,想记住不同人的气味等特征几乎不可能,当然更不可能看得到人的相貌。因此,人们在变换不同场所之后,蛇根本不可能再依据原有的气味和温度来进行寻踪,寻仇之说纯粹是以讹传讹。
不过,有一点是例外的,那就是长时间与蛇打交道、或者在蛇的繁殖期内捕蛇打蛇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的身上就会不可避免地沾染上蛇所分泌的体液,这种体液中包含着蛇类的相关信息素,而蛇本身的嗅觉非常发达,当蛇闻到这种信息素之后,就会本能地向味源处行动,从而造成一种蛇来报复的征兆。实际上,这是一种生物信息素作用的自然现象,大多数动物都拥有着辨别同类身上信息素的能力,只有当人们非常接近蛇类的情况下,这种信息素才会被识别,从而吸引着其它蛇聚集过来,而蛇不可能在与人们相隔很远距离的情况下主动靠近。
蛇类虽然从模样来看,给人一种非常不舒服甚至可怕的感觉,但是它对于人类以及整个生态系统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至于它到底记不记仇这个倒在其次,我们要做的还是尽量远离它们的栖息地,万不得已的时候做好各项防护措施,切不可主动去干扰和破坏它们的生存环境,更不要威胁它们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