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和黄忠同时投刘,但是为什么五虎将里没有魏延?
关于这个问题,咱们就就事论事。确实,这个问题我也思考过,当年封五虎上将,关张赵咱们可以理解,毕竟是跟着刘备一步步打出来的;马超稍微牵强,但是考虑到他是名门之后,暂且合格;黄忠和魏延几乎同时归顺,但是最后刘备却让黄忠做了五虎上将,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请听日航君为您分解。
一、《三国演义》的取材原型
我们常说《三国演义》这本书,三分历史,七分小说。但是正是这三分历史,勾勒出了整本书的整体框架,让这本书可以在作者的操控之中。也正是因为《三国演义》这本书植根于三国正史,因此在大事走向上,罗贯中要按照正史来写。
例如说在官渡之战中,袁绍必然要被曹操打败;在赤壁之战中,曹操必然要被周瑜火烧;蜀汉必须灭亡;曹魏必须被司马氏所篡夺……
但是在某些小事上,罗贯中就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了。例如说空城计、例如说火烧博望坡、例如说诸葛亮在南蛮作战之后遇到的种种奇异的事情……
而这五虎上将,则是正史中的设定,因此罗贯中没有去改变它。其实正史之中也没有五虎上将这个说法,只是在《三国志》的蜀书卷中将关张马黄赵放在了一起,久而久之就有了五虎将的说法。
这五位大奖之中,关羽为前将军,张飞为右将军,马超为左将军,黄忠“与羽等齐位”为后将军,赵云则未有细说,仅见翊军将军一职。由此可见,即便是在五虎上将之中,赵云是地位比较低的一个而并非黄忠地位比较低。因此在《三国志》的模型之下,罗贯中自然只能选择黄忠为五虎上将之一了,即便是要排除出一个人,那也不会是后将军黄忠。
至于说魏延,虽然不是被列为四将,但是魏延有着其他任命,那就是担任汉中太守,替蜀汉镇守汉中,此后又升为了镇北将军。可以说就重要性而言,魏延丝毫不逊色于黄忠甚至还过之。
因此在《三国志》的总体框架之中,只能是黄忠担任五虎上将而不是魏延了。
二、《三国演义》的小说情节
我估计罗贯中写小说的时候,也注意到了这一点,因此在刘备封五虎上将的时候他是这么写的:
“封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为五虎大将,魏延为汉中太守。其余各功勋定爵。”
罗贯中写小说,特意点出了五虎上将和汉中太守,其他人一笔带过连名字也没有出现,说明就重要性来说,罗贯中认为魏延是和五虎大将一样重要的人,但是因为历史限制,魏延就不能进入五虎上将了。
结合小说前面的情节来看,魏延曾经是个叛主之人,虽然刘备不这么认为,但是诸葛亮心理一直都对魏延比较忌惮。诸葛亮曾经说了这么一段话:
“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祸根。”
虽然最后经过了刘备的求情,魏延保全了自己的性命,但是我们可见的是魏延在蜀汉军中一直不得志。在轰轰烈烈的伐蜀之战中,大家都了不少功劳,但是魏延则是“黄忠安下寨脚,径来见玄德,说魏延违了军令,可斩之。”,魏延因为自己贪功,差一点被黄忠给斩杀了。
说实话,就从这段之中,我能深深地感受到魏延那种非常急切地想要证明自己价值的心情,但是很无奈的是,魏延根本没有办法证明。好不容易立下了一点功劳,结果还是功过相抵。
在后面的汉中之战中,魏延跟随张飞出战。就此时来说,魏延在功劳方面还可以跟黄忠争一下,挑战一下黄忠的地位。但是估计魏延也没想到的是,黄忠立下了绝世功劳,那就是阵斩夏侯渊。在《三国演义》里描写得十分精彩:
“黄忠一马当先,驰下山来,犹如天崩地塌之势。夏侯渊措手不及,被黄忠赶到麾盖之下,大喝一声,犹如雷吼。渊未及相迎,黄忠宝刀已落,连头带肩,砍为两段。”
说实话,在平定汉中一战中,最大的功臣就是黄忠了,因为杀了夏侯渊,基本上就奠定了汉中的大局,此后曹操虽然想反扑,但是已经作用不大了。
正是因为斩杀了夏侯渊这一功劳,黄忠的五虎将的地位彻底稳固,无法撼动。
三、总结
因此综上来看,就功劳而言,魏延比不上黄忠;就情节而言,魏延更比不上黄忠。说实话,在正史之中,魏延在蜀汉汉中之战前几乎没什么戏份,远远比不上其他武将。最后当上了汉中太守,都是惊掉了一群人的下巴。在《三国演义》里面罗贯中给他安排了不少情节,说实话我觉得对魏延已经非常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