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有哪些主要理论流派
展开全部
社会心理学主要理论流派如下:
行为主义学派
一、刺激—反应理论
最初由桑代克(Edward Lee Thorndike,1874—1949)、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1904—1990)等人所创始与发展起来的一种理论。该理论认为动物与人的大部分行为都是后天学习的结果,都是有机体在遇到某种刺激,引起某种行为反应受到强化而构成联结的结果。
二、模仿论
耶鲁大学社会心理学家米勒和道拉德(N.E.Miller& J.Dollard,1941)在《社会学习和模仿》一文中提到,模仿可以通过延伸刺激—反应关系与强化的概念来加以理解。他们认为人类许多社会行为都是通过人际相互影响——模仿而习得,都可以通过一般学习原则的使用来予以说明。
三、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由班杜拉和沃尔特斯(Albert Bandura& R.H.Walters)等人提出与发展起来的,以刺激—反应的观点为基础并通过实验的方法来扩大探讨社会环境如何影响人产生某些习得行为的一种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一切社会行为都是在社会环境影响下,通过对示范行为的观察学习(observational learning)而得以形成、提高或加以改变的。
四、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social exchange theories)是霍曼斯(George Casper Homans,1958)等采用经济学概念来解释社会行为有赖于相互强化而得以持续的一种理论。该理论认为:(1)客观上存有适合于有机体的规律;(2)人的社会行为除服从这种规律外,还服从社会交换规律;(3)因此也引出了分配公平原则。
认知学派
一、格式塔学派的理论
格式塔学派的理论强调从整体和关系的角度研究心理与行为的理论。早期代表人物有韦特海默(M.Wertheimer,1890-1943)、苛勒(Wolfgang Kohler,1887-1967)和考夫卡(K.Koffka,1886-1941)等。该学派的理论认为,个人的行为不是对外界刺激的一种孤立的、简单的反应,也不是许多反射弧机械的总和,它是通过心理物理场、特别是认知活动的整合而作出的。
二、场论和群体动力学理论
群体动力学基于整体比部分重要的观点,认为整体作为一种由内在关系组成的系统,其影响力或作用远大于互不相干的个体。
三、认知相符理论和一致性理论
认知相符理论是阐释人心理的内部动机状态对其心理活动和外部行为的影响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末。它试图以人的认知活动为出发点,理解隐含在个体的社会心理活动背后的动机状态。美国心理学家W.J.麦克盖尔首先提出的认知相符概念。“一致性理论”是探讨和预测人在接受了对有关事物的新的信息后会调整原有态度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精神分析学派
一、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是奥地利精神科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的。
二、新精神分析中的社会学派别
这是20世纪40年代在美国从精神分析运动中分离出来的一个心理学流派,开始否定弗洛伊德的本能论、泛性论和人格结构说,强调文化、社会条件和人际关系等因素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强调家庭环境和童年经验对人格形成与发展的作用,重视自我整合与调节作用,逐渐形成了新的学派,其代表人物有:沙利文(H.S.Sullivan,1892-1949)、霍妮(K.Horney,1885-1952)、弗罗姆(E.Fromm,1900-1980)和埃里克森(E.Erikson,1902-1994)等。
三、人际行为三维理论
这是以人际需要理论为基础阐述人际关系的形成、取向类型以及群体聚散过程特征的理论,是由社会心理学家舒茨(W.Schutz)于1958年提出的。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符号相互作用学派
一、符号相互作用理论
符号相互作用理论(symbolicinteractionism),也叫符号互动论,是一种通过分析在日常环境中的人们的互动来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社会学理论派别,它主要研究的是人们相互作用发生的方式、机制和规律。社会心理学家米德被认为是符号互动论的开创者,除了米德之外,托马斯(W.l.Thomas)、库利等人也对符号互动论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角色理论
角色理论是关于人的态度与行为怎样为其在社会中的角色地位及社会角色期望所影响的社会心理学理论,是试图按照人们所处的地位或身份去解释人的行为并揭示其中规律的研究领域。参与这方面研究并有影响的人有莫雷诺(J.L.Moreno,1934)、林顿(R.Linton,1936)、纽科姆(T.Newcomb,1950)、萨宾(T.R.Sarbin,1954)和戈夫曼等。
三、参照群体理论
参照群体理论是关于人的社会心理态度和行为怎样受其从属的或追求的群体参照力所影响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其代表人物有海曼、纽科姆、谢里夫(M.Sherif,1948)、梅顿(R.K.Merton,1957)及凯利(1952)等人
行为主义学派
一、刺激—反应理论
最初由桑代克(Edward Lee Thorndike,1874—1949)、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1904—1990)等人所创始与发展起来的一种理论。该理论认为动物与人的大部分行为都是后天学习的结果,都是有机体在遇到某种刺激,引起某种行为反应受到强化而构成联结的结果。
二、模仿论
耶鲁大学社会心理学家米勒和道拉德(N.E.Miller& J.Dollard,1941)在《社会学习和模仿》一文中提到,模仿可以通过延伸刺激—反应关系与强化的概念来加以理解。他们认为人类许多社会行为都是通过人际相互影响——模仿而习得,都可以通过一般学习原则的使用来予以说明。
三、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由班杜拉和沃尔特斯(Albert Bandura& R.H.Walters)等人提出与发展起来的,以刺激—反应的观点为基础并通过实验的方法来扩大探讨社会环境如何影响人产生某些习得行为的一种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一切社会行为都是在社会环境影响下,通过对示范行为的观察学习(observational learning)而得以形成、提高或加以改变的。
四、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social exchange theories)是霍曼斯(George Casper Homans,1958)等采用经济学概念来解释社会行为有赖于相互强化而得以持续的一种理论。该理论认为:(1)客观上存有适合于有机体的规律;(2)人的社会行为除服从这种规律外,还服从社会交换规律;(3)因此也引出了分配公平原则。
认知学派
一、格式塔学派的理论
格式塔学派的理论强调从整体和关系的角度研究心理与行为的理论。早期代表人物有韦特海默(M.Wertheimer,1890-1943)、苛勒(Wolfgang Kohler,1887-1967)和考夫卡(K.Koffka,1886-1941)等。该学派的理论认为,个人的行为不是对外界刺激的一种孤立的、简单的反应,也不是许多反射弧机械的总和,它是通过心理物理场、特别是认知活动的整合而作出的。
二、场论和群体动力学理论
群体动力学基于整体比部分重要的观点,认为整体作为一种由内在关系组成的系统,其影响力或作用远大于互不相干的个体。
三、认知相符理论和一致性理论
认知相符理论是阐释人心理的内部动机状态对其心理活动和外部行为的影响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末。它试图以人的认知活动为出发点,理解隐含在个体的社会心理活动背后的动机状态。美国心理学家W.J.麦克盖尔首先提出的认知相符概念。“一致性理论”是探讨和预测人在接受了对有关事物的新的信息后会调整原有态度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精神分析学派
一、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是奥地利精神科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的。
二、新精神分析中的社会学派别
这是20世纪40年代在美国从精神分析运动中分离出来的一个心理学流派,开始否定弗洛伊德的本能论、泛性论和人格结构说,强调文化、社会条件和人际关系等因素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强调家庭环境和童年经验对人格形成与发展的作用,重视自我整合与调节作用,逐渐形成了新的学派,其代表人物有:沙利文(H.S.Sullivan,1892-1949)、霍妮(K.Horney,1885-1952)、弗罗姆(E.Fromm,1900-1980)和埃里克森(E.Erikson,1902-1994)等。
三、人际行为三维理论
这是以人际需要理论为基础阐述人际关系的形成、取向类型以及群体聚散过程特征的理论,是由社会心理学家舒茨(W.Schutz)于1958年提出的。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符号相互作用学派
一、符号相互作用理论
符号相互作用理论(symbolicinteractionism),也叫符号互动论,是一种通过分析在日常环境中的人们的互动来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社会学理论派别,它主要研究的是人们相互作用发生的方式、机制和规律。社会心理学家米德被认为是符号互动论的开创者,除了米德之外,托马斯(W.l.Thomas)、库利等人也对符号互动论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角色理论
角色理论是关于人的态度与行为怎样为其在社会中的角色地位及社会角色期望所影响的社会心理学理论,是试图按照人们所处的地位或身份去解释人的行为并揭示其中规律的研究领域。参与这方面研究并有影响的人有莫雷诺(J.L.Moreno,1934)、林顿(R.Linton,1936)、纽科姆(T.Newcomb,1950)、萨宾(T.R.Sarbin,1954)和戈夫曼等。
三、参照群体理论
参照群体理论是关于人的社会心理态度和行为怎样受其从属的或追求的群体参照力所影响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其代表人物有海曼、纽科姆、谢里夫(M.Sherif,1948)、梅顿(R.K.Merton,1957)及凯利(1952)等人
展开全部
社会心理学理论目的是描述现象、解释事实、探求规律、预测行为,最终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的。因此提高人类认识自身的能力,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是所有心理学理论的生命力所在。
四个流派:社会学习论、社会交换论、符号互动论、精神分析论。
一、社会学习论:
社会学习论:试图通过学习机制来解释人们社会行为的形成和变化。社会学习论吸收了行为的主要理论假设,认为先前的学习对现在的行为有决定作用。
(一)简史:社会学习论起源于行为主义。
俄国的巴甫洛夫和美国的华生,是行为主义早期的代表。后来霍尔,特别是斯金纳发展了行为主义。20世纪50至60年代米勒、多拉德等学者用学习的原则研究人的社会行为,后来班杜拉和沃尔特斯提出社会学习论(1963)。
(二)学习的机制:
社会学习论学习过程有三种机制:联想、强化与模仿。
1、联想:联想是经典条件反射。巴甫洛夫铃唾液分泌实验。
狗形成铃声—食物的联想。
2、强化:个体为什么能学会某种行为,或者避免另一种行为?原因是行为后的奖赏与惩罚作为强化物,使某种行为固定下来并反复出现。奖励是正强化,惩罚是负强化。
3模仿:人的言语习得过程是通过模仿进行社会学习的典型事例。
(三)观察学习:观察学习是班杜拉社会学习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指的是个体通过对他人行为与结果的观察,获得新的行为反应模式,或对已有行为模式加以修正.观察学习包括四个过程:
1、注意过程:2、保持过程:3、动作再现过程:
4、动机过程:动机过程包括外部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
(四)社会学习论的不足
1、认为行为决定于过去的学习经验,比较忽视当时的情境等细节
2、倾向于将行为归因于外在的情境,而忽视个体对当时情境的情绪状态和主观感受对行为的影响。
3、社会学习论主要关注外在行为的解释,而忽视内在的心理过程的分析。
二、社会交换论:主张从经济学的投入与产出关系的视角研究社会行为的理论。它重点强调:人们之间的互动是物质与非物质的一种交换。社会交换论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创始人是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其他代表人物有布劳、埃莫森、蒂博特、凯利。
社会交换论的基本观点,体现在霍曼斯的五个相互关系的命题:
1、成功命题:个体的某种行为能得到相应的奖赏,就会重复这种行为。2、刺激命题:相同刺激可引起相同的或相似的行为。
3、价值命题:某种行为的结果对个体越有价值,他重复这种行为的可能性越高。4、剥夺满足命题:个体或群体重复获得相同奖赏次数越多则该奖赏对个体的价值越小。5、侵犯赞同命题:
社会交换论认为,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
人们在互动中倾向于扩大收益、缩小代价或倾向于扩大满意度、减少不满意度。后来布劳发展了社会交换论,认为社会交关系是建立在互惠基础上的人们自愿的活动。
三、符号互动论:
特别重视与强调事物的意义、符号在社会行为中的作用。
符号互动论始于美国学者詹姆斯和米德。始于20世纪30年代。
符号互动论的基本假设:
1、个体对事物采取的行动是以该事物对他的意义为基础的。
2、事物的意义源于个体于他人的互动。而不是存在于事物自身中。3、个体在应付他所遇到的事物时,往往通过自己的解释去运用和修改事物对他的意义。
四、精神分析论:亦称深层心理学
(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论主要概念和观点
1、意识与潜意识 2、力必多 3、快乐原则和现实原则 4、生本能和死本能 5、人格结构:有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二)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心理学治疗的目的应该是发展病人的创造性潜力及完整的人格,而不是治疗症状。荣格的“集体潜意识”理论,为理解人类的社会行为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三)新精神分析论的主要观点
1、霍妮的“文化因素论”:男女之间的心理差别是文化因素论
2、沙利文的人际关系学说:沙利文认为人际关系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四个流派:社会学习论、社会交换论、符号互动论、精神分析论。
一、社会学习论:
社会学习论:试图通过学习机制来解释人们社会行为的形成和变化。社会学习论吸收了行为的主要理论假设,认为先前的学习对现在的行为有决定作用。
(一)简史:社会学习论起源于行为主义。
俄国的巴甫洛夫和美国的华生,是行为主义早期的代表。后来霍尔,特别是斯金纳发展了行为主义。20世纪50至60年代米勒、多拉德等学者用学习的原则研究人的社会行为,后来班杜拉和沃尔特斯提出社会学习论(1963)。
(二)学习的机制:
社会学习论学习过程有三种机制:联想、强化与模仿。
1、联想:联想是经典条件反射。巴甫洛夫铃唾液分泌实验。
狗形成铃声—食物的联想。
2、强化:个体为什么能学会某种行为,或者避免另一种行为?原因是行为后的奖赏与惩罚作为强化物,使某种行为固定下来并反复出现。奖励是正强化,惩罚是负强化。
3模仿:人的言语习得过程是通过模仿进行社会学习的典型事例。
(三)观察学习:观察学习是班杜拉社会学习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指的是个体通过对他人行为与结果的观察,获得新的行为反应模式,或对已有行为模式加以修正.观察学习包括四个过程:
1、注意过程:2、保持过程:3、动作再现过程:
4、动机过程:动机过程包括外部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
(四)社会学习论的不足
1、认为行为决定于过去的学习经验,比较忽视当时的情境等细节
2、倾向于将行为归因于外在的情境,而忽视个体对当时情境的情绪状态和主观感受对行为的影响。
3、社会学习论主要关注外在行为的解释,而忽视内在的心理过程的分析。
二、社会交换论:主张从经济学的投入与产出关系的视角研究社会行为的理论。它重点强调:人们之间的互动是物质与非物质的一种交换。社会交换论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创始人是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其他代表人物有布劳、埃莫森、蒂博特、凯利。
社会交换论的基本观点,体现在霍曼斯的五个相互关系的命题:
1、成功命题:个体的某种行为能得到相应的奖赏,就会重复这种行为。2、刺激命题:相同刺激可引起相同的或相似的行为。
3、价值命题:某种行为的结果对个体越有价值,他重复这种行为的可能性越高。4、剥夺满足命题:个体或群体重复获得相同奖赏次数越多则该奖赏对个体的价值越小。5、侵犯赞同命题:
社会交换论认为,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
人们在互动中倾向于扩大收益、缩小代价或倾向于扩大满意度、减少不满意度。后来布劳发展了社会交换论,认为社会交关系是建立在互惠基础上的人们自愿的活动。
三、符号互动论:
特别重视与强调事物的意义、符号在社会行为中的作用。
符号互动论始于美国学者詹姆斯和米德。始于20世纪30年代。
符号互动论的基本假设:
1、个体对事物采取的行动是以该事物对他的意义为基础的。
2、事物的意义源于个体于他人的互动。而不是存在于事物自身中。3、个体在应付他所遇到的事物时,往往通过自己的解释去运用和修改事物对他的意义。
四、精神分析论:亦称深层心理学
(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论主要概念和观点
1、意识与潜意识 2、力必多 3、快乐原则和现实原则 4、生本能和死本能 5、人格结构:有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二)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心理学治疗的目的应该是发展病人的创造性潜力及完整的人格,而不是治疗症状。荣格的“集体潜意识”理论,为理解人类的社会行为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三)新精神分析论的主要观点
1、霍妮的“文化因素论”:男女之间的心理差别是文化因素论
2、沙利文的人际关系学说:沙利文认为人际关系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20-11-23
展开全部
比较常听说的有经典精神分析(包含潜意识理论,人格结构理论,人格发展理论),自我心理学,客体关系心理学,自体心理学,拉康派心理学,比昂心理学,还有什么诸如中间学派,主体间学派之类搞不清了。总之精神分析发展到今天是个挺复杂的体系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