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6-20
展开全部
【实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
【虚词】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关系。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的“为....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的很频繁,而且它的解释也相当灵活。主要常用的虚词有:之、其、于、以、而、则、乃、若、且、者、为、然、是、此、斯、彼、何、安、孰、胡、曷、虽、虽然、然而、然则、也。矣、乎、哉、焉、耳等。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
【虚词】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关系。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的“为....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的很频繁,而且它的解释也相当灵活。主要常用的虚词有:之、其、于、以、而、则、乃、若、且、者、为、然、是、此、斯、彼、何、安、孰、胡、曷、虽、虽然、然而、然则、也。矣、乎、哉、焉、耳等。
AiPPT
2024-09-19 广告
2024-09-19 广告
随着AI技术的飞速发展,如今市面上涌现了许多实用易操作的AI生成工具1、简介:AiPPT: 这款AI工具智能理解用户输入的主题,提供“AI智能生成”和“导入本地大纲、导入文档内容”的选项,生成的PPT内容丰富多样,可自由编辑和添加元素,图表...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AiPPT提供
2013-06-20
展开全部
1.文言实词
高考对文言实词的考查,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考查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二是考查那些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词语。
【例】2004年全国高考第11题(新课程卷)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岁凶,汝旁诸县多盗。
B�怿白令:“愿往来里中察奸民。”
C�戒曰:“……不汝容也!”少年皆诺。
D�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
答案:A“凶”应该解释为“庄稼收成不好”。“凶”有“不吉利”的意思,比如“凶吉未卜”。但在这个语境中,和“岁”放在一起,后面又说“多盗”,只有当年收成不好,人们吃不饱,才会出现偷抢东西的盗贼。再结合课文学过的“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孟子·寡人之于国也》),可知“凶”的正确解释。
总之,根据高考考查实词主要指向课内的规律,我们应该在平时牢牢把握课内所学的知识,考试时仔细分析上下文,才可能对实词做出正确的解释。
2.文言虚词
2004年考试说明中保留了18个常见文言虚词,即: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文言虚词的考试,主要是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并辨别文言虚词不同用法的能力
。
文言虚词的考查通常采用比较的方式,即挑出字形相同的虚词,比较他们的意义与用法;或者选出与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用法相同或相异的一项;或者在句子的翻译中考查虚词的意思等等。
【例】2004年全国高考第12题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郡不加寻察,遂结竟无罪(连词。于是,就)
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B� 尝哀泣外门,因谢病去
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连词。于是,就)
C� 宜戳讼者,以谢冤魂(介词,表目的。以便,为的是)
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连词。来)
D� 即刑讼女而祭妇墓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连词。并且)
答案:C
虽说“实词易懂,虚词难解”,但是,如果对这18个虚词分类复习,会收到不错的效果。比如,“乎”、“也”、“焉”是语气词,常放在句末,表达不同的语气,比较容易区别。这里只要注意两点。第一,“焉”的疑问代词用法和代词用法,比如“杀鸡焉用宰牛刀”(焉,疑问代词。哪里),“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焉,代词。于此,于这里);第二,“乎”相当于“于”的介词用法。比如“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乎,介词。对)。这两点都比较容易区分,不需多说。
“者”“所”不能单独使用,必须和其他词语组合在一起,形成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者字结构”和“所字结构”才行。
如:
①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②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孟子》)
可以看到,组成“者字结构”后,可译为“的人”“的物”“的原因”。与现代汉语“好事者”“送信者”的用法相同。
“所”后面都跟着动词,组成“所字结构”。
如:
① 因得观所谓石钟者(《石钟山记》)
② 鱼,我所欲也(《孟子》)
“所谓”就是说的,“所欲”就是想要的,与现代汉语“所见所闻所说所想”,解释为见的闻的说的想的,用法是一样的。
“何”主要作疑问代词或副词;“与”实词性比较强,作虚词主要用作介词“客从外来,与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如果在句末作助词,则相当于“欤”“是谁之过与?”(《论语》)
“若”和“乃”的相同点是都可以作第二人称代词。“若”作连词,表示假设关系。“乃”更多的时候是作副词。
① 当表示前后两件事在情理上顺承或时间上紧接着时,可译为“就、这才”。
如: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表示前后两件事在情理上相背时,可译为“却、竟然”。
如: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
③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时,可译为“只、仅仅”。
如: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史记·项羽本纪》
④当表示对事物的确认时,可译为“就是、实在是、原来是”
如:嬴乃夷门抱关者也,而公子亲枉车骑自迎嬴。(《信陵君窃符救赵》)
“为”和“因”都可以作介词。
“因”作介词,可译为凭借、趁着、通过。
如: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趁着)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过秦论》)(凭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经由、通过)
“因”作副词,可译为“于是,就”。
如:
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就)
洒酣,公子起,为寿侯生前。侯生因谓公子曰:“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信陵君窃符救赵》)(于是,就)
“为”作介词,译为“给”“替”;或者表示原因,译为“因为”;或者表示目的,译为“为了”,与现代汉语的用法没有什么很大的不同,所以比较好理解。
剩下7个虚词,是最常用的,可把它们分作三组记忆:
第一组,“而”“则”“且”,三个连词。
“而”可以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则”作连词,也可以表示多种关系。
“且”作连词,可表示并列关系,递进关系和选择关系。
“且”作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示暂时,可译为“暂且”“姑且”。还可以表示动作行为马上或将要发生。可译为“将”“立即”“就要”“马上”。
第二组,“之”“其”两个代词。
“之”作代词,①可以代人、代事、代处所、代对象等。所代之物,一般都出现在上下文中。可译为“他(它)”“他(它)们”。有时可不译。
“之”还可以作助词。
“其”作代词,大多用在名词前,表示领属关系。可译为“他(们)的”。这里的“他”可以是男性的他,可以是女性的“她”,也可以是动物的“它”。
用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起指示作用,表示人、事、物的范围,或者表示对具体对象的强调。可译为“那(个)”。
“其”还可以作语气副词。用在句首或谓语之前。表示估计、推测、询问的语气。可译为“大概”“可能”“或许”。也可以表示劝告、命令的语气。可译为“就”“要”“一定”等。
“其”还可以作连词和助词。但在高考中,主要考查它的代词和副词用法。
第三组,“以”“于”两个介词。
“于”作介词,主要有以下情况:
① 介绍动作行为发出的时间、处所时,可译为“在”“到”“从”等。
② 介绍动作行为的发出者时,可译为“被”。
③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一般不翻译;或者根据情况译为“对”“跟”“给”“何”。
④用在形容词后,表示比较,并介绍出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
“以”可以用作连词,也可以用作介词。
“以”作连词,相当于“而”的用法,其突出特征是处在两个动词(动宾短语)之间,形成(动词〈动宾短语〉+“以”+动词〈动宾短语〉);或者处在状语和动词之间(状语+“以”+动词)。
①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译为“来”“为了”。
②表示动作行为的结果,译为“才”“以至于”。
③表示动作行为的偏正关系,“以”前面的成分常常是后面的状语,译为“来”“去”“而”“地”等。
④表示动作行为的并列关系,可译为“并且”“而”。
“以”作介词,其标志是“以”+名词,主要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译为“把”;介绍动作行为所依赖的工具、手段、前提,译为“用”“拿”“依照”“同”“按”“凭借”;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译为“因为”;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译为“在”“于”。这些用法很多在高考题目中都已出现过。
记忆虚词的办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把最常用的虚词背诵下来——通过阅读实践,背诵典型句子来记忆;二是学会根据上下文来推断的方法。
高考对文言实词的考查,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考查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二是考查那些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词语。
【例】2004年全国高考第11题(新课程卷)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岁凶,汝旁诸县多盗。
B�怿白令:“愿往来里中察奸民。”
C�戒曰:“……不汝容也!”少年皆诺。
D�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
答案:A“凶”应该解释为“庄稼收成不好”。“凶”有“不吉利”的意思,比如“凶吉未卜”。但在这个语境中,和“岁”放在一起,后面又说“多盗”,只有当年收成不好,人们吃不饱,才会出现偷抢东西的盗贼。再结合课文学过的“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孟子·寡人之于国也》),可知“凶”的正确解释。
总之,根据高考考查实词主要指向课内的规律,我们应该在平时牢牢把握课内所学的知识,考试时仔细分析上下文,才可能对实词做出正确的解释。
2.文言虚词
2004年考试说明中保留了18个常见文言虚词,即: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文言虚词的考试,主要是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并辨别文言虚词不同用法的能力
。
文言虚词的考查通常采用比较的方式,即挑出字形相同的虚词,比较他们的意义与用法;或者选出与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用法相同或相异的一项;或者在句子的翻译中考查虚词的意思等等。
【例】2004年全国高考第12题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郡不加寻察,遂结竟无罪(连词。于是,就)
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B� 尝哀泣外门,因谢病去
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连词。于是,就)
C� 宜戳讼者,以谢冤魂(介词,表目的。以便,为的是)
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连词。来)
D� 即刑讼女而祭妇墓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连词。并且)
答案:C
虽说“实词易懂,虚词难解”,但是,如果对这18个虚词分类复习,会收到不错的效果。比如,“乎”、“也”、“焉”是语气词,常放在句末,表达不同的语气,比较容易区别。这里只要注意两点。第一,“焉”的疑问代词用法和代词用法,比如“杀鸡焉用宰牛刀”(焉,疑问代词。哪里),“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焉,代词。于此,于这里);第二,“乎”相当于“于”的介词用法。比如“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乎,介词。对)。这两点都比较容易区分,不需多说。
“者”“所”不能单独使用,必须和其他词语组合在一起,形成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者字结构”和“所字结构”才行。
如:
①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②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孟子》)
可以看到,组成“者字结构”后,可译为“的人”“的物”“的原因”。与现代汉语“好事者”“送信者”的用法相同。
“所”后面都跟着动词,组成“所字结构”。
如:
① 因得观所谓石钟者(《石钟山记》)
② 鱼,我所欲也(《孟子》)
“所谓”就是说的,“所欲”就是想要的,与现代汉语“所见所闻所说所想”,解释为见的闻的说的想的,用法是一样的。
“何”主要作疑问代词或副词;“与”实词性比较强,作虚词主要用作介词“客从外来,与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如果在句末作助词,则相当于“欤”“是谁之过与?”(《论语》)
“若”和“乃”的相同点是都可以作第二人称代词。“若”作连词,表示假设关系。“乃”更多的时候是作副词。
① 当表示前后两件事在情理上顺承或时间上紧接着时,可译为“就、这才”。
如: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表示前后两件事在情理上相背时,可译为“却、竟然”。
如: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
③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时,可译为“只、仅仅”。
如: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史记·项羽本纪》
④当表示对事物的确认时,可译为“就是、实在是、原来是”
如:嬴乃夷门抱关者也,而公子亲枉车骑自迎嬴。(《信陵君窃符救赵》)
“为”和“因”都可以作介词。
“因”作介词,可译为凭借、趁着、通过。
如: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趁着)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过秦论》)(凭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经由、通过)
“因”作副词,可译为“于是,就”。
如:
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就)
洒酣,公子起,为寿侯生前。侯生因谓公子曰:“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信陵君窃符救赵》)(于是,就)
“为”作介词,译为“给”“替”;或者表示原因,译为“因为”;或者表示目的,译为“为了”,与现代汉语的用法没有什么很大的不同,所以比较好理解。
剩下7个虚词,是最常用的,可把它们分作三组记忆:
第一组,“而”“则”“且”,三个连词。
“而”可以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则”作连词,也可以表示多种关系。
“且”作连词,可表示并列关系,递进关系和选择关系。
“且”作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示暂时,可译为“暂且”“姑且”。还可以表示动作行为马上或将要发生。可译为“将”“立即”“就要”“马上”。
第二组,“之”“其”两个代词。
“之”作代词,①可以代人、代事、代处所、代对象等。所代之物,一般都出现在上下文中。可译为“他(它)”“他(它)们”。有时可不译。
“之”还可以作助词。
“其”作代词,大多用在名词前,表示领属关系。可译为“他(们)的”。这里的“他”可以是男性的他,可以是女性的“她”,也可以是动物的“它”。
用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起指示作用,表示人、事、物的范围,或者表示对具体对象的强调。可译为“那(个)”。
“其”还可以作语气副词。用在句首或谓语之前。表示估计、推测、询问的语气。可译为“大概”“可能”“或许”。也可以表示劝告、命令的语气。可译为“就”“要”“一定”等。
“其”还可以作连词和助词。但在高考中,主要考查它的代词和副词用法。
第三组,“以”“于”两个介词。
“于”作介词,主要有以下情况:
① 介绍动作行为发出的时间、处所时,可译为“在”“到”“从”等。
② 介绍动作行为的发出者时,可译为“被”。
③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一般不翻译;或者根据情况译为“对”“跟”“给”“何”。
④用在形容词后,表示比较,并介绍出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
“以”可以用作连词,也可以用作介词。
“以”作连词,相当于“而”的用法,其突出特征是处在两个动词(动宾短语)之间,形成(动词〈动宾短语〉+“以”+动词〈动宾短语〉);或者处在状语和动词之间(状语+“以”+动词)。
①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译为“来”“为了”。
②表示动作行为的结果,译为“才”“以至于”。
③表示动作行为的偏正关系,“以”前面的成分常常是后面的状语,译为“来”“去”“而”“地”等。
④表示动作行为的并列关系,可译为“并且”“而”。
“以”作介词,其标志是“以”+名词,主要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译为“把”;介绍动作行为所依赖的工具、手段、前提,译为“用”“拿”“依照”“同”“按”“凭借”;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译为“因为”;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译为“在”“于”。这些用法很多在高考题目中都已出现过。
记忆虚词的办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把最常用的虚词背诵下来——通过阅读实践,背诵典型句子来记忆;二是学会根据上下文来推断的方法。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3-06-20
展开全部
实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apple,desk、动词go,work、形容词beautiful, important、数词hundred,thousand、量词piece, pair、代词he all等
【虚词】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
虚词包括介词in at on、连词if when though、助词do did 、冠词a an the等等
实词包括名词apple,desk、动词go,work、形容词beautiful, important、数词hundred,thousand、量词piece, pair、代词he all等
【虚词】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
虚词包括介词in at on、连词if when though、助词do did 、冠词a an the等等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