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末年钟会谋反为什么没有成功?
熟读三国后期历史,由于司马氏夺权专政,曹魏造反的历史记录相对比蜀汉和东吴多,其中最为典型的淮南三叛,严重延缓了司马氏篡魏的步伐。除此之外,还有一次叛变,一个足智多谋的将军,手握20多万重兵,却仅仅造了三天的反就失败身死。这位将军不是别人,正是钟会。那么钟会拥兵20余万,为什么谋反败如此迅速?
钟会当时应称得上奇才,生长于名士之家,自幼才华横溢,上至皇帝、下至群臣都对他非常赏识,曾被司马师称赞为“王佐之才”。他出仕后的经历也很亮眼:曾参与平定两次淮南叛乱,在平叛过程中屡出奇谋,被人比作西汉谋士张良,可谓出了不少风头;帮助司马昭粉碎了魏帝曹髦的夺权企图,成功成为了司马氏的心腹;公元260年升迁为司隶校尉,官位虽然不高但很有实权,朝廷大小事无不插手;公元263年魏国发动灭蜀战役,被任命为大军的主将,而且手握20余万重兵。
为什么谋反败如此迅速?钟会的是否有谋反之心,根据他人对钟会的评价【在事纵恣】【挟术难保】【见利忘义】是极可能有的。还有可能加上姜维的挑唆,更加蠢蠢欲动。三国志里说明了钟会谋反的原因,“钟会心怀不轨……钟会最怕的是邓艾。邓艾被收押后,钟会马上赶到成都,统率大军,威震西蜀。自认为功名天下无比,不愿再屈居人下。加之猛将精兵都控制在自己手中,于是举兵反叛。”
钟会下决心谋反还是因为收到司马昭【恐邓艾或不就徵,今遣中护军贾充将步骑万人径入斜谷,屯乐城,吾自将十万屯长安,相见在近】的书信——这封信该解读成“钟会你不作死回来还可以好好当你的司徒”,还是“今日自引兵来,是疑我也”呢?钟会选择了造反。然而钟会先前并没有做什么准备,所以一败涂地。
其次,钟会谋反不成功,最直接的原因在于魏将不从命时没有直接斩杀他们【或谓会:「可尽杀牙门骑督以上。」会犹豫未决。】而这些魏将也不是无名人氏啊。【锺会构造反乱……逼胁众人,皆使下议,仓卒之际,莫不惊慑。相国左司马夏侯和、骑士曹属朱抚时使在成都,中领军司马贾辅、郎中羊琇各参会军事;和、琇、抚皆抗节不挠,拒会凶言,临危不顾……】
钟会的帐下督丘建,本属于胡烈手下,钟会喜爱并信任他。丘建怜悯胡烈一人独自被囚,就请求钟会,让他允许一名亲兵进出取饮食,各牙门将也都随此例让一人进来侍奉。胡烈欺骗亲兵并让他传递消息给儿子胡渊说:“丘建秘密地透露消息,说钟会已经挖了大坑,作了数千根白色大棒,想叫外面的兵士全部进来,每人赐一白帽,授散将之职,依次击杀诸将,埋入坑中。”诸牙门将的亲兵也都说同样的话,一夜之间,辗转相告,大家都知道了。,于是士兵们自发组织起来,在正月十八这天发动了反叛乱的叛乱,钟会及其一小撮造反集团很快就死于乱军之中。
钟会谋反为何败的如此迅速,根本性的原因在于钟会手下大多是关中人,心恋故土,钟会也没有想办法安抚军心,而是放任谣言流传。加上在联系旧部、打压异己、构筑工事、征集粮食、据守城池等准备工作统统没有做——或许来不及做——的情况下,就匆忙造反,此时作为钟会头号心腹共谋大计的人竟然是蜀国人姜维,而且没有给予兵权。加上在军中没有足够的威望,也没有获取全军上下的任何支持,失败自然是不可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