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在有什么文化,比如日本有动漫文化、酒文化等,中国有哪些?未来中国会出现哪些新文化?
中国现在有什么文化,比如日本有动漫文化、酒文化等,中国有哪些?未来中国会出现哪些新文化?怎么不感觉到书上的中国文化...
中国现在有什么文化,比如日本有动漫文化、酒文化等,中国有哪些?未来中国会出现哪些新文化?怎么不感觉到书上的中国文化
展开
4个回答
2013-06-20
展开全部
作为我国文化产业的核心领域的新闻出版业率先释放出重大改革信息,除党报党刊及重要出版社仍为事业单位外,社会文化类报刊和绝大多数出版社将转为企业,并吸纳社会资金(包括国有、民营)参股;在分销流通环节,新华书店将加快完成股份制改造,最后达到上市。我国新闻出版业开始了20年来最深刻的变革。广播电影电视领域文化体制改革也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事企分开、产权明晰、责任明确”的原则进行,实现转企、股份化、上市“三个转变”。截至目前,试点单位已经按时完成了预定工作,其中有一批单位已经为投融资试点做好了准备。此外,已有11家民营机构获得了图书分销领域的“全国总发行权”,其中一些还做好了进入出版领域的准备。获得全国连锁资格和全国总发行资格双牌照的山东世纪天鸿,事实上已经是一家能控制总出书品种1500种、年营业码洋超过5亿元的大型民营出版-发行商。
影视制作领域由于政策最为开放,市场准入程度最高而成为今年产业发展的一大亮点。据统计,2004年,我国国产影片数量将首次突破200部,远远超过2003年140部的纪录;其中国有、民营资本联合拍摄的影片达到80%,国有企业投资比例已降至50%以下。民营影视企业已经成为中国影视产业的重要力量。
网络信息内容产业继续保持旺盛的发展势头,其中游戏内容产业继续保持复合率将近100%的增长,超过了手机短信的增长幅度。最近几年,我国每年新增电话用户在9000万户以上,到2004年11月,电话用户总数已超过6亿,居世界第一位。
文化市场建设在今年获得新的进展。最为引人注目是继四川的“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以后,2004年11月在深圳召开了首届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这是我国国内举办的第一个综合性、国际性的文化产业博览会,由国家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广东省政府主办,深圳市政府承办。博览会共设有60多个与文化产业相关的展示、交易、论坛、活动项目,有700多家企业参展,汇集了高达380多亿元的洽谈项目。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作为我国最高规格的文化产品、文化技术和文化资本的展示与交易平台,必将会促进中国文化产品更好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目前存在问题与分析
(一) 关于宏观形势中的问题:对于战略性短缺的进一步审视
2004年《文化蓝皮书·总报告》曾经分析,我国文化产业的宏观形势存在着“战略性短缺”。今年以来,一些新披露的数字和研究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这是一种非常规的短缺状况,的确应该引起严重关注。
2004年出版的《财经蓝皮书——中国经济运行与政策报告》指出,在20多年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形势下,我国的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尽管我国1992年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但是统计数字显示,从1991~2002年,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一直徘徊在1/3左右,结构上仅仅上升了1个百分点。这一比重比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的平均值低了14个百分点,就业水平也低了近20个百分点(《财经蓝皮书——中国经济运行与政策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第4~7页)。这种发展状况是难以用经济增长和结构转换的一般规律来解释的,的确是一种在我国特殊体制环境下的现象。我国文化产业的战略性短缺是在我国服务业总体发展滞后这一背景下形成的。
这两年的趋势是,文化服务业这块“短板”越来越短。加入WTO以后这几年,我国经济发展趋势的新特点主要是,第二产业增长迅猛,第三产业增长速度下降,文化服务业的增长总体上也比较缓慢。这种情况的出现也显然是与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的发展态势相矛盾的。2004年以来,出现了关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大争论,一派观点认为我国加入WTO后正在进入工业化后期,即重化工业发展阶段;另一种观点认为,偏向重化工业的发展战略在我们这样的能源紧缺国家具有很大的危险性,应该走“轻型化”的发展道路。看来,如何以文化产业的发展参与国民经济战略结构调整,促进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协调均衡发展,仍然是一个需要强调的重大主题。
(二)改革日渐深入,关键性领域的关键性制度创新有待突破
两年来,文化体制改革尽管还处在试点阶段,但已经具有了明显的示范作用,解放了文化生产力,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难度逐渐增加,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思想解放和理论突破。
文化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通过事业和产业单位的区分,实施微观体制改革,打造市场主体,构建产业发展的基础。目前文化产品流通领域的开放已经是事实,无论是图书音像分销,还是电影院线,市场主体已经多元化。影视制作领域投资活跃,竞争态势已成。但是,在书报刊出版和广电播出机构等产业高端领域,实现这一改革目标,启动产业发展,还有较大距离。正是在这一关键环节上,改革的深入需要新的思路和推动力。
我们感到,在新闻出版业,无论是出版集团,还是报业集团,“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国有独资体制是否能够为市场所接受,还有待观察。在广电业中,不同产业环节的区别性准入政策,正在使产业发展受到阻碍。2004年被我国广电部门称为“动漫游戏产业年”,各种民间力量介入动漫游戏产业内容制作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但是,据报道,由于民营的内容制作机构和国营的播出机构在体制上地位不同,播出机构未真正实现“制播分离”,有序、公平、公正的市场定价机制没有形成,致使70%的国产动画片在各省市县电视台无法播出,已播出的动画片往往也被不合理地压低价格,甚至被迫免费播出,导致成本无法回收,生产积极性受到抑制。
在投融资体制改革方面出现的问题很典型。文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今年以来受到高度重视,成为实现我国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关键环节,但是在实践中发现,如果仍然在现有的政策框架下,将媒体经营性资产分离出来,以此为主体吸收社会资本,将面对大量关联交易、无形资产评估等问题,很难与目前证券市场管理规范接轨,而且近年来的实践已经证明它也很难得到投资者的认同。如果这类企业大量上市融资,将可能给资本市场带来巨大的风险。
改革的难度也来自于事业单位内部。由于在体制内占据优越地位,握有垄断权力,这些单位已在多年商业运作中形成了既得利益,因此缺乏改革的内在动力。不脱离体制内优越地位,同时尽可能在市场中获得商业利益,将事业和产业两种好处兼收并取,往往成为他们在“双轨制”条件下最为合理的选择。这种双轨体制在文化市场已经有所发育的今天,已经造成了严重社会不公的不良后果。
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有机遇期,改革也有机遇期,如不抓紧推动就可能丧失最佳时机。根据入世承诺,我国将于2004年结束开放文化分销领域的准备期。截止10月末,有关部门已经向11家民营图书发行机构发放了“全国总发”许可。可以预见,完成了全国分销网布局的民营书业将迅速向上整合资源,一批大型的民营“出版-发行集团”将很快出现,市场给国有文化出版机构留下的时间已经不多。
另据今年首次公布的文化产业统计数字,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起来的新兴文化产业如网络文化、休闲娱乐、文化旅游、广告及会展等,从业人员已超出以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以及演艺等构成的传统文化产业部门近1倍,创造的价值已接近传统行业。这些新兴文化产业部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体制环境的不同和技术装备程度较高(如网络文化),发展速度才超过了传统文化产业领域。可以预见,如果文化体制改革在短时间内没有较大突破,增量资本将可能越来越向新兴文化产业领域集中,传统文化产业领域将被边缘化。
(三)体制机制改革滞后使得发展冲动无序化,文化产业发展出现“泡沫化”现象
从2003~2004年,一个突出的现象是,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冲动很大,公共财政对文化设施的拨款规模几乎超过改革开放以来的总和,大量业内和业外的、体制内和体制外的资本正在冲进文化投资领域,一个前所未有的文化投资高潮正在兴起。但与此恰成对照的是,我国文化体制改革还在酝酿之中,文化产业领域资源配置机制和政府职能转变还未完成。这就出现了一个我们在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领域多次出现过的,以行政性推动为特点的“投资饥渴”和“经济过热”景象。
比如说,8号文件下达后,各个相关部委纷纷出台发展动漫游戏产业的措施,各级政府也纷纷跟进。截止10月末,除了有十几个儿童电视频道已经开播或者准备开播外,据统计全国还有数十个内容类似的“基地”或“园区”已经启动或正在准备之中。大量电视频道开播却面临严重的内容不足的窘境,而各种园区是否有实质性内容也是问题。有人认为,我国动漫游戏产业的“泡沫”已经形成。
我国文化产业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以体制改革与加快发展为主要特点,如何平衡这两个基本方面需要予以关注。对于习惯于以行政方式发展文化的地方政府而言,体制改革需要花大气力研究、试点、制订方案和推动实施,短期不易见效。上项目、做工程、造形象则容易得多。通过逐渐放开市场,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上升为政策,以指导文化事业单位转制,自发地实现兼并和重组,费时费力。而以行政命令“拉郎配”却可以立竿见影。如果再带有利益动机,直接以行政权力在市场中推动产业整合,则更会对发展起逆向调节作用。
明年将进入“十五”计划最后一年,“十一五”规划已经提上日程,我国文化产业正在面临更大的发展机遇。如果我们不能
很好地总结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教训,将发展纳入改革的轨道,以资源配置机制的重大转换推动健康的增长或发展,而是任凭个别领域的“泡沫化”趋势蔓延,就可能为今后的发展制造新的障碍。
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既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也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准备,处在一个特殊的历史空间,承担了特殊的历史功能,因此必定充满曲折,困难重重。此外,改革也是我国文化领域的一场“自我革命”,种种利益冲突不可避免,而且还随着改革的深入日趋复杂。我们需要以十六届四中全会决议为指导,坚定不移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以适应文化产业发展高潮到来的形势需要。
预测与建议
2005年文化产业发展形势将受到两个基本因素的影响:第一是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结束,将可能在全国铺开;第二是加入WTO过渡期结束,文化分销领域承诺开始生效,外国文化资本将进行战略布局。一个文化产业的投资高潮已经来临。在投资文化产业的意愿和动力方面,国际大于国内,民间大于国家,地方大于中央。在文化产品与服务存在战略性短缺的情况下,这会对改革形成高压态势。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明年经济工作的安排中,宏观政策将更加借重市场的力量,市场手段的分量会加大。如何抓住消费结构升级的机遇,通过开放文化市场加大文化产业的发展力度,缓解文化产品供应上的战略性短缺,将成为新的一年文化体制改革的主题。我们应该积极利用改革示范效应和外资激发效应的双重作用,顺应时世,加快发展节奏。
(一)通过建立公平、统一的市场体制,扩大改革试点的示范效应,推进各种所有制市场主体之间的联合、兼并、重组,大幅提高市场集中度
一年多以来,改革试点已经在一些产业领域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应该抓住制订改革总体方案并在全国推开的机会,建立统一的市场体制,扩大改革的示范效应,形成产业发展的新形势,同时也避免新的不平等竞争形势出现。
我们看到,2004年文化部发布的《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已经表明,文化主管部门注意到了应该在文化体制改革迅猛推进的形势下,为不同所有制企业营造一个公平、公正、透明的体制和政策环境。在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个重大进步,意味着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环境的进一步成熟,落实人民群众文化权利的重点正在从消费领域转向生产投资领域,而政府宏观调控正在从行政手段为主向经济手段为主的方向转化。
在新闻出版领域,类似政策的出台也已经极为必要。由于明确绝大多数出版机构整体转为企业的改革政策实施,将会有一大批书报刊出版机构由于失去行政性支持而迅速变为徒有虚名的“壳资源”。这些出版机构的出路或者是被已经占据出版高端位置的国有大型出版集团所兼并整合,或者是被控制全国性发行渠道的大型民营书业所兼并和重组。如果政策环境适宜,就会在市场搏杀中有真正超大型发行-出版集团诞生。这时候我们需要做的是为这一趋势成为现实准备尽可能良好的市场环境。
为此,应当适时出台推动和主导这一发展趋势的政策。比如说,将书号、刊号为基础的传统行政性宏观调控手段,适时转化为真正基于市场的经济调控手段,推动一批长期以来以出卖书号、刊号为生的出版机构资源向有实力的出版或发行集团汇聚。
应该说,随着WTO过渡期结束,国外大型传媒集团将在中国传媒市场展开战略性投资,鲸吞体制内优质和闲置文化资源的速度将大大加快,主管部门出于尽快做大做强民族文化经济考虑,应该采取更为激进有效的市场化手段,以加快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和放开民营文化资本准入等多种手段,推动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兼并和重组,提高市场集中度,提升产业竞争力。
(二)将投融资体制改革作为改革的重点和产业跨越式发展的杠杆,推动新一轮传媒资本投
浪潮的形成
我国文化资本投资高潮正在兴起,而且将以文化市场为主战场。从外国文化资本进入中国的步骤来看,由于分销领域的逐步放开,他们在许多领域已经完成以文化产品对中国市场的占领,转入以文化资本大规模整合我优质文化资源阶段。本土民营文化资本也已经在几年的力量积蓄之后,进入大规模伸展时期。2004年我国文化资本市场已经浮现出如“中信”和“星美传媒”等文化资本巨头的身影,中国的文化资本市场将进入风起云涌的年代。
在这样的形势下,投融资体制改革成为主管当局关注焦点是合乎情理的。目前国内已有多家试点单位在集团化改革取得进展、现代企业制度基本建立的基础上,开始新一轮股份化改革,并拟订上市方案。仅就目前业内进入试点的为数不多的国有文化传媒集团而言,其资产总量、收入水平,以及现金流量,已经具有筹集数百亿资金,在新闻出版领域掀起兼并狂潮的能力。如果再加上已经占据流通领域大半河山,并做好了进军出版一切准备的民营书业集团,以及环伺于体制门外的传统产业资本巨头,未来文化市场的兼并战规模就更为可观。
因此,尽管还有诸多体制和政策性障碍,但是在新的一年里文化投融资体制毫无疑问将有重大突破。在这种形势下,最为合理的做法是解放思想
,大胆实验,主动拆除投融资政策壁垒,在关键性的领域实现关键性的制度创新,以体制性优势夺得经济发展的先机。
(三)抓住“十一五”规划机遇,规范产业发展,推动区域文化产业格局成型
一年多来,在某些无序的发展冲动中,也出现了相反的趋势,一些地方政府开始打造区域性合作与发展的格局,文化产业在区域经济的各种构想与规划中的地位引人注目。江浙沪演出市场区域合作已经运作多年,取得重大成果。在所谓“泛珠江三角洲9+2”合作构想中,也包含了许多文化产业的内容。2004年11月,传出正在制订的“十一五”规划将为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三大城市群进行区域经济定位的新闻报道,文化产业作为环渤海城市群的主要产业发展方向赫然在列。同样是在2004年11月,香港特区政府主办了“亚洲文化合作论坛”,邀请国家文化部和22个省文化厅领导,与亚洲8个国家文化部门官员共同探讨这一地区文化发展国际合作的前景,论坛主题响亮地叫做“创意亚洲”。会议凸显了亚洲国家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的区域合作意愿,以及香港作为亚洲地区文化创意产业中心的地位。
可以预见,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形势下,中国经济增长正以向内地延伸和向海外扩展的两种方式向实现,区域经济合作之势正在迅速形成,文化产业也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城市群为首的东部发达地区将成为中国文化产业最重要的区域,既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也带动中西部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各地方政府毫无疑问应该抓住制订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机会,制订文化产业发展规划,通过参与区域文化产业共同体,提升本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竞争力。
(四)加入WTO以后我国制造业迅猛发展,应该建立文化产业与传统产业的战略联系,拓展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商机
由于加入WTO后我国工业化进程骤然提速,于是经济界出现了有关发展道路的新争论。实际上,无论这一争论的结果如何,我国成为全球制造业基地是必然的,问题只在于我们如何应对。我们应该研究文化产业的发展如何可能与总的国民经济的发展相协调,如何与传统产业的发展产生互动因而相得益彰的问题。目前国际上兴起的“文化创意产业”应是一种值得考虑的战略性方案。
文化创意产业是近年来在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发达国家提出的概念,主要特征是重视发展现代文化产业的高端,重视将现代文化产业与传统产业相结合,以增加传统产业的文化附加值。文化创意产业的提出抓住了现代文化产业的核心和实质,也调整了现代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使其从单一的个人消费需求导向,转向于既服务个人消费需求,也服务生产领域的新思路。这一点无疑也是符合我国经济现阶段发展的要求的。因此,在制订十一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时候,我们应该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自觉地对文化产业与传统产业做更加整体性的考虑,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文化产业发展的道路。
我们正在进入一个风险与机遇并存的发展新阶段。在这个阶段,发展形势将发生深刻变化,城市化是否与工业化同步,公共服务是否普及完善,精神文化是否刚健饱满,将成为发展的关键。在这个阶段,经济发展将以社会发展为前提,而不是像我们以往所理解的那样,社会发展以经济发展为前提。只有认识这一深刻转变,才能真正理解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一重大题目的深远含义,才会将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问题置于其应有的位置上(据文化蓝皮书《2005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影视制作领域由于政策最为开放,市场准入程度最高而成为今年产业发展的一大亮点。据统计,2004年,我国国产影片数量将首次突破200部,远远超过2003年140部的纪录;其中国有、民营资本联合拍摄的影片达到80%,国有企业投资比例已降至50%以下。民营影视企业已经成为中国影视产业的重要力量。
网络信息内容产业继续保持旺盛的发展势头,其中游戏内容产业继续保持复合率将近100%的增长,超过了手机短信的增长幅度。最近几年,我国每年新增电话用户在9000万户以上,到2004年11月,电话用户总数已超过6亿,居世界第一位。
文化市场建设在今年获得新的进展。最为引人注目是继四川的“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以后,2004年11月在深圳召开了首届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这是我国国内举办的第一个综合性、国际性的文化产业博览会,由国家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广东省政府主办,深圳市政府承办。博览会共设有60多个与文化产业相关的展示、交易、论坛、活动项目,有700多家企业参展,汇集了高达380多亿元的洽谈项目。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作为我国最高规格的文化产品、文化技术和文化资本的展示与交易平台,必将会促进中国文化产品更好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目前存在问题与分析
(一) 关于宏观形势中的问题:对于战略性短缺的进一步审视
2004年《文化蓝皮书·总报告》曾经分析,我国文化产业的宏观形势存在着“战略性短缺”。今年以来,一些新披露的数字和研究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这是一种非常规的短缺状况,的确应该引起严重关注。
2004年出版的《财经蓝皮书——中国经济运行与政策报告》指出,在20多年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形势下,我国的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尽管我国1992年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但是统计数字显示,从1991~2002年,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一直徘徊在1/3左右,结构上仅仅上升了1个百分点。这一比重比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的平均值低了14个百分点,就业水平也低了近20个百分点(《财经蓝皮书——中国经济运行与政策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第4~7页)。这种发展状况是难以用经济增长和结构转换的一般规律来解释的,的确是一种在我国特殊体制环境下的现象。我国文化产业的战略性短缺是在我国服务业总体发展滞后这一背景下形成的。
这两年的趋势是,文化服务业这块“短板”越来越短。加入WTO以后这几年,我国经济发展趋势的新特点主要是,第二产业增长迅猛,第三产业增长速度下降,文化服务业的增长总体上也比较缓慢。这种情况的出现也显然是与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的发展态势相矛盾的。2004年以来,出现了关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大争论,一派观点认为我国加入WTO后正在进入工业化后期,即重化工业发展阶段;另一种观点认为,偏向重化工业的发展战略在我们这样的能源紧缺国家具有很大的危险性,应该走“轻型化”的发展道路。看来,如何以文化产业的发展参与国民经济战略结构调整,促进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协调均衡发展,仍然是一个需要强调的重大主题。
(二)改革日渐深入,关键性领域的关键性制度创新有待突破
两年来,文化体制改革尽管还处在试点阶段,但已经具有了明显的示范作用,解放了文化生产力,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难度逐渐增加,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思想解放和理论突破。
文化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通过事业和产业单位的区分,实施微观体制改革,打造市场主体,构建产业发展的基础。目前文化产品流通领域的开放已经是事实,无论是图书音像分销,还是电影院线,市场主体已经多元化。影视制作领域投资活跃,竞争态势已成。但是,在书报刊出版和广电播出机构等产业高端领域,实现这一改革目标,启动产业发展,还有较大距离。正是在这一关键环节上,改革的深入需要新的思路和推动力。
我们感到,在新闻出版业,无论是出版集团,还是报业集团,“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国有独资体制是否能够为市场所接受,还有待观察。在广电业中,不同产业环节的区别性准入政策,正在使产业发展受到阻碍。2004年被我国广电部门称为“动漫游戏产业年”,各种民间力量介入动漫游戏产业内容制作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但是,据报道,由于民营的内容制作机构和国营的播出机构在体制上地位不同,播出机构未真正实现“制播分离”,有序、公平、公正的市场定价机制没有形成,致使70%的国产动画片在各省市县电视台无法播出,已播出的动画片往往也被不合理地压低价格,甚至被迫免费播出,导致成本无法回收,生产积极性受到抑制。
在投融资体制改革方面出现的问题很典型。文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今年以来受到高度重视,成为实现我国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关键环节,但是在实践中发现,如果仍然在现有的政策框架下,将媒体经营性资产分离出来,以此为主体吸收社会资本,将面对大量关联交易、无形资产评估等问题,很难与目前证券市场管理规范接轨,而且近年来的实践已经证明它也很难得到投资者的认同。如果这类企业大量上市融资,将可能给资本市场带来巨大的风险。
改革的难度也来自于事业单位内部。由于在体制内占据优越地位,握有垄断权力,这些单位已在多年商业运作中形成了既得利益,因此缺乏改革的内在动力。不脱离体制内优越地位,同时尽可能在市场中获得商业利益,将事业和产业两种好处兼收并取,往往成为他们在“双轨制”条件下最为合理的选择。这种双轨体制在文化市场已经有所发育的今天,已经造成了严重社会不公的不良后果。
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有机遇期,改革也有机遇期,如不抓紧推动就可能丧失最佳时机。根据入世承诺,我国将于2004年结束开放文化分销领域的准备期。截止10月末,有关部门已经向11家民营图书发行机构发放了“全国总发”许可。可以预见,完成了全国分销网布局的民营书业将迅速向上整合资源,一批大型的民营“出版-发行集团”将很快出现,市场给国有文化出版机构留下的时间已经不多。
另据今年首次公布的文化产业统计数字,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起来的新兴文化产业如网络文化、休闲娱乐、文化旅游、广告及会展等,从业人员已超出以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以及演艺等构成的传统文化产业部门近1倍,创造的价值已接近传统行业。这些新兴文化产业部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体制环境的不同和技术装备程度较高(如网络文化),发展速度才超过了传统文化产业领域。可以预见,如果文化体制改革在短时间内没有较大突破,增量资本将可能越来越向新兴文化产业领域集中,传统文化产业领域将被边缘化。
(三)体制机制改革滞后使得发展冲动无序化,文化产业发展出现“泡沫化”现象
从2003~2004年,一个突出的现象是,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冲动很大,公共财政对文化设施的拨款规模几乎超过改革开放以来的总和,大量业内和业外的、体制内和体制外的资本正在冲进文化投资领域,一个前所未有的文化投资高潮正在兴起。但与此恰成对照的是,我国文化体制改革还在酝酿之中,文化产业领域资源配置机制和政府职能转变还未完成。这就出现了一个我们在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领域多次出现过的,以行政性推动为特点的“投资饥渴”和“经济过热”景象。
比如说,8号文件下达后,各个相关部委纷纷出台发展动漫游戏产业的措施,各级政府也纷纷跟进。截止10月末,除了有十几个儿童电视频道已经开播或者准备开播外,据统计全国还有数十个内容类似的“基地”或“园区”已经启动或正在准备之中。大量电视频道开播却面临严重的内容不足的窘境,而各种园区是否有实质性内容也是问题。有人认为,我国动漫游戏产业的“泡沫”已经形成。
我国文化产业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以体制改革与加快发展为主要特点,如何平衡这两个基本方面需要予以关注。对于习惯于以行政方式发展文化的地方政府而言,体制改革需要花大气力研究、试点、制订方案和推动实施,短期不易见效。上项目、做工程、造形象则容易得多。通过逐渐放开市场,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上升为政策,以指导文化事业单位转制,自发地实现兼并和重组,费时费力。而以行政命令“拉郎配”却可以立竿见影。如果再带有利益动机,直接以行政权力在市场中推动产业整合,则更会对发展起逆向调节作用。
明年将进入“十五”计划最后一年,“十一五”规划已经提上日程,我国文化产业正在面临更大的发展机遇。如果我们不能
很好地总结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教训,将发展纳入改革的轨道,以资源配置机制的重大转换推动健康的增长或发展,而是任凭个别领域的“泡沫化”趋势蔓延,就可能为今后的发展制造新的障碍。
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既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也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准备,处在一个特殊的历史空间,承担了特殊的历史功能,因此必定充满曲折,困难重重。此外,改革也是我国文化领域的一场“自我革命”,种种利益冲突不可避免,而且还随着改革的深入日趋复杂。我们需要以十六届四中全会决议为指导,坚定不移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以适应文化产业发展高潮到来的形势需要。
预测与建议
2005年文化产业发展形势将受到两个基本因素的影响:第一是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结束,将可能在全国铺开;第二是加入WTO过渡期结束,文化分销领域承诺开始生效,外国文化资本将进行战略布局。一个文化产业的投资高潮已经来临。在投资文化产业的意愿和动力方面,国际大于国内,民间大于国家,地方大于中央。在文化产品与服务存在战略性短缺的情况下,这会对改革形成高压态势。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明年经济工作的安排中,宏观政策将更加借重市场的力量,市场手段的分量会加大。如何抓住消费结构升级的机遇,通过开放文化市场加大文化产业的发展力度,缓解文化产品供应上的战略性短缺,将成为新的一年文化体制改革的主题。我们应该积极利用改革示范效应和外资激发效应的双重作用,顺应时世,加快发展节奏。
(一)通过建立公平、统一的市场体制,扩大改革试点的示范效应,推进各种所有制市场主体之间的联合、兼并、重组,大幅提高市场集中度
一年多以来,改革试点已经在一些产业领域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应该抓住制订改革总体方案并在全国推开的机会,建立统一的市场体制,扩大改革的示范效应,形成产业发展的新形势,同时也避免新的不平等竞争形势出现。
我们看到,2004年文化部发布的《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已经表明,文化主管部门注意到了应该在文化体制改革迅猛推进的形势下,为不同所有制企业营造一个公平、公正、透明的体制和政策环境。在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个重大进步,意味着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环境的进一步成熟,落实人民群众文化权利的重点正在从消费领域转向生产投资领域,而政府宏观调控正在从行政手段为主向经济手段为主的方向转化。
在新闻出版领域,类似政策的出台也已经极为必要。由于明确绝大多数出版机构整体转为企业的改革政策实施,将会有一大批书报刊出版机构由于失去行政性支持而迅速变为徒有虚名的“壳资源”。这些出版机构的出路或者是被已经占据出版高端位置的国有大型出版集团所兼并整合,或者是被控制全国性发行渠道的大型民营书业所兼并和重组。如果政策环境适宜,就会在市场搏杀中有真正超大型发行-出版集团诞生。这时候我们需要做的是为这一趋势成为现实准备尽可能良好的市场环境。
为此,应当适时出台推动和主导这一发展趋势的政策。比如说,将书号、刊号为基础的传统行政性宏观调控手段,适时转化为真正基于市场的经济调控手段,推动一批长期以来以出卖书号、刊号为生的出版机构资源向有实力的出版或发行集团汇聚。
应该说,随着WTO过渡期结束,国外大型传媒集团将在中国传媒市场展开战略性投资,鲸吞体制内优质和闲置文化资源的速度将大大加快,主管部门出于尽快做大做强民族文化经济考虑,应该采取更为激进有效的市场化手段,以加快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和放开民营文化资本准入等多种手段,推动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兼并和重组,提高市场集中度,提升产业竞争力。
(二)将投融资体制改革作为改革的重点和产业跨越式发展的杠杆,推动新一轮传媒资本投
浪潮的形成
我国文化资本投资高潮正在兴起,而且将以文化市场为主战场。从外国文化资本进入中国的步骤来看,由于分销领域的逐步放开,他们在许多领域已经完成以文化产品对中国市场的占领,转入以文化资本大规模整合我优质文化资源阶段。本土民营文化资本也已经在几年的力量积蓄之后,进入大规模伸展时期。2004年我国文化资本市场已经浮现出如“中信”和“星美传媒”等文化资本巨头的身影,中国的文化资本市场将进入风起云涌的年代。
在这样的形势下,投融资体制改革成为主管当局关注焦点是合乎情理的。目前国内已有多家试点单位在集团化改革取得进展、现代企业制度基本建立的基础上,开始新一轮股份化改革,并拟订上市方案。仅就目前业内进入试点的为数不多的国有文化传媒集团而言,其资产总量、收入水平,以及现金流量,已经具有筹集数百亿资金,在新闻出版领域掀起兼并狂潮的能力。如果再加上已经占据流通领域大半河山,并做好了进军出版一切准备的民营书业集团,以及环伺于体制门外的传统产业资本巨头,未来文化市场的兼并战规模就更为可观。
因此,尽管还有诸多体制和政策性障碍,但是在新的一年里文化投融资体制毫无疑问将有重大突破。在这种形势下,最为合理的做法是解放思想
,大胆实验,主动拆除投融资政策壁垒,在关键性的领域实现关键性的制度创新,以体制性优势夺得经济发展的先机。
(三)抓住“十一五”规划机遇,规范产业发展,推动区域文化产业格局成型
一年多来,在某些无序的发展冲动中,也出现了相反的趋势,一些地方政府开始打造区域性合作与发展的格局,文化产业在区域经济的各种构想与规划中的地位引人注目。江浙沪演出市场区域合作已经运作多年,取得重大成果。在所谓“泛珠江三角洲9+2”合作构想中,也包含了许多文化产业的内容。2004年11月,传出正在制订的“十一五”规划将为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三大城市群进行区域经济定位的新闻报道,文化产业作为环渤海城市群的主要产业发展方向赫然在列。同样是在2004年11月,香港特区政府主办了“亚洲文化合作论坛”,邀请国家文化部和22个省文化厅领导,与亚洲8个国家文化部门官员共同探讨这一地区文化发展国际合作的前景,论坛主题响亮地叫做“创意亚洲”。会议凸显了亚洲国家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的区域合作意愿,以及香港作为亚洲地区文化创意产业中心的地位。
可以预见,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形势下,中国经济增长正以向内地延伸和向海外扩展的两种方式向实现,区域经济合作之势正在迅速形成,文化产业也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城市群为首的东部发达地区将成为中国文化产业最重要的区域,既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也带动中西部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各地方政府毫无疑问应该抓住制订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机会,制订文化产业发展规划,通过参与区域文化产业共同体,提升本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竞争力。
(四)加入WTO以后我国制造业迅猛发展,应该建立文化产业与传统产业的战略联系,拓展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商机
由于加入WTO后我国工业化进程骤然提速,于是经济界出现了有关发展道路的新争论。实际上,无论这一争论的结果如何,我国成为全球制造业基地是必然的,问题只在于我们如何应对。我们应该研究文化产业的发展如何可能与总的国民经济的发展相协调,如何与传统产业的发展产生互动因而相得益彰的问题。目前国际上兴起的“文化创意产业”应是一种值得考虑的战略性方案。
文化创意产业是近年来在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发达国家提出的概念,主要特征是重视发展现代文化产业的高端,重视将现代文化产业与传统产业相结合,以增加传统产业的文化附加值。文化创意产业的提出抓住了现代文化产业的核心和实质,也调整了现代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使其从单一的个人消费需求导向,转向于既服务个人消费需求,也服务生产领域的新思路。这一点无疑也是符合我国经济现阶段发展的要求的。因此,在制订十一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时候,我们应该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自觉地对文化产业与传统产业做更加整体性的考虑,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文化产业发展的道路。
我们正在进入一个风险与机遇并存的发展新阶段。在这个阶段,发展形势将发生深刻变化,城市化是否与工业化同步,公共服务是否普及完善,精神文化是否刚健饱满,将成为发展的关键。在这个阶段,经济发展将以社会发展为前提,而不是像我们以往所理解的那样,社会发展以经济发展为前提。只有认识这一深刻转变,才能真正理解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一重大题目的深远含义,才会将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问题置于其应有的位置上(据文化蓝皮书《2005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展开全部
作为我国文化产业的核心领域的新闻出版业率先释放出重大改革信息,除党报党刊及重要出版社仍为事业单位外,社会文化类报刊和绝大多数出版社将转为企业,并吸纳社会资金(包括国有、民营)参股;在分销流通环节,新华书店将加快完成股份制改造,最后达到上市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书画琴棋诗酒花,七大类。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中国有酒文化,菜文化(八大菜系),其实有很多,只是人民忙于赚钱,都忽略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