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社会实际从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阐述当代大学生积极树立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得重要意义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看看有用不
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是大学文化建设必须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
1、大学人文精神的缺失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注人文精神的缺失成为社会的热点。大学人文精神的缺失,更是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高新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人们的经济意识和科技意识日益增强。与此同时,人们的人文精神却逐渐弱化,主要体现在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忽视。由于受功利教育思想的影响,有的学生只重视对于未来就业和谋生具有实用价值的学科,而对人文学科不感兴趣,不下工夫,没有充分利用人文学科的丰富知识来熏陶和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长此以往造成了人文精神缺乏症。另外,大学人文精神的缺失还表现在:在一部分学生身上表现出缺乏理想信念、缺乏社会责任心、缺乏诚信意识、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差、适应能力不强、心理脆弱、性格缺陷等问题,更为严重的是,近年来,发生在一些大学生中的考试作弊、还贷失信、漠视生命等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生活实践告诉我们,一个缺乏人文精神和情怀的人是很难立足社会的。
造成大学人文精神的缺失,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由于受市场经济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一些大学在办学思想上表现出功利主义倾向,不遵循教育规律,仅仅以市场需求为借口,大量开设所谓的实用课程,削减人文科学课程,误导了一些学生将掌握技能当作唯一目标,忽视人文精神的培育和人文素质的提高,以致学生人文素质下降,道德水平滑坡。其二,一些大学专业口径狭窄,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式单一,文化陶冶淡化,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协调和健康发展。其三,对学生的素质教育缺乏现实性、针对性和操作性。不少大学的素质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流于形式主义,只强化了活动形式,而忽视了文化精神的塑造。
在当代社会,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人们的生存压力不断加大,人际关系相对松散。在这种情形下,人文关怀显得尤为重要。关注和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良好心理素质是现代大学理应承担的重要职责。大学人文精神的缺失、人文教育的忽视,其危害是深远的,这不仅造成了学生个体素质的偏颇,而且直接损害了大学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社会信誉。
2、大学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
大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培养什么样的人是大学首先必须弄清楚的根本问题。我们认为,就总体而言,大学培养出的人才应该兼备科学精神、科学素质和人文精神、人文素质。因为科学精神“激励着学生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以一技之长立足社会,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人文精神指导着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会交往,学会沟通,学会合作,以健康、积极的人格和心态适应社会。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作为人类认识和观察世界的两种基本方法和视角,它们都是认识与观察世界不可或缺的。只有同时具备这两种精神,人们对世界的把握才能更全面,人类的实践活动才能更自觉。但是在大学的发展历史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张扬不是并驾齐驱的,人们总是或者偏颇于人文精神,或者偏执于科学精神,由此造成了大学精神的偏颇和缺失。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不正常的教育模式。如理工科教育环境偏于单一,文化陶冶偏弱,作为大学最基本的综合性、学术性、人文性要求得不到必要保证,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良好的人文素质和深厚的思想底蕴;学习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生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薄弱,导致学生在学术研究和事业发展中缺乏训练有素的科学思维方式、精神状态和科学的方法、手段。由此培养出的人才缺乏全面、良好的总体科学与人文素质。从科学研究的角度看,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也应并重。现代科学日益呈现出综合化、整体化的趋势,边缘学科、交叉学科、横断学科的迅速发展,打破了各门学科之间的壁垒和分界,为自然科学与社会人文科学的联合创造了条件。对于大学而言,只有坚持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交融,才能培养出兼通科学与人文知识的大师级人才,也才能创造出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具有重大影响的科研成果。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大学注重人的全面发展,重视加强学生的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使学生兼备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全面提高包括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在内的综合素质是当代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大学生的科学素质应该涵盖以下几、方面: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具有更为广泛的科学知识;不仅具有足够的科学精神,而且具有良好的科学思维和科学修养;不仅具有较强的研究创新能力,而且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人文素质一般是指人的人格、气质和修养。人文素质决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与他人交往、与社会融合、与团队合作的做人能力;养成学生的健康情感体验、健全心理和人格。只有兼备科学精神、科学素质和人文精神、人文素质的人才是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才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有用之才。
3、教育教学改革任重道远
大学教育的理想境界是实现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完美结合,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大学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分离和缺失现象。因此,要通过持续、深刻的教育教学改革,彻底改变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不平衡、不协调的不良现象。大学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的原则,要使科学精神教育和人文精神教育贯穿于大学文化建设的全过程。
第一,要把人文精神的培育贯穿于大学文化建设的全过程。人文精神是人类先进文化的精髓,反映着以人的自身发展为中心的社会要求和价值取向,体现了人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感等精神层面的追求,是对人之为人的思考,是实现人的生命价值的所在。世界一流的大学所培养的人才在世界范围内之所以得到广泛的认可,是与这些大学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分不开的。比如,美国的一流大学从管理者到教师再到学生,都把人文精神看成是一个个体所必需的基本素质,是一个人尤其是一个优秀的人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因此对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视不亚于对专业知识的传授,这种对人文精神的重视可以说是美国一流大学历久不衰的原因之一。事实也证明,一个重视培育学生人文精神、注重学生人格健全、教会学 生如何做人的大学,才是有着长久生命力的大学,也是办学成功的大学。例如,香港科技大学的成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正是意识到人文精神的重要性,香港科技大学虽然定位于培养高科技和商务人才,但依然设立了人文学院,并将学生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培育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因此,香港科技大学办学虽然仅十多年但已跻身于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这在某种程度上不得不归功于它成功地借鉴了欧美一流大学的办学经验。因此,无论什么层次、什么类型的大学都必须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都要把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放在首位。
“人文精神”是一个历史发展中的动态概念,从古代到当代,人文精神的历史内涵不断丰富扩大,它包含了以人为本、个人的自由与尊严、人的精神文化品格和价值观、道德感等层面。与之相应,人文教育的内容包含着主体性教育、民主和个性教育、人格教育以及传统文化教育和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教育。人文精神的培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更不是简单的说教就能够见效的。因此,人文精神的培育应当是立体的、全方位的过程。其一,应当把人文精神和素质的培育贯穿在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确立起人文学科承担人文知识的教育和道德信仰体系的建立、其他课程寓人文精神教育于教学中的教学框架。大学要克服功利思想,不应为了增加技能性的课程而削减人文学科的课程。其二,在人文学科的教学中,要克服机械、死板、说教的教学模式,应当更多地引导和启发学生对如何做人、如何实现人生的价值、如何处理各种关系等问题的思考,真正有所思、有所悟,将外在的各种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内化为自己的做人准则,建立自己的道德信仰体系,从而奠定自我价值实现的基础。黄紫华在比较中美思想品德课教育的效果后指出,美国从中小学到大学都没有思想品德课,学校将这种教育寓于各种教育教学中,效果非常明显;而我国从中小学到大学都有思想 品德、人生修养等课,但我们的很多学生并不懂得如何处理各种关系、如何做人,这是我们应当反省的问题。其三,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推动人文精神教育。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是现代 大学的一道文化景观。大学举办的各类学术讲座、学术研讨会,演讲比赛、科技竞赛、文体娱乐活动,都是培育人文精神的良好方式,在组织、策划这些活动时要有目的性、针对性地融人人文精神教育,通过鼓励学生积极组织和主动参加文明健康的文化活动,提高其人文素质。其四,要努力营造培育人文精神的文化氛围。要营造健康高雅的育人环境,包括物质文化环境和精神文化环境。合理的校园布局、完善的教学设施和齐备的文化设施综合形成优美的校园环境,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作用,对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行为取向、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和心态表现具有确立、塑造、修正和提高作用。
第二,要把科学精神和科学素质的培养贯穿于大学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大学担承着科学研究的重要使命,大学文化中不能缺少科学精神。大学里弘扬科学精神就是要激发大学生对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探究,树立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观念;就是要加强科学素质的培育,使学生深刻感悟“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内涵,重视科学技术的价值,学习科学思维、科学知识、科学技能和科学方法。科学教育以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科学创造力,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为主,它崇尚客观与理性,具有严密的逻辑形式,体现了世界的普遍联系的规律。科学教育所传授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并由此取得的科技成果是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必要工具。
大学文化建设以培育大学精神为根本目的,因此,进行科学教育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一是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精神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科学信仰,即对科学价值的认识,对科学真理的追求;创造精神,科学的本质就在于创造,离开了创造,科学就不复存在了,创造精神体现为善于探索、勇于创新;科学伦理,是指科学的发现与应用要有利于人类的发展,要正确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要引导学生构建合理、科学的知识结构。大学根据社会需要通过课程改革、专业设置、学科建设,向学生传授各种学科知识,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科学理论知识,建构起将来适应本职岗位的专业知识结构,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进行知识储备。三是要使学生掌握科学方法。要采取多种途径向学生传授科学方法。专业 授课教师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讲解科学方法;通过组织各种科学报告会,请有关专家讲授有关科学方法的基本知识;组织学生开展各种科技创新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在科学实践中领悟和掌握科学方法的真谛。四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科学研究能力是科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对已有知识的掌握能力,对已有知识的评价能力,对问题选择的洞察力,运用各种科学方法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
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是大学文化建设必须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
1、大学人文精神的缺失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注人文精神的缺失成为社会的热点。大学人文精神的缺失,更是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高新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人们的经济意识和科技意识日益增强。与此同时,人们的人文精神却逐渐弱化,主要体现在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忽视。由于受功利教育思想的影响,有的学生只重视对于未来就业和谋生具有实用价值的学科,而对人文学科不感兴趣,不下工夫,没有充分利用人文学科的丰富知识来熏陶和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长此以往造成了人文精神缺乏症。另外,大学人文精神的缺失还表现在:在一部分学生身上表现出缺乏理想信念、缺乏社会责任心、缺乏诚信意识、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差、适应能力不强、心理脆弱、性格缺陷等问题,更为严重的是,近年来,发生在一些大学生中的考试作弊、还贷失信、漠视生命等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生活实践告诉我们,一个缺乏人文精神和情怀的人是很难立足社会的。
造成大学人文精神的缺失,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由于受市场经济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一些大学在办学思想上表现出功利主义倾向,不遵循教育规律,仅仅以市场需求为借口,大量开设所谓的实用课程,削减人文科学课程,误导了一些学生将掌握技能当作唯一目标,忽视人文精神的培育和人文素质的提高,以致学生人文素质下降,道德水平滑坡。其二,一些大学专业口径狭窄,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式单一,文化陶冶淡化,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协调和健康发展。其三,对学生的素质教育缺乏现实性、针对性和操作性。不少大学的素质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流于形式主义,只强化了活动形式,而忽视了文化精神的塑造。
在当代社会,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人们的生存压力不断加大,人际关系相对松散。在这种情形下,人文关怀显得尤为重要。关注和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良好心理素质是现代大学理应承担的重要职责。大学人文精神的缺失、人文教育的忽视,其危害是深远的,这不仅造成了学生个体素质的偏颇,而且直接损害了大学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社会信誉。
2、大学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
大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培养什么样的人是大学首先必须弄清楚的根本问题。我们认为,就总体而言,大学培养出的人才应该兼备科学精神、科学素质和人文精神、人文素质。因为科学精神“激励着学生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以一技之长立足社会,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人文精神指导着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会交往,学会沟通,学会合作,以健康、积极的人格和心态适应社会。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作为人类认识和观察世界的两种基本方法和视角,它们都是认识与观察世界不可或缺的。只有同时具备这两种精神,人们对世界的把握才能更全面,人类的实践活动才能更自觉。但是在大学的发展历史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张扬不是并驾齐驱的,人们总是或者偏颇于人文精神,或者偏执于科学精神,由此造成了大学精神的偏颇和缺失。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不正常的教育模式。如理工科教育环境偏于单一,文化陶冶偏弱,作为大学最基本的综合性、学术性、人文性要求得不到必要保证,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良好的人文素质和深厚的思想底蕴;学习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生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薄弱,导致学生在学术研究和事业发展中缺乏训练有素的科学思维方式、精神状态和科学的方法、手段。由此培养出的人才缺乏全面、良好的总体科学与人文素质。从科学研究的角度看,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也应并重。现代科学日益呈现出综合化、整体化的趋势,边缘学科、交叉学科、横断学科的迅速发展,打破了各门学科之间的壁垒和分界,为自然科学与社会人文科学的联合创造了条件。对于大学而言,只有坚持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交融,才能培养出兼通科学与人文知识的大师级人才,也才能创造出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具有重大影响的科研成果。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大学注重人的全面发展,重视加强学生的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使学生兼备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全面提高包括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在内的综合素质是当代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大学生的科学素质应该涵盖以下几、方面: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具有更为广泛的科学知识;不仅具有足够的科学精神,而且具有良好的科学思维和科学修养;不仅具有较强的研究创新能力,而且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人文素质一般是指人的人格、气质和修养。人文素质决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与他人交往、与社会融合、与团队合作的做人能力;养成学生的健康情感体验、健全心理和人格。只有兼备科学精神、科学素质和人文精神、人文素质的人才是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才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有用之才。
3、教育教学改革任重道远
大学教育的理想境界是实现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完美结合,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大学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分离和缺失现象。因此,要通过持续、深刻的教育教学改革,彻底改变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不平衡、不协调的不良现象。大学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的原则,要使科学精神教育和人文精神教育贯穿于大学文化建设的全过程。
第一,要把人文精神的培育贯穿于大学文化建设的全过程。人文精神是人类先进文化的精髓,反映着以人的自身发展为中心的社会要求和价值取向,体现了人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感等精神层面的追求,是对人之为人的思考,是实现人的生命价值的所在。世界一流的大学所培养的人才在世界范围内之所以得到广泛的认可,是与这些大学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分不开的。比如,美国的一流大学从管理者到教师再到学生,都把人文精神看成是一个个体所必需的基本素质,是一个人尤其是一个优秀的人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因此对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视不亚于对专业知识的传授,这种对人文精神的重视可以说是美国一流大学历久不衰的原因之一。事实也证明,一个重视培育学生人文精神、注重学生人格健全、教会学 生如何做人的大学,才是有着长久生命力的大学,也是办学成功的大学。例如,香港科技大学的成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正是意识到人文精神的重要性,香港科技大学虽然定位于培养高科技和商务人才,但依然设立了人文学院,并将学生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培育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因此,香港科技大学办学虽然仅十多年但已跻身于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这在某种程度上不得不归功于它成功地借鉴了欧美一流大学的办学经验。因此,无论什么层次、什么类型的大学都必须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都要把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放在首位。
“人文精神”是一个历史发展中的动态概念,从古代到当代,人文精神的历史内涵不断丰富扩大,它包含了以人为本、个人的自由与尊严、人的精神文化品格和价值观、道德感等层面。与之相应,人文教育的内容包含着主体性教育、民主和个性教育、人格教育以及传统文化教育和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教育。人文精神的培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更不是简单的说教就能够见效的。因此,人文精神的培育应当是立体的、全方位的过程。其一,应当把人文精神和素质的培育贯穿在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确立起人文学科承担人文知识的教育和道德信仰体系的建立、其他课程寓人文精神教育于教学中的教学框架。大学要克服功利思想,不应为了增加技能性的课程而削减人文学科的课程。其二,在人文学科的教学中,要克服机械、死板、说教的教学模式,应当更多地引导和启发学生对如何做人、如何实现人生的价值、如何处理各种关系等问题的思考,真正有所思、有所悟,将外在的各种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内化为自己的做人准则,建立自己的道德信仰体系,从而奠定自我价值实现的基础。黄紫华在比较中美思想品德课教育的效果后指出,美国从中小学到大学都没有思想品德课,学校将这种教育寓于各种教育教学中,效果非常明显;而我国从中小学到大学都有思想 品德、人生修养等课,但我们的很多学生并不懂得如何处理各种关系、如何做人,这是我们应当反省的问题。其三,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推动人文精神教育。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是现代 大学的一道文化景观。大学举办的各类学术讲座、学术研讨会,演讲比赛、科技竞赛、文体娱乐活动,都是培育人文精神的良好方式,在组织、策划这些活动时要有目的性、针对性地融人人文精神教育,通过鼓励学生积极组织和主动参加文明健康的文化活动,提高其人文素质。其四,要努力营造培育人文精神的文化氛围。要营造健康高雅的育人环境,包括物质文化环境和精神文化环境。合理的校园布局、完善的教学设施和齐备的文化设施综合形成优美的校园环境,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作用,对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行为取向、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和心态表现具有确立、塑造、修正和提高作用。
第二,要把科学精神和科学素质的培养贯穿于大学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大学担承着科学研究的重要使命,大学文化中不能缺少科学精神。大学里弘扬科学精神就是要激发大学生对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探究,树立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观念;就是要加强科学素质的培育,使学生深刻感悟“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内涵,重视科学技术的价值,学习科学思维、科学知识、科学技能和科学方法。科学教育以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科学创造力,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为主,它崇尚客观与理性,具有严密的逻辑形式,体现了世界的普遍联系的规律。科学教育所传授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并由此取得的科技成果是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必要工具。
大学文化建设以培育大学精神为根本目的,因此,进行科学教育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一是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精神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科学信仰,即对科学价值的认识,对科学真理的追求;创造精神,科学的本质就在于创造,离开了创造,科学就不复存在了,创造精神体现为善于探索、勇于创新;科学伦理,是指科学的发现与应用要有利于人类的发展,要正确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要引导学生构建合理、科学的知识结构。大学根据社会需要通过课程改革、专业设置、学科建设,向学生传授各种学科知识,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科学理论知识,建构起将来适应本职岗位的专业知识结构,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进行知识储备。三是要使学生掌握科学方法。要采取多种途径向学生传授科学方法。专业 授课教师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讲解科学方法;通过组织各种科学报告会,请有关专家讲授有关科学方法的基本知识;组织学生开展各种科技创新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在科学实践中领悟和掌握科学方法的真谛。四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科学研究能力是科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对已有知识的掌握能力,对已有知识的评价能力,对问题选择的洞察力,运用各种科学方法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