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题 《海国图志》为什么没有唤醒中国人反而唤醒了日本人?
6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一本在中国遭到冷遇乃至唾弃的书,在日本却成为畅销书,人们竞相阅读——100多年前《海国图志》的命运,为中日两国此后的命运埋下了伏笔。
《海国图志》由魏源在1842年著成。这一年对中国意义深远:鸦片战争战败,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国门洞开。进士出身的魏源很早就产生了改革内政的经世思想,鸦片战争的溃败,更使他深刻认识到了解西方的紧迫性,于是迅速调整了自己的经世目标,转而走上了“师夷”的道路。
照理说,《海国图志》在这样一个败世颓局中出现,应该引起很大反响才是。该书的宗旨是让中国人“睁眼看世界”,正为当时寻求救国大计的人打开了了解西方的窗口,理应畅销走俏。
然而,历史却一波三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雷颐评价称,在当时,愚昧排外,“天朝上国”的妄自尊大观念主宰着“世道人心”,由于为“夷”所败,不要说“师夷”,连谈海外之事都成为禁忌。但《海国图志》却并未就此埋没。历史的吊诡,使它在一衣带水的日本,激起了一场巨浪。
由于在国内无人问津,当时有些书商开始尝试在邻国日本打开这本书的市场。到1859年,同样一部书的价格涨了近3倍。《海国图志》在日本迅速畅销,成为日本官员和学者共同研读的一部“有用之书”。
更为重要的是,当时日本著名的维新思想家佐久间象山利用《海国图志》提供的世界知识,结合日本实际,提出了维新改革主张,拉开了日本明治维新的序幕。据雷颐介绍,2011年3月,在北京召开的“中日交流与中日关系历史考察学术研讨会”上,日本学者落合弘树在其学术报告《明治维新与中国——幕府维新的日本和中国》中明确指出“以图独立的佐久间象山‘和魂洋才’的想法,大部分是从魏源的《海国图志》中得来的”,充分肯定了《海国图志》对日本明治维新的重要贡献。
《海国图志》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命运不禁让人感叹。而对出版物,和以出版物为载体的思想的态度之差别,为中日两国现代化进程的巨大差异埋下了伏笔。
在雷颐看来,中国自古就是东亚文化的中心,对周边的国家有着强烈的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这也造就了千百年来国人传统意识中的文化优越感,无形之中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文化包袱。由此,当长期处于文化优势地位的中国第一次遭遇西方文化的冲撞时,优越已久的国人习惯性地将西方列强视为蛮夷之邦,根本没有意识到这样一种富有生命力的文化的先进性,“师夷”便成为无稽之谈。同样的,在以后的每一次变革中,妄自尊大、盲目排外的清政府坐拥着华夏正统文化这个巨大的包袱,让每一次文化的对接交融都变为惯性抵触,让每一次的迈步前行都变得步履维艰,一次次地失去变革时机,最终让中国成为国际社会边缘化的一个落后国家。
相对而言,日本的文化包袱没有中国那么重。目睹了中国在鸦片战争中的惨败后,一向对中国文化项礼膜拜的日本产生了极大的危机感,也意识到了了解西方、学习西方的必要性。所以当19世纪中期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时,日本果断地接受当时更为先进的西方文化,在变革中一路崛起。
《海国图志》由魏源在1842年著成。这一年对中国意义深远:鸦片战争战败,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国门洞开。进士出身的魏源很早就产生了改革内政的经世思想,鸦片战争的溃败,更使他深刻认识到了解西方的紧迫性,于是迅速调整了自己的经世目标,转而走上了“师夷”的道路。
照理说,《海国图志》在这样一个败世颓局中出现,应该引起很大反响才是。该书的宗旨是让中国人“睁眼看世界”,正为当时寻求救国大计的人打开了了解西方的窗口,理应畅销走俏。
然而,历史却一波三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雷颐评价称,在当时,愚昧排外,“天朝上国”的妄自尊大观念主宰着“世道人心”,由于为“夷”所败,不要说“师夷”,连谈海外之事都成为禁忌。但《海国图志》却并未就此埋没。历史的吊诡,使它在一衣带水的日本,激起了一场巨浪。
由于在国内无人问津,当时有些书商开始尝试在邻国日本打开这本书的市场。到1859年,同样一部书的价格涨了近3倍。《海国图志》在日本迅速畅销,成为日本官员和学者共同研读的一部“有用之书”。
更为重要的是,当时日本著名的维新思想家佐久间象山利用《海国图志》提供的世界知识,结合日本实际,提出了维新改革主张,拉开了日本明治维新的序幕。据雷颐介绍,2011年3月,在北京召开的“中日交流与中日关系历史考察学术研讨会”上,日本学者落合弘树在其学术报告《明治维新与中国——幕府维新的日本和中国》中明确指出“以图独立的佐久间象山‘和魂洋才’的想法,大部分是从魏源的《海国图志》中得来的”,充分肯定了《海国图志》对日本明治维新的重要贡献。
《海国图志》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命运不禁让人感叹。而对出版物,和以出版物为载体的思想的态度之差别,为中日两国现代化进程的巨大差异埋下了伏笔。
在雷颐看来,中国自古就是东亚文化的中心,对周边的国家有着强烈的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这也造就了千百年来国人传统意识中的文化优越感,无形之中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文化包袱。由此,当长期处于文化优势地位的中国第一次遭遇西方文化的冲撞时,优越已久的国人习惯性地将西方列强视为蛮夷之邦,根本没有意识到这样一种富有生命力的文化的先进性,“师夷”便成为无稽之谈。同样的,在以后的每一次变革中,妄自尊大、盲目排外的清政府坐拥着华夏正统文化这个巨大的包袱,让每一次文化的对接交融都变为惯性抵触,让每一次的迈步前行都变得步履维艰,一次次地失去变革时机,最终让中国成为国际社会边缘化的一个落后国家。
相对而言,日本的文化包袱没有中国那么重。目睹了中国在鸦片战争中的惨败后,一向对中国文化项礼膜拜的日本产生了极大的危机感,也意识到了了解西方、学习西方的必要性。所以当19世纪中期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时,日本果断地接受当时更为先进的西方文化,在变革中一路崛起。
展开全部
《海国图志》的史料来源中,还有外国人的著述,如英人马礼逊的《外国史略》、葡萄牙人马吉斯的《地理备考》等,共有20种左右的著作。
旁征博引中外古今近百种资料的《海国图志》,除了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还系统地介绍了西方各国的地理、历史、政治状况和许多先进科学技术,如火轮船,地雷等新式武器的制造和使用。
同时,《海国图志》也摒弃了“九洲八荒”、“天圆地方”、“天朝中心”的史地观念,其收录得75幅地图,7幅地球天文合论图式,向世人全面展示了“五大洲、四大洋”的全新的世界史地知识。
《海国图志》与前人介绍世界地理的书最大的不同就是“那些书是以中国人的观念谈西洋,而这部书是以西洋人的观念谈西洋的。“彼皆以中土人谈西洋,此则以西洋人谈西洋也。”
为了对付列强的入侵,他还提出了了“以守为战”、“以逸待劳”,以至“诱其深入”、“坚壁清野”、“出奇设伏”、“水陆夹攻”、“草木皆兵”(《海国图志·筹海篇一》)等战术原则。
《海国图志》对于清朝人来说,可能过于惊世骇俗了。
几乎所有的读书人不约而同地将其视为离经叛道:“夷夏之别,犹如泥云,天朝上国,岂可以‘夷’为‘师’?“ “天圆地方,天朝居中,自古亦然,何来那五大洲、四大洋之说?”
魏源好友姚莹称《海国图志》,“犯诸公之忌”,谈论了不该谈论的事。
就这样,《海国图志》一面世,就惨遭了清王朝主流社会的攻击和排斥,就犹如一块石头坠入一汪死水,泛起丝丝涟漪,但很快就又沉寂了下去。
日本强国之路的启蒙书
按理说,《海国图志》应该就此埋没才是,但历史却总是充满着巧合。
1851年的某天,一艘中国商船缓缓驶入日本长崎港,在接受入港检查时,其所携带的《海国图志》,被当成违禁品克扣了下来。
阴差阳错之下,《海国图志》就此传入了日本。
如果说《海国图志》在中国是那坠入死水的石块,那在日本,就成了掀起滔天巨浪的龙卷。
据《江户时代日中秘话》记载,《海国图志》“到了江户则身价百倍,成为急需的御用之书”。当时有个叫鹫津毅堂的日本人,为了寻求“防英夷之术”,读了魏源的著作后,感慨地说:“海防之策莫善于是篇。”
在此后5年间,《海国图志》的日文版本竟然出了20多个,深刻启发了日本人的近代意识,成为强国之路的启蒙书。
更为可笑的是,1862年,日本维新派人士到上海,惊异发现从中国“淘”来的本国畅销书在中国早已绝版。
《海国图志》在日本的畅销,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日本推行民主制度,推翻德川幕府,开始明治维新,一跃成为东亚第一强国后,开始对外扩张,成为侵略恶魔。现代日本学者井上靖说过:“幕府末期日本学者文化人等,……例如,横井小楠的思想起了革命,倾向开国主义,其契机是读了中国的《海国图志》。”
《海国图志》给这个岛国带来的深远影响,可想而知。
而如“蝴蝶效应”的是,这本中国的“强国真经”被日本奉为圭臬后,同样也给中国带来了“深刻影响”——1894年,走上强国之路的日本对中国发动“甲午战争”,这场黄海之上的惨败,让大清加速亡国。此后中国日益衰弱,即使到了民国,也成为日本案板鱼肉,直至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妄图吞并中国……
大清的一次走宝,成就了日本,却也葬送了自己,还给中国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
旁征博引中外古今近百种资料的《海国图志》,除了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还系统地介绍了西方各国的地理、历史、政治状况和许多先进科学技术,如火轮船,地雷等新式武器的制造和使用。
同时,《海国图志》也摒弃了“九洲八荒”、“天圆地方”、“天朝中心”的史地观念,其收录得75幅地图,7幅地球天文合论图式,向世人全面展示了“五大洲、四大洋”的全新的世界史地知识。
《海国图志》与前人介绍世界地理的书最大的不同就是“那些书是以中国人的观念谈西洋,而这部书是以西洋人的观念谈西洋的。“彼皆以中土人谈西洋,此则以西洋人谈西洋也。”
为了对付列强的入侵,他还提出了了“以守为战”、“以逸待劳”,以至“诱其深入”、“坚壁清野”、“出奇设伏”、“水陆夹攻”、“草木皆兵”(《海国图志·筹海篇一》)等战术原则。
《海国图志》对于清朝人来说,可能过于惊世骇俗了。
几乎所有的读书人不约而同地将其视为离经叛道:“夷夏之别,犹如泥云,天朝上国,岂可以‘夷’为‘师’?“ “天圆地方,天朝居中,自古亦然,何来那五大洲、四大洋之说?”
魏源好友姚莹称《海国图志》,“犯诸公之忌”,谈论了不该谈论的事。
就这样,《海国图志》一面世,就惨遭了清王朝主流社会的攻击和排斥,就犹如一块石头坠入一汪死水,泛起丝丝涟漪,但很快就又沉寂了下去。
日本强国之路的启蒙书
按理说,《海国图志》应该就此埋没才是,但历史却总是充满着巧合。
1851年的某天,一艘中国商船缓缓驶入日本长崎港,在接受入港检查时,其所携带的《海国图志》,被当成违禁品克扣了下来。
阴差阳错之下,《海国图志》就此传入了日本。
如果说《海国图志》在中国是那坠入死水的石块,那在日本,就成了掀起滔天巨浪的龙卷。
据《江户时代日中秘话》记载,《海国图志》“到了江户则身价百倍,成为急需的御用之书”。当时有个叫鹫津毅堂的日本人,为了寻求“防英夷之术”,读了魏源的著作后,感慨地说:“海防之策莫善于是篇。”
在此后5年间,《海国图志》的日文版本竟然出了20多个,深刻启发了日本人的近代意识,成为强国之路的启蒙书。
更为可笑的是,1862年,日本维新派人士到上海,惊异发现从中国“淘”来的本国畅销书在中国早已绝版。
《海国图志》在日本的畅销,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日本推行民主制度,推翻德川幕府,开始明治维新,一跃成为东亚第一强国后,开始对外扩张,成为侵略恶魔。现代日本学者井上靖说过:“幕府末期日本学者文化人等,……例如,横井小楠的思想起了革命,倾向开国主义,其契机是读了中国的《海国图志》。”
《海国图志》给这个岛国带来的深远影响,可想而知。
而如“蝴蝶效应”的是,这本中国的“强国真经”被日本奉为圭臬后,同样也给中国带来了“深刻影响”——1894年,走上强国之路的日本对中国发动“甲午战争”,这场黄海之上的惨败,让大清加速亡国。此后中国日益衰弱,即使到了民国,也成为日本案板鱼肉,直至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妄图吞并中国……
大清的一次走宝,成就了日本,却也葬送了自己,还给中国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海国图志》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其“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命题的提出,打破了传统的夷夏之辨的文化价值观,摒弃了九洲八荒、天圆地方、天朝中心的史地观念,树立了五大洲、四大洋的新的世界史地知识,传播了近代自然科学知识以及别种文化样式、社会制度、风土人情,拓宽了国人的视野,开辟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时代新风气。
《海国图志》全面介绍了西方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内容,但是由于当时闭关锁国,其内容在中国并没有引起重视,甚至受到敌视。归根到底是由于传统天朝上国的思想作祟,对外洋事物持排斥的态度。即抱守夷夏之辨思想。
1842年1月3日。这一天,一部名为《海国图志》的书,皇皇五十卷,在中国刊印发行。这部书的作者,叫魏源。《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和地理最详实的专著,书中征引中外古今近百种资料,系统地介绍了西方各国的地理、历史、政治状况和许多先进科学技术,如火轮船,地雷等新式武器的制造和使用。所记各国气候、物产、交通贸易、民情风俗、文化教育、中外关系、宗教、历法、科学技术等,都超过了前书。
然而就是这样一部睁开眼睛看世界的第一书,在中国并不受待见。前后十年,整整一百卷,魏源呕心沥血写出的《海国图志》,在中国一共只印了1000本,当时中国很多的为官之人,并不觉得这本书有何特别之处,反而因为记录的内容闻所未闻,过于古怪,去读的人非但不会受到尊敬,反而会被人嘲笑,不去认真读圣贤书,看些什么歪门邪道的东西。
1851年,《海国图志》传到了日本,没过多久,日本的贵族圈就开始流行看一本叫《海国图志》的中国“奇书”。随后,各个阶层的日本人开始争相借阅,很快就出现了《海国图志》的手抄本。看到如此流行,日本官方索性将《海国图志》正式翻印,一时之间,风靡全日本。《海国图志》传入日本后,价格一共涨了四倍,加印过十次,有十五个版本。
在日本。
有一个人,才十来岁时,为了能抢先看到这本书,不惜与师兄相约决斗。他就是坂本龙马。(日本明治维新时代的维新志士,倒幕维新运动活动家,思想家。原为土佐藩乡士,后来两度脱藩而成为维新志士,为促成萨摩及长州二藩成立军事同盟的重要推手之一,而由其向后藤象二郎所提出的船中八策,即强调政权归还天皇朝廷,并设想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新的国家政权体制,也成为后来明治政府开展的明治维新运动的重要指导方针。)
《海国图志》全面介绍了西方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内容,但是由于当时闭关锁国,其内容在中国并没有引起重视,甚至受到敌视。归根到底是由于传统天朝上国的思想作祟,对外洋事物持排斥的态度。即抱守夷夏之辨思想。
1842年1月3日。这一天,一部名为《海国图志》的书,皇皇五十卷,在中国刊印发行。这部书的作者,叫魏源。《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和地理最详实的专著,书中征引中外古今近百种资料,系统地介绍了西方各国的地理、历史、政治状况和许多先进科学技术,如火轮船,地雷等新式武器的制造和使用。所记各国气候、物产、交通贸易、民情风俗、文化教育、中外关系、宗教、历法、科学技术等,都超过了前书。
然而就是这样一部睁开眼睛看世界的第一书,在中国并不受待见。前后十年,整整一百卷,魏源呕心沥血写出的《海国图志》,在中国一共只印了1000本,当时中国很多的为官之人,并不觉得这本书有何特别之处,反而因为记录的内容闻所未闻,过于古怪,去读的人非但不会受到尊敬,反而会被人嘲笑,不去认真读圣贤书,看些什么歪门邪道的东西。
1851年,《海国图志》传到了日本,没过多久,日本的贵族圈就开始流行看一本叫《海国图志》的中国“奇书”。随后,各个阶层的日本人开始争相借阅,很快就出现了《海国图志》的手抄本。看到如此流行,日本官方索性将《海国图志》正式翻印,一时之间,风靡全日本。《海国图志》传入日本后,价格一共涨了四倍,加印过十次,有十五个版本。
在日本。
有一个人,才十来岁时,为了能抢先看到这本书,不惜与师兄相约决斗。他就是坂本龙马。(日本明治维新时代的维新志士,倒幕维新运动活动家,思想家。原为土佐藩乡士,后来两度脱藩而成为维新志士,为促成萨摩及长州二藩成立军事同盟的重要推手之一,而由其向后藤象二郎所提出的船中八策,即强调政权归还天皇朝廷,并设想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新的国家政权体制,也成为后来明治政府开展的明治维新运动的重要指导方针。)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沈家本(1840—1913年),浙江吴兴人。幼习儒学经典,“好深湛之思”。1864年,任刑部郎中,开始学习法律。1902年接受谕令着手法律修订工作,开始了清末法律改革。……在修法过程中,他以“会通中外,兼采古今”为原则。积极组织力量,翻译西方法律,聘请外国法学家充当法律顾问和派员赴外国考察。奏请设立法律学堂,培养专门司法人才。在沈家本的主持下制定了《大清新刑律》等一系列法律。新法从内容上确立了近代刑法的基本原则,打破了传统古代法律“诸法合一”的法典编纂形式。同时引进了一系列诉讼原则和诉讼制度,体现了程序法律部门的近代化。新法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遭到了旧观念旧势力的抵制,但趾高气昂的中华法系第一次低下头来学习各国法律优长,为此后中国法律走向规定了大致的路线图,沈家本也被誉为“中国法制近代化之父”。
——摘编自马勇《晚清二十年》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沈家本主持法制改革的背景。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沈家本在清末法制改革中的贡献。
答案解析 收藏 有奖纠错 + 选题
2. 梁启超曾说,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以为吾中国之政教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这一批评针对( )
A .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 .
师夷长技以制夷
C .
军事为主,民生为辅
D .
原封不动地维护封建统治
3. 学者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以保守的对策来对付进取的政策,这种中西之间的态势就是鸦片战争后一系列变化的基础和原因。……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所处的被动局面,不是开始于鸦片战争,而是从郑和航海(1405—1433 年)以来已见端倪了。”对该观点认识正确的是( )
A .
郑和航海时期的中国已经落后于西方
B .
西方进取从根本上加速了明清社会的转型
C .
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对外交流完全停滞
D .
政策差异导致了中西历史发展方向的迥异
4. 下面是某同学学习近代历史某一专题后的总结,该历史专题的主题是( )
A .
抗争
B .
探索
C .
屈辱
D .
复兴
5. 从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初,中国社会在变革中前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创深病巨唤起了改革旧物的最初意识,过去久被置于眼界之外的“夷务”,在林则徐手中开始成为一门学问。由此,以儒学修、齐、治、平的入世精神为宗旨,并归宿于国计民生的经世致用之学,内容上发生了重大变化。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节录)》
斯宾塞尔曰:“天择者,存其最宜者也。”夫物既争存矣,而天又从其争之后而择之,一争一择,而变化之事出矣。
——严复《天演论上》,导言一《察变》
材料三:民国初年,中国教育事业发生了许多革命性的变化。1912年3月,《临时政府公报》公布:凡各种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清学部颁行之教科书,一律禁用;小学读经科一律废止。1912年9月,教育部又公布“壬子学制”,统一了我国小学、中学、大学、师范、职业教育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并规定:小学实行义务教育和男女同校、设立女子中学、女子职业学校等;又颁布半日制学校规程,大量开办师范及各种职业学校,以补正规教育之不足。因此,学校和学生数量增长很快,据教育部统计:1907~1915年,不到10年间,学校数增加了91851所,学
材料:沈家本(1840—1913年),浙江吴兴人。幼习儒学经典,“好深湛之思”。1864年,任刑部郎中,开始学习法律。1902年接受谕令着手法律修订工作,开始了清末法律改革。……在修法过程中,他以“会通中外,兼采古今”为原则。积极组织力量,翻译西方法律,聘请外国法学家充当法律顾问和派员赴外国考察。奏请设立法律学堂,培养专门司法人才。在沈家本的主持下制定了《大清新刑律》等一系列法律。新法从内容上确立了近代刑法的基本原则,打破了传统古代法律“诸法合一”的法典编纂形式。同时引进了一系列诉讼原则和诉讼制度,体现了程序法律部门的近代化。新法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遭到了旧观念旧势力的抵制,但趾高气昂的中华法系第一次低下头来学习各国法律优长,为此后中国法律走向规定了大致的路线图,沈家本也被誉为“中国法制近代化之父”。
——摘编自马勇《晚清二十年》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沈家本主持法制改革的背景。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沈家本在清末法制改革中的贡献。
答案解析 收藏 有奖纠错 + 选题
2. 梁启超曾说,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以为吾中国之政教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这一批评针对( )
A .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 .
师夷长技以制夷
C .
军事为主,民生为辅
D .
原封不动地维护封建统治
3. 学者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以保守的对策来对付进取的政策,这种中西之间的态势就是鸦片战争后一系列变化的基础和原因。……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所处的被动局面,不是开始于鸦片战争,而是从郑和航海(1405—1433 年)以来已见端倪了。”对该观点认识正确的是( )
A .
郑和航海时期的中国已经落后于西方
B .
西方进取从根本上加速了明清社会的转型
C .
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对外交流完全停滞
D .
政策差异导致了中西历史发展方向的迥异
4. 下面是某同学学习近代历史某一专题后的总结,该历史专题的主题是( )
A .
抗争
B .
探索
C .
屈辱
D .
复兴
5. 从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初,中国社会在变革中前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创深病巨唤起了改革旧物的最初意识,过去久被置于眼界之外的“夷务”,在林则徐手中开始成为一门学问。由此,以儒学修、齐、治、平的入世精神为宗旨,并归宿于国计民生的经世致用之学,内容上发生了重大变化。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节录)》
斯宾塞尔曰:“天择者,存其最宜者也。”夫物既争存矣,而天又从其争之后而择之,一争一择,而变化之事出矣。
——严复《天演论上》,导言一《察变》
材料三:民国初年,中国教育事业发生了许多革命性的变化。1912年3月,《临时政府公报》公布:凡各种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清学部颁行之教科书,一律禁用;小学读经科一律废止。1912年9月,教育部又公布“壬子学制”,统一了我国小学、中学、大学、师范、职业教育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并规定:小学实行义务教育和男女同校、设立女子中学、女子职业学校等;又颁布半日制学校规程,大量开办师范及各种职业学校,以补正规教育之不足。因此,学校和学生数量增长很快,据教育部统计:1907~1915年,不到10年间,学校数增加了91851所,学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唤醒中国人的方法,到底应该如何实现。张孝祥曾经提到过,立志在坚不欲说,成功在久不在速。这句名言发人深省。所谓唤醒中国人的方法,关键是唤醒中国人的方法需要如何写。生活中,若唤醒中国人的方法出现了,我们就不得不考虑它出现了的事实。民谚在不经意间这样说过,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不禁令我深思。
这样看来,唤醒中国人的方法,发生了会如何,不发生又会如何。亚里士多德在不经意间这样说过,如果恶完全变成不堪忍受的,它也将自灭。这句名言发人深省。
佚名将自己的人生经验总结成了这么一句话,今天来客,往日有意;今天打架,往日有气。这句名言发人深省。一般来讲,我们都必须务必慎重的考虑考虑。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非常尴尬的事实,那就是,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审视一下唤醒中国人的方法。那么,对我个人而言,唤醒中国人的方法不仅仅是一个重大的事件,还可能会改变我的人生。而这些并不是完全重要,更加重要的问题是。
了解清楚唤醒中国人的方法到底是一种怎么样的存在,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我希望大家本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精神,进行讨论。毛泽东在不经意间这样说过,真正的理论在世界上只有一种,就是从客观实际抽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了证明的理论。这句话语虽然很短,但令我浮想联翩。而这些并不是完全重要,更加重要的问题是,我们要统一思想,统一步骤地,为了根本解决唤醒中国人的方法而努力。那么,那么。
一般来讲,我们都必须务必慎重的考虑考虑。莫佩尔蒂将自己的人生经验总结成了这么一句话,风格并不固定的模式,不同的人就。这句话像一张鼓满风的帆,时时为我加油鼓劲。一般来讲,我们都必须务必慎重的考虑考虑。唤醒中国人的方法的发生,到底需要如何做到,不唤醒中国人的方法的发生,又会如何产生。奥维德说过一句富有哲理的话,所有的爱都可被忠贞不渝的爱情征服。这句话把我们带到了一个新的维度去思考这个问题。
这样看来,唤醒中国人的方法,发生了会如何,不发生又会如何。亚里士多德在不经意间这样说过,如果恶完全变成不堪忍受的,它也将自灭。这句名言发人深省。
佚名将自己的人生经验总结成了这么一句话,今天来客,往日有意;今天打架,往日有气。这句名言发人深省。一般来讲,我们都必须务必慎重的考虑考虑。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非常尴尬的事实,那就是,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审视一下唤醒中国人的方法。那么,对我个人而言,唤醒中国人的方法不仅仅是一个重大的事件,还可能会改变我的人生。而这些并不是完全重要,更加重要的问题是。
了解清楚唤醒中国人的方法到底是一种怎么样的存在,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我希望大家本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精神,进行讨论。毛泽东在不经意间这样说过,真正的理论在世界上只有一种,就是从客观实际抽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了证明的理论。这句话语虽然很短,但令我浮想联翩。而这些并不是完全重要,更加重要的问题是,我们要统一思想,统一步骤地,为了根本解决唤醒中国人的方法而努力。那么,那么。
一般来讲,我们都必须务必慎重的考虑考虑。莫佩尔蒂将自己的人生经验总结成了这么一句话,风格并不固定的模式,不同的人就。这句话像一张鼓满风的帆,时时为我加油鼓劲。一般来讲,我们都必须务必慎重的考虑考虑。唤醒中国人的方法的发生,到底需要如何做到,不唤醒中国人的方法的发生,又会如何产生。奥维德说过一句富有哲理的话,所有的爱都可被忠贞不渝的爱情征服。这句话把我们带到了一个新的维度去思考这个问题。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