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年),岳阳楼为东汉末年横江将军鲁肃始建的“阅军楼”。 [3] [7] [13]
西晋时期,称鲁带老肃阅军楼为“巴陵城楼”。 [13]
东晋义熙年间(405年~418年)以前,曾被毁无楼。 [14]
南朝宋元嘉三年(426年),重修巴陵城楼,楼由军事设施转变为观赏楼;同年,诗人颜延之路经巴陵,作《始安郡还都与张湘州登巴陵城楼作》诗,诗中有“清氛霁岳阳”之句,“岳阳”之名首次见于诗文。蠢蠢升 [14] 南朝宋元嘉十六年(439),分长沙郡北部的巴陵、蒲圻、下隽及江夏郡的沙阳县置巴陵郡,扩建郡城时,对岳阳古城楼(巴陵城楼)有所修葺。 [14]
唐贞观年间(627年~649年),重修岳阳古城楼(巴陵城楼),使楼阁初具规模。 [15]
唐开元四年,中书令张说再次扩建,取名南楼,又名岳阳城楼。 [15]
唐天宝年间(742年~756年),重加版筑府城,重修岳阳楼。 [15]
中唐(766年~835年)时期,诗仙李白赋诗后定名“岳阳楼”。 [16]
岳阳楼景观
岳阳楼景观(11张)
北宋庆历五年(1045年),岳州知军州事滕宗谅重修岳阳楼,并拟修筑偃虹堤。 [17]
北宋元丰元年(1078年)十月,岳阳楼毁于火灾;元丰二年(1079年),岳州代理知州军郑民瞻重修岳阳楼。 [17]
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岳州知州军孙勰重修岳阳楼。 [17]
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岳阳楼损于大火。 [17]
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湖广总领所干办公事范漴重修岳阳楼。 [17]
南宋庆元四年(1198年),岳州知州军翁忱主持重修岳阳楼。 [17]
南宋嘉定十七年(1224年),岳阳楼毁于大火。 [17]
南宋宝庆元年至端平年间(1225年~1236年),重修岳阳楼。 [17]
南宋嘉熙元年(1237年),岳阳楼毁于大火。 [17]
南宋淳祐十一年(1251年),岳州知州军赵汝归重修岳阳楼。 [17]
岳阳楼
岳阳楼
元至元年间(1264年~1294年),岳州路达鲁花赤总管李应春重修岳阳楼。 [18]
明洪武年间(1368年~1398年),重修岳阳楼。 [19]
明宣德元年至正统三年(1426年~1438年),明威将军刘彦真整修岳阳楼。 [19]
明成化七年(1472年),岳州知府吴节重修岳阳楼,楼刚成时即被雷火击中,致使楼仅剩两层;成化八年(1472年),小修岳阳楼。 [19]
明正德年间(1506年~1521年),岳阳楼毁于大火。 [19]
明嘉靖二年(1523年),岳州知府韩士英重修岳阳楼,编刻有《岳阳楼诗集》;嘉靖六年(1527年),岳州大水成灾,岳阳楼楼柱被雷击破;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岳州知府李临阳重修岳阳楼。 [19]
明隆庆元年(1567年),岳州知府李时渐缮修城垣,重修岳阳楼。 [19]
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重修岳阳楼。 [19]
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闯王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攻占岳州,岳阳楼毁于兵火;崇祯十一年(1638年),推官陶宗孔重建岳阳楼,楼左筑掌大室,附筑仙梅堂。 [19]
清顺治五年(1648年),岳阳楼毁于兵火;顺治七年(1650年),岳州知府李若星重修;顺治十四年(1657年),岳阳楼毁于大火。 [20]
岳阳楼
岳阳楼
清康熙二年(1663年),重修岳阳楼;康熙三年(1664年),岳州古城岳阳门倒塌,门上岳阳楼遂毁;康熙八年(1669年),巴陵知县李炘重建岳阳门,重修岳阳楼;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春,岳州知府李遇时、巴陵知县赵士珩倡捐重建岳阳楼,除修葺主楼外在楼左的净土庵废址上构室三间,在楼右仙梅亭的废址上重修仙梅亭;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岳阳楼毁于大火;康熙四十年(1701年),岳档橡州知府孙道林不忍胜景珉灭,倡建修葺岳阳楼,未及竣工即被洪水冲塌。 [20]
岳阳楼
岳阳楼
清乾隆五年(1740年),经湖广总督班第奏准,拨舵杆洲岁修银六千多两修缮岳州府城,并重修岳阳楼,由岳州知府田尔易、巴陵知县张世芳承建,此次重建的岳阳楼其制三层,楼右侧建有客馆;乾隆七年(1742年),岳州知府黄凝道对岳阳楼进行了小规模的修葺,并遣使去京请书法家张照书题写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每字五寸见方,刻于十二块紫檀木匾上,即“《岳阳楼记》雕屏”,还于岳阳楼北侧重建了客馆前厅;乾隆四十年(1774年),岳州知府兰第锡、巴陵知县熊懋奖重修岳州府城,重修岳阳楼,并于楼右侧建“望仙阁”,于楼左侧重建“仙梅亭”。 [20]
清道光元年(1821年),岳州知府翟声焕发起倡捐,全面修葺岳阳楼,数月后楼基出现崩裂。翟声焕卸任后,新任岳州知府志勤继续劝捐修整,并重修岳阳楼泊岸;道光九年(1829年),岳州知府吕恩湛劝捐补葺岳阳楼、仙梅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