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消费者拆盲盒的心理和行为
要辩证地看待盲盒消费:
盲盒可以玩,但要有边界、有底线,不能误入“盲”途。盲盒,顾名思义就是在相同的盒子里放置不同的商品,但有一定概率能够抽到自己心仪的商品。因其独有的新鲜性、刺激性及社交属性而深受广大年轻人的喜爱。
一定要适可而止: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刘晓颖认为,年轻人之所以喜欢购买盲盒,是因为盲盒具有不确定性,以及拆盲盒的喜悦与刺激。但必须注意的是,不要沉迷,不要过度消费。如果以盈利为目的购买盲盒,期待抽到稀有的款式从而赚到一大笔钱,就属于赌博性质,容易让人上瘾。
但盲盒又是一种当下流行的营销模式,不可能视而不见。刘晓颖认为,抽盲盒其实很像20年前方便面厂家提供的卡片,或是酸梅粉里集《西游记》人物小勺一样,单纯地集齐成套,并与同学朋友相互讨论分享,这或许不会造成危害,但要适而可止。
刘晓颖提醒,消费者一旦在购买盲盒时发现自己越买越多,不买就难受,就要及时终止这种行为。
好创意还要有好商品:
深圳航空推出的机票盲盒产品售价为500元,含税包往返,而且还支持打开多次。这样的机票盲盒赚钱吗?对此,深圳航空回应称,他们推出这类活动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赚钱,而是通过活动来推广品牌,宣传口碑,从而进一步扩展市场。
南宁市民黄女士告诉记者,她曾在一家电商平台购买了价值19.9元的零食盲盒,但盲盒寄到时并不是惊喜而是惊吓:里面的40包小零食都是不知名的小厂生产的,味道也不太好。
此外,罗女士曾在南宁一家女装店花1元换购盲盒,打开却发现是两双日式短袜,袜子只穿一次就破洞了,疑为库存尾货。
广西营销专家、南宁学院副教授覃杨认为,在服务经济时代,各种从客户需求角度出发的营销创意越来越多,盲盒就满足了90后、00后消费者的需求。盲盒的不确定性以及给人带来的刺激性快乐,会加强人的重复决策,带来复购效果。从这点来看,盲盒和彩票颇为相似,都有博弈运气的成分。
覃杨说,盲盒概念的起源是来自日本的福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而在国内火爆起来是2019年。盲盒的火爆,正是对营销心理学的最佳应用,准确利用了消费者的猎奇心态和赌徒心理,让消费者充分享受抽盲盒的快感。商家还会不断推出新系列,刺激消费者的收集欲望。
覃杨认为,这确实是具有创新性的销售模式,但并不代表盲盒就是好的产品。商家不应该将清库存的尾货、“鸡肋”放进盲盒,而是应该使用真正有寓意、品质达标的商品,这样才可持续。
如果盲盒能给消费者很好的心理预期,且产品确实物有所值,再加上相应的服务售后,就有机会赢得更多的消费者。
2024-05-11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