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
西方人认为人性本恶,中国人认为人性本善。如何看待人性,这是古今中外许多哲学家、思想家关注的重大问题,由此形成了东西方两大阵营。
孟子说人性本善,荀子说人性本恶,告子则说,人性可善可恶。理学家则说,孟子说得对,荀子说得也有道理,而告子给我们提了个醒。所以,我们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心,一定要存天理灭人欲。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三迁”等故事很好的证明了这样的一个观点—人性是先天的,但是环境对于人的性格的影响是很大的。试想,同样一个人,不同的环境最终会将其塑造成什么样的结局和命运。
扩展资料
在西方宗教文化中,人性是恶的,人生下来就有犯罪恶的欲望。据《创世纪》,上帝用泥土造了人类的始祖亚当,又用亚当的肋骨造了夏娃,让两人生活在伊甸园中。伊甸园的树上结着两种果子,一种是智慧果,另一种是生命果,上帝明确禁止他们食用。
可是,亚当夫妇违背上帝的命令,偷吃了智慧果,顿时变得聪明起来,为自己的裸体感到羞耻,于是,采摘了树叶遮挡住私处。他们还没有来得及偷吃可以长生不老的生命果,就被上帝发现了。上帝大为震怒,将他们逐出伊甸园。
为了惩罚亚当的犯罪、堕落,上帝与他订立契约,通过生育,把他的罪过传给子子孙孙,万世不绝。由于亚当的原因,每个人生下来就有罪过,称为「原罪」。
人性本善。在生活中,有时会做好事,有时也会做一些不好的事情。当做了好的事情,帮助了别人,回馈了社会,心情就会很舒畅,很坦然。很宁静,从心底有一种快乐的感觉。
当做了不好的事情,也就是所谓的恶事,心情就会惴惴不安,心烦意乱,这才有了做贼心虚的说法。从这些感觉来判断,做好事的感觉正好和人性本善相契合,所以才感到快乐坦然。做坏事呢,就和自己的心是相违背的。所以才会感到不安和恐惧。
扩展资料
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在满足自己欲望的时候,不同的人会用不同的行为方式来实现。在好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人,会用好的规范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欲望。
在不好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人,会更偏向于用坏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欲望。成长环境对其行为方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孟母三迁‘’的典故就是有力的证明。
人性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在东西方文化中,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都有讨论的观点。
在西方文化中,有些人认为人性是本善的。例如,基督教传统认为人是上帝的造物,并赋予了人类善良的特质。此外,许多西方哲学家也认为人性本善,例如卢梭的"本能善"论。
然而,也有许多西方哲学家认为人性是本恶的。例如英国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认为人性本质上是自私的,而自私是恶的。
在东方文化中,人性的看法也各不相同。例如,佛教认为人性本来是纯洁的,但人们因为生活中的各种因素而产生烦恼和善恶。另一方面,中国儒家哲学认为人性本来是中庸的,但人们可以通过教育和自我调整来培养善良的品质。
人性本善或人性本恶的看法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并不是简单的黑白分类。许多人认为人性既有善良的一面,也有恶劣的一面。因此,人们可能会受到外界环境、教育、文化和哲学信仰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人们对人性的看法不同。
有些人认为,人性本善,即人类有着善良的本质,并且在没有外部干扰的情况下会做出正确的选择。另一些人认为,人性本恶,即人类有着恶意的本质,并且在没有外部干扰的情况下会做出恶的行径。
在中国儒家传统中,人性被认为本善,并且通过道德教育和人格塑造来帮助人们发挥善良的本质。在西方,尤其是自然辩论理论中,人性被认为本恶,并且需要外部约束来纠正人类的恶意本质。
总的来说,对于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的问题,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个人认为人性并不是完全善或完全恶的,而是复杂且可变的。
人类具有许多积极的品质,比如善良、同情心、公正感等,但同时也具有许多消极的品质,比如贪婪、暴力、偏见等。人的性格是由许多因素共同决定的,包括遗传因素、社会环境、个人经历等。因此,人性是多变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