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字头加一个问是什么字

 我来答
一粥美食
高能答主

2020-08-02 · 专注为您带来别样视角的美食解说
一粥美食
采纳数:7299 获赞数:462753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蔄,读作màn。

基本字义:

蔄,姓氏,聚居于山东省威海文登市埠口镇嶅山村,不足千人,后陆续迁出,现在在七台河市以及承德市都有较多蔄姓聚居,加之其他散户,约三千人。

现在蔄字已有简化字,上“艹”下“问”字,此姓者身份证都也修改成简体字,可能是当地政府自造字,不过计算机字库还无此字。无奈此姓者外出打工一般用苘字代替姓氏。

扩展资料

笔顺:

组词解释:

1、蔄麻

[màn má] 

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皮多纤维,叶子大,心脏形,密生柔毛。花黄色。是重要的纤维植物之一,茎皮纤维可用来制绳索或织麻袋,种子可入药。

2、蔄麻块

[màn má kuài] 

苘麻丝搅成一团。喻头绪纷乱。

舒仕福
2023-07-11 广告
eor有以下两种含义:1. eor是计算机术语,表示二进制异或运算。在计算机逻辑运算中,算术逻辑执行二进制按位异或运算,两数执行异或后相同位结果为0,不同位结果为1。2. eor也表示在任何时期,向地层中注入流体、能量,以提高产量或采收率的...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舒仕福提供
山巅之鼠
推荐于2017-06-02 · TA获得超过6.6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1.3万
采纳率:77%
帮助的人:3135万
展开全部

拼音:màn

现在蔄字已有简化字,上“艹”下“问”字,此姓者身份证都也修改成简体字,可能是当地政府自造字,不过计算机字库还无此字。无奈此姓者外出打工一般用苘字代替姓氏。
苘山镇位于文登市北部,现属于威海市工业新区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悄悄0908
2018-03-30 · TA获得超过3547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3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4670
展开全部

蔄【拼音:màn】

一、释义

姓,聚居于山东省威海文登市埠口镇嶅山村,不足千人,后陆续迁出,现在在七台河市以及承德市都有较多蔄姓聚居,加之其他散户,约三千人;现在蔄字已有简化上"艹"下"问"字,此姓者身份证都也修改成简体字,可能是当地政府自造字,不过计算机字库还无此字。无奈此姓者外出打工一般用苘字代替姓氏。

二、概述

  1. 总笔画:14 ;

  2. 繁体部首:艸;部外笔画:11;

  3. 五笔86&98:AUKF;仓颉:TANR

  4. 笔顺编号:12225112511251;四角号码:44227;UniCode:CJK;统一汉字;U+8504

一、蔄姓由来:

由于蔄姓的特殊性和蔄氏族人较为鲜见,使我从小对蔄姓和蔄氏祖居地充满了好奇和憧憬,而后来几乎从事了一生的史志专业,让我对蔄氏家族的了解和编纂家谱萌生了强烈的使命感。然而,由于蔄氏家族历史奇特而又悠久,人员分布极为广泛,加之我本身工作也十分繁忙,这项工作一直未能顺利进行。

蔄姓为造字作姓,少有字典刊登,就连《百家姓》中都没有此字。读高中时,我才知道蔄字能够在《康熙字典》里查到。这部编自清初、解放后有少许印刷的辞典,是通常人难能得到的。但我由此得出判断,蔄字不仅存在,而且在清代就有。后来,我随辽宁省市、县参观团前往文登考察工作时,特意到老家嶅山,并得到祖传《蔄氏家谱》。家谱开篇写道:"蔄氏一族于明洪武二年从云南迁至文登嶅山"。这就又把蔄姓来源追溯至元明以前。而后又查到宋代的《广韵》、唐朝的《唐韵》刊载蔄字,又把蔄姓追溯自隋唐以前。蔄字后又见自于三国时代的《埤仓》。这部由魏国大学士张揖编写的辞书这样记述:"蔄,姓也"。而遍查我国东汉以前各种辞书,都没有关于蔄字的记载,从而把蔄字的产生确定在"三国"前的东汉时期。

可以说蔄姓产生自东汉,蔄氏家族是一个主要以辞书谱谍维系传承、繁衍发展起来的氏族,从汉至今已跨越近二千年。蔄姓是一个十分古老、奇特而又充满睿智的姓氏。

二、蔄字解析

蔄氏家族世代相传,"蔄"字是蔄氏先人为躲避官府追查而造。如今,由于蔄氏先人造字作姓刻意隐藏,造字人的身份已无从查考。但从蔄氏口口相传的族史中,以及"蔄"字产生的时间和文字结构来分析,"蔄"字应为东汉末年政权更替期间的士大夫所造。

其一,造字作姓应为有较深文化造诣的官宦阶层。古代平民百姓多不识字,造字更不可能,即使是个别乡绅雅士遇有灾难而隐名埋姓,也不能造字作姓。

其二,造字作姓,需要在辞典刊登以前的一个时期出现。造字开始时人数不会很多,寥寥几人的姓氏是不会被朝廷认可、并被收录编纂在典籍中的。而只会在延续一定时期后、氏族发展到一定规模才会被辞书收录。"蔄"字最早出现在三国时期魏明帝太和年间出版的《埤仓》一书。据此可以推断,造出蔄字作姓的时间应该在三国以前的东汉末年。

其三,蔄氏先人造字为姓,不应是非局部的或临时性的产物,而应是在国家政局激烈动荡的年代产生的。《埤仓》收录"蔄"字的数十年前,恰是群雄逐鹿、狼烟烽起的东汉末年。从种种迹象看,造字作姓的蔄氏先人很可能是那些王朝覆灭后的东汉皇室成员或权贵人士,他们在朝代更迭后只能更名改姓、潜入民间,进而繁衍生存延续下来。

解析所造"蔄"字,上面为草字头,表明自己成为"草民"中的一员,而"草民"恰是朝廷权贵对黎民百姓蔑称的习惯用语。此时的民间也正是自己得以安身立命的最好所在。"蔄"字的下面由"门"和"口"组成,口为人口,门为门路。框架结构设置独特、精当,充满睿智,意喻隐藏在民间的家人,定会门路畅通,人丁安康。而标音"慢"字,意喻更名改姓后更需行事谨慎,韬光养晦,进而假以时日,图谋大业。

三、蔄字的使用与推广

造字作姓并得以收入辞典,彰显了蔄氏先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雄厚的社会根基。但由于蔄字为造字,又只为姓氏使用,加之深藏其故的原因,所以在蔄姓传承和推广使用中存有许多困难。尽管从汉代已经出现蔄姓,唐代的《唐韵》、宋代的《广韵》、清代的《康熙字典》中也均有此字,又均为姓用。可是在此后的旧中国和解放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各种辞书却没有载有"蔄"字。

特别是解放后发行量最大的《新华字典》、《学生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和最具权威性的《辞海》也没收录,给蔄字的使用带来不便。但在实际上,源自三国时代中原地区的蔄姓,历代王朝的辞典均予收录,并标以(慢)音,蔄氏家族也世代相传、延续至今。我于80年代便开始从事地方志和年鉴编纂工作,并长期在中国年鉴研究会担任地县工作秘书长一职。而中国年鉴研究会会长尚丁、常务理事胡均又恰是负责出版《辞海》的上海辞书出版社社长和编委,我就于此捷径向其反映此事,他们均予应允并表示在今后再版《辞海》时给以刊出。但由于再版时间相隔很长,一时未能解决。而后,我听到国务院责成四川出版社编纂《汉语大字典》的消息。这部文字浩繁的大型辞书又引起我的注意,我当即给《汉语大字典》编纂处写信,反映蔄字的使用现状与困惑,希望能将蔄字收入其中。编纂处很快复函,告之"蔄"字将收录在《汉语大字典》中。回信说:"蔄字除注有màn(慢)音外,还有lòu(漏)和biàn(辨)两个读音,在即将出版的《汉语大字典》中,将尊重你们一族人的意见,蔄字将以'慢'音出现"。

这部收录56000多字的辞书于1986年出版,成为建国后第一部收录蔄字的辞书。而且标注蔄姓以màn(慢)为唯一读音,这对蔄字的使用起到了极为重要的导向作用。此后,含有85000多字的《中华字海》收录蔄字。含有20000多个姓氏的《中国姓氏大字典》和40000多个姓氏的《中国姓氏书法大字典》也都收录蔄字,也都标注màn(慢)音。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社会科学院于2006年和2012年分别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和《新华字典》均收录蔄字,并标注"慢"音,这对蔄字的推广使用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然而值得说明的是,有个别省、市对蔄字予以简化使用,而这种作法与国家语委关于"姓氏不能简化"的精神相悖,因而不能进入规范字字库,微机不能输出此字,由此就给先行使用简化蔄字的地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四、人口状况

蔄氏家族分布广泛,但主要聚居区有四处。一处为山东文登,一处为河北滦平,一处为黑龙江七台河市。另外,散居在辽宁各地的蔄氏后裔人数也较多。然而,由于蔄氏后裔散居在祖国各地,相互之间鲜于联系,给编写族谱带来困难。

1998年,我去河北丰宁参加全国年鉴会议返回途中,专程赶到滦平县碾子沟村会见蔄氏族人。2014年,我又去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寻亲考察。我还于1982年、1998年、2014年三次前往文登老家祭祖探亲,从而对蔄氏家族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据最新统计,蔄氏后裔在山东文登(嶅山村为主)约800人,河北滦平(碾子沟村为主)约260人,在黑龙江七台河市(以七台河煤矿为主)约100多人,而散居在辽宁各地的蔄氏后裔也有100多人。另外在云南、山西、吉林、北京、天津、上海、安徽、福建、广东、陕西、浙江、江苏、湖北、内蒙古、新疆及台湾等20多个省、市、自治区也有蔄氏后裔,总计2000余人。

相传,蔄氏一族祖居云南。据《蔄氏家谱》记载:明初,蔄氏一族从云南迁至嶅山,原有两支。其中一支西去,以上仅为嶅山一支。而始自河南迁往云南和其他地区的蔄姓族人,或因战乱,或因灾荒,或因读音不清已难见踪迹,但约有数十万之众。一般情况下,古代姓氏人口按奇数发展计算,近两千年间的氏族繁衍至今可达数十万之众。如春秋时代的孔子后裔已有数十万人,而文登始于汉代的丛姓已达四十万之多,蔄姓的情况应当大体相同。但缘于古代发生的重大战事和严重自然灾害及其它不可知原因,人员锐减乃至稀少亦有可能。

从云南迁至嶅山的蔄氏一族,历经明清两个朝代的开拓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而进入民主革命时期,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蔄氏家族成员更展现出了罕见的聪明才智,在各自岗位上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解放战争中,蔄氏一族有50多人参军支前,一些人光荣牺牲,一些人成为我军高级指挥员。蔄氏一族在文化素养上亦属上乘,清代就有太学生,这在有"文登学"美誉的文登市倍受推崇。

目前,仅于解放前后从嶅山村走出来的蔄氏后裔,有军级、厅级及以下各级领导干部近百人,高、中级知识分子也达50余人,并有数十人在美国、英国、德国、挪威、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留学、定居。这表明,蔄姓人不仅遍布全国,而且有的还正向其他国家迁徙。

五、三点说明

1、辞书谱牒与蔄姓

和中华民族大多姓氏不同,蔄氏家族主要是靠辞书谱牒延续传承、繁衍发展起来的氏族。从首次载入三国时代的《埤仓》开始,唐、宋、明、清和现代辞书都收录蔄字,并注明仅作姓用,这在全国两万多个姓氏中是极为罕见的,并以此使蔄氏一族跨越十几个朝代、历经1800多年而经久不衰、繁衍发展。蔄氏一族的发展还与谱牒记录相关。从明初迁至嶅山的蔄氏一族,也已历经600余年。其间,于清雍正八年、嘉庆十九年和光绪十三年三次编修家谱,对家族历史予以详实记载。而地方辞书--《文登市志》、《滦平县志》也对蔄氏一族发展变迁予以记录。如将作为地名的蔄山、蔄子沟分别记述为'始于清初和清代中叶',标明均由为嶅山蔄氏后裔所建。

《蔄氏家谱》记载:蔄山系嶅山蔄氏近祖第四代开发,后因人丁不旺折回。只留下两座坟茔,命名蔄家坟山(简称蔄山)。蔄山是蔄氏先茔地,但并无蔄姓人居住。蔄山村因蔄山取名是在民国年间,演绎成蔄山乡、蔄山镇,更仅仅是近二、三十年中的事情,那种凭想像或道听途说认为嶅山蔄姓是从蔄山镇而来显然是极为错误的。而后又因在蔄山出土秦权(秤锤),网上由此引发蔄姓为秦皇所赐的言论,这更是不着边际的戏言。河北滦平蔄子沟系嶅山蔄氏近祖第五代的开发。不过蔄氏后裔在蔄子沟北边的碾子沟居住,也不在蔄子沟居住。

2、媒体宣传与蔄字

蔄氏家族的繁衍发展和兴旺发达,首先取决于蔄氏家族自身。由于几乎遍及全国的蔄姓后裔日趋活跃,他们中一些人或成为某个单位的排头兵,或成为某条战线的领军人物,在各个领域熠熠生辉、影响广泛,并通过媒体宣传使蔄字成为中华字海中较为活跃的一分子。而以蔄家坟山发展成的蔄山乡、镇,原为文登市倒数第一,现一跃而居文登市、威海市首位,山东省十大名镇,全国十大园林镇,又被国务院树为"蔄山模式"加以推广,使蔄字在中央各大媒体和省市宣传机构频频出现,这无疑对蔄字的使用是一个有力地推动。

另外,对于这一古老奇特姓氏的宣传推介,作为现代信息手段因特网的作用也功不可没。于本世纪初紫光3输入法开始使用蔄字,使蔄字在现代便捷的网络信息中开始出现,对蔄字的推广使用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3、根在河南

山东嶅山为明初从云南迁来蔄氏后裔的祖居地,不仅《蔄氏家谱》记载,就是在明初从有"小云南"之称的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来的800多个姓氏中也有迁徙蔄姓的记载,两者之间完全契合。那种把明初嶅山先祖说成是元代中叶移民,并经过荣城、蔄山等地再到嶅山的说法毫无史料依据。蔄字最早见诸于曹魏政权的《埤仓》,说明蔄氏先祖始自三国以前的东汉时期。而东汉和魏国的都城均在河南洛阳。被迫改姓的东汉上层人物当时应当在中原地区的河南一带。尤其是三国时期魏、蜀、吴三足鼎立,曹魏政权只是盘踞在黄淮流域的中国北部地区,并没能统辖全国。所说蔄氏始祖出自更远地区或边陲地带不太可能。

清代编制的《蔄氏家谱》所记蔄氏一族从明初洪武二年迁至嶅山,仅记载着600年前蔄氏家族的一次迁徙。所记蔄氏一族从云南迁入,应该是经过从汉至明1000多年演变的众多蔄氏家族的一支,并不是全部,其根还应在河南。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顾以笙箫默
2015-02-02 · 超过17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答主
回答量:4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3.6万
展开全部
拼音:màn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2)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