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回答
展开全部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是国家民委直属的唯一一所设在民族自治区的民族高等院校,座落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夏区。占地面积65万多平方米,累计建筑面积达24万平方米。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是一所新型民族院校,始建于1984年,1994年正式挂牌。全院目前共有学生7000余人。学科门类涉及理、工、经、管、文、法、史等7个门类。现有电子与信息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经济管理、文化旅游管理、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法律、音乐舞蹈、艺术设计、材料科学等十三个系和社会科学部、民族预科部。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动化、信息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金融学、旅游管理、汉语言文学、英语、法学、历史学、音乐表演、艺术设计等28个本科专业。200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新增中国少数民族史、应用数学、计算机应用技术三个硕士点。学院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开展研究生教育,兼顾成人教育、远程教育。
1997年以来,学院抢抓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坚持以人为本、艰苦奋斗,面貌有了巨大变化。在校生规模由1000余人发展到现在的7000余人,来自全国32个少数民族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85%,民族地区的汉族学生占15%。教职工队伍由280人发展到现在的700多人,其中教授36人,副教授128人。校舍面积由3万平方米发展到20万平方米,在建校舍面积6万平方米。教学设备由80多万元增加到5000多万元。2000年,学院顺利通过了教育部的合格评估。并在当年,被授予“全国绿化400佳”的荣誉称号。
学院设有金融研究所、历史文化研究所、社会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所、新技术研究所等7个科研机构,承担了包括国家863计划、国家软科学项目等在内的一批国家级、自治区级科研项目。《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作为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民族学类专业期刊,面向全国公开发行。
学院在建图书馆建筑面积达2.4万平方米,设有电子出版物、多媒体等现代化阅览室,全馆实现电脑辅助自动化管理。计算机校园网采用千兆以太网交换技术构造网络主干,与Internet、中国教育信息网实现连接。学院建有分析测试中心、数学建模、过程控制、PLC、EDA、网络技术、金融工程、会计模拟等30多个实验室,其中粉体材料与特种陶瓷重点实验室、生态系统建模及应用开放研究室为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
建院以来,学院面向陕西、青海、新疆、西藏、宁夏、山东、河南、河北、湖南、广东、内蒙古、重庆等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收了32个民族的学生,为西部地区培养出了大批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他们在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在巩固民族团结,开发、建设边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院创建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文化建设,即“以人为本、自强不息的一种理念;敬业报国、追求卓越的一种精神;严格、创新、高素质的一种模式;从我做起,从小处做起的一种作风”。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人才市场对人才培养传统模式提出了挑战。为适应发展,迎接挑战,97年以来,学院按照稳定规模、优化结构、淡化专业、加强素质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思路,坚持以人为本,深化教学改革,大力推进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更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逐步探索出符合民族高等教育规律,适合民族学生特点的办学模式。
学院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施“名师工程”,通过院内选拨培养、院外引进、兼职兼聘等多种形式加快重点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教学骨干的培养,吸引“名师”为我院教学、科研和师资培养服务。学院还制定了引进两院院士、特聘教授、优秀学科带头人、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的优惠政策和措施,诚招天下英才。
学院十分重视科研工作,先后成立了7个研究所,组建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的学术群体,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不断提高整体科研和学术水平。97年以来,先后承担和参与多项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软科学项目,取得突出成果。部分研究项目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引起国内同行专家的关注。
近年来,学院不断扩大院内外的交流与合作,学术交流、人员交流、合作研究、学术资料与信息交流的活动逐年增多。学院常年聘请一些国内外学者来院任教、讲学。为发展民族教育和传播民族文化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学院自1997年来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现已有来自美、日、韩等国的留学生在本院学习、生活,并顺利通过了中国汉语水平高等考试(HSK)。为保证教学质量,学院针对留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培养手段,精心选用教材、选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配备高水平的教师授课,确保留学生教学质量。
目前,在十六大精神的鼓舞下,学院继续保持着健康向上的发展势头,校内充满着活力与生机。跨入新世纪,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学院将不断总结经验,继续探索和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有效地为我国少数民族与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民族教育新体制、新机制,继续探索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抢抓历史机遇,深化教学改革,加快学院发展,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多学科协调发展,规模适度,特色突出,具有较高的学术声望与教育质量,学风校风特点鲜明,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现代化的综合性民族学院。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是国家民委直属的唯一一所设在民族自治区的民族高等院校,座落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夏区。占地面积65万多平方米,累计建筑面积达24万平方米。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是一所新型民族院校,始建于1984年,1994年正式挂牌。全院目前共有学生7000余人。学科门类涉及理、工、经、管、文、法、史等7个门类。现有电子与信息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经济管理、文化旅游管理、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法律、音乐舞蹈、艺术设计、材料科学等十三个系和社会科学部、民族预科部。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动化、信息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金融学、旅游管理、汉语言文学、英语、法学、历史学、音乐表演、艺术设计等28个本科专业。200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新增中国少数民族史、应用数学、计算机应用技术三个硕士点。学院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开展研究生教育,兼顾成人教育、远程教育。
1997年以来,学院抢抓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坚持以人为本、艰苦奋斗,面貌有了巨大变化。在校生规模由1000余人发展到现在的7000余人,来自全国32个少数民族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85%,民族地区的汉族学生占15%。教职工队伍由280人发展到现在的700多人,其中教授36人,副教授128人。校舍面积由3万平方米发展到20万平方米,在建校舍面积6万平方米。教学设备由80多万元增加到5000多万元。2000年,学院顺利通过了教育部的合格评估。并在当年,被授予“全国绿化400佳”的荣誉称号。
学院设有金融研究所、历史文化研究所、社会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所、新技术研究所等7个科研机构,承担了包括国家863计划、国家软科学项目等在内的一批国家级、自治区级科研项目。《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作为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民族学类专业期刊,面向全国公开发行。
学院在建图书馆建筑面积达2.4万平方米,设有电子出版物、多媒体等现代化阅览室,全馆实现电脑辅助自动化管理。计算机校园网采用千兆以太网交换技术构造网络主干,与Internet、中国教育信息网实现连接。学院建有分析测试中心、数学建模、过程控制、PLC、EDA、网络技术、金融工程、会计模拟等30多个实验室,其中粉体材料与特种陶瓷重点实验室、生态系统建模及应用开放研究室为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
建院以来,学院面向陕西、青海、新疆、西藏、宁夏、山东、河南、河北、湖南、广东、内蒙古、重庆等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收了32个民族的学生,为西部地区培养出了大批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他们在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在巩固民族团结,开发、建设边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院创建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文化建设,即“以人为本、自强不息的一种理念;敬业报国、追求卓越的一种精神;严格、创新、高素质的一种模式;从我做起,从小处做起的一种作风”。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人才市场对人才培养传统模式提出了挑战。为适应发展,迎接挑战,97年以来,学院按照稳定规模、优化结构、淡化专业、加强素质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思路,坚持以人为本,深化教学改革,大力推进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更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逐步探索出符合民族高等教育规律,适合民族学生特点的办学模式。
学院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施“名师工程”,通过院内选拨培养、院外引进、兼职兼聘等多种形式加快重点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教学骨干的培养,吸引“名师”为我院教学、科研和师资培养服务。学院还制定了引进两院院士、特聘教授、优秀学科带头人、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的优惠政策和措施,诚招天下英才。
学院十分重视科研工作,先后成立了7个研究所,组建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的学术群体,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不断提高整体科研和学术水平。97年以来,先后承担和参与多项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软科学项目,取得突出成果。部分研究项目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引起国内同行专家的关注。
近年来,学院不断扩大院内外的交流与合作,学术交流、人员交流、合作研究、学术资料与信息交流的活动逐年增多。学院常年聘请一些国内外学者来院任教、讲学。为发展民族教育和传播民族文化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学院自1997年来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现已有来自美、日、韩等国的留学生在本院学习、生活,并顺利通过了中国汉语水平高等考试(HSK)。为保证教学质量,学院针对留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培养手段,精心选用教材、选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配备高水平的教师授课,确保留学生教学质量。
目前,在十六大精神的鼓舞下,学院继续保持着健康向上的发展势头,校内充满着活力与生机。跨入新世纪,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学院将不断总结经验,继续探索和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有效地为我国少数民族与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民族教育新体制、新机制,继续探索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抢抓历史机遇,深化教学改革,加快学院发展,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多学科协调发展,规模适度,特色突出,具有较高的学术声望与教育质量,学风校风特点鲜明,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现代化的综合性民族学院。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