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计算机即数字电子计算机发展到今天经历了几代?
第四代。
电子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四代,其划分依据是“构成计算机的电子元件”。
第1代:电子管数字机(1946—1958年)
硬件方面,逻辑元件采用真空管,主存采用水银延迟线、阴极射线示波器管静电存储器、磁鼓、磁芯;外部存储器是磁带。软件使用机器语言和汇编语言。应用领域主要是军事和科学计算。
缺点是体积大,功耗高,可靠性差。速度慢(通常每秒几千到几万次),价格昂贵,但是为以后的计算机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2代:晶体管数字机(1958—1964年)
操作系统、高级语言、编译器在软件中的应用领域主要是科学计算和事务处理,开始进入工业控制领域。它的特点是体积更小,能耗更低,可靠性更高,计算速度更快(一般每秒10万次,最高可达300万次),性能比第一代计算机更高。
第3代:集成电路数字机(1964—1970年)
硬件方面,逻辑组件是中小规模集成电路(MSI,SSI),主存还是用磁芯。软件方面出现了分时操作系统和结构化、大规模编程方法。它的特点是速度更快(通常每秒几百万到几千万次),可靠性显著提高,价格进一步降低,产品走向通用化、系列化和标准化。应用领域开始进入文字处理和图形图像处理领域。
第4代: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1970年至今)
在硬件方面,采用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LSI和VLSI)作为逻辑元件。软件中出现了数据库管理系统、网络管理系统和面向对象语言。1971年,世界上第一台微处理器在美国硅谷诞生,开创了微型计算机的新时代。应用领域逐渐从科学计算、事务管理、过程控制走向家庭。
简介
计算机发明者约翰·冯·诺依曼。计算机是20世纪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发明之一,对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并以强大的生命力飞速发展。
它的应用领域从最初的军事科研应用扩展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已形成了规模巨大的计算机产业,带动了全球范围的技术进步,由此引发了深刻的社会变革,计算机已遍及一般学校、企事业单位,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信息社会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计算机的应用在中国越来越普遍,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计算机用户的数量不断攀升,应用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互联网、通信、多媒体等领域的应用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1996年至2009 年,计算机用户数量从原来的630万增长至6710 万台,联网计算机台数由原来的2.9万台上升至5940万台。互联网用户已经达到3.16 亿,无线互联网有6.7 亿移动用户,其中手机上网用户达1.17 亿,为全球第一位。
2024-11-19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