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荒漠化的解决措施有哪些?
1、保护现有植被,加强林草建设。在强化治理的同时,切实解决好人口、牲口、灶口问题,严格保护沙区林草植被。通过植树造林、乔灌草的合理配置,建设多林种、多树种、多层次的立体防护体系,扩大林草比重。
在搞好人工治理的同时,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加大封禁保护力度,促进生态自然修复。由于飞播具有速度快、用工少、成本低、效果好的特点,因而对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偏远荒沙、荒山地区恢复植被意义更大。
2、在荒漠化地区开展持久的生态革命,以加速荒漠化过程逆转。关键是合理调配水资源,保障生态用水。如不合理的水资源调配制度,是造成我国西北河流缩短、湖泊萎缩甚至干涸、地下水位下降、土地荒漠化的直接原因。
3、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的过速增长,不断提高人口素质。通过开展环保意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思想认识水平。关心、爱护环境,自觉地参与改造和建设环境,形成全社会的风尚。
同时,国家要有计划地对局部荒漠化非常严重,草地和耕地几乎完全废弃,恶劣的自然环境已经不适于人类生存的地区,实行生态移民。
4、扭转靠天养畜的落后局面,减轻对草场的破坏。要落实草原承包责任制,规定合理的载畜量,大力推行围栏封育、轮封轮牧,大力发展人工草地或人工改良草地,发舍饲养畜。加快优良畜种培育,优化畜种结构。
5、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按照市场要求合理配置农、林、牧、副各业比例,积极发展养殖业、加工业,分流农村剩余劳动力,减轻人口对土地的压力。还可利用荒漠化地区蕴藏着多种独特的资源,如光热、自然景观、文化民俗、富余劳动力等资源优势开发旅游、探险、科考产业等。
6、优化农牧区能源结构,大力倡导和鼓励人民群众利用非常规能源,如风能、光能、沼气等能源,以减轻对林、草地等资源的破坏。
7、做好国际履约工作的同时,加强防治荒漠化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争取资金与外援。
土地荒漠化形成原因
一、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干旱(基本条件)、地表松散物质(物质基础)、大风吹扬(动力),没有植被(保护)等。
以风力作用下的荒漠化过程为例,包括发生、发展和形成3个阶段:
1、发生阶段。仅存在发生荒漠化的条件,如气候干燥、地表植被开始被破坏等,即潜在荒漠化。
2、发展阶段。地面植被已被破坏,出现风蚀、粗化、斑点状流沙和低矮灌丛沙堆。随风沙活动加剧,进一步出现流动沙丘或吹扬的灌丛沙堆,包括发展中的荒漠化(荒漠化土地占土地面积20%以下)和强烈发展的荒漠化(荒漠化土地占土地面积20~50%)。
3、形成阶段。地表广泛分布流动沙丘或吹扬的灌丛沙堆,其面积占土地面积50%以上,为严重荒漠化。
二、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既包括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以及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人类的不当活动。
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综合地作用于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植被破坏,荒漠化现象开始出现和发展。荒漠化程度及其在空间扩展受干旱程度和人畜对土地压力强度的影响。
荒漠化也存在着逆转和自我恢复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的大小及荒漠化逆转时间进程的长短受不同的自然条件(特别是水分条件)、地表情况和人为活动强度的影响。
2024-11-14 广告
一要全面保护
保护好沙区天然植被是防治荒漠化的第一要务。要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优先,以自然恢复为主,全面落实荒漠生态保护红线,对大江大河源头、风沙源区、草原退化沙化重点区域实行严格的沙化土地封禁保护措施,逐步把沙区自然生态系统全面保护起来。
促进自然植被休养生息。深入实施《防沙治沙法》,全面落实防沙治沙目标责任考核奖惩、沙化土地封禁保护修复等制度,严厉打击沙区毁林开垦、违规采矿及建设等活动,对破坏沙区植被和生态的违法犯罪行为“零容忍”,加大查处力度,切实保护好沙区的每一寸绿色。
二要科学治理
荒漠化治理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坚持用科技手段,让自然演化过程向着良性的方向发展。坚持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宜荒则荒。深入实施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保护与修复,农林水多管齐下,综合治理
立足沙区实际,大力发展雨养林业、节水型林业,坚持以水定林、以水定绿。科学营造林草植被,大力推广乔灌草结合、混交造林、低覆盖度治沙等模式,着力增强荒漠化治理的科学性、多样性。
三要绿色惠民
绿色发展必须有生态资源作支撑,沙区的林草资源既是生态之基,也是财富之源。防沙治沙要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主动承担起生态利民、生态惠民、生态富民的历史使命,积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充分利用沙区光热资源充足、物种资源多样、土地资源广阔等优势,积极发展以灌草饲料、中药材、经济林果等为重点的沙区特色种植业、精深加工业,以及生物质能源、沙漠旅游业等绿色产业,让沙区群众在治沙中致富、在致富中治沙,促进治沙兴林惠民。
四要全民参与
多年的实践证明,荒漠化防治最大的力量在于人民群众的创造和奉献。必须动员广大群众参与荒漠化治理,深入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坚持“建设人人参与,成果人人共享”,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
积极搭建平台、提供服务、探索机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参与荒漠化治理,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生态治理体系。加大治沙精神、典型人物和事迹的宣传力度,凝聚社会力量爱绿植绿护绿,让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生态价值观和绿色理念深入人心。
五要全球共治
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唯有携手合作,我们才能有效应对气候变化、推进全球生态治理、维护全球生态安全。要积极履行国际公约,主动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推动完善全球生态治理体系。
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金、两个技术”,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借鉴分享各种先进技术与治理模式,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和周边国家沙源治理,加强与非洲和阿拉伯国家荒漠化防治的交流与合作,共建绿色丝绸之路,打造合作新亮点,推动全球荒漠化防治事业共同发展。
以上内容参考 人民网——防治土地荒漠化 推动绿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