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类是哺乳动物,所以用肺呼吸,那么鲸类在海里睡觉时怎么不会被憋死?
大家看到的这张图片是鲸鱼们在睡觉时的状态。
它们在海中睡觉的时候,远远看去就像巨大的浮木一样垂直漂浮在水面附近,而这种奇特的行为模式被称为 “logging”,相比水平缓慢游动的睡觉姿势,鲸鱼这样垂直的睡觉方式的鲸类它们对船只的反应会更加的迟钝。
而水平睡觉时,鲸类会察觉到8米以内的船只,而垂直睡觉时甚至要触碰到船体的时候才会作出反应,显然这是因为它们进入了更深层的睡眠状态。
那么问题来了,这种垂直睡觉的鲸类是怎么避免在睡眠中溺水的呢?
首先,我们知道,鲸类是不能和鱼一样用腮呼吸的,它和我们人类一样都是属于哺乳动物,需要用肺来呼吸,所以它们每隔一段时间就必须浮到水面上进行换气,那为了适应海洋生活,它的鼻孔已经从嘴巴前端移到头顶,而且现在的须鲸亚目则是依然长有两个鼻孔,而齿鲸亚目只剩下了一个鼻孔,在它们鼻孔周围还有一组肌皮瓣膜,这可以使得它们能够在潜水的时候将鼻孔完全闭合起来,避免出现呛水的风险。
像我们人类这种陆生哺乳动物,食道和气管则是相通的,所以当我们鼻塞时还可以用嘴巴呼吸,但鲸鱼的气管和食道则是完全分离的,食道和气管是独立的两个通道,这就保证了鲸类在海洋中捕食时也不会呛水,我们通常能看到鲸类浮出水面喷水,其实也并不是它们鼻子里的水,而是喷出的温水蒸气在遇冷后凝结成的水珠,这和寒鼕中人们的哈气是一个道理的。
对于体型巨大的蓝鲸来说,只需要几秒钟就能完成一次换气,而体型较小的海豚更是只需要短短的一秒就能完成。
通常情况下吸一口新鲜的空气,就能供它们在海里潜行较长一段时间,比如抹香鲸深吸一口气,就可以在两小时内下潜至2000多米的深海,有一种说法是,鲸类的肺很大,每次呼吸可以交换更多的空气,但如果按照肺和体型的比例来算,成年男性肺活量和体重比是1:10,也就是说,一升的肺活量对应的是10公斤的体重,而蓝鲸只有1:40,这个比例在哺乳动物中其实是非常小的。
但是鲸类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和肌肉中的肌红蛋白的浓度都比人类高很多,它们能帮助鲸鱼更高效的运输和贮存氧气,其中血红蛋白能将大气中的氧气输送给机体,而肌红蛋白则能贮存氧气,当机体需要时再释放出来。
也就是说当鲸鱼憋一会气时,身体的肌红蛋白也能为其身体供氧,而在潜水时,海洋哺乳动物的血液只会流向需要氧气的心脏、大脑和游泳肌肉等部位,至于其他的器官都要靠边等着了。
除此之外,鲸鱼对二氧化碳的耐受性更高,它们的大脑只有在二氧化碳远高于人类所能承受的极限时,才会触发呼吸反应,这些机制都能在睡眠过程中提供帮助,但并非所有鲸、豚类都是憋气高手,比如宽吻海豚,几乎不到10分钟就需要换一次气,每天有33.4%的时间处于睡眠状态,这说明它们并不是依靠极限憋气来睡觉的。
它们睡觉时会选择关闭一半大脑让其处于睡觉的状态,而另一半大脑则是处于工作状态,这种现象的学名叫“半脑慢波睡眠”,也就是让自己一半的大脑处于睡眠状态,另一半则保持清醒,处于较低的警戒状态,并控制身体及时换气,大约两个小时后又将唤醒另一半大脑,让这一半大脑继续睡眠,类似拥有这种行为的动物还有雨燕。
其实为了呼吸和避开敌人,绝大多数海洋动物的持续睡眠时间都很短,例如抹香鲸每天只会花7%的时间睡觉,喜欢在海底睡觉的海牛每隔10多分钟就会浮出水面换口气,章鱼经常会在睡觉时将大部分触手蜷缩起来,只留岀2支触手在哪四处的扒拉,如果受到外界的干扰,那么章鱼就会立刻惊醒。
不过由于鱼类没有眼睑,很多人就会误以为鱼类是不会睡觉的,这种现象在佛教里,鱼甚至因为从不入睡,而成了觉醒的象征,“木鱼”也被佛门用来警示僧众昼夜不忘修行,但实际上,鱼也是需要用睡觉来消除神经系统和肢体疲劳的脊椎动物。
有养鱼的朋友应该会发现,当你晚上把灯关掉大约一个小时以后,大部分的鱼都会停止或者只有微微的游动,有的甚至直接趴在水里,这就是鱼在睡觉,喜欢抓鱼的朋友对这种现象应该是非常的熟悉了,因为晚上抓鱼会变得更加的容易。
不过也有例外,比如也有一些夜行的鱼类,像鲶鱼,反而是夜间开始捕食,到了白天它们就会躲起来睡大觉,而拥有回游性的鱼则是一边游泳一边睡觉,因为它们必须不断的把水吐出来保持呼吸,比如鲨鱼、金枪鱼、鲭鱼、这些鱼类都是如此的。
看到这里真心的觉得这些鱼睡个觉真的是太困难了,相比于鱼类,我们人类反而就显得太过舒服了,完全不用担心被水淹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