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所学的刘禹锡的作品都有什么?
1、《秋词》
唐代: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白话文: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秋日晴空万里,一只仙鹤排开云层扶摇直上,便引发我的诗情飞上云霄。
唐代: 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白话文: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如今好像要直飞上高空的银河,请你带上我扶摇直上,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3、《望洞庭》
唐代: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白话文: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犹如未磨的铜镜。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恰似白银盘里托着青青的田螺。
4、《乌衣巷》
唐代: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白话文:朱雀桥边冷落荒凉长满野草野花,乌衣巷口断壁残垣正是夕阳斜挂。当年王导、谢安檐下的燕子,如今已飞进寻常百姓家中。
5、《秋风引》
唐代: 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白话文:不知秋风是从哪里吹来,萧萧地送来了一群群的大雁。早晨秋风来到庭中的树木上,羁旅他乡的孤客最先听到了秋声。
一、初中所学的刘禹锡的作品有:
1、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2、西塞山怀古
王濬楼船下益州,
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
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
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
故垒萧萧芦荻秋。
3、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
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
前度刘郎今又来。
4、浪淘沙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5、玄都观桃花
紫陌红尘拂面来,
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
尽是刘郎去后栽。
6、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二、刘禹锡,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贞元九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赠户部尚书。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
2013-06-22
2013-06-22
刘禹锡诗歌的这些特点,与崇尚风骨、讲究音乐美的盛唐诗风比较接近。前人有从整体上指出这一点的,如宋代蔡□说:“刘梦得诗典则既高,滋味亦厚。”(《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引《西清诗话》)明代胡应麟说:“梦得骨力豪劲。”(《诗薮·内编》)明代周履靖则直说刘诗“祖风骚,宗盛唐”(《骚坛秘语》)。翁方纲是从七言绝句这一体上指出这一点的,他说:“中唐六七十年之间”,“堪与盛唐方驾者,独刘梦得、李君虞两家之七绝。”(《石洲诗话》)方东树则举出具体篇章,说刘禹锡《石头城》诗“亦堪接武”盛唐(《昭昧詹言》)。 刘禹锡的诗歌在唐代流传极广。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京口(今江苏镇江)、襄阳、吴兴一带,民间传唱不绝(《旧唐书·刘禹锡传》、温庭筠《秘书刘尚书挽歌词》、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十三)。后世文人从不同的方面向刘禹锡学习而各有所得。他的《竹枝词》后世继作者颇多。苏轼也写过《竹枝词》,但他主要学习刘诗的讽刺艺术,因此他的诗“多怨刺”(《后山诗话》)。苏辙则喜欢刘禹锡诗的“用意深远,有曲折处”(《宋诗话辑佚·童蒙诗训》)。王安石“七律似梦得”(《昭昧詹言》),徐渭、袁宏道的七绝“无不以梦得为活谱”(《姜斋诗话》)。刘禹锡关于诗中用字须有来历的主张,后来为江西诗派所利用。黄庭坚、陈师道标榜脱胎换骨,往往把刘禹锡的名作佳句“点化”为己诗(《诗人玉屑》和任渊《山谷诗集注》、《后山诗注》等)。刘禹锡的一部分内容平常而技巧较高的酬答诗,也为江西诗派所取法。
散文创作 刘禹锡是唐代古文运动的积极参加者。他从事古文写作的时间比较早,贞元十年就鄙弃“沉溺于浮华”的骈体文,明确提出文章应该是“见志之具”(《献权舍人书》)。后又进一步指出,“文非空言”,“文之细大视道之行止”(《唐故相国李公集纪》),并强调“文章之用”(《唐故相国赠司空令狐公集纪》)。这些观点,与韩愈、柳宗元的古文理论是一致的。李翱曾说:“翱昔与韩吏部退之为文章盟主,同时伦辈,惟柳仪曹宗元、刘宾客梦得耳。”刘禹锡把这句话援引入自己文章,表明他同意这一观点。宋代谢采伯对刘禹锡在古文运动中的历史地位评价比较公允,说:“唐之文风,大振于贞元、元和之时。韩、柳倡其端,刘、白继其轨。”(《密斋笔记》)
刘禹锡的文章以论说文成就为最大。一是专题性的论文,论述范围包括哲学、政治、医学、书法、书仪等方面。哲学论文如《天论》三篇,论述了天的物质性,指出天人“交相胜”、“还相用”的观点,并在当时的科学水平上分析了“天命论”产生的社会根源,在唯物主义思想发展史上有一定的地位。其他方面的论文如《答饶州元使君书》、《论书》、《答道州薛郎中论方书书》、《答道州薛郎中论书仪书》,都征引丰富,推理缜密,巧丽渊博,雄健晓畅。二是杂文。一般因事立题,有感而发,如《因论》七篇;也有的是“读书有所感,辄立评议”,如《华佗论》、《辩迹论》、《明贽论》等。这些作品,短小精悍,隐微深切。或借题发挥,针砭现实;或托古讽今,抨击弊政,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刘禹锡认为自己所长在“论”,韩愈所长在“笔”(《祭韩吏部文》),反映了他对自己的论文的重视。刘禹锡的散文,与他的诗歌一样,辞藻美丽,题旨隐微。柳宗元说他“文隽而膏,味无穷而炙愈出”(刘禹锡《犹子蔚适越戒》引),为深中肯綮的评价。
本集和校勘版本 刘禹锡在元和十三年曾自编其著述为“四十通”,又删取四分之一为“集略”。这是最早的刘禹锡集和选本,今都不传。元代方回说:“梦得诗句句精绝,其诗曾自删选。”(《瀛奎律髓》)或曾见到刘禹锡自定的选本。《新唐书·艺文志》载《刘禹锡集》40卷。宋初亡佚10卷。宋敏求搜集遗佚,辑为《外集》10卷,但仍有遗漏。
现存刘禹锡集古本主要有三种:①清代避暑山庄旧藏宋绍兴八年(1138)董□刻本,题为《刘宾客文集》,属小字本,今有徐鸿宝影印本。又淳熙十三年(1186)陆游据董本重刻,称“浙本”。明清以来通行的刻本,基本上属于这个系统。②日本平安福井氏崇兰馆所藏宋刻本,题为《刘梦得文集》,属蜀大字本,今有董康影印本、商务印书馆缩印本。③北京图书馆所藏宋刻残本《刘梦得文集》一至四卷,建安坊刻本。明、清两代的毛晋、惠栋、何焯、冯浩、黄丕烈等人曾对刘禹锡集作过初步的校勘工作,但多数是抄本,流传不广。现通行刘禹锡集版本:《四部丛刊》本《刘梦得文集》,《四部备要》本《刘宾客文集》,《丛书集成》本《刘宾客文集》。此外,尚有校点本《刘禹锡集》。
刘禹锡的生平事迹,见于新、旧《唐书》本传,唐韦绚编《刘宾客嘉话录》(一称《刘公嘉话录》),记录了刘禹锡晚年有关创作、学问等方面的谈话,颇具资料价值。今人卞孝萱著有《刘禹锡年谱》,对刘禹锡的生平和各种史料多有考订。
2013-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