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安达 Geza Anda 1921———1976
瑞士籍匈牙利钢琴家,就学于布达佩斯音乐学院,多南伊的学生,1939年与布达佩斯爱乐乐团合作演奏布拉姆斯《第二钢琴协奏曲》而成名, 1943年迁居瑞士,1955年入瑞士籍。
02.阿格里奇 Martha Argerich 1941———
阿根廷女钢琴家,5岁首次登台,1946年师从斯卡拉穆扎(Scaramuzza)接受严格训练, 1955—1957年在维也纳师从古尔达,后又在日内瓦拜李帕蒂夫人和马加洛夫为师。1957年获布梭尼国际钢琴比赛奖、日内瓦国际钢琴比赛一等奖。1960年从米凯兰杰利继续深造,1965年在华沙第七届国际肖邦钢琴比赛中获一等奖,波兰唱片公司在现场录制了她演奏的肖邦《第一钢琴协奏曲》的唱片,一下子使她名扬四海。
03.阿劳 Claudio Anrau 1903-----1991
智利钢琴家,作为钢琴神童,5岁就登台, 1910年由智利政府资助到柏林斯特恩音乐学院留学,成为克劳泽的学生。1914年在柏林首次举行独奏会,1918年在尼基什和富特文格勒扶植下演奏协奏曲,从此蜚声全球。1927年获日内瓦国际钢琴比赛大奖,1940年在圣地亚哥创办钢琴学校,1941年全家定居纽约。阿劳的性格内向,在表现上追求纯正严谨的古典风格与深刻的感情之间的结合,在演奏中强调重音的效果,追求结构严谨与细腻情感表达的结合。
04.阿什肯纳济Vladimir Ashkenazi 1937—
冰岛籍苏联钢琴家,6岁开始学琴,8岁在莫斯科登台演奏,进入莫斯科中央音乐学校后,在苏巴特亚(Sumbatyan)的班上学习10年,1955年入莫斯科音乐学院,成为奥伯林的弟子。1955年获第五届肖邦比赛二等奖,1962年获第二届柴科夫斯基国际比赛一等奖。1963年在伦敦举行演奏会大获成功后,留居伦敦,1968年移居冰岛, 1972年入冰岛籍。阿什肯纳济作为俄罗斯钢琴家,感情充沛,追求表达的抒情性、诗意与浪漫气质,作为奥伯林的学生,又有莫斯科学院派那种不同于德奥学院派的严谨。
05.巴克豪斯 Wilhelm Backhaus 1884—1969
德国钢琴家,1897—1898年在莱比锅音乐学院学习钢琴,师从雷肯多夫(Reckendorf),成为最后一位莱比锡学派的代表人物。巴克豪斯16岁与尼基什指挥的莱比锯格万特豪斯乐团合作协奏曲而成名,其演奏生涯长达70年,1946年入瑞士籍,定居于与意大利相邻的卢卡诺。。
06.巴伦勃伊姆 Daniel Barenboim 1942—
以色列钢琴家,5岁在双亲指导下学琴,7岁就在出生地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举行独奏会, 1951年全家移居欧洲,1952年定居以色列,入以色列籍。同年获美国的以色列文化财团奖学金,到萨尔茨堡莫扎特音乐学院随埃德沮、菲舍尔学琴,1955年从法国钢琴家布兰杰。巴伦勃伊姆在演奏中的长处是乐句的表情处理,他对旋律线的表现能力很强,但往往过多地注意表面的效果。
07.贝尔曼 Lazar Bermar 1930—
俄罗斯钢琴家,7岁参加联欢节而第一次录制莫扎特作品的唱片,9岁进莫斯科音乐学校,随后入莫斯科音乐学院,成为戈登威泽的学生。 1956年获比利时伊丽莎白皇后国际钢琴比赛第五名,布达佩斯国际钢琴比赛三等奖,1976年与卡拉扬、柏林爱乐乐团合作柴科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而成名。
08.贝洛夫 Michel Beroff 1950—
法国钢琴家,幼年被梅西安发现才华而推荐进巴黎音乐学院,不满20岁就因演奏梅西安和其他现代作曲家的作品而蜚声全球。贝洛夫除莫扎特奏鸣曲外,从不公开演奏1900年以前的作品,主要以演奏巴托克、梅西安、斯特拉文斯基、普罗科菲耶夫的现代作品为特色,对节奏感有极强的把握能力,能在钢琴上表现出丰富的打击乐色彩,是表现梅西安作品的权威。
09.毕肖普一科瓦塞维奇 Stephen Bishop—Kovacenich 1940—
美籍南斯拉夫钢琴家,出生于洛杉矶,1951年在旧金山首次公开演奏,1959年移居伦敦,师从赫斯,1961年在伦敦举行独奏会而成名。毕肖普一科瓦塞维奇以敏锐的触键和所表达的近乎透明而又富于诗意的音色而著称,他演奏的贝多芬钢琴协奏曲、《狄亚贝利变奏曲》都是极获好评的作品,主要特色是充分展示了贝多芬细腻和充满诗意的一面,力量与宏大性上略显欠缺。他演奏的巴托克和斯特拉文斯基钢琴作品,获爱迪生奖,其巴托克的表现明显比科奇什的表现更多丰富的表情。其实就其气质与演奏风格,他最出色的演奏还是贝多芬的两张钢琴小品,以及格里格、舒曼的钢琴协奏曲。
10.博列特 Jorge Bolet 1914—
美籍古巴钢琴家,12岁获美国科蒂斯音乐学院奖学金到该院留学,在萨佩顿(Saperton)班学钢琴,1932—1933年师从戈多夫斯基,1935年拜罗森塔尔为师,接着又从鲁道夫·塞尔金深造。 1937年在费城举行独奏会而崭露头角,1938年获霍夫曼钢琴比赛奖,二战中参军,战后继续演奏生涯。博列特被称为浪漫乐派钢琴演奏家的最后代表,他的演奏是抒情与狂想的很好结合,所以被称为“李斯特的代表”。博列特在Decca录制了8张李斯特作品选集,是其代表性唱片,他演奏戈多夫斯基改编的肖邦练习曲,也是极为精彩的录音。
11.布伦德尔 Alfred Brendel 1931—
奥地利钢琴家,幼年在南斯拉夫师从德泽利克(Dezelic),1943年全家迁回奥地利,从卡恩 (Kaar)学琴。后在菲舍尔的钢琴班深造,1948年获布索尼比赛奖而扬名。布伦德尔编订了贝多芬的全部钢琴作品,他有极宽的演奏幅度,不仅深入研究作品内涵,而且极具挖掘作品的浪漫抒情的能力,他在处理装饰音与华彩乐段方面总能寻找到最佳的效果,其演奏以注重音色的细微变化为最大特色。舒伯特和海顿的作品,是他演奏的作品中的上品,其中的优雅与抒情性都无人能够企及。他演奏的贝多芬与吉利尔斯、施纳贝尔形成极鲜明的对照,把贝多芬解读得如行云流水一般,极具特色。而他的莫扎特钢琴协奏曲,虽不如海布勒那样体现出极端的细腻,却赋予了莫扎特一种清纯隽永的色彩斑谰。他的布拉姆斯协奏曲,呈现出别人难以达到的那种丰富的层次。布伦德尔是德奥演奏家中少有把歌唱性和对结构的把握结合得天衣无缝者,他的特点可以“高雅的行云流水”来形容,但其表现领域严格限在古典——浪漫时期的德奥作曲家。
12.布赫宾德 Rudolf Buchbinder 1946—
捷克钢琴家,幼年随父母移居维也纳,1961年参加慕尼黑国际比赛,获钢琴三重奏奖;1966年获克莱本国际比赛特别奖,其与苏克、斯塔克组成的三重奏团,在阐述东欧作曲家的室内乐作品方面具权威性。
13.卡萨德絮 Robert Casadesus 1899—1972
法国钢琴家,卡萨德絮家族是法国有名的音乐世家,卡萨德絮1911年进巴黎音乐学院,1922年开始全球巡回演出。卡萨德絮的演奏具有典型的法国风格,这就是追求典雅与平衡感,他认为演奏最重要的是音质,而不是技巧。卡萨德絮演奏的拉威尔作品具有权威性,其阐释的弗雷作品典雅而华丽。他与弗朗西斯卡蒂合作举行奏鸣曲演奏会,与弗朗西斯卡蒂的境界极为契合,两人相得益彰 ,是极典雅的一对搭档。其与赛尔与克利夫兰交响乐团合录的莫扎特晚期协奏曲,也极具特色。
14.卡辛奥里 Gianluca Cascioli 1979——
意大利钢琴家,在伊莫拉的音乐学校学习,作为神童,曾在意大利得过多次比赛奖,并应邀赴美国演出。其演奏风格追求轻灵而敏捷的触键,有出色的技巧与优秀的音乐感觉,是目前活跃于乐坛的最年轻的钢琴家。DG公司于1996年发行了他演奏的两张小品专集,板获好评。
15.奇科利尼 Aldo Ciccolini 1925--
法籍意大利钢琴家,就学于那不勒斯音乐学院,1942年在那不勒斯演奏肖邦的第二协奏曲而崭露头角,1949年获玛格丽特·隆国际比赛一等奖。奇科利尼擅长演奏弗雷、圣桑、萨蒂等法国作曲家的作品,其录制的萨蒂钢琴作品全集,获得极高的赞誉。
16.克莱本 Van Cliburn 1934—
美国钢琴家,17岁进纽约朱利亚德音乐学院,师从列文涅,1947—1954年,7次获美国各种比赛奖,1958年因参加莫斯科柴科夫斯基国际比赛获一等奖而成名。克莱本在冷战期间,是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后,第一个在苏联获得成就的美国人,因而成为美国的宠儿,回国时像英雄凯旋受到夹道欢迎。克莱本的演奏,以亮丽的音色著称,尤其是高音部充满光辉,有“克莱本色彩”之称。遗憾的是克莱本仅在60年代红极一时,70年代就不再有出色的表现。他在演绎类似柴科夫斯基、拉赫玛尼诺夫、普罗科菲耶夫的协奏曲上,显示出更宽阔的幅度和色彩变化。当然,最具轰动效应的是其1958年回国后录制的柴科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这张唱片上市10天便热销100万张。
17.科尔托 Alfred Cortot 1877—1962
法国钢琴家,就学于巴黎音乐学院,1886年获音乐学院钢琴比赛一等奖,年方30岁已成为当时法国音乐界出类拔萃的人物。1905年与蒂博、卡萨尔斯组成“黄金三重奏团”,1919年与马热奥创办巴黎高等音乐师范学校,培养了一大批类似哈斯姬儿、李帕蒂、弗朗索瓦等优秀学生。科尔托追求高贵的气质、抒情性与迷人的音色的结合,他演奏舒曼与肖邦的作品,突出了其亮丽和细腻,强调了他们的丰富表情。二次大战期间,科尔托与纳粹当局合作,出任傀儡政权职务,并继续举行演奏会,卡萨尔斯因此与他决裂。1944年科尔托被盟军逮捕,释放后被法国人视为“法奸”和不受欢迎的音乐家。
18.柯曾 Clifford Curzor 1907—1982
英国钢琴家,1919年入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师从雷迪,后在古德森班上学习,16岁在伦敦皇后大厅演奏巴赫三重协奏曲而成名。1928年到柏林拜施纳贝尔为师,后又到巴黎受兰多芙斯卡指导,可谓融合了多家长处。柯曾的演奏,善于把刚健的节奏与内心庄严宁静的情感完美地结合起来,他的演奏对结构把握能力强,触健中充溢着英国绅士那种优雅,擅长于莫扎特与舒伯特的作品。其与维也纳八重奏团合作的舒伯特的《鳟鱼》,是这个曲目的顶尖版本之一。
19.齐夫拉 Gyorgy Cziffra 1921—
法籍匈牙利钢琴家,5岁就登台即兴演奏民歌,1930年进布达佩斯李斯特音乐学院,在多南伊班上接受严格训练。1933—1941年在匈牙利和北欧等地举行独奏会,好评如潮。1941年入伍参战,1947年被俘释放后,在费伦希(Ferenczi)班上继续学习,1955年获李斯特比赛奖,1957年移居巴黎,后入法国籍。齐夫拉的演奏,以技巧而取胜,技巧的表达令人眼花缭乱,但对作品的内涵往往很难深入探究。他演奏的练习曲及高难度技巧作品,都能充分展示其才华,最具特色的作品是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与《超技练习曲》。
20.德缪斯 Jorg Demus 1928—
奥地利钢琴家,1940--1945年在维也纳音乐学院学钢琴与指挥,1953年进吉泽金的高级班深造,1953年在维也纳举行独奏会,成为二次大战后新一代奥地利钢琴家。德缪斯的演奏,以柔和而富弹性的触健与旋律线条优美著称,在表现巴赫时极具特点,是很优秀的声乐钢琴伴奏人选。
22.昂特勒芒 Philippe Enterment 1934—
法国钢琴家,10岁进巴黎音乐学院,是玛格丽特·隆的学生,17岁获玛格丽特·隆一蒂博国际比赛一等奖,而后在各地巡回演出。以演奏莫扎特钢琴协奏曲与拉威尔钢琴作品为专长。
23.埃森巴赫 Christoph Eschenbach 1940—
德国钢琴家,1950年经约夫姆介绍,到汉堡音乐学院师从汉森,后又转入科隆音乐学院师从施密特一诺伊豪斯。1962年在幕尼黑国际钢琴比赛中获德国广播电台奖,1965年在卢塞恩参加第一届哈斯姬儿比赛再获一等奖,从此开始演奏生涯。埃森巴赫在挖掘巴赫的大健琴的钢琴表达、布拉姆斯的室内乐作品的阐释上都具特色,而他给菲舍尔一迪斯考演唱的舒曼歌曲的配乐,也深得舒曼的神韵。
24.菲舍尔 Edwin Fischer 1886—1960
瑞士钢琴家,1896—1904年在巴塞尔音乐学院胡贝班上学习,后在柏林斯特恩音乐学院师从克劳泽,1931年接替施纳贝尔在柏林高等音乐学校钢琴高级班任教授,此时已成为演奏巴赫与贝多芬作品的专家。菲舍尔是布伦德尔的老师,他对巴赫有专门深入的研究,能深刻地体现巴赫的结构美。菲舍尔阐释的贝多芬,更追求其整体性,因为顾及整体结构与效果的平衡,他的演奏有时过于规整。
25.弗朗索瓦 Ssmson Francois 1924—1970
法国钢琴家,6岁登台演奏,11岁获法国尼斯音乐学院钢琴演奏奖,后到意大利和南斯拉夫继续学习,1939年回巴黎,进巴黎音乐学院师从科尔托,1940年获音乐学院比赛一等奖,1943年获玛格丽特·隆国际比赛一等奖。其演奏曲目包括肖邦、李斯特、德彪西、拉威尔、巴托克、普罗科菲耶夫的作品,尤以演奏德彪西、肖邦的作品最为著称。弗朗索瓦演奏的肖邦与鲁宾斯坦的肖邦有极大差别,鲁宾斯坦的肖邦强调情感,弗朗索瓦则更强调肖邦的情感所体现出来的音色,所以也有人认为弗朗索瓦的肖邦高于鲁宾斯坦。
瑞士籍匈牙利钢琴家,就学于布达佩斯音乐学院,多南伊的学生,1939年与布达佩斯爱乐乐团合作演奏布拉姆斯《第二钢琴协奏曲》而成名, 1943年迁居瑞士,1955年入瑞士籍。
02.阿格里奇 Martha Argerich 1941———
阿根廷女钢琴家,5岁首次登台,1946年师从斯卡拉穆扎(Scaramuzza)接受严格训练, 1955—1957年在维也纳师从古尔达,后又在日内瓦拜李帕蒂夫人和马加洛夫为师。1957年获布梭尼国际钢琴比赛奖、日内瓦国际钢琴比赛一等奖。1960年从米凯兰杰利继续深造,1965年在华沙第七届国际肖邦钢琴比赛中获一等奖,波兰唱片公司在现场录制了她演奏的肖邦《第一钢琴协奏曲》的唱片,一下子使她名扬四海。
03.阿劳 Claudio Anrau 1903-----1991
智利钢琴家,作为钢琴神童,5岁就登台, 1910年由智利政府资助到柏林斯特恩音乐学院留学,成为克劳泽的学生。1914年在柏林首次举行独奏会,1918年在尼基什和富特文格勒扶植下演奏协奏曲,从此蜚声全球。1927年获日内瓦国际钢琴比赛大奖,1940年在圣地亚哥创办钢琴学校,1941年全家定居纽约。阿劳的性格内向,在表现上追求纯正严谨的古典风格与深刻的感情之间的结合,在演奏中强调重音的效果,追求结构严谨与细腻情感表达的结合。
04.阿什肯纳济Vladimir Ashkenazi 1937—
冰岛籍苏联钢琴家,6岁开始学琴,8岁在莫斯科登台演奏,进入莫斯科中央音乐学校后,在苏巴特亚(Sumbatyan)的班上学习10年,1955年入莫斯科音乐学院,成为奥伯林的弟子。1955年获第五届肖邦比赛二等奖,1962年获第二届柴科夫斯基国际比赛一等奖。1963年在伦敦举行演奏会大获成功后,留居伦敦,1968年移居冰岛, 1972年入冰岛籍。阿什肯纳济作为俄罗斯钢琴家,感情充沛,追求表达的抒情性、诗意与浪漫气质,作为奥伯林的学生,又有莫斯科学院派那种不同于德奥学院派的严谨。
05.巴克豪斯 Wilhelm Backhaus 1884—1969
德国钢琴家,1897—1898年在莱比锅音乐学院学习钢琴,师从雷肯多夫(Reckendorf),成为最后一位莱比锡学派的代表人物。巴克豪斯16岁与尼基什指挥的莱比锯格万特豪斯乐团合作协奏曲而成名,其演奏生涯长达70年,1946年入瑞士籍,定居于与意大利相邻的卢卡诺。。
06.巴伦勃伊姆 Daniel Barenboim 1942—
以色列钢琴家,5岁在双亲指导下学琴,7岁就在出生地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举行独奏会, 1951年全家移居欧洲,1952年定居以色列,入以色列籍。同年获美国的以色列文化财团奖学金,到萨尔茨堡莫扎特音乐学院随埃德沮、菲舍尔学琴,1955年从法国钢琴家布兰杰。巴伦勃伊姆在演奏中的长处是乐句的表情处理,他对旋律线的表现能力很强,但往往过多地注意表面的效果。
07.贝尔曼 Lazar Bermar 1930—
俄罗斯钢琴家,7岁参加联欢节而第一次录制莫扎特作品的唱片,9岁进莫斯科音乐学校,随后入莫斯科音乐学院,成为戈登威泽的学生。 1956年获比利时伊丽莎白皇后国际钢琴比赛第五名,布达佩斯国际钢琴比赛三等奖,1976年与卡拉扬、柏林爱乐乐团合作柴科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而成名。
08.贝洛夫 Michel Beroff 1950—
法国钢琴家,幼年被梅西安发现才华而推荐进巴黎音乐学院,不满20岁就因演奏梅西安和其他现代作曲家的作品而蜚声全球。贝洛夫除莫扎特奏鸣曲外,从不公开演奏1900年以前的作品,主要以演奏巴托克、梅西安、斯特拉文斯基、普罗科菲耶夫的现代作品为特色,对节奏感有极强的把握能力,能在钢琴上表现出丰富的打击乐色彩,是表现梅西安作品的权威。
09.毕肖普一科瓦塞维奇 Stephen Bishop—Kovacenich 1940—
美籍南斯拉夫钢琴家,出生于洛杉矶,1951年在旧金山首次公开演奏,1959年移居伦敦,师从赫斯,1961年在伦敦举行独奏会而成名。毕肖普一科瓦塞维奇以敏锐的触键和所表达的近乎透明而又富于诗意的音色而著称,他演奏的贝多芬钢琴协奏曲、《狄亚贝利变奏曲》都是极获好评的作品,主要特色是充分展示了贝多芬细腻和充满诗意的一面,力量与宏大性上略显欠缺。他演奏的巴托克和斯特拉文斯基钢琴作品,获爱迪生奖,其巴托克的表现明显比科奇什的表现更多丰富的表情。其实就其气质与演奏风格,他最出色的演奏还是贝多芬的两张钢琴小品,以及格里格、舒曼的钢琴协奏曲。
10.博列特 Jorge Bolet 1914—
美籍古巴钢琴家,12岁获美国科蒂斯音乐学院奖学金到该院留学,在萨佩顿(Saperton)班学钢琴,1932—1933年师从戈多夫斯基,1935年拜罗森塔尔为师,接着又从鲁道夫·塞尔金深造。 1937年在费城举行独奏会而崭露头角,1938年获霍夫曼钢琴比赛奖,二战中参军,战后继续演奏生涯。博列特被称为浪漫乐派钢琴演奏家的最后代表,他的演奏是抒情与狂想的很好结合,所以被称为“李斯特的代表”。博列特在Decca录制了8张李斯特作品选集,是其代表性唱片,他演奏戈多夫斯基改编的肖邦练习曲,也是极为精彩的录音。
11.布伦德尔 Alfred Brendel 1931—
奥地利钢琴家,幼年在南斯拉夫师从德泽利克(Dezelic),1943年全家迁回奥地利,从卡恩 (Kaar)学琴。后在菲舍尔的钢琴班深造,1948年获布索尼比赛奖而扬名。布伦德尔编订了贝多芬的全部钢琴作品,他有极宽的演奏幅度,不仅深入研究作品内涵,而且极具挖掘作品的浪漫抒情的能力,他在处理装饰音与华彩乐段方面总能寻找到最佳的效果,其演奏以注重音色的细微变化为最大特色。舒伯特和海顿的作品,是他演奏的作品中的上品,其中的优雅与抒情性都无人能够企及。他演奏的贝多芬与吉利尔斯、施纳贝尔形成极鲜明的对照,把贝多芬解读得如行云流水一般,极具特色。而他的莫扎特钢琴协奏曲,虽不如海布勒那样体现出极端的细腻,却赋予了莫扎特一种清纯隽永的色彩斑谰。他的布拉姆斯协奏曲,呈现出别人难以达到的那种丰富的层次。布伦德尔是德奥演奏家中少有把歌唱性和对结构的把握结合得天衣无缝者,他的特点可以“高雅的行云流水”来形容,但其表现领域严格限在古典——浪漫时期的德奥作曲家。
12.布赫宾德 Rudolf Buchbinder 1946—
捷克钢琴家,幼年随父母移居维也纳,1961年参加慕尼黑国际比赛,获钢琴三重奏奖;1966年获克莱本国际比赛特别奖,其与苏克、斯塔克组成的三重奏团,在阐述东欧作曲家的室内乐作品方面具权威性。
13.卡萨德絮 Robert Casadesus 1899—1972
法国钢琴家,卡萨德絮家族是法国有名的音乐世家,卡萨德絮1911年进巴黎音乐学院,1922年开始全球巡回演出。卡萨德絮的演奏具有典型的法国风格,这就是追求典雅与平衡感,他认为演奏最重要的是音质,而不是技巧。卡萨德絮演奏的拉威尔作品具有权威性,其阐释的弗雷作品典雅而华丽。他与弗朗西斯卡蒂合作举行奏鸣曲演奏会,与弗朗西斯卡蒂的境界极为契合,两人相得益彰 ,是极典雅的一对搭档。其与赛尔与克利夫兰交响乐团合录的莫扎特晚期协奏曲,也极具特色。
14.卡辛奥里 Gianluca Cascioli 1979——
意大利钢琴家,在伊莫拉的音乐学校学习,作为神童,曾在意大利得过多次比赛奖,并应邀赴美国演出。其演奏风格追求轻灵而敏捷的触键,有出色的技巧与优秀的音乐感觉,是目前活跃于乐坛的最年轻的钢琴家。DG公司于1996年发行了他演奏的两张小品专集,板获好评。
15.奇科利尼 Aldo Ciccolini 1925--
法籍意大利钢琴家,就学于那不勒斯音乐学院,1942年在那不勒斯演奏肖邦的第二协奏曲而崭露头角,1949年获玛格丽特·隆国际比赛一等奖。奇科利尼擅长演奏弗雷、圣桑、萨蒂等法国作曲家的作品,其录制的萨蒂钢琴作品全集,获得极高的赞誉。
16.克莱本 Van Cliburn 1934—
美国钢琴家,17岁进纽约朱利亚德音乐学院,师从列文涅,1947—1954年,7次获美国各种比赛奖,1958年因参加莫斯科柴科夫斯基国际比赛获一等奖而成名。克莱本在冷战期间,是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后,第一个在苏联获得成就的美国人,因而成为美国的宠儿,回国时像英雄凯旋受到夹道欢迎。克莱本的演奏,以亮丽的音色著称,尤其是高音部充满光辉,有“克莱本色彩”之称。遗憾的是克莱本仅在60年代红极一时,70年代就不再有出色的表现。他在演绎类似柴科夫斯基、拉赫玛尼诺夫、普罗科菲耶夫的协奏曲上,显示出更宽阔的幅度和色彩变化。当然,最具轰动效应的是其1958年回国后录制的柴科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这张唱片上市10天便热销100万张。
17.科尔托 Alfred Cortot 1877—1962
法国钢琴家,就学于巴黎音乐学院,1886年获音乐学院钢琴比赛一等奖,年方30岁已成为当时法国音乐界出类拔萃的人物。1905年与蒂博、卡萨尔斯组成“黄金三重奏团”,1919年与马热奥创办巴黎高等音乐师范学校,培养了一大批类似哈斯姬儿、李帕蒂、弗朗索瓦等优秀学生。科尔托追求高贵的气质、抒情性与迷人的音色的结合,他演奏舒曼与肖邦的作品,突出了其亮丽和细腻,强调了他们的丰富表情。二次大战期间,科尔托与纳粹当局合作,出任傀儡政权职务,并继续举行演奏会,卡萨尔斯因此与他决裂。1944年科尔托被盟军逮捕,释放后被法国人视为“法奸”和不受欢迎的音乐家。
18.柯曾 Clifford Curzor 1907—1982
英国钢琴家,1919年入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师从雷迪,后在古德森班上学习,16岁在伦敦皇后大厅演奏巴赫三重协奏曲而成名。1928年到柏林拜施纳贝尔为师,后又到巴黎受兰多芙斯卡指导,可谓融合了多家长处。柯曾的演奏,善于把刚健的节奏与内心庄严宁静的情感完美地结合起来,他的演奏对结构把握能力强,触健中充溢着英国绅士那种优雅,擅长于莫扎特与舒伯特的作品。其与维也纳八重奏团合作的舒伯特的《鳟鱼》,是这个曲目的顶尖版本之一。
19.齐夫拉 Gyorgy Cziffra 1921—
法籍匈牙利钢琴家,5岁就登台即兴演奏民歌,1930年进布达佩斯李斯特音乐学院,在多南伊班上接受严格训练。1933—1941年在匈牙利和北欧等地举行独奏会,好评如潮。1941年入伍参战,1947年被俘释放后,在费伦希(Ferenczi)班上继续学习,1955年获李斯特比赛奖,1957年移居巴黎,后入法国籍。齐夫拉的演奏,以技巧而取胜,技巧的表达令人眼花缭乱,但对作品的内涵往往很难深入探究。他演奏的练习曲及高难度技巧作品,都能充分展示其才华,最具特色的作品是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与《超技练习曲》。
20.德缪斯 Jorg Demus 1928—
奥地利钢琴家,1940--1945年在维也纳音乐学院学钢琴与指挥,1953年进吉泽金的高级班深造,1953年在维也纳举行独奏会,成为二次大战后新一代奥地利钢琴家。德缪斯的演奏,以柔和而富弹性的触健与旋律线条优美著称,在表现巴赫时极具特点,是很优秀的声乐钢琴伴奏人选。
22.昂特勒芒 Philippe Enterment 1934—
法国钢琴家,10岁进巴黎音乐学院,是玛格丽特·隆的学生,17岁获玛格丽特·隆一蒂博国际比赛一等奖,而后在各地巡回演出。以演奏莫扎特钢琴协奏曲与拉威尔钢琴作品为专长。
23.埃森巴赫 Christoph Eschenbach 1940—
德国钢琴家,1950年经约夫姆介绍,到汉堡音乐学院师从汉森,后又转入科隆音乐学院师从施密特一诺伊豪斯。1962年在幕尼黑国际钢琴比赛中获德国广播电台奖,1965年在卢塞恩参加第一届哈斯姬儿比赛再获一等奖,从此开始演奏生涯。埃森巴赫在挖掘巴赫的大健琴的钢琴表达、布拉姆斯的室内乐作品的阐释上都具特色,而他给菲舍尔一迪斯考演唱的舒曼歌曲的配乐,也深得舒曼的神韵。
24.菲舍尔 Edwin Fischer 1886—1960
瑞士钢琴家,1896—1904年在巴塞尔音乐学院胡贝班上学习,后在柏林斯特恩音乐学院师从克劳泽,1931年接替施纳贝尔在柏林高等音乐学校钢琴高级班任教授,此时已成为演奏巴赫与贝多芬作品的专家。菲舍尔是布伦德尔的老师,他对巴赫有专门深入的研究,能深刻地体现巴赫的结构美。菲舍尔阐释的贝多芬,更追求其整体性,因为顾及整体结构与效果的平衡,他的演奏有时过于规整。
25.弗朗索瓦 Ssmson Francois 1924—1970
法国钢琴家,6岁登台演奏,11岁获法国尼斯音乐学院钢琴演奏奖,后到意大利和南斯拉夫继续学习,1939年回巴黎,进巴黎音乐学院师从科尔托,1940年获音乐学院比赛一等奖,1943年获玛格丽特·隆国际比赛一等奖。其演奏曲目包括肖邦、李斯特、德彪西、拉威尔、巴托克、普罗科菲耶夫的作品,尤以演奏德彪西、肖邦的作品最为著称。弗朗索瓦演奏的肖邦与鲁宾斯坦的肖邦有极大差别,鲁宾斯坦的肖邦强调情感,弗朗索瓦则更强调肖邦的情感所体现出来的音色,所以也有人认为弗朗索瓦的肖邦高于鲁宾斯坦。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