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供给增加,为什么降低利率?
因为市场上钱多了,借钱就容易了,利率就低了。
货币市场均衡,LM曲线,在货币供给增加时,居民手中的实际余额增加,人们会将手中的多余货币用来 购买债券或其他金融资产,比如债券,债券的价格和收益率(利率)成反比,随着人们不断的购买债券,利率便会下降。直到货币市场的供需达到新的均衡。
对商品市场的影响,IS曲线,利率下降,投资会增加,进而需求增加,收入增加,消费增加,通过乘数作用,总需求增加,总需求曲线右移,产出增加,价格上涨。
在这个过程中首先变化的是产量增加,价格并不会马上做出反应(因为价格和工资黏性的存在),供给增加一段时间后,对劳动的需求增加,引起工资上升,价格上升(工资是成本的主要成分,价格确定机制为成本加一定利润)。
这个过程就是AD曲线沿着AS曲线上移,表现为产出增加,价格上涨。
以上是短期分析,长期内,最终的结果是价格上涨,产量恢复前期均衡水平。随着价格的持续上涨(价格预期的作用),产出保持在潜在产出水平之上,就业增加,工资增加,价格增加,最终会导致产出减少,总供给曲线左移,直到产出水平回到前期均衡水平。
分析逻辑要搞清楚,短期和长期要搞清楚:
货币供给首先影响的是货币市场的均衡,货币市场新均衡的变化导致新的利率水平,利率水平通过对投资的影响引起商品市场,总需求的变化。所以短期内首先变化的是利率,然后是产出的大幅增加,而价格水平的上涨要在一段时间后才反映出来。
长期内利率会怎么变化,居民实际余额减少(M/P),为了满足交易需求,将减少持有的金融资产,导致金融资产价格下降,利率上升。
货币供给的主要内容包括:货币层次的划分;货币创造过程;货币供给的决定因素等。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货币流通的范围和形式不断扩大,现金和活期存款普遍认为是货币,定期存款和某些可以随时转化为现金的信用工具(如公债、人寿保险单、信用卡)也被广泛认为具有货币性质。
一般认为,货币层次可以划分如下:
M1=现金+活期存款+旅行支票+其他支票存款。
M2=M1+小额定期存款+储蓄存款+散户货币市场共同基金。
M3=M2+其他金融资产。
货币创造(供给)过程是指银行主体通过其货币经营活动而创造出货币的过程,它包括商业银行通过派生存款机制向流通供给货币的过程和中央银行通过调节基础货币量而影响货币供给的过程。
决定货币供给的因素包括中央银行增加货币发行、中央银行调节商业银行的可运用资金量、商业银行派生资金能力以及经济发展状况、企业和居民的货币需求状况等因素。
货币供给还可划分为以货币单位来表示的名义货币供给和以流通中货币所能购买的商品和服务表示的实际货币供给等两种形式。
2024-05-27 广告
反之,市场资金不足,那肯定价高者得,只有愿意出高价的借款人才可以拿到钱,表现为利率增加。
扩展资料:
货币供给是某一国或货币区的银行系统向经济体中投入、创造、扩张(或收缩)货币的金融过程。利率是指一定时期内利息额与借贷资金额(本金)的比率。
货币供给增加,利率下降跟资金供求状况有关,在货币供给一定时,货币需求增加导致利率上升,货币需求减少导致利率下降。而在货币需求一定时,货币供给的增加导致利率下降,货币供给的减少导致利率上升。
因此在存在未充分就业的条件下,增加名义货币供给,会使利率下降,从而增加全社会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从而增加总收入水平。
实际货币供给是以真实物品和劳务表示的货币供给,即以实际货币的购买力衡量的货币供给。将名义货币供给(MS)与一般物价指数(P)平减后,即可得实际货币供给。
利息是转让货币资金使用权的报酬,因而利率是借贷资金使用权的"价格"。借贷资金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同普通商品一样受价值规律的支配,其价格同样受供求关系的影响。
货币创造(供给)过程是指银行主体通过其货币经营活动而创造出货币的过程,它包括商业银行通过派生存款机制向流通供给货币的过程和央行通过调节基础货币量而影响货币供给的过程。
如果用IS-LM曲线来解释就比较容易哈,IS曲线是垂直于X轴的时候,LM曲线的改变,只会改变利率而不会改变产出水平,也就是收入。
那么这个理论依据是在于这里,货币供给增加,在货币市场上会改变利率,利率倾向于下降,但是在产品市场上,假设,投资的利率弹性很小,几乎为0,也就是利率降低,投资几乎不会增加,而对于消费而言,消费受到利率影响不大,特别是在这个模型里面,消费只是收入的函数,跟利率无关。综上所述,货币供给增加,只会改变货币市场的利率,而对于产品市场无能为力,这也就是说,这投资弹性很小,几乎为0的情况下,货币政策是完全无效的,因为不能改变收入。
但是一般现实经济很少出现这种状况,而且这个模型还存在一定的假设,你可以详细地去参考阿尔文汉森和希克斯的IS-LM模型,这有关凯恩斯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