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佾是什么意思
八佾是指古代天子用的舞乐。舞队由纵横各八人,共六十四人组成。
“八佾”亦作“八溢”或“八羽”,拼音bā yì,释义:古代天子用的一种乐舞。佾,舞列,纵横都是八人,共六十四人。古代只有天子才有资格使用的舞蹈规格,为八行八列,故称其“八佾”。
出处:
1、《论语·八佾》:“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朱熹集注:“佾,舞列也;天子八,诸侯六,大夫四,士二。”
2、《汉书·礼乐志二》:“千童罗舞成八溢。”颜师古注:“溢与佾同。佾,列也。”
3、南朝·宋·王韶之《开封府君歌》:“堂献六瑚,庭舞八羽。”
4、唐·杨炯《盂兰盆赋》:“铿九韶,撞六律;歌千人,舞八佾。”
造句:
1、十月五日举行的台北祭孔大典与往年不同,佾舞及雅乐演出由六佾变为八佾,即由六行六列三十六名。
2、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3、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4、《论语·八佾》记下了孔子对文舞代表作《大韶》和武舞代表作《大武》的评论。
八佾是指古代天子用的舞乐。舞队由纵横各八人,共六十四人组成。
《八佾》篇包括26章,是《论语》二十篇中的第三个部分。春秋末期,奴隶制社会处于土崩瓦解、礼崩乐坏的过程中,违犯周礼、犯上作乱的事情不断发生,这是封建制代替奴隶制过程中的必然表现。季孙氏用八佾舞于庭院,是典型的破坏周礼的事件。对此,孔子表现出极大的愤慨,“是可忍孰不可忍”一句,反映了孔子对此事的基本态度。
出处:《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3]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4]。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