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为何要杀晁错

匿名用户
推荐于2017-11-25
展开全部
二、袁盎献计杀晁错以使诸侯罢兵,是晁错被杀的导火线。

史书载袁盎和晁错不合,晁错在的地方,袁盎离开;袁盎在的场合,晁错也退避。袁盎曾因在吴国为相,接受刘濞的财物,因而获罪去官。七国之乱爆发后,晁错怀疑袁盎与刘濞有联系,建议调查袁盎,并主张杀掉袁盎,景帝认为袁盎曾是文帝信任的大臣,没有同意。当时,朝廷上下一片惊慌,面对突如其来的混乱,文武百官包括景帝都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当景帝听窦婴说袁盎有使七国退兵的妙计,他迫不及待地召见当时去官(因曾为吴国的丞相,接受刘濞的财物,获罪免职)的袁盎。召见袁盎时,景帝正和晁错商量调运兵粮的问题,当袁盎回答景帝吴所诱皆无赖子弟、铸钱奸人,故相诱以乱时,晁错也明确赞同盎策之善,但晁错未料到袁盎支开他,竟然向景帝建议杀他以使七国退兵!袁盎分析,叛军并未说要推翻皇帝,只是说要清除天子身边的晁错。如果皇帝杀了晁错,那七国有什么好说的,只有退兵了。景帝表示不会因一人乱天下。想来遗憾,袁盎非但不是大奸大恶之人,而且一度颇有美名。为何如此容不下晁错呢?难道是怕晁错再追究往事,借机把自己置于死地吗?

三、保守势力推波助澜

由于汉初一直实行无为而治,景帝时,安于守成、不求进取的保守势力在中上层官吏中占据主流,而且多数都是家世显赫、身有封爵、资深权重的王公大臣。他们对无功于天下、仅以治尚书起家、以太子近臣重用的晁错侪身于御史大夫,位列三公、权倾朝野有着很深的妒忌。特别是晁错主张开拓变乱古制、变法易故,这更引起了他们极大的反感。可以讲,晁错在当时的朝廷中是极为孤立的。当晁错尚为内史时,身为丞相的申屠嘉就深深地妒恨晁错,千方百计想置晁错于死地,由于景帝的回护结果未成,而以开国元勋自居的申屠嘉竟然气病身亡。当景帝听完袁盎的计策后,虽表示“吾不爱一人谢天下”,但没有立即下诏杀晁错。后十余日,丞相陶青、中尉嘉、廷尉张欧共同劾奏晁错,说他让景帝亲率平叛,自己留守京师是大逆无道,应当腰斩,父母妻子同产无少长皆弃市。正是保守的众大臣群起围攻,才最后坚定了景帝诛杀晁错之心,派中尉去召晁错,骗他乘车巡行市中,而这时晁错还完全蒙在鼓里,结果穿着朝服被斩于东市。诸侯王想反叛皇帝,而皇帝却先除掉了主张削藩的晁错,皇帝替诸侯王除掉了他们的心头之患,回过头来又平定了七国之乱。人们不禁要问:景帝为什么要杀晁错?

四、削藩改革总导演的汉景帝在关键时刻改革立场的动摇是晁错被杀的主要原因之一。史载,景帝为太子时,晁错担任太子家令,号称“智囊”,为景帝顺利登上皇位立下了汗马功劳,被景帝尊为老师。在晁错改革思想的影响下,景帝即位之初也很想有一番作为,不想当守成皇帝,要做开拓君王。因此,他一即位就马上任命晁错为内史,旋即提升为御史大夫,对晁错信任有加,言听计从。但是,汉景帝实在是一个稳健、胆小、优柔寡断、毫无主见而又薄情寡义的皇帝。当削藩的导火线直接引发了七国之乱直接威胁到皇权的稳固时,汉景帝六神无主,手忙脚乱,错误地估计了形势,听信谗言,对刘濞等人心存幻想,完全动摇了支持晁错改革的信念。直至彻底抛弃晁错,企图与诸侯妥协。晁错实已成了景帝向诸侯妥协的替罪羊。

以上是晁错之死的外在原因,所谓偏听则暗,下面我们来看看酿成被斩悲剧的晁错自身的原因。

引用网友的一则评论作为第一个内在因素:

晁错的悲剧是源于他的性格所致。他是一个善于为人谋,不善于为己谋的人,他锋芒太露,不知迂回,触人太多,不知多结善缘。而一人立于朝廷之上,孤危之状却浑然不觉,只依仗皇上的宠信,便以为天下事不可为。像这样一个谙于国政却疏于世故的忠臣,在朝廷大臣中就会不得人心。晁错一心为汉室尽忠,极力主张“削藩”,但是到头来却成为平息叛乱的牺牲品。自古以来作为一个政治家应该忠须有道,“削藩”是一件有关大汉的江山社稷,千秋大业的大事,是一件很难做的事情,像晁错这样一个书生意气的政治家来主持削藩是完全不对的?所以当“七国”叛乱后,缺乏足够思想准备的汉景帝方寸大乱。这时当他需要晁错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来帮他解围时,这个书生意气十足的政治家,不但没有什么锦囊妙计,反倒不知所措,性情之下竟然向汉景帝出了两个馊主意,正是这两个馊主意(建议景帝到平叛前线,自己留守长安),直接把他送上了断头台。

其次,晁错在实行削藩政策时策略不当导致他最终成为众矢之的。晁错在推行削藩政策时,“请诸侯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不隐讳,不迂回,直接削夺诸侯王的土地。在文帝时,晁错就曾提出了“削藩”的主张,但文帝没有采纳,显然文帝觉得这种策略太赤裸裸,容易激起诸侯王的反抗。但文帝死后,景帝立即采纳了晁错的办法,开始削藩,一下子就削去了吴国的两个郡(共三个),结果把景帝与吴王本来就深刻的矛盾(景帝为太子时,曾因小事杀了吴国太子)激化了。吴王刘濞担心把自己的领地全削了,于是起兵造反。同时,这种公开削藩的做法,使刘濞师出有名:“诛晁错,清君侧”。这个口号很有号召力,把担心封地被削夺的诸侯一下子推到一个战壕,七国之乱爆发了。由此可见,当时采取直接削藩的策略是不明智的,无论他晁错对汉廷多么的忠心,还是免不了惹火烧身。
匿名用户
2013-06-23
展开全部
第三,晁错在削夺诸侯王封地时,做法偏激,量刑过重,以致引起诸侯共愤。这样,诸侯为了自全之计,必然且必须除掉晁错。吴国富强,但在柔弱的惠帝统治时,在吕后当政时都没反,反而在景帝盛世时反了,这是有原因的。当时晁错削掉吴国会稽、豫章二郡的理由是吴王常年不上朝,对皇帝大不敬。试想儿子被刘启杀了,还让我对你毕恭毕敬,这不有悖人之常情么?身为皇帝,你明知其中原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等到刘濞千秋了再行动不迟。可见,如不是景帝相煎太急,晁错逼人太甚,不然,吴王花甲之年,又何苦造反?削夺楚国封地、治楚王之罪的理由是在国丧期间,与歌女胡作非为。虽然楚王在国丧期间恣情寻欢有失体统,但罪刑不当,使得楚王不服。处置其他诸侯王时,也出现了类似的罪罚不当、量刑过重的情况。

第四,晁错当时一手遮天,在朝廷上形成一级独霸的地位,廷臣对其不满,成为后来他被诛的要件之一。晁错在文帝时确实为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提出过很多有益的建议,所以,才赢得先帝的信任,加为太傅,并被称为“智囊”。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其帝师的地位,景帝对其主张的迷信和依赖,使得晁错的主张在朝廷独行其道。晁错削藩的主张,并没有得到大多数文武官员的赞同,但只是窦婴等个别人表示了异议,其他人则沉默不语,因为他们知道反对等于白反对,皇帝太相信晁错了,晁错又错时,景帝替他辩护,何况这次是为汉室天下着想,尽管其做法偏激,但正中皇帝下怀,反对有什么用呢?像削藩这样的大事,朝廷上大多数人沉默是很不正常的,足见景帝初年的廷议,缺乏民主,缺乏制衡机制。晁错太独断了,廷臣嘴上不说,心里也窝火。所以七国造反,提出“诛晁错,清君侧”的口号,也迎合了朝廷上相当一部分大臣的心意。

无疑,晁错是向无为思想勇敢挑战的先驱,是具有承前启后意义的改革家。从历史上来看,晁错的削藩对历史的发展还是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削藩虽然引发了七国之乱,但不到三个月即被平息了,西汉王朝以此为契机开始全面彻底地解决封国问题,逐渐将地方诸侯国的权力收归中央。一石激起千层浪,削藩完全可以看成是西汉王朝由无为转向有为的一个信号,这里,晁错功不可没。然而,晁错自身的缺点以及在削藩问题上的草率激起诸侯王叛乱,并最终成了自己的掘墓人。

晁错,可敬!晁错,可悲!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2013-06-23
展开全部
晁错(前200—前154)是我国西汉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和杰出的改革家,他一生兼学儒法,知识渊博,对汉初社会所存在的矛盾有比较清醒的认识,提出了募民实塞、入粟拜爵、削藩等积极的解决办法。他在景帝初年被任命为御史大夫后,为加强中央皇权,毅然进行了以/削藩为中心的改革,晁错虽然出师未捷身先死,但他的改革思想对推动历史发展有积极作用,在当时的历史形势下是继往开来的,为汉武帝时期的文治武功奠定了基础,而他那种为改革义无返顾的献身精神也为后世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晁错的政治生涯并不复杂,仕途一直比较顺利"他作过太常掌故!太子舍人、门大夫、博士、太子家令、中大夫、内史,40多岁就当了御史大夫。他作官既不是凭军功,也不是靠任子、纳赀,而是靠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并一直深受文帝、景帝器重和宠信。然而晁错之死却非常耐人寻味。

我们先回看一下晁错生前的西汉政治。

休养生息政策使西汉之初的几十年间便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繁荣局面,百姓生活基本安定,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西汉王朝开始走向强盛。但是,繁荣的背后仍然存在着严重的内忧外患:即封国和匈奴问题。

外患方面,强大的匈奴雄据北边,虎视中原,经常侵扰汉之边境,烧杀抢劫,攻城掠地,严重威胁着刚刚建立的西汉王朝。晁错主张移民实边,劝农力本,巩固边防,绝匈奴不与和亲。

内忧方面,地方封建势力的迅速膨胀严重威胁着中央皇权。刘邦建汉之后,把大量分封同姓诸侯王作为巩固西汉皇权统治支柱。到景帝初年,地方同姓诸侯王国已多达22个,他们拥有很大的封地和权力,具备了独立的政治和经济条件,这就使一些不法同姓王暗暗扩充实力,产生了与中央皇权分庭抗礼的野心。例如,吴王刘濞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他在其封国内即山铸钱,煮海为盐,诱天下之亡人,谋作乱逆。对于封国隐患,晁错从文帝时就主张削藩。这时更是表现出了政治家的深谋远虑,屡屡上书,明确提出削藩,对不法同姓王进行坚决打击,他分析当时的形势后指出,诸侯王的封地占了大半个汉王朝,他们专治异政,不禀京师,和皇帝同姓不同心。因此,要除内患,首先就要逐渐削减地方诸侯国的封地,将封国的权力收归中央,以达到加强中央集权制的目的。景帝时在削藩策中,他以吴国为例,提出了一个著名论断:“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急,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诸侯王把他当作眼中钉,必欲拔之而后快。

所以,诸侯王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给朝廷施压,这是晁错被斩的外在原因之一。诸侯王给晁错冠的罪名是“欲危社稷”。且刘濞在写给其他诸侯王的信中说:“以汉有贼臣,无功天下,侵夺诸侯之地,使吏劾系讯治,以侵夺之为故,不以诸侯人君礼遇刘氏骨肉,绝先帝功臣,进任奸人,欲危社稷,所以号召各国起兵,振弱伐暴,以安刘氏。”可见,侵削刘氏骨肉成为置晁错于死地的一把利剑。汉以孝治天下,高祖刘邦就说过这样的话,天下刘姓是一家,因此,外姓臣子参与进来是最易招惹是非的,稍有不慎便会有以疏间亲之嫌,进而招来杀身灭门之祸。吴王刘濞等人正是利用了“离间刘氏骨肉”这把利刃,向晁错刺去。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真韦朗诚845bdb6
2014-11-11 · TA获得超过1244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57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87.9万
展开全部
是汉武帝他爹汉景帝杀的!七国之乱刚开始实力强大,而汉景帝刘启并不是一个意志坚定的人,他缺乏自信所以才听从袁盎的计策杀了自己的老师晁错!晁错被杀后吴楚联军并没有退兵,这下刘启傻眼了才决心平乱,结果三个月就打败了吴楚联军平定了判乱!可惜一代忠臣晁错冤死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2)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