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游戏》主人公的背后故事

 我来答
新东都17
2022-07-04 · TA获得超过6120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374
采纳率:0%
帮助的人:82.4万
展开全部
最近看了《模仿游戏》这部电影。电影讲述了“计算机科学之父”艾伦.图灵的传奇人生,主要聚焦于图灵协助盟军破译德国密码系统“英格玛”,从而扭转二战战局的经历。

艾伦·图灵是个悲剧天才,破解过纳粹最牛的密码,研制出人工智能机器,却逃不过恐同的宿命。他不单单是数学物理天才和战争背后无名英雄,还是曾被万众唾弃的争议“基佬”。 为了保住以恋人名字命名的计算机,他选择化学阉割而非监狱生活,最终选择自杀离开这个世界。

虽然在他死后五十余年,伊丽莎白授予他“皇家赦免”,但所有这些都无法改变天才当年的宿命。 而对同性恋的认识,我们又有多少人停留在英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水平?

同性恋,又称同性爱,是性取向之一,是指只对同性产生爱情和性欲的人,具有这种性取向的个体被称之为同性恋者 。在人类以外的其他动物中,也普遍存在同性性行为,但这与基于高级情感的人类同性恋不可同日而语,这也是人类多元化发展的一种具体表现。

与同性恋相关,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一、同性恋,又称同性爱或同性吸引,男同性恋和女同性恋为同性恋的两种种类,是指个体只对同性产生爱情和性欲的现象。

二、同性性行为,是指同性发生性行为的现象。

一个异性恋者可能会发生同性性行为,一个同性恋者也可能会发生异性性行为,这一切的前提是:特殊境遇。例如:一个异性恋者在长期缺乏异性的环境中,有较低几率会将同性幻想成异性发泄性欲;一个同性恋者可能会因为各种外界压力而和异性结婚,并被迫和异性发生性行为。所以仅依靠性行为判断性取向完全不可靠。

对于同性恋者来说,异性性行为并不代表他/她们的性取向发生了转变或对不符合性取向的对象产生了爱情,也不代表人们能在不符合性取向的对象身上获得性愉悦 。相反,当人们和不符合自身性取向的对象发生性行为时,会异常的痛苦、恶心或性愉悦不足。

性取向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关于性取向的产生有很多种理论, 当今绝大多数科学家、心理学家、医学专家认为性取向是先天决定的,美国心理学协会(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APA)发表的一篇科学文献表明:长期的实验记录证明,同性恋是无法被“矫正”的,性取向无法改变 。

许多研究人员早已得出了较为一致的看法: 同性恋有深厚的生物医学基础,同性恋者的性取向是由同性恋基因决定的,无法通过后天改变,不是一种选择,也不是自己可以控制的 。

部分同性恋者在12岁时,就已经清楚意识到自己的性取向了,另一部分同性恋者要在12岁~16岁的阶段,继续探索自己的性取向并逐步确定下来,绝大部分同性恋者在20岁的时候都能清晰知道自己的性取向。但是也有一些同性恋者可能在40~50岁时,才突然意识到自己的性取向并深信不疑。

这些情况都是正常的,同性恋者意识到自己性取向的早晚,与个人经历、所处的社会和文化环境,有很大的关联。这是因为异性恋在数量上占据碾压性的优势,同性恋者很难在周围充满异性恋者的环境下,像异性恋者一样从小清晰认知自己的性取向。

年幼的同性恋者充其量只会疑惑自己为什么不像周围人一样对异性感兴趣,但不会发觉自己是同性恋。这就是“后天同性恋”说法的由来。实际上这些“后天同性恋”者,只是过晚意识到自己性取向的同性恋者罢了。当然,前提是这些人从未对异性产生过爱情和性欲,否则就是过晚意识到自己性取向的双性恋者了。

性别认同障碍,与同性恋是两回事。

性别认同障碍,通常是指一个人在心理上无法认同自己与生俱来的生理性别,相信自己应该属于另一种性别。这是一种精神医学上的分类定义,通常用来解释与变性、跨性别或异性装扮癖相关的情况。

现实生活中,社会民众会无意或故意的将跨性别、异装癖、异性化跟同性恋划上等号或扯上关系。倘若生活在这种社会环境的跨性别者本身也很缺乏这方面的知识,自然会误认为自己是同性恋者。

同性恋者认为,自身的性别特征越明显,就越有魅力 。

为了吸引优秀的同性,他/她们首先会努力让自己变得优秀来吸引对方,但没有同性恋者会喜欢往异性化发展。同性恋者不会对异性产生爱情和性欲,所以对异性的特征不会有好感。没有同性恋者会希望自己身上有异性特征,更加不会去喜欢异性特征明显的同性。

1990年5月17日,世界卫生组织在修改后的国际疾病分类手册(ICD-10)之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中, 将同性恋从原有的成人人格与行为障碍的名单上删除 。这一分类方案的前言中指出: 一种分类也是一个时代看待世界的方式 。

2012年5月17日,世界卫生组织驻美洲的办事处泛美卫生组织,就性取向治疗和尝试改变性取向的方法,发表一份用词强烈的英文声明《"Cures" for an Illness that Does Not Exist(为一种不存在的疾病“治疗”》。声明强调, 同性恋是人类性取向中的一种正常类别 , 而且对当事人和与其亲近的人都不会构成健康上的伤害,所以同性恋本身并不是一种疾病或不正常,并且无需要接受治疗 。

世卫在声明中再三指出, 改变个人性取向的方法,不单没有科学证据支持其效果,而且没有医学意义之余,并会对身体及精神健康甚至生命造成严重的威胁 , 同时亦是对受影响人的个人尊严和基本人权的一种侵犯 。

世卫亦借发表该声明提醒公众, 虽然有少数人能够在表面行为上限制表现出自身的性取向,但性取向本身是个人整体特征的一部分,不能改变 。

蓦然想到六十余年前的天才数学家图灵,引用曾经比较流行的一句话,“时代的一粒灰,落到个人头上则是一座山!”

中国在2004年首次公布了同性恋的人数:根据卫生部统计,男同性恋的人数约为500~1000万。同年,中国研究同性恋问题的著名专家张北川教授估计,女同性恋的人数也在1000万左右。

2006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再次公布了男同性恋的人数统计,中国大约有2000万左右的男同性恋者。

2014年,根据科学研究院的平均统计,中国的同性恋人数可达7000万,其中男同性恋者的人数在3500万左右,女同性恋者的人数也在3500万左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